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中美《花木兰》是两种调调吗?

时间:2011-07-23

有人认为,在主题和内涵方面,无论是动画片花木兰,还是真人版电影花木兰,与中国原创花木兰都有文化上的不同

提示:本文共有 226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1.

迪士尼电影《花木兰》的预告片最近吸引了中西方观众的眼球。有人认为,在主题和内涵方面,无论是动画片《花木兰》,还是真人版电影《花木兰》,与中国原创《花木兰》都有文化上的不同。换句话说,关键的区别不在于动画片和真人版,也不在于文学和电影,而在于中国版和西方版。

观点当然是有一定道理,不同文化之间的解读,难免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重、不同的口味、不同的层次,甚至是错解和误读。我们都了解,这好比西方人偏好中国人单眼皮一样,而实际上中国传统审美偏偏喜欢的是双眼皮。

《花木兰》的主题和内涵当然是一个开放结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象老生常谈的道理——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中西方对花木兰的演绎或解读当然会有所不同,完全一致倒是奇怪的事情了。

2.

但无论是电影生产,还是电影评论,在中西之间,《花木兰》的文化主题真的有很大不同吗?或者说真需要“制造”出很多不同吗?

答案是不,答案是不能跑偏。

具体来说,《花木兰》两次被好莱坞选中拍电影,当然不是为了“用刀叉去吃中餐”,无论目的还是效果,都不是为了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异”,而是为了展示“同”,或者是二者的交叉部分;不是异大于同,而是同大于异。

我们要找到正解——正如我们无论做什么,都应该找到正解一样。

首先,故事简朴动人。

大家都读过《木兰辞》,我们得回到最朴素、最简洁的北魏民歌上来,回到一个传奇、动人、美好的故事上来。这个乐府诗故事朗朗上口,口耳相传,朗诵或阅读之中,民歌的醇厚而清新之风扑面而来。要知道,《木兰辞》才区区326字,人们却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获得满满的审美享受。这印证了一个道理:好的故事没有赘笔,没有任何的画蛇添足。

是花木兰朴素感人的故事,打动了一代代的诗歌读者,以至今天的中西方观众。花木兰的故事好就好在传奇性和朴素性。所谓传奇性,就是非奇不传,这就是典型的戏剧性,地地道道的中国戏剧性,男扮女装、代父从军,传奇自带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强大流量。所谓朴素性,就是民歌的简洁有力,传神地勾勒了一个美好的民间故事,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感动的力量直达人心!

让故事回到故事,让朴素回归朴素!

其次,主题同大于异。

动画片《花木兰》在世界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成功向世界推广了“花木兰”,如今中国原创的“花木兰”已经是世界IP了。

动画片《花木兰》的良好反响并不在于它进行了另类的解读,或者说是西式的解读,而是在于它总体上尊重原著,精彩地表现了原创的故事,呈现了同大于异的基本主题。比如人们都认可的勇敢和担当的精神,聪明和智慧的品质,爱国与爱家的情感,甚至还有“女子能顶半边天”、“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些主题能够跨越地域、民族、国界,“放之四海而皆准”,宣扬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同时,动画片也比较好地体现了原作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结合,这正是《木兰辞》的精髓和神采。

第三,解读不是跑调。

花木兰的故事简洁而丰满,无论的电影生产,还是电影评论,发挥空间很大,但都应该弹在作品的主基调上。绝不能干瘪地概念化,也不能图解式地贴标签、打标签,应尽量避免误读、错解,更不能去曲解。

比如,至少在当代中国的解读中,花木兰的形象也不是简简单单代表着传统的“忠孝两全”概念。以“孝”为例,花木兰代父从军是为了父亲,但也不能僵化腐气地理解为封建的“孝”。如果“孝”就代父从军,那么反过来说,花木兰不代父从军是不是就不孝了呢?人们的观点和评论不能以偏概全,不能极端化,跑偏了、扯远了都不是正解。

3.

其实,西方人自然而然会把花木兰塑造成厚嘴唇,也算形象上、风格上的中西结合。

如果不片面解读,大家也都会认同或者希望,无论是动画片《花木兰》,还是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其关键是方方面面、不偏不倚的“政治正确”。

无论对于西方还是中国,无论是喜欢西方文化还是中意中国文化,无论是男性观众还是女性观众,也无论是精品导向还是市场导向,电影《花木兰》无疑是一种八面玲珑、适销对路的高明选择。说实在,好莱坞这个电影策略定位准确,非常聪明,思路开放也十分大气,你得点赞,为他喝声彩。

全球化视野是大方向,将来中国电影除了拍中国,也可以拍欧美,甚至拍非洲……中国电影要进一步走向世界,无论是拍什么题材,都需要国际化视野,都需要面向国际化市场,都需要用文化精神引领,都需要用精品力作“叙事”——正像《木兰辞》跨越时空的国际“叙事”一样。

4.

最后,对于真人版电影《花木兰》的实际拍摄效果,笔者略加表达一下疑问,也可以说是一种建议:

1、预告片风格太实:战争战斗场面很多,刘亦菲的表述是“我的责任,是战斗”!电影是朝着史诗类战争片的方向去的,如果没有了动画片穿插的歌舞和幽默俏皮来调剂,这是非常遗憾的。美国电影包括类型大片太重口味,有时色调、风格太重、太实、太暗,其实这正是花木兰题材之大忌,动画片相对轻快明媚,而真人版电影能保持这种传奇和诗歌的风格吗?其实,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风格正是真人版电影《花木兰》成败的关键。这是编、导、演将来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建议重点解决。

2、关键在于朴素动人。大片效果固然好,明星扎堆也未尝不可,可以说,这是重点,但又不是重点。因为真正的重点在于朴素动人。刘亦菲的气质和演技需要调整到和花木兰真正吻合,其他明星李连杰、巩俐、甄子丹、郑佩佩等也未必需要“用劲过大”,扮酷、扮帅不是真正的演技,面瘫演技就更不是了。如何能做到自然而然的朴素动人呢?

——让故事回到故事,让朴素回归朴素。

最前沿,先行者总部——

生命本悟,快乐本心。

天人本一,智慧本光。

——经行天下光未央

欢迎交流,欢迎订阅——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中美《花木兰》是两种调调吗?”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看中美对“传统故事”的改编——以《花木兰》为例

看中美对“传统故事”的改编——以《花木兰》为例

花木兰,木兰,电影,迪士尼,木兰辞,形象,刘亦菲,赵薇,中国文化,真人电影,文化差异,文化,方面,美国,观众,木须龙,文化传播,女主角,个人主义,中美,人物,传统,动画电影,常规,影片,思想,时候,真人版,范围,集体主义

2020-05-12 #故事会

看中美对“传统故事”的改编——以《花木兰》为例

看中美对“传统故事”的改编——以《花木兰》为例

花木兰,木兰,电影,迪士尼,木兰辞,形象,刘亦菲,赵薇,中国文化,真人电影,文化差异,文化,方面,美国,观众,木须龙,文化传播,女主角,个人主义,中美,人物,传统,动画电影,常规,影片,思想,时候,真人版,范围,集体主义

2011-04-27 #经典故事

看中美对“传统故事”的改编——以《花木兰》为例

看中美对“传统故事”的改编——以《花木兰》为例

花木兰,木兰,电影,迪士尼,木兰辞,形象,刘亦菲,赵薇,中国文化,真人电影,文化差异,文化,方面,美国,观众,木须龙,文化传播,女主角,个人主义,中美,人物,传统,动画电影,常规,影片,思想,时候,真人版,范围,集体主义

2007-01-22 #小故事

看中美对“传统故事”的改编——以《花木兰》为例

看中美对“传统故事”的改编——以《花木兰》为例

花木兰,木兰,电影,迪士尼,木兰辞,形象,刘亦菲,赵薇,中国文化,真人电影,文化差异,文化,方面,美国,观众,木须龙,文化传播,女主角,个人主义,中美,人物,传统,动画电影,常规,影片,思想,时候,真人版,范围,集体主义

2012-03-02 #故事会在线阅读

看中美对“传统故事”的改编——以《花木兰》为例

看中美对“传统故事”的改编——以《花木兰》为例

花木兰,木兰,电影,迪士尼,木兰辞,形象,刘亦菲,赵薇,中国文化,真人电影,文化差异,文化,方面,美国,观众,木须龙,文化传播,女主角,个人主义,中美,人物,传统,动画电影,常规,影片,思想,时候,真人版,范围,集体主义

2007-04-16 #长篇故事

刘亦菲《花木兰》花絮放出 中国故事拍出“西幻”味儿

刘亦菲《花木兰》花絮放出 中国故事拍出“西幻”味儿

花木兰,迪士尼,刘亦菲,场景,时候,中国风,中国,中餐,味道,影院,感觉,招式,海报,片花,老外,花絮,美国人,不知名,于影,亦菲,巩俐,张驰,张众,张木,木兰,中美合资,好的,院上,原因,全副武装

2016-10-22 #短篇故事

从北朝民歌到迪士尼动画 “花木兰”形象到底经历了什么变化?

从北朝民歌到迪士尼动画 “花木兰”形象到底经历了什么变化?

花木兰,木兰,故事,形象,动画电影,替父从军,戏剧,木兰辞,动画,文化,色彩,中国文化,北朝民歌,迪士尼动画,巾帼英雄,剧情,将军,场景,女权,思想,情节,方面,电影,皇帝,梅兰芳,中美,价值观念,光影,光线,写实

2012-12-05 #小故事

窦靖童杨采钰蓝盈盈都试镜过“花木兰”导演妮基放出试镜视频 众女星英文自我介绍

窦靖童杨采钰蓝盈盈都试镜过“花木兰”导演妮基放出试镜视频 众女星英文自我介绍

花木兰,演员,试镜,卡罗,迪士尼,导演,影片,视频,英文,伯克,妮基,木兰,杨采钰,窦靖童,蓝盈莹,鲍勃,女主角,女星,时光,动画,主角,中美,冠状,团队,原作者,地理,技能,日期,网讯,明星

2018-09-26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