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这是我们惠州本地人的老手艺 战乱 文革曾中断!重振的故事感人

时间:2011-07-05

惠州手工装裱曾极盛一时,繁华一条街,到日本侵略,走向衰落,文革时期一度中断,最终由惠州绮云阁王伟华父子重振,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

提示:本文共有 263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原博物馆馆长袁子军和知名画家陈安邦为王伟华的工作室题的字(上图

王伟华是惠州书画装裱老字号"绮云阁"第五代传人,王家的装裱从清代晚期就开始了,至今走过了第157年。惠州手工装裱曾极盛一时,繁华一条街,到日本侵略,走向衰落,文革时期一度中断,最终由惠州绮云阁王伟华父子重振,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

惠州手工装裱曾盛极一时,繁荣整条街

王伟华要给即将敷底的作品洒水

王伟华,50多岁,老惠州人,初中毕业后在外打工,1982年回家跟父亲手工装裱。近40年的坚守,王伟华为这项传统技艺申请惠城区、惠州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伟华的工作室在惠州北门大街桥子头15号,桥子头当年装裱一条街曾盛极一时。据史料记载,惠州苏裱最早由苏州引进,又因融入了本地技法,裱工日益精到,对一些残破字画施以妙手,能够复原无暇,起死回生,因而称之为苏裱。当年寓居惠州的苏东坡、唐庚及宋湘的名人志士所创佳作,许多经惠州裱工之手,饰以赠人。

绮云阁于清代咸丰末年(1862年)创立,其创始人叫王田辉。清末民国初至1937年抗日战争,当时专门以裱画为业的店铺有6家,惠州桥西桥子头有"苑雅斋"、"绮云阁",围着惠州中山公园边的还有中山北路的"锦云阁"、"缀云阁",惠州中山南路有"通雅斋",法院前街的钟誉成都以裱画为业。

其中,绮云阁传人为家传,口传手授,第二代传人为王尧甫、第三代为王连祥、第四代为王球。经绮云阁装裱的字画,具有画面平滑、整洁、装饰得体、清雅大方、规格讲究、防虫、经久耐存等特点。使绮云阁的名气从惠州远播至省城及外地,影响颇高。坊间至今流传着历代军政要员在惠州留下的有关装裱的趣闻轶事。

可惜的是,惠州传统书画装裱在日本侵略中国后几乎中断了近半个世纪。1938年,日军侵占惠州,裱画店多被烧毁,裱画业逐步衰落。解放后,裱画店所剩无几。中山公园附近的字画装裱圈不复存在。文革期间,独存一家裱画店"绮云阁"也被迫停业。

重振手工装裱业,惠州绮云阁第五代传人接力

王伟华在裁边

改革开放初期,在文化部门的鼓励下,绮云阁第四代传人也就是王伟华的父亲王球,拿起鬃毛刷,重操祖业。此时,在外打工的王伟华也厌倦外面漂泊的生活,接受了父亲的建议"先把手艺学会了再说,以后要不要靠这门手艺吃饭看你自己选择。"王伟华回忆,当时父亲特别激动,觉得自己没有把祖辈传下来的手艺荒废掉,还可以靠这个生活。惠州市知名画家李长天是王球的常客。此外书画家关山月、黎雄才、启功等都曾到绮云阁装裱书画。

王伟华没想到,手工装裱这门手艺自己一干就是三十余年。王伟华大约在1982年开始和父亲学习装裱技术的,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1998年,王球得了一场重病,王伟华开始独立进行装裱。

在桥子头15号,一间古朴的小木门进去,上二楼,王伟华不到20平方米工作室,一抬头墙上有块醒目的牌匾,左边放着惠州市博物馆原馆长袁子军的题字"绮云阁指定装裱店",右边上是惠州文人陈安邦题写的"绮云阁苏裱字画"。室内中间摆放着一张约3米宽的硕大木案,这是他的装裱工作台。两边的墙壁上是两块和墙壁同样高度的宽大木板,专门用来贴书画的,称为晾板。晾板上都贴着字画。王伟华说,按照传统工序,一幅字画装裱好要3天。

手工装标工序繁琐,惠州绮云阁坚持自制浆糊

王伟华介绍,手工装裱光是大工序便有8道:托底、裁切、配棱边、包边、覆背、打蜡、打磨、装轴。大工序下面还有诸多小工序,而挂轴则需要经过更多的工序。工具包括挣墙、案台、晾架、排笔、棕刷、裁纸刀、切板、界尺、锥针、镊子、起子、油纸、砑石、蜡板等30多种。

手工装裱,所用的粘合剂非常重要的环节,多年来王伟华自制粘合剂。王伟华说,有时候煮浆糊真是件挺烦的事情,在锅里要搅拌近1个小时,要夏天那是有够难受的了。

按照南方裱画行业传统,粘合剂原料为海边的石花菜,其通体透明,犹如胶冻,是提炼琼脂的主要原料。因为是海洋生植物,不会因为高温闷热而发霉。使用石花菜做粘合剂是苏裱的最大特点,其装裱的书画平整度较好,也比较软,在岭南气候中也更利于防虫防蛀。后来,因为石花菜产量稀缺价格高昂,只能改用面粉替代,沿用北方装裱传统。

自制浆糊怎么做呢?王伟华耐心讲解道,先让面糊加水自然发酵几个小时,去除面筋,取出其中的淀粉加入矾与防虫药剂下锅熬煮,一边搅动避免糊底,近一个小时才能熬成。自己熬制的浆糊,能方便掌握其中的水分与浓稠度。熬制的浆糊还分几种,稀的用在上画心,稠的用在贴边、覆背。在使用浆糊之前,记者见王伟华还用一个小筛子把浆糊在过滤一遍。王伟华说:"这是为了无调结称面皮的再过滤掉,让浆糊更无杂质。"

传统手工装裱和机器装裱的同与不同

王伟华的每一道工序都显得非常温柔

王伟华说,手工装裱的整个过程,最需要的是心静和耐心。对待顾客的作品要像对孩子一样温柔。因为每一幅字画都是成品,你稍不谨慎就会破坏别人的心血。现在机器装裱盛行,是否对他的生意有冲击?王伟华淡定说,没有。因为一般求快的人会找机器装裱,但还是由大部分用于珍藏自己的作品,用来装裱后送人,想要更完美的效果,而这些就是他的顾客了。

王伟华说,传统手工的装裱技术其实跟机器装裱技术步骤没有差异,但手工装裱可以抢救,因为手工装裱工序是一道道来的,哪个环节出错可以及时补救,而机器一步到位,2个小时就能完成一份作品。当然,手工装裱会更平整,细节能够做得更到位。

传统手工装裱的传承困惑,谁愿意接棒?

说到这里,王伟华又微微眯起眼睛笑道:"所有用机器裱画的人大部分都会手工裱画,只是他们不愿意这样费时费力去做而已。"王伟华说,以前不懂父亲的用心良苦,到了这个年纪终于能够领会父亲想要把这个家族手艺传下去的心情,"代代相传怎么能在我的手上断了呢?"

王伟华也曾收过徒弟,但都因坚持不下去离开了。妻子也就偶尔成了好帮手。嫁进王家后,妻子耳濡目染地成了"半个行家"。王伟华有个弟弟,但弟弟没有学会这门手艺。王伟华的女儿已经毕业工作了,儿子还在上大学。他说,自己有跟儿子探讨这个问题,他学了父亲的招数跟儿子商量说"你先学,你以后要是有更想做的事情你就做你的事情,只要把手艺传承下去就好。"儿子答应了。

小编手记:

朋友送给王伟华的字画:"知足常乐"

从最初宁愿打工也不想跟父亲学装裱,到最终学会了并做了近40年,王伟华从青葱年华到白发点点,在无数个日夜的坚守里面,终于明白了传统手艺传承的意义。他也可以进机器来装裱书画,但他没有!他觉得手工装裱能传承家族的东西又能养家糊口,够了。墙上挂着一幅别人送他的字画形容他最贴切"知足常乐"。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这是我们惠州本地人的老手艺 战乱 文革曾中断!重振的故事感人”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不一样的团圆攻略!为什么每逢春节大家都来惠州过潮年?

不一样的团圆攻略!为什么每逢春节大家都来惠州过潮年?

惠州,源网络,碧桂园,美食,惠州西湖,森林湖,杨溪,田园,去处,城市,巽寮湾,春节期间,外地人,好去处,家人,泡温泉,沙滩,温泉,游客,灯会,西湖,工作,谷温泉,春运,乐趣,天后宫,惠州市,本地人,深圳,海浪

2015-03-02 #小故事

到了苏东坡都写诗称赞的惠州 你不尝尝这些美食 那算是白来了!

到了苏东坡都写诗称赞的惠州 你不尝尝这些美食 那算是白来了!

惠州,美食,海鲜,泡饭,老板娘,惠式,食店,本土,油条,美味,惠州人,小吃,惠州市,经典,东江菜,来一碗,石锅,都会,一家,个人,名字,品鉴,地址,城市,女生,当地人,小店,广东省,惠城区,本地人

2016-10-02 #长篇故事

文革时期的感人故事300字

文革时期的感人故事300字

文革,句子,成语故事,文章,故事,黑社会,座山,临济,乡村,天干地支,孩子,文学网,时期,日记,哲理故事,喜欢你,有一位,不堪回首,七公主,从珍,刘邓,吉航,吉普赛,天珍,小孙,建红,忆文,暴殄,毛主席,秋寒

2020-02-24 #短篇故事

悲伤感人真实的文革爱情故事

悲伤感人真实的文革爱情故事

句子,文章,情话,故事,生日,爱情,古堡,学校,女孩,感觉,男孩,时候,王子,语录,生活,一些爱,不是因为,他总是,很讨厌,感人故事,我们的故事,最真实,绝对不,慕容,程先生,那布,在她,床下,毛毛熊,城市

2018-08-20 #故事大全

文革时期的感人故事300字

文革时期的感人故事300字

时期,时代,大全,故事,成语故事,小故事,座山,神话故事,中国,光明,地方,文章,寓言,天干地支,安史之乱,心灵,小鸡,爱情,霍乱,一个时期,体现在,励志故事,名人故事,有一只,花红柳绿,乐子,唐太宗,孔子,年年,弗洛伦蒂诺

2020-05-09 #故事会在线阅读

抗日战争感人故事——留下这颗子弹

抗日战争感人故事——留下这颗子弹

向荣,朱三,小明,小偷,敌人,破庙,箱子,战马,日寇,队员,飞贼,子弹,游击队,尸体,游击队员,偷来,方向,走吧,一带,事情,刺刀,大爷,山谷,木箱,本地人,枪声,老河口,队长,战斗,发生了什么事

2016-10-28 #故事大全

「惠州文脉」“天下不敢小惠州!”苏轼给惠州带来了什么?

「惠州文脉」“天下不敢小惠州!”苏轼给惠州带来了什么?

苏轼,惠州,苏东坡,文化,西湖,东坡,惠州人,在惠州,民众,羊城晚报,杭州西湖,影响,申东,惠州西湖,诗文,大文豪,官员,情怀,成就,民本,罗浮山,韩愈,东城,儋州,关系,内心,岭南,惠民,房子,故居

2019-04-13 #故事阅读

「惠州文脉」惠州“九街十八巷”何时雄风再现?

「惠州文脉」惠州“九街十八巷”何时雄风再现?

惠州,宾兴,九街,文化,游客,科举,街巷,商业步行街,建筑,陈惠明,步行街,西湖,饭店,岭东,府城,惠州市,政府,记者,苗家,林慧,历史建筑,举人,全国,商业,祖屋,科举制度,部门,陈列馆,古代科举制度,广东

2010-07-20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