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为主题 讲述厦门人家的奋斗故事

时间:2011-07-27

此次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为主题的家访专题,我们继续走进厦门人家

提示:本文共有 522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1 分钟。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在这个伟大征程中,赋予了普通人无数的机会,而奋斗的人们抓住机会、奋力搏击,造就了那些令人欣喜的巨大变化。

此次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为主题的家访专题,我们继续走进厦门人家。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和经历,但他们都抓住了改革开放赋予他们的难得机遇:陈飞腾竭尽全力,为镇上的文化活动劳心劳力;石根平乘着东风,凭着自己的努力致富;黄建全从公交车司机到出租车管理者,深度参与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林荫新则主导了城市规划的方向与细节……

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里奋斗着,从精神到物质、从硬件到软件,推动着城市的发展、丰富着城市的细节。和他们一样的奋斗者们,各自的努力最终汇集、组合起来,成为这座城市的全新面貌,也构筑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涵。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需要从这些故事中铭记:“奋斗”是贯穿从以前到以后的关键词,它能让我们在新时代中披荆斩棘,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主题词:拼搏

从司机到公司管理者

“上班路”越走越宽广

记者朱道衡(后排右一)与黄建全(前排右一)一家合影。

●出镜家庭:黄建全,58岁,厦门公交集团海峡出租汽车公司经营发展部主任;妻子杜婷娜,57岁,厦门公交集团站务员(已退休);父亲黄亚西,84岁,原市环卫处工作人员(已退休);母亲朱亚卿,83岁,家庭主妇;儿子黄振琦,31岁,厦门公交集团海峡出租汽车公司员工。

●家庭住址:思明区大同路248号

●新愿:早日搬进新房子;也希望孩子在工作上能更加优秀,尽早成家立业。

“1979年,我进入厦门公交集团,马上快40年了。”回顾职业生涯,58岁的黄建全感慨万千,自豪于他既是厦门公共交通事业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其中的建设者。多年来,黄建全的岗位在变化,从一名普通的公交司机到公司管理者,然而不变的是,他为幸福生活付出的努力。

1981年,因为驾驶技术过硬,黄建全从单节公交车线路,调到3路双节公交车线路,主要经过繁华的厦禾路,这是个挑战。“当时的厦禾路虽然号称主干道,其实只有两车道,对大车来说不过是一条‘巷子’。”他告诉记者,双节车的难点主要在转弯和倒车,特别是在狭小道路上,要是技术不好,整台车会“卡”在路上,进退两难,“一到上下班,厦禾路上行人变得更多,这更考验驾驶技术。”

“现在的驾驶员比我那时候幸运多了。”黄建全说,现在不仅公交车的性能极大提高了,而且道路变得宽阔平整了,“厦禾路拓宽了几十米,有6个机动车道,开起来顺畅多了。”

凭借自己的努力,黄建全的“上班路”越走越宽,从原来手握方向盘的公交车司机,变成了负责数千辆出租车的管理者。“车子越来越小,责任却越来越大。”他说,网约车兴起对传统出租车行业冲击不断,他作为出租车公司的管理者,也在不断思考变革的方案。

变化的不仅是黄建全的“上班路”,还有他的“生活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鼓浪屿人,从小他是听着海涛声入眠的。他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鼓浪屿到岛内的轮渡是木制的柴油船,又小又慢,小船每次只能载几十个人,人们挤在狭小的船舱中,忍受着旁边柴油发动机发出“轰轰轰”的噪音,还有黑色浓烟。“现在,轮渡船越来越大,乘坐体验也越来越好。”19日中午,在轮渡渡轮上,吹着温润的海风,黄建全兴奋地说,这种船载上百人还绰绰有余,航速也快了许多。

谈到生活的变化,黄建全感受最深的是麻糍。在鼓浪屿的老宅楼下,有一家麻糍店,小时候因为家里不富裕,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妈妈才会买几个麻糍,姐弟几个,一人只能分到一个,“因为太珍贵了,不敢咬,只敢用舌头舔,一个麻糍可以吃半天。”现在,随时可以买几个来解馋。他经常用麻糍的例子,教育儿子忆苦思甜,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黄建全再过两年就要退休了,他对退休后的新生活充满期待。目前黄建全和妻儿一家三口住在老旧的骑楼三楼,房子的隔音效果不好,木质的楼梯也陡峭狭窄,很不方便,不久以后,他们家将会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我的儿子现在也在公交集团工作,算是子承父业了,希望早日成家生子,让我退休后享享天伦之乐。”

主题词:见证

组建舞龙队腰鼓队

让居民生活更多彩

记者黄语晴(左一)与陈飞腾(前排右一)一家合影。

●出镜家庭:陈飞腾,78岁,退休;妻子,连香玉,74岁,退休;大儿子,陈志强,55岁,私企老板;二儿子,陈志顺,53岁,自由职业;女儿,陈淑萍,50岁,退休;大媳妇,黄玉叶,55岁,退休;二媳妇,林秀专,53岁,退休;三媳妇,吴玲,40岁,药店老板。

●家庭地址:海沧区东孚镇莲花村莲花社215号

●新愿:希望家人健康快乐,老一辈人保重身体,年轻一辈人能继续为自己的家庭而奋斗。

文/本报记者 黄语晴

图/本报记者 何炳进

在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房子里,一家四代十几口人相聚,站在狭小的天井中,拍下了一张全家福。40多年前,陈飞腾一家搬进了当时新盖的这座砖房,他与妻子、四个孩子在新家同样位置,留下了一张全家福——从这张泛黄的照片,开始了这一家人的故事。

现已78岁的陈飞腾在退休之前,曾做过6份不同的工作——人保组职员、制糖厂总务、办公室文书、农科所副所长等。1984年,陈飞腾调任为影剧院负责人,负责安排东孚公社的电影放映。之后,陈飞腾进入海沧区东孚镇文化站,开始负责组织东孚镇的文化活动,得以在文化活动上大展身手。

“厦门第一支舞龙队,就在我们东孚。”陈飞腾回忆,当他听说市里买来第一套舞龙道具时,急忙跑到市区把这条“龙”抢下,运回东孚,又特地从新垵村请来了精通舞龙的五祖拳师傅教授新人,在东孚组建了第一支舞龙队。后来这支舞龙队被邀请到市区表演,沿途人潮涌动。陈飞腾还找出一批踩高跷艺人,恢复东孚踩高跷的民俗传统,并组建了女子腰鼓队。每逢春节、元宵、中秋,他就在东孚镇组织游园活动:穿针比赛、慢骑自行车、端水跑……村里一片热闹。为了获得更多活动资金,陈飞腾一边“厚着脸皮”跑到省里争取资金,被人笑称“老黄牛”;一边在东孚镇开办裁缝班、美术班、舞蹈班等培训班,扩充文化站收入。到2001年他退休时,东孚镇文化站的资金从他接手时的250元,翻到了60多万元。

在陈飞腾忙于事业的同时,家里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家人从早期种甘蔗、地瓜与花生,在农田劳作、吃公粮为生;到后来以养家畜、种植果树为主,自食其力,一家人的生活逐渐改善。四个子女先后成家立业、接连外迁,两位老人领着退休工资,安然自得地住在这个带着天井的旧房中,儿孙绕膝。

退休后的陈飞腾并没有让自己闲下来:他继续当着厦门日报的派送员直到2011年——十年如一日,他在每天清晨起床,将送到东孚的报纸派发给各村的送报员,继续为乡村的文化传播贡献一份力。他还见证了“莲山堂”陈氏宗祠的修建翻新,“莲山堂”陈氏族谱在2014年编撰完成,他也参与了校对工作……

“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东孚镇的民俗文化才得以复苏和延续,我们也才能过上了今天这样平和幸福的生活。”陈飞腾说。

主题词:弄潮

父亲绘制城市规划图

儿子设计城市综合体

▲记者林路然(后排右一)与林荫新(前排右一)一家合影。

●出镜家庭:林荫新,78岁,原市规划局总工程师;妻子张泓,77岁,原市规划局高级工程师;大儿子林申,48岁,厦门中建东北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大儿媳龚靓,47岁,厦门特工开发有限公司财务;大孙女林晨如,11岁,读小学六年级;二儿媳柯育婷,46岁,厦门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科员;小孙女林珈羽,6岁,读小学一年级。

●家庭住址:思明区天湖路79号

●新愿:希望厦门这座海上花园城市越变越美,我们家和城市一起兴旺壮大。

文/本报记者林路然

图/本报记者林铭鸿

打开家门,嬉闹声就涌上耳畔——林荫新和妻子一人抱着一个孙女其乐融融,客厅墙上“惠风和畅”的木刻字应景和谐,阳光透过落地窗献上温暖,窗外白鹭洲公园的景色一览无余。“时间过得真快,白鹭洲公园是我参与设计的。”尽管天天见,林荫新望着公园内碧水环绕绿树红花的景象,依然欢喜不已,思绪回到30多年前。

1984年,邓小平同志挥毫为厦门经济特区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林荫新和妻子同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一起响应号召,来到厦门支持经济特区建设。由于夫妇俩从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曾在上海设计院等工作过,有城市规划的工作经历,因此他们一到厦门,就被委派组建市规划院,林荫新也成为第一任院长。

“那时,厦门的城市规划几乎等于一张白纸。”林荫新记得,有人提出,厦门和新加坡很像,我们为何不向人家取经呢?于是,政府派出包括他在内的7人设计组来到新加坡,驻留一个月,在外国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对厦门主城区进行规划,诞生了以白鹭洲为中心区、以江头为次中心区的规划方案。其中,一处养牛场被别致地设计为一座公园,湖中的绿地是面朝大海的巨轮模样,这就是白鹭洲公园——随后数十年间,厦门这座城市也如巨轮般鸣笛扬帆,驰骋在汹涌的波涛中,带领千万市民拥抱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林荫新的妻子张泓回忆,一家人刚来厦门时,住在湖东路70多平方米的宿舍。那时,从湖滨东路一眼就能望见筼筜湖,中间没有一座高楼大厦。后来,一家人搬到了禾祥西路、来到湖滨南路、天湖路,房子越住越大,也越住越高。现在房子的面积突破了200平方米,还有了电梯。“哪能想到我们都住进了高楼大厦里了,我认为现在的厦门比新加坡更美!”林荫新激动地说。

如今,林荫新的二儿子林张帆在苏州工业园区的一家外企工作,大儿子林申则承袭父业,继续做建筑设计。林申最自豪的设计之一就是梧村汽车站改扩建工程,这是厦门首个以交通枢纽带动的城市综合体,包含有长途汽车站、火车站、BRT、通往岛外的公交线路首末站,以及福建省首个地下商圈中闽百汇商场。这是立体空间利用的典型案例,曾获得省优秀设计奖。“投用10多年来,这一工程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许多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林申说,这是最值得他自豪的理由。

从宁静祥和的白鹭洲公园到熙熙攘攘的交通枢纽、百货商圈,从父亲的城市规划蓝图到儿子的立体空间设计,林家人描绘出厦门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林家人的设计路在继续,厦门的城市发展也将迈向更灿烂的明天。

主题词:传承

在改革开放中致富

致力弘扬客家文化

记者廖闽玮(右)与石根平(中)夫妻合影。

●出镜家庭:石根平,61岁,厦门客家经济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妻子钟梅真,59岁。

●家庭地址:湖里区坂美村

●新愿:常回武平等客家人聚居地看看,传承客家人拼搏、奋进、团结的精神。

文/本报记者廖闽玮

图/本报记者林铭鸿

位于五缘湾湿地公园周边的坂美村,是厦门岛内唯一的客家人聚居区。居住在这里的石根平今年61岁,改革开放那年他刚21岁,他说,自己算得上是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这个村子一系列变化的见证者。

孩提时代,石根平对“饥饿”印象深刻。“坂美村靠海,土地大多含盐量高,不适宜种庄稼,还时常干旱缺水。”他说,粮食常常歉收,“当初99斤谷子就是一个人一年的口粮。带壳的谷子,根本不可能吃饱,只能加上地瓜,再捞一些海产,凑合过。”石根平说,他对小时候亲眼见到的小事印象深刻:“有华侨回到村里,穿着花花绿绿的南洋风格衣服,村民们都围在他们身边,很羡慕。”

改革开放后分田到户,村民们种上了甘蔗等各种水果,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石根平说,也正是改革开放后,有人来村里租厂房办工厂,村民们就搭建厂房出租,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这40年,变化真是突飞猛进。”石根平回忆,小时候常见飞机在天上飞过,从地上看去,只有火柴盒那么大,他当时心想,要是能坐一次飞机,那就是“圆梦”了。可在当时,出行有辆自行车都是“奢望”,更别提飞机了——石根平记得最清晰的一个细节是,1980年和妻子结婚时,想添置一辆自行车,还是囊中羞涩。而现在,他和身边的邻居早都盖起了新楼房,家家户户也基本都买了小轿车,大家不仅能坐飞机去旅行,还能坐动车、高铁,市内出行坐地铁也非常方便。

石根平说,自己应该算是坂美村第一个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他1982年进城做木工,又做油漆工,再后来就负责承包油漆涂料工程,“若是没有改革开放,我现在一定还在务农。我可以说是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发家致富的。”

收入高了,生活好了,石根平不忘传承客家人的优秀文化。2004年,厦门客家经济文化促进会成立,石根平任第一届副会长,这一干就是三届。过去了十多个年头,他仍在为传承客家文化劳心劳力。

从家中走出来,石根平带记者到村中的九栋老屋,这是登陆厦门的客家先民们的居所,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石根平与客家经济文化促进会专门组织人员、筹集资金对它们进行了保护,让今天村里的年轻人们也能看见古时候客家房屋的结构与形态。如今,在五缘湾湿地公园内有座杨五郎庙,石根平说,原址在环岛干道上,只知道几乎是坂美村建立时就有了,5年前由于修建环岛干道,他与客家经济文化促进会组织将其迁移到公园内。

石根平说,希望今后能多带子女及村里其他年轻人,前往龙岩武平等客家人聚居地去看一看,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当地的客家文化。(厦门日报记者朱道衡 图/本报记者林铭鸿)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为主题 讲述厦门人家的奋斗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我心中的厦门》500字以上 以“我心中的厦门”为主题 听爷爷奶奶 爸爸妈妈讲特区

《我心中的厦门》500字以上 以“我心中的厦门”为主题 听爷爷奶奶 爸爸妈妈讲特区

厦门,白海豚,城市,我心中,轮船,表演,来米,越长越,港湾里,人们,世间,专家,人与自然,人群,作业,厦门市,小车,和文,图片,天地,大城市,定会,引得,山水,建设者,市里,弧线,情景,情怀,能感

2018-11-09 #短篇故事

王立平厦门揭秘“红楼”音乐创作:一朝入梦终身不醒

王立平厦门揭秘“红楼”音乐创作:一朝入梦终身不醒

红楼梦,闽南,音乐,王立平,创作,大戏院,厦门,部分,演出季,卡卡,吴碧霞,之春,故事,佟凡,王立,罗艳,枉凝眉,合唱团,器乐,声乐,建议,民族,爱情,经历,青年,音乐会,为主题,告诉记者,电视连续剧,东野圭吾

2016-03-11 #长篇故事

以爱为主题的感人故事

以爱为主题的感人故事

家人,摄影师,西家,都会,男孩,小时候,东家,人家,八十年代,全家人,农村,柴门,找上门来,村上,架子,照相机,翅膀,穿戴,镇上,每个月,转一圈,镜头前

2020-06-07 #小故事

以爱为主题的感人故事

以爱为主题的感人故事

家人,摄影师,西家,都会,男孩,小时候,东家,人家,八十年代,全家人,农村,柴门,找上门来,村上,架子,照相机,翅膀,穿戴,镇上,每个月,转一圈,镜头前

2020-06-07 #短篇故事

以爱为主题的感人故事

以爱为主题的感人故事

家人,摄影师,西家,都会,男孩,小时候,东家,人家,八十年代,全家人,农村,柴门,找上门来,村上,架子,照相机,翅膀,穿戴,镇上,每个月,转一圈,镜头前

2020-06-28 #故事大全

以爱为主题的感人故事

以爱为主题的感人故事

家人,摄影师,西家,都会,男孩,小时候,东家,人家,八十年代,全家人,农村,柴门,找上门来,村上,架子,照相机,翅膀,穿戴,镇上,每个月,转一圈,镜头前

2020-09-17 #故事阅读

以爱为主题的感人故事

以爱为主题的感人故事

家人,摄影师,西家,都会,男孩,小时候,东家,人家,八十年代,全家人,农村,柴门,找上门来,村上,架子,照相机,翅膀,穿戴,镇上,每个月,转一圈,镜头前

2020-09-27 #故事大全

以爱为主题的感人故事

以爱为主题的感人故事

家人,摄影师,西家,都会,男孩,小时候,东家,人家,八十年代,全家人,农村,柴门,找上门来,村上,架子,照相机,翅膀,穿戴,镇上,每个月,转一圈,镜头前

2020-09-28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