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来 借许鞍华来讲讲不一样的抗日故事

时间:2011-07-25

本来,香港回归20周年,是一件可资一聊的大话题

提示:本文共有 1413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9 分钟。

本文作者:李啸天

政治与艺术,实在是一个两难的话题。

本来,香港回归20周年,是一件可资一聊的大话题。但艺术界基本上没有什么动静,而作为不多的献礼片,《明月几时有》在没有好莱坞直接竞争的情况下依然哑火,据目前的市场走势,基本上悲剧了尽管有周迅、彭于晏、霍建华这样的卡司护持。好尴尬!

但实际上自媒体上有关香港的话题,并不少。尤其是外交部发言人引发的话题,甚至比更具话题性的《明月几时有》更甚。(此处删除一段议论,理由你懂得。)这也是一种尴尬!

其实,由许鞍华来接政治任务,本身就尴尬。林超贤接的命题作文拍了《湄公河行动》,市场与口碑还算不错,刘伟强接了《建军大业》,预计在强推之下票房也不会很差,徐克翻拍的红色经典《智取威虎山》也不错,但彭顺执导的《我的战争》就差的一塌糊涂。现在看,《明月几时有》的票房表现尽管已经超过《我的战争》,还在缓慢地攀爬中,但后继乏力,亏本应该是没跑了。还是大写的尴尬!

本来,讲香港一地的抗日斗争,还有东江支队这样的真实纪录存在,有刘黑仔这样的真实的传奇英雄人物为底子,想拍出曲折离奇的抗日神剧,大有余地。但是,许鞍华她没有。她生生将一个宏大命题解构成了人间烟火,变成了凡人凡事,哗啦啦将革命与反帝转换成了市井人物的人性变化,变成底层小民无奈与无力的自我抗争。这很许鞍华,但却不是出题人想要的,也不是市场想要的,于是,错位之间还是一个尴尬。

《明月几时有》情节上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历史上著名的“省港大营救”,另外一个是“英雄刘黑仔”。不过呢,两个故事,依然没有按照套路去讲,甚至后一个故事中还是多条线索并进的英雄成长史,甚至旁线出来的小人物故事的精彩程度还超过刘黑仔。

单说省港大营救,《明月几时有》重点讲述了红色作家泰斗茅盾的逃港故事,并附以邹韬奋的故事,顺便带了一下梁漱溟、柳亚子等人。历史上,当时刘黑仔所在的东江纵队总共营救了800多重要人物,影片中只选取了很红很正的部分来进行概括,这种取舍很有主旋律的意味,实际上除了上述红色代表外,当时被营救的人物中还包括一部分电影界、戏剧界的明星,如胡蝶、蔡楚生、司徒慧敏,民主人士何香凝、柳亚子等,另外还有国民党官员陈汝棠和国民党第七战区司令余汉谋夫人上官德贤等人。当然,以茅盾为主角也不算错,毕竟茅盾之后对这次行动做出过概况性的发声,他称“(这次营救)是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毕竟,其意义和难度明显不亚于刘少奇从监狱里抢救出六十一位同志,后者主要办理“自首”手续而已。

有关省港大营救,如果大家不厌其烦,这里列一个名单,包含了其中主要的被救者,对名字无感的人可以直接跳过:何香凝、茅盾、邹韬奋、胡绳、夏衍、戈宝权、张友渔、黎澍、沈志远、刘清扬、胡仲持、胡风、千家驹、萨空了、廖沫沙、任白戈、宋之的、定毅夫、金仲华、范长江、叶籁士、挥群逸、吴全衡、袁水拍、蔡楚生、司徒慧敏、叶以群、张铁生、韩幽桐、杨刚、吴在东、余伯昕、胡耐秋、特伟、高士其、端木蕻良、杨东荪、王莹、许幸之、胡考、盛家伦、俞颂华、成庆生、叶方、于伶、凤子、舒强、葛一红、沙蒙、羊枣、丁聪、周刚呜、叶浅予、章泯、戴英浪、金山、张明养、华嘉、梁若尘、赵树泰、李凤、郁风、梁漱溟、孔德祉、沈粹缜、殷国秀、胡蝶......

(部分文化名人在东江游击区合影。前排右三为茅盾,三排右七为戈宝权))

当然,影片中的“大营救”主要是引出几位主演的角色,并不占整个影片的主要戏份。其中,负责营救的具体执行人由刘黑仔(彭于晏饰)承担,而周迅主演的方姑则是当时茅盾租住其家的小房东,而潜伏在敌营中的李锦荣(周建华饰)则是方姑的未婚夫,叶德娴饰演的方母则是房东。整个《明月几时有》,主要讲述的故事就是三条线索的抗战人物谱,刘黑仔是无所不能的传奇英雄,他的线是东江纵队的发展主线,而方姑与方母代表的则是市井小人物有意无意地走上抗日之途的故事,尤其是方母,整个形象活灵活现,充满了烟火色,揉市侩与英雄与一身,被叶德娴的拿捏之下非常出彩,而霍建华代表的则是敌营中忍辱负重的地下工作者形象。刘黑仔史有其人,是传奇英雄,等下再说。而方姑据说也实有其人,但不著于史,声名不显。许鞍华想展示的还是一段从底层小人物的视角展现的抗战史,而不是抬高大人物的宏大叙事。而且,正是在最显戏份的方母身上,才充分展示出了许鞍华一贯的自身优点。正是这些优点,才使得《明月几时有》没有沦为一部烂片,而是一部保有许鞍华特色的文艺片。至于我个人对影片的看法,留到最后再谈。

电影本身没有太多可以讲的,因为故事太散,演员的整体演技也没得充分发挥,除了叶德娴基本提前锁定了金像奖最佳女配,梁家辉坐着就演活了他的角色外,其他人实在乏善可陈,周迅失去了灵性,霍建华基本上不走心,春夏的存在感不足,金像奖最佳女配王菀之念台词念的让人想骂娘。那么,还是跟大家来挖挖电影没有展现出来的背后故事吧,估计大家对这些也更感兴趣一些。

影片主要讲述的日据香港时期的抗战故事,聚焦于东江支队的英雄人物与故事。那好,咱们就从日本占领香港,以及东江纵队的崛起来讲起。

时间回到1941年。此时,据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据1937年的“七七事变”爆发也已经过去了4年,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全面进入了相持阶段。整个东部中国,从北到南,已基本全部成为日占区,广东大部分地区亦早已被日军侵占。中国的国民政府已经搬迁到了重庆,整个国家都在勉力支撑。如果日本集中精力歼灭中国军队,全部占领中国国土的话,原则上将是能够做到的。但是,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将战火扩大了美国的头上,然后,自己的精力就被牵扯进去,并没有集中全力去围殴已濒于亡国的中国。得此一缓,反倒让中国缓过了一口气来,甚至在正面战场上中国军方还取得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

与此同时,1939年至1941年间,欧洲战争进入紧张阶段。英国正苦于招架德军强烈的进攻,已没有能力给远东殖民地增防。英国总参谋长依士梅勋爵在1940年时有过这样的想法:从香港撤军,以减少无谓的牺牲。这多多少少暗示了英国欲放弃香港,以免减少本国的军事力量。而香港,对于大陆来说,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它是海外援华物资的重要中转基地。在抗日战争前期,主要的援华物资也是由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华侨筹募运送到香港的。英国人欲放弃的同时,日本人则对香港一直虎视眈眈。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掀起太平洋战争。同日凌晨时段,驻港英军莫德庇司令宣布香港已进入作战状态,其策略是积极防卫。上午8时20分,日军36架战机空袭启德机场。只用了五分钟,便将启德机场的五架古老军机和八架民航机全部炸毁。原以为是军事演习的香港居民此时才如梦初醒地发觉战争开始了。中午,日军派出大批的步兵、骑兵直入打鼓岭平原,南下趋大埔;第二路则从罗湖西侧切入,斜向西南攻击凹头区,再转东南攀大帽山西麓,攻击醉酒湾防线西翼。当时,香港驻军人数只得4000人左右,攻港日军兵力却拥有第23军第38师和海空军等共15000多人。实战爆发后,由于双方实力强弱悬殊,日军中途没有遇到甚么顽强抵抗,便轻易侵占新界北部多处地,直达大埔墟,为侵占计划打下了基础。12月10日,英舰"威尔斯王子号"和"却敌号"在星洲以北暹罗湾海域被日机炸沉。之后,日军迅速踏足香港最后一块土地──香港岛。

(遭受日机摧毁的启德机场。)

(香港沦陷后英人被俘,后有一名日军。)

1941年12月25日,西方的圣诞节,香港本该处于庆祝的日子,却战火连绵不绝,成为了香港向日军投降的日子。这天,日军加强对港岛的攻势,直到傍晚,战火才告停止。港督杨慕琦及司令莫德庇将军被逼于九龙半岛酒店向日军总司令酒井隆宣告无条件投降,随后两人被俘。随着英军的弃械投降,悉数被关入集中营之后,香港陷入三年零八个月的苦难沦陷之中。

香港沦陷初期,日军忙于整顿市区,不太关注山区乡村的管治。这时,一些汉奸、土匪就出来四处捣乱。土匪之中以大雾山的黄慕容、粉岭的萧天来最为出名,还有黄竹青、李观姐等土匪也颇为突出。这众多的队伍之中,也有一支由我党领导的游击队伍,那就是东江纵队港九支队。

对的,《明月几时有》中的东江纵队,其实就是港九支队。整个东江纵队要大的多,因为主要活动地区在珠江的三大支流西江、东江、北江中的东江区域,因此被命名。早在1938年,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广州及东江下游陆续沦陷,中共就委派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组织敌后的抗战行动。于是,在惠州与宝安,由曾生出任队长,创建了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在东莞、宝安、增城一带,由王作尧担任队长,组建了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两支队伍加在一起共计200人左右。1939年初,经与东江国民党当局谈判达成协议,这两支武装分别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4战区第3纵队新编大队和第4纵队直辖第2大队。是年底,有了中央承认并给了编制后,加入到队伍中的人群迅速激增,其中包括大量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的加入。至年底,两支游击队共发展到700余人。后来,这两支队伍就合并成为了东江纵队,司令员为曾生,副司令为王作尧,此两位后来都成为了开国少将。对了,多扯一句,上面说大量港澳同胞及海外华侨加入东江纵队,这造成了东江纵队的整体素质非常高,其实司令员曾生就属于归国华侨,青少年曾随父到澳大利亚求学 ,并且毕业于商业学院中专部(也算海归了)。后来归国后又从学于中山大学,从文学院毕业,是开国将领中极少数的高学历者,而且是非军事院校的高材生。纵队副司令王作尧也是黄埔军校第十一期毕业,与其他开国将领们比也算不上土包子。即便是传奇英雄刘黑仔,也不是莽撞汉子,而时文武双全的人物,入伍之前演过话剧,做过小学教员,在那个时代属于典型的知识分子。

(东江纵队在战壕中攻击日军。)

也因此,尽管东江纵队的实力不算大,但影响力却并不小。以至于1945年,朱德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就将东江纵队与琼崖纵队和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所谓的“中流砥柱”就是从这里来的,东江纵队被拔高到了很高的位置。不仅如此,在抗战结束后,朱德还指名让冈村宁次向曾生投降。所以没错,抗日时期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不仅有八路军、新四军两支人所共知的大部队,之外还有东北抗联,广东的东江纵队,以及海南的琼崖纵队。至于琼崖支队,一直活动在海南岛上,这里不多说。至于东江纵队,还是在八路军、新四军之外受到国民政府正式认可的部队。

不过,正式的东江纵队建立的时间是1943年12月,将之前存在的各支分散的部队联合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曾生任司令员,林平任政治委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个主力大队、5个地方大队和1个护航大队。这5个大队中就包括我们将要重要说的港九独立大队。

(年轻时的曾生)

(青年时期的王作尧)

话说,东江纵队成立于1943年底,在之前的1942年1月,广东的各游击队就进行了第一次整编,首次将活跃在东江与珠江各区域的游击队合编为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由梁鸿钧任总队长,林平任政治委员,部队编成1个主力大队和东莞、惠阳、宝安、港九4个地方大队。港九大队也是这次才有了正式编制。

更早之前的港九大队,是在香港被日本人占领之后,就由当时的曾生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4战区第3纵队新编大队和王作尧领导的第4纵队派出的小分队潜入,与各土匪武装并存活跃在一起。而作为新来的武装力量,要想要生存空间,就得与土匪进行争地盘,他们先是在元朗处决一批穷凶极恶的汉奸,成功消灭和赶走了两股闻名土匪萧天来和黄慕容,又在西贡赶走陈乃就、邓发仔等土匪。1942年2月,港九独立大队成立,还加强了在市区的游击战争。(《明月几时有》中,方姑就是市区中队的队长。)另外,手枪队队长刘黑仔等还巧妙地伪装成敌军密探,在九龙金棠酒家击毙汉奸特务队长萧九如。(这段《明月几时有》中有精彩的呈现。)

港九独立大队正式成立的时间是1942年2月3日,正式名称为港九抗日人民游击队,在西贡黄毛应村的教堂成立,蔡国梁任队长,陈达明任政委,黄高扬任政治部主任。东江纵队成立后,港九抗日人民游击队也改称为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直属东纵司令部。港九大队的总部位于西贡,并根据地区和任务的不同,先后组建了沙头角中队、元郎中队、市区中队、西贡中队、大屿山中队、海上中队等6个中队,拥有游击队员500余人。

(港九支队海上中队)

既然提到了刘黑仔,就先来插叙一下,讲讲他的故事。刘黑仔,原名刘锦进,因为长得黑,人称黑仔,于是原名没多少人记得,一提刘黑仔,大家都知道是谁。他是广东宝安人,1939年春入党,并在同年年底加入由曾生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4战区第3纵队新编大队,并担任短枪队队长,主要工作负责保卫及侦查。因为他常常使用一支法制20响驳壳枪,在战斗中练就了一手好枪法,百发百中,被誉为神枪手。当香港沦陷后,他第一批被派到那里组织游击队,并担任短枪队副队长,后来又任正队长。他参与了“省港大营救”,后来又直接扮成敌探,击毙汉奸特务队长肖九如;化装成日军小部队,活捉日军特务东条正之大佐;带领短枪队忽东忽西、时隐时现、神出鬼没地袭击日本军营,摸掉日军岗哨;设计消灭日军多名密探和特工;还参与营救被日军炮火击中座机、被迫在敌占区跳伞的盟军飞行员的行动,非常具有传奇性。这些事迹都使得他成为当时的传奇英雄人物之一,甚至日本人还公开悬赏要他的人头。可惜的是,他后来死于内战之中。1946年,抗战胜利后,国共战争尚未打响之前,东江纵队被要求整体北撤。但北撤过程中,国共摩擦不断,国军时时想借机歼灭这支中共的武装力量。那时,已经升任为纵队西北支队参谋的刘黑仔就于5月1日那天,在南雄县界址圩调解民事纠纷时,遭国民党军包围,在突围时不幸大腿中弹,后染上破伤风而牺牲,年仅27岁。

(刘黑仔生前没有留下照片,这是根据想象画的,现存东纵纪念馆。)

话说,刘黑仔参与了“省港大营救”,但并非主力。因为这次营救发生在1942年的初期,刘黑仔刚进入香港不久,对当地并不熟悉。实际上,在第一批营救茅盾、邹韬奋等人的行动中,具体执行人是港九大队的一名交通员,名字叫李锦荣。没错,就是李锦荣,电影《明月几时有》中霍建华饰演的李锦荣是打入敌人内部的潜伏特工。想来,大概是,许鞍华借用了他的名字,然后又重构了新人物,把他的名字另类呈现出来。

话说,总共营救了800多人的“省港大营救”是分多批次多条线路进行的。香港沦陷前,大批内地知识分子活动在香港,由于他们不懂粤语,社会关系单一,在日本的刀枪之下非常危险,于是,中共就组织了本次营救。整体上周恩来发出指示,廖承志、连贯、张文彬、乔冠华等人与东江纵队联合组织。第一批次营救的人员中,就包括茅盾、邹韬奋、戈宝权等人。具体行动是由李锦荣负责具体联络,并亲自带队行动。在1942年1月9日,茅盾、邹韬奋等在香港岛洛克道临时集中点,化装成难民。在李锦荣的带领下,于黄昏到达铜锣湾避风塘。(片中带领到达避风塘的是周迅饰演的方姑。)然后,利用日军换岗的机会,乘小艇到达九龙市区。1月10日凌晨,在港九大队的游击队员护送之下,这批文化人士从青山道往北行,由荃湾翻越大帽山。在翻越大帽山的过程中,为了使这次营救行动能够顺利进行,港九大队的游击队利用谈判和武力威慑等手段,迫使当地的土匪让出道路,从而使这批文化人士顺利通过大帽山,到达元朗。然后由元朗经落马洲进入宝安县白石龙东江纵队根据地。

《明月几时有》中刘黑仔在这次营救中担任了主要任务。历史上他参与了营救活动也是确凿无疑的,但是否具体参与了营救茅盾的这次,并不清楚。很可能没有,因为当时港九大队尚未成立,他隶属于开国少将曾生的第三纵队,整个第三大队的营救工作主要是外围,负责在大陆的接应,茅盾他们抵达宝安后接应他们的正是刘黑仔所在三纵;而直接负责营救的更多是开国少将王作尧的第四大队,甚至王作尧还直接参与了具体指挥。为了确保护送途中的安全,王作尧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派精干的交通员给被护送人员作向导,分批接送;二是护送的路线尽量避开公路,走山区和农田小路,避免遇到日军和熟人;三是派便衣武装人员,一个站段一个站段地护送;四是由曾鸿文出面,对沿线的维持会、伪宪查、土匪做统战工作,争取为营救做掩护工作。所以,刘黑仔是否是直接参与者,不太清楚,但可能性相对较小,即便有的话也不如影片中的作用那么大。

这里的曾鸿文需要着重提一下,因为在当时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月几时有》片中的开头部分,与吕良伟一起开会,并在借路过程发挥重要作用的光头佬曾大哥就是此尊。曾鸿文建国后做过宝安县的县长、粮食局局长。对于他,在《东江纵队史》上语焉不详地说他是一个“开明绅士”、“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抗日游击队员”。寥寥几笔,再无余墨。

所谓的开明绅士,传奇队员,在于他在当时是一名“大阿哥”。这里的大阿哥不是清皇室的公子,而是黑社会的带头大哥。这一点上,《明月几时有》有很明确的展示,片中的曾大哥就是一名土匪武装过来的。上面也说了,在当时的香港,中共游击队只是众多地方武装的一支,与他们同时存在的有多支土匪武装。而日本人一时也分不清这些武装谁是谁,所以也无法一下剿清。与正式的游击队相比,其实土匪的力量在当地要大的多。1942年的香港,帮会中的带头大哥就是曾鸿文。曾鸿文拜了一个师傅司徒美堂,此人主要负责北美及世界各地的帮会组织,是他们的龙头老大,组织叫中华总工会。在《开国大典》油画中有两个白胡子的老者,就是司徒美堂和民主人士张澜。我党的联合统一战线工作做得好。将黑帮老大纳入了联合阵线,要知道八大少数党派之一的致公党,其实前身是洪门的一支,原为旧金山的洪门致公堂,鼎鼎大名的黑帮组织,而司徒美堂正是堂主,也是致公党的首任党魁。致公党的现任党魁是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

曾鸿文是司徒美堂的大弟子。整个香港的帮会人物都要听从他的号召。所以,片中由他去负责向土匪路霸去借路,这可不是演绎,而是真有其事,他也有这个威望。话说,二次北伐的时候曾鸿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建国后,抗美援朝前后,五十年代征粮征购、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朝闹饥荒;鉴于当时饥民有可能发难,而曾鸿文则深孚众望,门下弟子近万人,只有他才有办法安抚当地的老百姓。于是我朝就安排了曾鸿文来做粮食局长,也算是人尽其用。后来,他又任十余年县长,也是充分利用其威严吧。不过,这些都是后话。

曾姓是深圳一代的大姓,在当地一共有五个宗祠,在曾鸿文之外,知名者还有曾宪梓、曾荫权等人,包括后来的曾俊华、曾钰成、曾德成等都是。当然,也包括本文上面提到的曾生。但曾生与曾鸿文之间之前并不认识,而且后来关系也有些不太对付。曾生建国后做过珠江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广州市市长,最后官至交通部部长。曾鸿文则有些籍籍无名,最高只做到宝安县县长,任上十几年,其二子曾强还做过江门市长。对了,上述那个省港大营救的长名单,就出自曾鸿文之手,是他保留的经手营救的具体人员清单。

回到《明月几时有》上,“省港大营救”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引出主要人物的作用。随后,就开始展开讲述了他们的故事。如果营救的部分还有些商业化的元素在里面的话,后来展开的人物成长故事,则回来了许鞍华熟悉的烟火气上。

影片接下来主要讲方姑的故事。那我们接下来也谈谈历史上的方姑这个人吧。周公子迅主演的这个人物,如同刘黑仔,也史有其人。如片中所演,方姑的大名叫方兰,原名叫孔秀芳,1921年生于香港,在香港沦陷前担任学校教师。1938年,方姑被选为香港儿童团总团长,同年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都很红,并非如片中所演,受到茅盾文章的启示,然后被刘黑仔带上了红色道路。历史上,方姑也没有参与省港大营救,因为此时她压根不在香港,而是自沦陷后就活动在内陆的游击区中,方兰的名字也是在那个时候为了掩护而改的,只是在游击队中大家更愿意叫她“方姑”,尽管那时的她刚刚20出头。她回到香港是东江纵队成立后的1943年,潜回香港,并组建了市中区,担任队长兼指导员。此时省港营救早就结束了。话说市中区中队主要活跃在香港市区内和九龙半岛一带,编印《地下火》,散发传单,不断发起“纸弹攻势”,被当地百姓成为“方姑游击队”,她们还曾炸毁铁路桥梁,破坏军工生产,他们秘密收集情报,通过特殊渠道送达美英盟军指挥机构,积极配合了太平洋战争……成为日军的心腹之患,敌人曾数度搜捕“方姑”,终不得其踪。于是,传说中的“方姑”就是一位神出鬼没、来去无踪的香港女侠。方姑、刘黑仔都是传奇英雄,《明月几时有》以他们做主角,也算是一种专门的纪念。

(真实的方姑长这个样子)

方姑有一位非常关心她的母亲——冯芝,也就是影片中由叶德娴饰演的方母。她的故事非常值得一说,因为这段故事与电影中演出的几乎差不多。由于方姑的工作之一是负责传递情报,她的妈妈冯芝老太太在耳濡目染中也了解了如何传递情报,成为了游击队不在编的队员。

这天,和往日一样,方姑家邻居的女孩阿四挎着一只盛满了“中草药”的竹篮,来到了方姑的妈妈冯芝家,说是要给药材铺送药材去。她说的“药材”“药材铺”,无须多动唇舌,大家都心知肚明——游击队员伍惠珍家开的“伍记药材铺”,是方姑队长直接的联络点。中队部发给各地段各小组的指令、宣传材料或其他物品,各地段各小组向中队部报告的情报消息,都是在这“伍记药材铺”交接传递,这是游击队的核心秘密。冯妈妈知道任务比较危险,就趁阿四姑娘休息,自己承担起送情报的任务。在药材铺,伍惠珍将重要情报卷成火柴棒一样的纸筒交给了冯芝,并交代她一定要保护好。冯妈妈回到家里,为谨慎起见,就找出一件夹衣,拆开一条缝,将那支纸筒藏进衣服夹层,又找出两件旧衣服,放在竹篮里。然后,与阿四一起去和方姑会面。

她们来到筲箕湾码头。突然,码头开来一队警察,由日本宪兵指挥,进行突击检查,这种检查,实际上是他们搜刮财物的一种手段。有人塞给警察几张钞票就过去了。冯妈妈非常紧张,但已经来不及下船了。最后,日本宪兵从她的衣服里搜出了那个火柴棒似的纸卷。母亲和阿四被捕了,这一天,是1944年3月17日。

傍晚,方姑坐在坑口海边的礁石上,等待交通员阿四由市区归来。随着夕阳西沉暮色渐浓,她的期待落空了。最后坑口归来的船家相告,在筲箕湾码头,日本兵抓走了两个妇女,一老一少。(片中,告诉他信息的人由潜伏在日本人内部的李锦荣来担任。)之后,方姑得到证实,在母亲和阿四被捕两三个小时之后,宪兵从海军制船所抓走了提供情报的游击队员张咏贤。伍惠珍交给母亲的那支“火柴棒”,正是关于日本海军制船所的一份重要情报。宪兵截获了这份情报,追查到海军制船所绘图室,逮捕了张咏贤。(张咏贤一角由春夏本色出演,还增加了一些她的家世的问题。不过,从这段历史也可以看出片中的李锦荣是架空的角色,并非真实人物。)

方姑当即指令各地段各小组,改变联络路线,做好随时转移的准备。市中区游击队员“大头九”提出了营救母亲的方案。关押母亲的拘役所后面有一条沟渠,渠内有流水通往海边,可以摇一条小艇进去停在拘役所楼下,游击队从拘役所冲上楼去,将母亲用绳索从楼上吊放在小艇上,小艇就可以迅速划到海上。“大头九”说,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只等方姑队长一声令下,夜间就采取行动。自从母亲被捕以来,方姑不能吃饭、不能睡觉,心急如焚。母亲正在受敌人折磨,她当然想冲进去救出母亲。方姑还担忧,万一从母亲和阿四那里泄露了什么,市区中队就会全军覆没。她迫切地期盼母亲早一天安全归来。她听完营救方案,不假思索地带着“大头九”直奔茶果岭。

过海到筲箕湾,沿着“大头九”所说的那条沟渠,直接到了拘役所后面。这时,方姑的心态已经趋于平静,仔细地观察着楼上的每一个窗口。拘役所没有正式牢房,方姑再到正面去观察,门口有两个人站岗,还有两只狼狗守着,不时地向过往行人狂吠。楼上走廊有日本宪兵来回走动。她冷静了下来心想:解救行动肯定会被敌人发觉,只有以死相拼。一旦行动失败,那将是市区中队整体的消亡。(片中,大头九的角色变成了刘黑仔。不过,结果与现实差不多,甚至连狼狗的细节都在影片中得到了呈现。而且,一旦营救失败,游击队市中区与短枪队就将整体消失的结果,也得到了体现。)

后来,阿四被释放,据她回忆,自被捕之后,冯芝就再三交代阿四,她们之间互不相识,互不相干。后来,冯芝和阿四被带到宪兵部,和被关在那里的张咏贤互相指认。但三人互相都说不认识,当天,宪兵把她们三人关在了一起。宪兵一走,母亲就说:“我们进来了,不能再连累外面的人。”后来,日本人认定阿四属于误抓,就放了她出来,然后将冯芝与张咏贤囚于香港赤柱监狱,后来以以“间谍罪”的名义,判处死刑。1944年6月22日,60岁的母亲冯芝和19岁的张咏贤姑娘,在香港加路连山遭日军枪杀。(这一段故事,许鞍华进行了精准的再现。叶德娴精湛的演技,也彻底演活了冯芝这一无名英雄人物。)

(现实中的冯芝的照片。)

抗战胜利后,1945年至1947年间,方姑先后任香港地下党区委书记、九龙职工小组长、女工工作组长等,继续从事地下工作。1948年,中共党组织调方兰到广东工作,从此离开香港。后来她历任广东省妇联秘书长、副主任、主任、全国妇联常委、广东省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1955年,方兰与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广州日报第一任社长、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冬垠先生结婚。

1982年,在广东妇联工作的方兰提议将原《广东妇女》更名为《家庭》,《广东妇女》杂志社同时更名为《家庭》杂志社。改刊后的《家庭》杂志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以恋爱、婚姻、家庭为报道和研究对象的综合类月刊,发表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当时全国最红的杂志之一。1998年5月,方兰病逝于广州,享年77岁。

好吧,刘黑仔、方兰、冯芝、阿四、张咏贤、李锦荣、曾大哥、茅盾......这些人,这些故事,都是真的,只是给许鞍华揉碎了,又重新整合了下,然后演绎了出来。然后,让他们代表了不同的阶层,从几个维度上去讲述他们的故事,徐徐淡淡,散散漫漫,聚合成了一个史诗级的抗战故事。

而且,对于历史真实的部分,她也没有刻意夸大,甚至有意绕过了一些更具戏剧性的段落。比如东江纵队营救美国飞虎队队员的故事。1944年2月,美军飞虎队中尉唐纳德·克尔率领美国抗日飞虎队20架战斗机从桂林起飞,护卫12架轰炸机袭击侵占香港的日军,在香港启德机场上空与日机发生空战。美机击落了三架日机,而克尔驾驶的战机不幸遭到侧击,座机被打中油箱起火,克尔负伤被迫弃机跳伞。随着南风刮来,克尔的降落伞被吹到新界观音山上空,最后降落到半山腰,此刻大批日军火速向观音山扑去。在克尔落地之后,即有一名港九支队的交通员李石在送信归来途中看到他,便立即招呼他迅速进入密林深处,躲到观音山外一个山洞里。后来港九大队民运员李兆华等又将克尔转移到北围村后山安顿。克尔遇险第7天,刘黑仔带着七位短枪队员,从日军包围圈的缝隙中,护送克尔到港九大队队调养。2月底,克尔受到司令员曾生等人热情接待。3月10日,克尔伤愈,东江纵队司令部派人护送他到广西桂林美军第14航空队基地。之后,美国第14航空队派出一个情报组到东纵设立电台,建立情报合作关系。当时,有东纵情报人员打入香港日军宪兵部特工课,窃取了一份驻港日军的军用地图副本,交给美军第14航空队,盟军据此炸毁香港九龙船坞等日军据点。该情报得到美国空军“飞虎队”队长陈纳德的盛赞,他称东纵情报站是“美军在中国最重要的情报站”。(影片中,李锦荣打入宪兵部,窃取地图的段落,大概就来源于这里。)

(中美联合航空队员在执行轰炸日军香港启德机场作战任务前的战前部署。)

(克尔亲手绘制的脱险过程漫画。)

(1944年,克尔中尉被平安转移到深圳坪山后,与曾生合影。)

这个段落格外有传奇性,但影片直接跳过,之外还包括刘黑仔营救被俘在香港战俘营中的英国军官的故事也没有提及。除了克尔之外,东江纵队先后从日本战俘集中营中救出英国人20名,美国人8名,印度人54名,丹麦人3名,挪威人2名,苏联人、菲律宾人各1名。而正是营救飞虎队及这些人的经历,使得在抗战胜利后,中共与国民政府谈判的过程中,在美国人的见证下,才不得不承认了南方存在中共军事武装的事实。最终,于1949年6月30日下午,奋战在东江的部分干部和战士2583人(包括珠江纵队89人,韩江纵队47人,南路解放军23人,桂南的革命干部与战士各1人)在司令员曾生、政委林平、副司令张作尧、政治部主任杨康华的率领下,从深圳沙鱼涌沙滩涉水上船,7月5日抵达山东的烟台港。而且,本次撤退只涉及部分人员,大部分东纵的人则选择了解甲归田。抵达山东的官兵被编入的三野,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留在广东的人员,当国共战争打响后,又组建了起来,一部分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的骨干。三野的两广纵队在南下的时候又被编入了四野,最后成为解放广东的主力部队。

至于港九支队,抗战胜利后英国人就回到了香港,由于战后香港社会情况复杂,港英当局要求港九大队延缓撤出香港。港九大队在新界组织自卫队,协助英军恢复社会秩序。直到1946年8月,港九大队才撤回内地。在东纵北撤时,因为名额有限,市中区中只有黄扬声等人参与北撤,方姑则方姑和大多数队员仍然在香港各谋职业,与普通市民无异。后来才回到广东,并有新的崛起。而像梁家辉饰演的冯文彬这样的队员则永久地留在了香港,也没有得到什么人的认可,默默以开出租车为业,苟度余生。而自1946年4月30日港督杨慕琦从沈阳战俘营重返香港,正式成立香港政府。直至1997年6月30日,末代港督彭定康离任,港府都没有公开承认过港九支队的存在。直到1998年12月28日,在大会堂隆重举行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阵亡战士名册仪式,特别行政区长官董建华亲自将115名烈士名册安放在烈士纪念龛内。特区政府立法确认了港九独立大队的历史地位。

正是这种长期的隐忍,也使得《明月几时有》被拍出来才更得有意义,让香港在抗战史上有了一笔值得书写的东西。

对了,再多说几句,上面不是说曾生率领的三纵与王作尧率领的四纵是国民政府亲自册封的吗?怎么到了抗战后又不承认了呢?

事实上,当时国民政府进行军队改编的最初,连八路军与新四军之间都要积极撇清关系,都只承认自己是中央册封的军队,两者并无关系。甚至,新四军还专门选择了当时已经退出党籍的叶挺来担任军长,也是为了撇清与八路军之间的关联。而东江纵队之初的国民革命军第4战区第3纵队新编大队和第4纵队直辖第2大队,也是如此。国民政府没有党见之争地编制了他们,并不认为他们是中共的部队。而且,从3纵新编大队与四纵第2大队这样的编制看,明显在他们之外还存在着其他非中共掌控的游击力量。

这里顺便纠正很多人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很多人以为只有共产党才有游击队,其实国军旗下也活动着大量游击队。据1941年的统计,国军游击队的人数是中共军队(连同游击队)总数的2.63倍,枪支是中共军队的4倍。抗战时期,国民党也有自己的敌后游击区,除翼察、鲁苏战区到抗战后期不复存在外,山西游击区、豫鄂皖游击区、浙西游击区、海南游击区等,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这些帝后国军游击队抗战初期多为奉命留在敌后的正规军,也有由国军军官、地方军人、国民党党务人员所领导的民间武装部队。其中,在游击战争中战死的高阶将领就有东北挺进军骑兵第6师师长刘桂五(中将),东北游击队总司令唐聚五(中将),第5战区第2路游击司令刘震东(中将),苏鲁战区政治部主任周复(中将),第34军暂编45师师长王风山(少将)等人,甚至阵亡的第3军军长唐淮源(上将)也参与了大量游击战。所以,不要认为凡是游击队就是中共的部队。

所谓的东江纵队只是后来中共自己建立的,并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认可。于是,才有了1945年被撤时的艰难谈判,差一点点不导致整个东江纵队的覆灭。而刘黑仔就是在国共的摩擦中不幸做了阵亡者。

历史是复杂的,但《明月几时有》却举重若轻,将重大题材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演绎出了一部松散的史诗作品。在电影院里,咋看之下,会觉得这部影片非常差,可欣赏性很不好,但看过之后再细细品味,在拂去献礼等因素之后,又会发现它的独特之处,就像凉水泡茶,余味会慢慢散出,实在是不可多得。

就像《一代宗师》那样,通过几个角色,展现了大陆在变色前后,传统武学文化消失流变的过程,并用香港弹丸之地支撑起了新的传统,呈现的是一个让人心有戚戚焉的悲伤的结局。而《明月几时有》,也是通过几个不太大的历史人物,通过几条线索串起来,徐徐展开,一部片子之内将整个抗战时期香港的众生相,都缓缓展现了出来,让人知道战时的香港原来是这个样子的。没有宏大叙事,给人的感觉真实可触,方母原本是市侩小民,为了是不是要给租户一块饼而拿捏不定,为了占点小便宜又沾沾自喜,然后谈起革命,也是“不要连累其他队员”这么简单。还有即便是刘黑仔这样的英雄,也会在手雷的威力之下,吓得趴在地上良久。还有方姑,在感情的抉择与亲情的权衡之间,难以自已。《明月几时有》中没有宏大叙事,更多的是历史的细节,而这种细节,也大概只有许鞍华这样的大师才可以掌控,换成林超贤、刘伟强,甚至徐克,都无法完成这样的使命。而许鞍华,则做到了,尽管影片直观上不是很好看,但背后的那份心,还有那些值得细细品味的感觉,非常难得。

许鞍华使用了非常文艺的手法去拍摄《明月几时有》。而且,片中多次引用了茅盾的《黄昏》一文。那么,最后就把这篇文章放这里吧:

海是深绿色的,说不上光滑;排了队的小浪开正步走,数不清有多少,喊着口令"一,二——一"似的,朝喇叭口的海塘来了。挤到沙滩边,啵澌!——队伍解散,喷着忿怒的白沫。然而后一排又赶着扑上来了。

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地掠过,翅膀拍着波浪,——一点一点躁怒气来的波浪。

风在掌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像个大眼睛,闪射着金光。满海全是金眼睛,全在跳跃。海塘下空隆空隆地腾起了喊杀。

而这些海的跳跃着的金眼睛重重叠叠一排接一排,一排怒似一排,一排比一排浓溢着血色的赤,连到天边,成为绀金色的一抹。这上头,半轮火红的夕阳!

半边天烧红了,重甸甸地压在夕阳的光头上。

忿怒地挣扎的夕阳似乎在说:

——哦,哦!我已经尽了今天的历史的使命,我已经走完了今天的路程了!现在,现在,是我的休息时间到了,是我的死期到了!哦,哦!却也是我的新生气快开始了!明天,从海的那一头,我将威武地升起来,给你们光明,给你们温暖,给你们快乐!

呼——呼——

风带着永远不会死的太阳的宣言到全世界。高的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汪洋的太平洋,阴郁的古老的小村落,银的白光冻凝了的都市,——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

两点三点白鸥划破了渐变为赭色的天空。

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

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无数跳跃着的金眼睛摊平为暗绿的大面孔。

远处有悲壮的笳声。

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

不知到什么地方去过一次的风,忽然又回来了;这回是打着鼓似的:勃仑仑,勃仑仑!不,不单是风,有雷!风挟着雷声!

海又动荡,波浪跳起来,轰!轰!

在夜的海上,大风雨来了!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来 借许鞍华来讲讲不一样的抗日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许鞍华短片《七里地》口碑获赞 讲述三代人故事

许鞍华短片《七里地》口碑获赞 讲述三代人故事

七里地,短片,许鞍华,三代人,网友,曹瑞,金士杰,五福,好评,情感,电影,张亦驰,电影导演,影评人,七里路,将家,讲述了,中新网,上线,下一代,口碑,剧照,剧情,儿子,人生,剪影,四海,家庭,导演,故事

2016-07-01 #小故事

【文娱聚焦】盛大游戏100亿韩元投资韩国版“微信”;许鞍华将拍《第一炉香》;《下一

【文娱聚焦】盛大游戏100亿韩元投资韩国版“微信”;许鞍华将拍《第一炉香》;《下一

消息,海报,电影,导演,文化,电视剧,唐德,巨石强森,许鞍华,北京时间,芒果,票房,大冒险,少年团,巨兽,综艺,节目,李圣杰,欧阳娜娜,特莱沃,高云翔,公司,投资,下一站,盛大游戏,大主宰,中国,净利润,剧本,季度

2014-07-29 #故事阅读

这个旅有10件“红色家底” 来讲讲它们的故事

这个旅有10件“红色家底” 来讲讲它们的故事

阳廷安,部队,余人,红色,前身,官兵,战旗,群众,日军,精神,冲锋舟,分队,界首,羌族,救援,第一时间,家底,人员,任务,故事,战利,报纸,操舟,敌人,灾区,西藏,陆军,集团军,受灾,抗日

2020-09-25 #经典故事

有对象的gay来讲讲你和男朋友的故事?

有对象的gay来讲讲你和男朋友的故事?

小女,时候,作业,故事,男生,来讲讲,我是个,对象,小区,小学,男朋友,父母,问题,评论,我们班,不一样,大眼睛,好的,都会,下子,关系,兄弟,女朋友,大人,大爷,女生,小时候,广告,心机,想法

2020-06-08 #故事会

这个旅有10件“红色家底” 来讲讲它们的故事

这个旅有10件“红色家底” 来讲讲它们的故事

阳廷安,部队,余人,红色,前身,官兵,战旗,群众,精神,日军,冲锋舟,分队,界首,羌族,救援,第一时间,人员,任务,战利,报纸,操舟,敌人,灾区,西藏,陆军,集团军,受灾,抗日,运输,新时代

2017-06-09 #长篇故事

地产人在东部新区讲了那么多故事后 我们来讲一讲现实

地产人在东部新区讲了那么多故事后 我们来讲一讲现实

新区,产业,城市,成都,后浪,时间,规划,高新,人口密度,住宅,区域,政策,高新区,人口,价格,成本,板块,新川,高新南,价值,供需,关系,市场,投机,房市,不一样,腾讯,事业,企业,北京

2015-09-13 #故事大全

一亿买家在速卖通上购过物 我来讲讲背后的故事

一亿买家在速卖通上购过物 我来讲讲背后的故事

速卖通,婚礼,婚纱,俄罗斯,中国,员工,店铺,西班牙人,工作,马玉,都会,俄罗斯籍,兄弟姐妹,园区,妈妈,时候,滨江,玩具,细节,站点,西班牙,亚马逊,卡米,得比,在阿,不一样,分享了,改变了,人生,一家

2011-04-02 #故事会在线阅读

方长平:讲好中国故事 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

方长平:讲好中国故事 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

中国,中国故事,公共外交,中国人民大学,政府,论坛,不称霸,合作,方长平,价值观,周边,国家,国际,对象国,教授,故事,方式,民间,民心,民间组织,观点,组织,传播,不同的故事,国家发展,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对不同,走出去,刘伟

2020-08-04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