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孔子 圣人的呐喊!

时间:2011-06-28

我们先根据这个籍贯资料来开始逐渐地认识孔子

提示:本文共有 594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2 分钟。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诞生,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我们先根据这个籍贯资料来开始逐渐地认识孔子。

孔子的生日: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学术界尚有争议。

咦,奇怪,孔子不姓孔?是的,他继承了他伟大的先祖“契”的姓。契是何许人也?五帝之一帝喾的儿子,五帝之一尧的兄弟。他辅佐三代圣王尧舜禹,掌管火和天文历法,帮助大禹治水成功,赐姓“子”,封地“商”,所以“契”是商朝王族的先祖。

如果在往上追溯,尧和帝喾的祖先还是黄帝呢,“五帝”都是一家人啊,所以说孔子是黄帝的后代也没有问题啊!所以我在想,我们都是“炎黄死孙”,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哈哈!追溯个祖宗十八代,谁还没有一个牛逼的先祖呢,只是大家越到后来越不争气罢了。

但是我们一般都追溯到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大臣(商朝灭亡后,商王族在宋建立了国家。),在宋穆公和宋殇公时期官至大司马,算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当然,是商王族之后,简单解释就是: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的弟弟微仲的后人。

孔父嘉被当时六卿之首的太宰华督杀害,并抢走了他媳妇儿,《史记》和《左传》都记载过关于华督眼馋孔父嘉“美而艳”的媳妇的事。但孔父嘉被杀,更多还是由于不得人心政治的因素,他的后人就逃到了周公姬旦建立的鲁国避难,孔子就出生在了鲁国。

孔父嘉和华督都算是宋国王族,所以杀兄弟、抢兄弟媳妇这种情况在春秋时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事儿,可能还上不了诸侯的头条新闻。更狠的是,华督连不服气、想维护孔父嘉的宋殇公一起咔嚓了。

所以,孔子以“孔”为氏,就是取自他最近光宗耀祖官至大司马的六世祖孔父嘉的名字“孔父”当中的一个“孔”字。

上面这段话说得这么绕口,是想说明一下古人的名字的来源不像我们今天翻翻字典,或者上网查一查,或者直接花钱找起名大师给买一个那么简单省事。他们的姓、氏、名、字分的很清楚,很讲究。

为了说明古人超乎想象,颠覆三观的姓氏名字,同时帮助理解开篇对孔子的介绍,占一点篇幅简单举几个例子。

比如你是姜、姬、姚、姒、风等古老的母姓,指不定你的先祖就是三皇五帝,出门就说咱是轩辕氏、伏羲氏、神农氏、有虞氏的,这样在外面走起来,路都会变得宽一些。

后来这些母姓子孙枝繁叶茂了,有的泯然众人没有继承祖先的姓氏,有的事业有成,以自己受封而建立的国名或者王族的身份为姓,比如《百家姓》里的“周吴郑王”。

不是国君或者王族,以官职为姓也很光荣啊,不用说司马司空司徒等大官职可以光宗耀祖,即使像管修史的“史”,管祭祀的“祝”,演奏音乐的“钟”、“师”等,官职小些,但也算是脸上有光。

在今天看来高大上的东门、西门、南门、东郭等姓,不过就是咱们家住在城的东门、西门、南门、东外城外面那旮沓,就是任性而有趣。

如果传了子孙十八代之后,时移世易,后人实在搞不清楚自己的祖先是谁,疏远的自己都不像是祖先亲生的了,反倒是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那咱们就姓个“别”,也没毛病啊!

这只是千奇百怪姓氏来源的冰山一角,都还没能够解释孔子姓氏的来源。回顾上文,孔子的“子”姓,是大禹给孔子的先祖——契,封赐的。当然得注意,现在我们称孔子,当中的“子”是对他的尊称。“孔”氏,是取他那个大司马孔父嘉名字当中的一个字“孔”为氏。瞧瞧,看似很讲究,其实就是没啥理由的无厘头。

不得不承认,说了这么多,我们才只认识到了孔子的姓和氏。但是作为整个系列的开篇,也是最重要一个人物的认识,我就不打算吝惜篇幅了。接下来说孔子的名和字。

在上学的时候我们都被得很熟了:孔子,名丘,字仲尼。

为啥名“丘”,是因为他生下来,脑袋是四周高中间低的这么一个形状,像是一座小山丘一样。《史记》记载“生而首上圩(xu,一声)顶”,就是这个意思。伟大的人物总是天生异相,但是以这个原因来取“丘”这个名,是不是就类似于我们叫“李大嘴”、“张龅牙”、“马大脚”一样?以一个人的生理特点或者缺陷为名,感觉还远远不如什么“狗娃”、“鸭蛋”之类的小名上得了台面对吧?

这是因为名是长辈叫晚辈的时候用的,总不能给自己的孩子取个名叫“老大”对吧?逢人就介绍:这是我儿孔老大!这像个什么话呢?所以在《论语》中,我们能够读到孔子很多时候会谦称自己为“丘”,把自己放到一个很低的姿态。

为啥字“仲尼”?仲是伯(或者孟)仲叔季的“仲”,表示排行老二的意思。后面的“尼”是因为孔子父母曾经在尼山祈祷生子。所以,尼就是尼山的“尼”。

到此,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我们才算是了解清楚了。

后来,孔子的后人当然就是以孔姓为荣耀了,传到现在已经有80多代,300多万人。他们组成了一个人类历史以来最最完整的家族世系,没有之一!吊打所有的王侯将相,王公贵族。

铁打的孔家,流水的王朝!

上面提到孔子的父母和他在家排行老二,就接着认识一下他的家人。

《史记》记载,孔子是父亲叔梁纥(he,二声)和母亲颜徵(zheng,一声)在“野合”而生,关于“野合”这两个字,引人遐想连篇,历来众说纷纭,我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以下年龄的算法是根据实岁来算:

孔子父亲叔梁纥66岁迎娶母亲颜徵在,73岁的时候病逝,孔子3岁丧父。也就是说孔子出生的时候,父亲叔梁纥70岁。然后可得:叔梁纥娶了颜徵在3年之后才生的孔子。

孔子16岁的时候,母亲颜徵在去世,享年31岁,也即是说颜徵在15岁的时候生了孔子。叔梁纥娶了颜徵在3年之后才生的孔子,孔子母亲嫁给父亲的时候是多少岁呢?这放在任何时代来说,都不能算是成年的女子。

简单说来就是叔梁纥66岁枯木逢春迎娶颜徵在,70岁的时候老树开花晚年得子,联系颜徵在嫁给叔梁纥的时候的年龄。这不仅违背了周礼,就是于什么时代的理都是不合的。

这只是我对“野合”二字的胡言乱语,希望这算不得是对圣人的不敬。

在孔子出生前,他的父亲叔梁纥(he,二声)和正妻施氏已经生了九个女儿,没有儿子。小妾虽然生了一个儿子,但是这个孩子患有腿脚的疾病,行动不便,不太够传宗接代的标准,叔梁纥对这个儿子不满意。这个残疾的大儿子单名一个“皮”,叫孟皮。

在那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时代,传宗接代可是人生的头等大事。而且叔梁纥文武双全,官至大夫,鲁国三虎将之一。是曾经在一次战斗中,能力举城门的猛男。

虽然向颜氏请求纳其女为妾的时候他已经66岁高龄,但是老叔梁纥脸皮和底气是有的。颜氏就把最小的三女儿颜徵在嫁给了他,生了孔子。所以孔子在家里算是第二个男丁,所以后来有人批孔批儒、对他不敬的时候,往往会称他为“孔老二”。

以叔梁纥的年龄,就是放到现在也很难活到看见孔子给他传宗接代的时候了。孔子3岁丧父,根据当时礼教,连他母亲都不知道父亲埋葬在什么地方。所以,在孔子16岁,母亲去世的时候,不得不先将母亲浅葬,然后打听了很久才知道父亲埋葬地点是在防山(今曲阜市东邻),之后又将母亲随父亲合葬一处。

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大多数人的16岁是一个只需要吃好饭、睡好觉、听话学习好的青少年,孔子在这个年纪大费周章,让父母合葬的这个事,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礼”的敬重和遵守。

礼,也是他一生的追求!

孔子19岁,娶宋国丌(qi,二声)官氏的女子为妻,也方便他可以经常回到祖籍地祭拜祖先。

20岁的时候,儿子出生了,取名为孔鲤。为什么叫鲤呢,是因为孔子的这个唯一的儿子出生的时候,当时孔子才二十岁,但是在鲁国已经以博学著名,国君鲁昭公赐给他一条大鲤鱼,所以就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孙子是孔伋(ji,二声),字子思,后来大名鼎鼎的儒家经典《中庸》就是子思所作。

老子和儿子都是儒家圣人,夹在中间的孔鲤一生在学问上毫无建树,也就是在传宗接代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或许是因为老爹没有单独给他开小灶,给他有别于其他弟子的教导,或许是由于小时候被老爹责骂他“不学诗,无以言”给敲打过头了,又或许是因为老爹周游列国14年,没有把他带在身边历练有关。

公元前499年,孔子53岁,官至鲁国大司寇,代理执行宰相政务。在此之前,他做过仓库管理员、管理过畜牧,不到30岁就开办了私学。

他上任七天,就燃起了第一把火,把同开私学、传授法家思想的少正卯以“乱政”的理由“君子之诛”,并且曝尸三日。在孔子看来,少正卯以及他的子弟正是《论语》中提到的“攻乎异端”,祸患无穷的人。

次年,公元前498年,表面上大权在握的孔子,为巩固国君权利,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目的是为了削弱当时把持着鲁国朝政的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的实力,但孔子在世代卿相的三桓面前显得势单力薄,此事半途而废。

第二年,公元前497年,80名美女从齐国送到了鲁国,鲁国朝堂上下歌舞终日,半月不理朝政。鲁国举行郊祭,并没有把按照惯例应该送给大夫的祭肉送给孔子,这表示他已经被当政者排挤出外了,孔子失望和愤懑之下,带领一些弟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执政理念。

公元前496年,孔子56岁。在卫国,见到了当时卫灵公那个名声败坏的夫人——南子。这个事情惹得弟子子路很不高兴,在孔子的面前耍起了脾气,最后居然逼得孔子指天发誓,表示自己跟南子是清白的,这个事才算是了结了。在众多的弟子中,能在孔子面前耍威风,敢这样跟孔子对着干的,也就只有刚烈爽直的子路了。

周游列国期间,孔子师徒一行人在宋国被恐吓杀掉;在陈国被困绝粮七日,差点饿死;还被满腔怒火的人以为孔子是阳虎,差点被杀掉。这期间,出了在卫国的时候,受到的待遇好一些,其余的很多时候,就像是他自己也承认的那样:如同丧家之犬。

公元前485年,孔子在卫国,妻子亓官氏去世。

公元前484年,孔子68岁,在弟子冉求(冉有)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国。以孔子的执政理念来说,在弟子冉求给季氏做家臣的时候,是让其他弟子可以大张旗鼓地“群起而攻之”的,这在《论语》中可见的。但是在离开鲁国14年,周游经过的国家没有一个能重用他,最后不得不由昔日这个挨骂的弟子搭一个台子,让他下来,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

回国后的孔子,收到尊敬但是不被启用,他只好退而修书,这期间,编纂了《诗经》、《礼》、《易》、《乐》、《春秋》。如果就这样在编修经典的时光中,度过自己的晚年,那还算平静,但是孔子回国后的5年时光,却过得太沉痛。

公元前483年,孔子69岁。这一年,孔子唯一的儿子,时年50岁的孔鲤先他而去。

公元前482年,孔子70岁。这一年,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那个最初开起来像个呆子,后来被夸“不迁怒,不贰过”、最好学的颜回去世了。

颜回的去世对孔子打击巨大,哭天抢地不停大喊“老天这是要我的命啊,老天这是要我的命啊!”在孔子看来,能够最好地继承他思想和学说的命脉断了。颜回也以弟子和儿子的身份侍奉孔子,所以颜回的死,孔子就像又死了一次儿子一样。

公元前480年,孔子72岁。那个侍奉他时间最久,那个和他亦师亦友,那个唯一愿意和他乘着竹筏出海的子路也先他而去了。子路被人杀了,死后还被剁成肉酱。

至此,在接连的打击之下,这个年迈的老人明白自己恐怕已经时日无多了。

公元前479年,孔子73岁。孤零零的孔子时常一个人拄着拐杖,依靠在门前远望,当子贡来看他的时候,他责备子贡说,你为什么这么晚了才来看我。

之后他给子贡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没有人肯采纳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了。夏朝的人死时在东阶殡殓,周朝的人死时在西阶殡殓,殷商的人死时在两个楹柱之间。昨天黄昏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

这是预感自己大限将至了。

之后孔子叹息,流泪道:“泰山将要坍塌了,梁柱将要腐朽折断了,哲人将要如同草木一样枯萎腐烂了。”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病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许多弟子为他守孝3年,唯独那个在《论语》中显得异想天开,却脸皮厚厚的子贡,为他守墓6年。

子贡曾经想听听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于是厚着脸皮问道:“老师,您快看看我,评价一下,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你嘛,就是个东西。”子贡接着问道:“老师,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孔子回答道:“你就是个瑚琏。”

《论语》原文: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瑚琏,就是举行祭祀的时候用于盛放祭品的器物,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还达不到孔子所谓“君子不器”的标准。意思就是说,君子不应该像是一个器物一样,只有一个用途。但是子贡很显然没有因为老师对他的评价低而耿耿于怀。

子贡还曾经问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问题:“老师,有没有一个字,让我们可以终身奉行它的?”

这个世界上,恐怕还没有一句话,一部书能让我们终身奉行的,子贡却问有没有一个字?

孔子回答:“这恐怕就是‘恕’了吧!”随后解释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至此,以子贡和孔子的问答结束本篇的故事。

个人愚见,抛砖引玉:

子贡的惊天一问,和孔子的落地一答,引出的正是孔子所代表的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什么是“仁”,我认为就是“人人”。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探讨的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人和人之前的关系,成为了人类历史以来最普遍和最深奥的学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过程中,心中存爱,仁者爱人。

孔子曾经向礼遇他的齐景公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后人多有误解,甚至被后来封建高度专治和集权的统治者利用,成为了单向地、以上压下的有力武器。其实在孔子的观念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简单说要就是,不同阶级,不同角色的人都要做好自己的本分,不逾矩,不僭越。

这种先内省,修身,然后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一直影响到了现在。

在阶级社会里,这样的思想是最有利于社会的团结和稳定的。所以,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上,每当天下大乱的时候,孔子就被蔑称“孔老二”,当天下太平的时候,他又被请进了圣人的庙堂。

但是很多时候,人终究逃不过自己欲望的奴役。当君做不好君,臣不想做臣的时候,天下就大乱了,孔子自己就生活在了一个君不君,臣不臣的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一心想要建立的“礼制”的社会并没能实现,在后来也没被实现过。

所以我想,孔子回顾自己的一生,应该觉得自己是失败的、不幸的。但是他留给后人的思想,却是伟大的。有多伟大呢?在由西方经济和文化主导世界的今天,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在他后面的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拿、伏尔泰、康德。

只是我想,在追求“仁”的过程中,恐怕要加上他亲手斩断过的,“法”的思想来加以约束和配合,才能让充满着各种欲望的人,稍微的消停一下吧?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孔子 圣人的呐喊!”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漫游曲阜学习孔子文化 观赏孔子故里 感受孔子圣人的文化氛围

漫游曲阜学习孔子文化 观赏孔子故里 感受孔子圣人的文化氛围

曲阜,孔子,孔夫子,圣人,柱子,牌匾,蓝绿黄,大字,大门,孩子,故里,杏坛,瓦片,论语,花纹,老师,雕刻,鎏金,孔圣人,成一,万古长春,万世师表,一身,中学语文,中华儿女,仙气,为人处世,举止,全部都是,古典建筑

2010-06-10 #故事大全

如何读《论语》:脱掉孔子圣人的外衣 或许才能看到最真实的孔子

如何读《论语》:脱掉孔子圣人的外衣 或许才能看到最真实的孔子

孔子,圣人,人们,这样子,个人,人家,论语,下限,思想,子贡,客观,才能,视野,金子,反应,怎么能,总感觉,而能济众,就有了,学以致用,何益,唐尧,博施,周游列国,子贡曰,子曰,孟子,素王,虞舜,新回归

2020-09-04 #故事阅读

孔子这位圣人有多好学?孔子学琴的故事是怎么来的?

孔子这位圣人有多好学?孔子学琴的故事是怎么来的?

孔子,故事,师襄子,乐曲,思想,城池,孩子,曲子,时日,马车,周文,路中,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学琴,开始学,作者,意境,知识,音律,你已经,弟子们,仲尼,古圣贤,向鲁国,周游列国,尚勤学,言善辩,有记,留下了,圣人

2012-05-28 #故事会

圣人必有圣相的传说—孔子看相

圣人必有圣相的传说—孔子看相

圣人,唐举,命运,孔子,蔡泽,先王,时人,相命,为依据,命定论,可成,国秉政,文王,富贵,李兑,皋陶,相土,魏人,人们,圣相,相貌,我国,形相,子卿,容貌,寿命,异相,思路,战国,标志

2011-06-02 #故事会

孔子的相关趣事 学习圣人的智慧

孔子的相关趣事 学习圣人的智慧

孔子,孩子,师襄子,五谷,鲁国,孔子说,鲁国人,乐官,价值观,儒家,利益,取之有道,同胞,圣人,夫子,子贡,子路,时间,曲子,葫芦,补偿金,道理,车子,有多少,习方,上晓天,周游列国,文王,未得,解其意

2013-03-20 #故事会在线阅读

子路想背后偷袭孔子 孔子一句话就让子路放弃了 不愧是圣人!

子路想背后偷袭孔子 孔子一句话就让子路放弃了 不愧是圣人!

孔子,子路,下士,先生,弟子,老虎,上士,石头,那中,春秋时期,下子,石臼,猛虎,鲜花,孔子说,扑过来,置于死地,力大,高强,一跃,上文,好一,小河里,石头吧,天下,乱舞,中士,口水,头部,天下人

2015-04-23 #故事会在线阅读

历史上的孔子杀人案 圣人孔子竟以莫须有罪名杀死重要人物

历史上的孔子杀人案 圣人孔子竟以莫须有罪名杀死重要人物

孔子,少正卯,学生,品德,理由,鲁国,冲突,颜回,孔子学堂,主张,周礼,思想,学费,就业率,政见,条干,腊肉,是我国,法家学派,任鲁国,鲁定公,杀死了,先贤,儒家思想,人物,主观,三盈三虚,之门,传统,圣人

2015-05-01 #故事会

孔子游天下 论语传千古 圣人孔丘的故事

孔子游天下 论语传千古 圣人孔丘的故事

孔子,圣人,鲁国,思想,弟子,国家,见解,颜回,齐景公,就这样,世界,人们,人物,原因,卫国,国君,国人,成年,徒弟,看法,胸怀,孔子学院,中多,周游列国,了头,早点来,离开了,个人,一带,上级

2015-10-21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