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中国春秋战国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时间:2011-08-02

春秋战国的名人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2633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3 分钟。

春秋战国的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那一年,韩、赵、魏三家把春秋时期强大的晋国给瓜分了,史称“三家分晋”。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法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一名来源于孔子所编的《春秋》一书。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时期有七雄,这个大家都知道的——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据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姓氏制度大致如下:“三代之前,姓氏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于文。”《说文》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其“母感天而生子”,说明“姓”最初产生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故“女生为姓,……姓之字多从女:如姬、姜、姒、妫、姞、妘、婤、始、妚、嫪之类是也。所以妇人之称:如伯姬、季姬、孟姜、叔姜之类并称姓也”。

在姓氏制度中,由于氏处于常变状态,姓则相对稳定,变化较少,所以,因为姓的静性,姓才能具有系统百世、明确宗族族界的客观作用。在西周和春秋时代的宗法制度下,为了使异姓宗族服从于同姓宗族,故实行了同姓百世不婚制度。《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记载:“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其“同姓”、“同宗”和“同族”的关系,便如《左传·定公九年》所记载的“殷民六族”的情形一样,下属于“宗氏”和“分族”的层次结构,“同姓”即是出自同一始祖的姓族,下有赐封分立的“宗氏”(同宗),“宗氏”之下又属有“分族”(同族)。如有丧祭,出自始祖的姓族临于宗庙(太祖之庙);其下属有的同宗则因另立一氏,当为始封之君,故有丧临于祖庙(始祖之庙);祢庙即是父庙,杜注谓“同族”为“高祖以下”,那么就是继祢、继祖、继曾祖和继高祖诸分氏(小宗),故有丧临于祢庙。除了“姓”有同姓与异姓之分以外,同姓之中亦有庶姓与正姓之别。《礼记·大传》云:“六世亲属竭矣,其庶姓别于上,而戚单于下,婚姻可以通乎?”郑玄注曰:姓,正姓也,始祖为正姓,高祖为庶姓。”孔疏则补充说:“正姓若周姓姬,齐姓姜,宋姓子。庶姓,若鲁之三桓,郑之七穆。”史书记载:“民之徽官酉。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徽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是为百姓”。韦昭注云:“百姓,百官受氏姓也。”“以功事赐之姓官,有世功则有官族,若太史、司马之属。”这就是“百姓”称谓的原始古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百官”称为“百姓”,乃是宗法制度下政权与族权、宗统与君统相互统一的体现。首先是身为贵族者才能担任官职,然后因其官职而受氏姓,接着又在其官职上以世功而有官族、世族,反之亦然。这就把贵族们在一个姓族中的统治权力加以政治系统化,转变为政治制度中的统治权力。正因如此,只有“百姓昭明”,方能“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百姓”称谓的产生,是春秋时期姓氏制度在宗法政治制度上的一种间接体现。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名是怎么取的?怎么怪怪的?

比如重耳、荆柯、高渐离、鬼谷子这些,真不知道这些字是怎么凑在一起的~还有,那个“太子丹”难道只有名没姓吗?

上古人对生活态度严肃,对家族荣誉维护。对姓名根据出身,长幼,尊卑贵贱,亲疏有一整套严格的规定。大体来说春秋以前,有姓有氏,姓表明种族,氏是姓的分支。如商朝姓“子”分成“宋”“殷”“空”等氏。晋文公的名字因为他耳垂很大所以被古人误认为多生了一对耳朵,现代耳垂大还被认为是贵福的象征呢。可见古人喜欢用体貌特征取名。鬼谷子这是地名加古用的先生"子"古人喜欢用地名来取名。太子丹即是燕国的名子名字其实很简单就是姬丹,"太子+?"是战国的国君继承人用名如太子申。而春秋就是"公子+?"比如公子小白不过那时都指普通的国君后代后来没有战国沿用。现在的公孙等姓就是那时来的。因为“姓”起着“别婚姻”的作用,贵族男子又不称姓,故女子称姓特别重要,为了给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区别,就形成了对女子的特殊称呼,在姓的前后加前缀、后缀。

A、前缀用排行:孟、伯、仲、叔、季。如孟姜、伯姬、叔隗,

B、以夫家的采邑、谥号为前缀:如晋姬、武姜、文赢。

C、加氏、女、母、姬、媪、妪等后缀,如张氏、商女、孟母、吴姬、赵媪等。

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陈梦家《殷商卜辞综述》认为:太康(即大庚),仲康(中庚),少康(少庚)等。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春秋鲁桓公六年(705)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大夫申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五则”)。

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随着儒学的兴起,对起名的讲究越来越复杂,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礼》中对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注意的五条之外,还规定了“六不”。即(1)不以国(2)不以官(3)不以山川(4)不以隐疾(5)不以畜牲(6)不以器币。

周秦单名多于双名。有些双名也是单名,如晋介之推,虞宫之奇,郑烛之武,佚之狐,之为虚字,不算。还有一个“不”字,韩申不害,楚萧不疑,赵国赵不倦,等皆如此。

战国时期各国姓氏如下:

七霸:

秦国 嬴姓 赵氏

赵国 嬴姓 赵氏 (以下六国,均亡于秦)

魏国 姬姓 魏氏

韩国 姬姓 韩氏

齐国 妫姓 田氏

楚国 芈姓 熊氏

燕国 姫姓 燕氏

小国:

卫国 姬姓 卫氏 (后为姬姓 子南氏)

鲁国 姬姓 鲁氏 (战国末 亡于楚)

郑国 姬姓 郑氏 (战国中期 亡于韩)

宋国 子姓 (战国末 亡于齐)

越国 姒姓 (战国初 亡于楚)

中山国 姬姓 (战国初 亡于魏)

另外有记载的小国:

滕国 姬姓 (战国初 亡于越 后复国)

蔡国 姬姓 蔡氏 (战国初 亡于楚)

杞国 姒姓 (战国初 亡于楚)

郯国 嬴姓 郯氏 (战国初 亡于越)

一、孔 子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一生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政治上孔子提出实行德政。所谓德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在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对民宽刑罚而重教化。

1、姓的来由。孔子是鲁国公孙嘉的后代,公孙嘉字孔文。我国古人有以祖先的"字"为姓的先例,如鲁公子牙字叔,他的孙子就叫叔孙得臣,孔子的姓氏也是以这种方式得来的。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孔子"姓孔氏",这是从汉代姓氏不分的角度来叙述上古历史的方式,正因为秦汉以后姓氏无别,以氏作为姓,所以,司马迁才能说孔子姓"孔"。孔子是宋国公孙嘉的后代,公孙嘉字孔父。我国古人有的以祖先的“字”为姓,如鲁公子牙字叔,他的孙子就叫叔孙得臣。孔子也是按这种方式为姓的,故姓“孔”。

2、名、字的来由。主要有以下二种说法:一是《三字经》有云:「复娶颜氏徵在。祷於尼山。生孔子。故名仲尼。其生之时。有麟吐玉书於阙里。其文云。水精之子。继衰周而为素王。三字经写得很清楚,在孔子刚出生的时候,有祥瑞吐玉书於阙里。而「阙里」者:在山东省曲阜县,正是儒家最根本之发源地。二是因孔子圩(wéi)顶,故名丘。《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索隐”说:“圩顶言顶上窳(yǔ)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按照这一解释,所谓的“圩顶”,就是头顶四周高而中间低凹。《白虎通德论·姓名》说:名或单或兼何?示非一也:或听其声,以律定其名,或依其事,傍其形,故名或兼或单也。依其事者,若后稷是也。弃之,因名为弃也。傍其形者,孔子首类(鲁国尼)丘山,故名为丘。

3、为何称“孔老二”?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一个将军,他已有九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在当时男尊女卑的情况下,女儿是受歧视的,而叔梁纥仅有一个儿子又是瘸子,所以,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他就和妻子一起多次到曲阜东南的尼丘山求天神另赐一子。后来,果然生下了孔子,叔梁纥认为这是在尼丘山上求来的,就给他取名为孔丘,字仲尼,“仲”字是排行,表示“第二”的意思,所以过去有人称孔子为孔老二。

4、为何称“夫子”。“夫子”是老师的意思。孔子曾著书立说,聚众讲学,周游列国,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为中国的文化教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被尊为儒家的始祖。所以后人称他为“孔夫子”。

5、为何称“圣人”。“圣”字,在古代是聪明智慧的意思。孔子曾教诗书,传六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声誉甚高,古代公认他是有学问的聪明人,是“圣人”。汉代董仲舒认为儒家宗旨对统治者有利,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统治者采用。从此,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也逐渐被尊崇为“圣人”,奉为“万世师表”,封为“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并以“大成”作孔子庙的殿名。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剪纸《孔子》

二、孟 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春秋时通行以孟仲叔季的排行加在姓名前作称呼。如宋国子姓,其长女嫁给他国的多称"孟子"。《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杜预注:"子,宋姓。"孔颖达疏:"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孟、伯俱长也……妇人以字配姓,故称孟子。"又讳言同姓通婚,亦称与国君同姓的夫人为"孟子"。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给他找了3个地方。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他曾经断言,现在老天还没有期待太平。一旦这种希望出现的时候,要想真正实现这个愿望,天下除了我,就没有人可以担负起这件事。

孟子最为出名的作品就是《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他的代表作还有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人”为本。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网络图)

三、老 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老子所著《道德经》,亦称《老子五千文》,简称《老子》,是道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作。是东周时期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经》的著作,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道德经》以其高度凝炼的语句和深邃的思想性,给后世带来了深刻影响。我们所熟知的上善若水、大器晚成、玄之又玄等数百条成语都出自《道德经》。那么,今天我们讨论一个问题,李耳为什么又叫老子呢?一个原因是因为李耳的成就,大家都知道,‘子’这个字在古代是一种敬称,是对某方面大家的一种敬畏的称号。比如孔子、孙子、韩非子、孟子等,在那个时期被称为诸子百家,在学术理论上有所建树,自成一家的人都冠之以“子”。老子作为一代先哲大圣,其思想泽被深远,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受人敬仰,自然也当得起一个“子”。老子的本体论学说,奠定了中国古代一元本体论哲学的理论基础。在老子之前,中国古代哲学家在论及世界本原时,包括“八卦”说、“五行”说、“阴阳”说等,尚处于多元本体论阶段。其中,而老子创造出以“道”为万物本原的本体论哲学体系。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学说,对中国和世界建立辩证思维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以“知常”为标志的认知理论,对后世确立追求真理的价值取向影响至深。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对完善传统治道观贡献巨大。

李耳为何被称“老子”? 老子幼年时一边读书一边放牛,自学成才后当了个管理藏书的史官,上朝时没有资格坐下。因为这个官职很小,所以只好靠着柱子做记录,所以老子又称“柱下史”。到司马迁写《史记》,老子姓名已有李耳、老莱子、太史儋三种说法。关于老子名字的来历,有一个传说,他的母亲“玉女”,一天在一棵李树下,对着太阳凝思良久。太阳渐渐变小,突然从天上坠落,化为流星,如五色珠飞到她的嘴里,玉女吞了下去,于是她就怀孕了。八十年后忽然她觉得右腋裂开了,生下一个男婴。男婴生下来以后行了九步,像一个很成熟的幼儿。生下来他的父母一看,不仅耳朵大,而且好奇怪,他的眉毛是白的,他已经有胡须,也是白的,你看看生出来的儿子,眉毛是白的,还有胡须是白的。这么一个婴儿就显得这么老成熟,母亲惊叫声:“啊!我的老子呀!"其实她的本意是“我的儿子呀"。所以称之为“老子"。这当然是一种传说,到也不是一点来历都没有,它的来历就来源于古代的创生说。《史记正义》当中,他就有浪漫的说法,李母怀胎八十一栽,逍遥李树下,割左腋而生,很浪漫。老子的妈妈怀胎了,怀得好大很大,怀胎了多少,八十一年。这个婴儿在他的腹中八十一年,那天快要生了,他妈妈就来到李树下,八十一年的孩子怎么生法呢?她就割开自己的左腋,小孩子哇哇地生下来,你看看这不叫老子吗?因为他这个长相特征,所以老子成了他的外号,渐渐的比真名李耳更要顺口。从《庄子》、《吕氏春秋》、等一系列典籍来看,战国时期认为老子就是老聃,皆持肯定的态度,不存在任何怀疑。可是到了汉朝老子的姓名出现不同说法,其中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见解最有代表性。其中记录老子为姓李氏,关于老子为什么姓李。《史记索隐》是这样说的,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这里把他的姓氏,名字和职务说得清清楚楚,唐代最为尊崇道教,又因皇室姓李,故攀附李耳为其先祖,形成较大影响。著名学者高亨先生在《老子正诂前记》等文中认为老子姓老。证据四条:第一,先秦典籍如《庄子》对孔子墨子等皆举其姓,独于老子则称“老聃”,而不称李耽。第二古并无李姓。第三古人姓氏多本字,借同音字为之。“老”变为“李”是通过假借字形成的。第四古韵‘老’属幽部,‘李’属之部,这二部的音相近,古或不分。高亨通过《老子》引大量语句,证明幽、之两部音韵通谐。“惟其音同,故由老而变为里李。”

为何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又称“道德天尊”、“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乃是道教教主。太上老君本是天界的一个神仙,具有非凡的神通,可以不生不灭,任意穿梭于时空之间。老子一生都在践行他后世做留下的思想,不追名逐利,在周朝的一个图书馆里,皓首穷经,潜心做学问,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生活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经》的著作,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但有关老子本人的记载留下得不多,这就给后人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有人把他神化,有人认为他就是太上老君,有关老子的传说不胜枚举,种种的遐想赋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那么老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老子作为道教的开山鼻祖,被尊称为太上老君,这位神话般的人物,具有和其他圣人不一样的名字,老子,他不同于常人的称谓也许只有在神话传说中才能解释得清。老子《道德经》所阐述的道的精要人们未必全部理解。因为其成就巨大,其思想被道教发扬广大,被道教奉为始祖,所以后来又被冠以很多名号,比如:金阙帝君,广寿子,广成子等。在道教中,老子死后位列三清,身份地位高高在上。因为道家是修仙成神的,信奉长生不老,自身就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和神话传说,而神鬼之说也是源于道教,所以老子在死后被封为神,是理所当然的。

我中华民族圣贤代出,凡属圣贤,均俱有“法天则地”、“民胞物与”的伟大胸怀,希望“天清地宁”、“民安物阜”,以至于天人合一,复还于朴实无华及至高无上的境界。老子指导孔子,启迪孔子智慧,孔子因而得以集儒门之大成,完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之道;并将“清静无为”及“得道飞升”之道,下传后圣尹喜、王少阳等仙真,为后人奠定了修炼文化,使人得知“修道”及“长生”之门,用以返本归真,超凡证圣,以脱生死 轮回之 苦。使人们知道人通过修炼可以成神,更加坚定信道修道证道之心,遵循天理,追寻大道。各朝的皇家对老子的追崇祭祀也一直不曾间断,曾有汉桓帝刘志、魏文帝曹丕、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后梁太祖朱晃、宋真宗赵恒、宋徽宗赵佶八位帝君亲临河南鹿邑朝拜。

有一天,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从老子家出来后,孔子评价老子说:“老子好比飞龙,高深莫测。”老子见到周朝衰败,便辞官不做,决定西行出关,当他到了函谷关时,碰到了关令尹喜。周朝大夫尹喜,少时即喜好古籍,善观天文,自幼能知前古而见未来。一日仰观乾象,见东方有紫气相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西,于是请任函谷关令。在关上他叮嘱守关士卒:“数日之内将有大圣人路经此关,汝等见有形貌脱俗之人要立即禀报。”同时派人洒扫道路,夹道焚香,以迎圣人。尹喜闻报有位白发老翁道骨仙貌,驾青牛之车欲出关,立即赶来迎接,在牛车数丈前跪拜道:“关令尹喜叩见圣人!”老子说:“吾乃一介布衣,行此非常之礼,不知有何见教?”尹喜再拜稽首道:“吾早得神明示象,已在此恭候多日。今观大圣,神姿迥绝,边吏何足挂齿?诚望圣人赐教。”老子说:“子何所见而知?”尹喜说:“去冬十月,天圣星西行过昴,今月之初,和风立至,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度关;紫气浩荡,长达三万里,知来者至圣至尊绝非一般之神;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相牵,圣人必乘青牛之车来也。伏望指点修行之道。尹喜感恩不尽。”老子笑道:“善哉!子既知吾,吾亦已知子矣。子有神通之见,当得度世也。”尹喜再拜道:“敢问大圣姓字,可得闻乎?”老子说:“吾姓字渺渺,从劫至此,非可尽说。今姓李,字伯阳,号老聃。”尹喜听说是老子,焚香叩头,恭敬地拜其为师。尹喜辞官随老子沿秦岭终南山西行去开化西域,昼行夜宿,一日来至一处,见此地祥云缭绕,龙飞凤舞,百卉芬芳,泉水叮咚,真乃世外桃源,老子称赞此处乃天下福地,说道:“道,可道,非常道,……。”洋洋洒洒五千言,皆是老子关于道德以及对宇宙、人生、社会等方面的见解,由尹喜记录,世谓之《道德经》。尹喜按照老子的教导虔心修行,并弘扬道家学说,后来修成大道,被称为无上真人,又称尹真人。另外,老子出关中的“紫气东来”也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因,将“紫气”当作吉祥、祥瑞的象征,人们也把“紫气东来”这些字写在大门上等等。

老子骑牛图

四、庄 子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即《南华真经》,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共52篇,现存33 篇,唐玄宗封他为“南华真人”,宋徽宗时封他为“徽妙方能真君”。

庄子与并称为道学之祖,合称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学说的创始人。庄子是思想家,主张“无为”,属于朴素辩证法的范畴;庄子是哲学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庄子是文学家,传世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庄子》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无论是在思想史上,还是文学史上,都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它对后世的影响,无论是积极方面,或消极方面,也都十分深远广泛。据《史记》记载庄周“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周喜托寓言以广其意,“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著名寓言就出自他的著作。他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庄子·让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友其真。”《庄子·秋水篇》意思是,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朴归真。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现存的《庄子》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文字雄美,想象丰富,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善于通过寓言故事来说理。《庄子》一书不但反映了庄周的哲学思想,而且显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从思想上或艺术上讲都是其代表作品,虽然仅此一篇难以穷尽庄子博大精深的思想。《齐物论》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这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这些观点表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和超脱,对不受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庄子的典故有哪些?望洋兴叹、朝三暮四、薪火相传、探骊得珠、越俎代疱、螳臂当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屠龙之技、以强凌弱、运斤成风、庄周梦蝶 、捉襟见肘、知鱼之乐。如《庄子·齐物论》有:“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在花丛中自由自在的飞翔,感到十分快活和舒畅,已经完全忘记自己是庄周了。但是,庄周突然醒来之后,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蝴蝶变成了自己。到底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

李煜曾有诗: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生死之间,是否只是一场大梦?庄子借梦蝶,模糊了真实和梦幻的界限。梦里是真的,还是现在是真的?

庄子和惠子在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游得从容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呀。”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快乐。而你也不是鱼,那你肯定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从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

这个故事变成了后来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人心之间的不同,远远超过人鱼的不同,人心七窍,混杂着生活的苦辣酸甜,喜怒哀乐。不同的轨迹给不同的人带上不同的烙印,不同的习惯。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人不应该轻易对任何人和事下判断,人心各异,要懂得尊重不同,走好自己的路,已经很不容易了。

秋天来了,雨水使河水全部上涨,众多大川、小溪的水都流入黄河,水流汹涌而宽阔,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河神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一直来到北海边。向东望去,却看不到水的边际。于是河神改变先前得意洋洋的脸色,望着汪洋大海对北海神感叹说:“原来我自高自大,以为谁都不如自己,今天我看到你这样博大,无边无际,要不是我亲自来到你的门前,我将永远不会懂得自己的浅薄无知。” 北海神谦虚地说:“其实我存在于天地间,就好象大山上的小石头而已。而天与地也并不能说是最大的领域,毫毛之末也不能断定是最小的限度。时空的变换根本没有穷尽。而你我又有什么可夸耀的呢?”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你永远不知道别人到底有多强悍。人可以有傲骨,但是不可以有傲气。人生大部分的失败都源于两个字,一个是懒,另一个就是傲。骄傲的人,眼界偏狭,不知天高地厚。看似张牙舞爪,其实不过是纸老虎。海纳百川,成其浩大。山聚土石,成其雄伟。谦虚一点,总没有坏处。

庄子(网络图)

五、韩非子

韩非,是儒家荀子(荀况)的学生。韩非思想的核心是法治(即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独裁暴力)。以“法”为中心,结合“术”与“势”的政治观。因而,深受历代统治者的欢迎。韩非,战国晚期韩国人,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所以“韩非”是战国人的真实姓名。 “韩非子”是后人对韩非的尊称,因为古时候,一般将老师称呼为“子”。例如:《论语》中就有:“子曰: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子”就是指孔子这个老师。后来演化成泛指前人中有学问的人。例如:荀子、孟子、孙子等等。由此可见“韩非子”是用真人姓或姓名,再加上尊称“子”,来对韩非这个有学问的前辈的称谓表达。

韩姓,晋国六卿之一,为后宋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韩非,汉族,战国时期的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和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融为一体,同时重视吸收墨家思想,集儒道墨法四大思想流派的精华于一身。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毛泽东最佩服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古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基本都是法家。”

韩非是韩王之子,荀子的学生,李斯的同学。着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韩国,但他的政治主张并不被韩王所重视,反而很受秦王政赏识。韩非藉此为存韩而劝谏秦王政,李斯却主张灭韩。两相冲突,后者终将韩非害死于秦。韩非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政所重用,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重视。《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史料不足的参考重要来源之一,着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韩非子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新郑市郑韩故城遗址),是韩国贵族。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老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韩非子》中,着有《解老》、《喻老》等篇,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着作。

韩非子书中著名的寓言故事有:《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滥竽充数》.《老马识途》,《买椟还珠》。《郑人买履》,《扁鹊治病》、《宋人疑邻》、《画鬼最易》、《击鼓戏民》、《鲁人搬迁》、《心不在马》、《曾子杀猪》、《螳螂捕蝉》等。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风格。

1、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

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时,集市已散,他最终没能买到鞋。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固执地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任何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任何东西都能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韩非子(网络图)

六、鬼谷子

鬼谷子名王诩、王禅,道号玄微子,尊号“玄微真人”。战国显赫人物,华夏族,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创建鬼谷门派。他智慧卓绝,人不能及。道教认为鬼谷先生为“古之真仙”,曾在人间活了百余岁,而后不知去向。鬼谷子学问渊博,精通数家之学说,如神学、游学、兵学、出世学等,几乎无所不包,为当时人所不及。鬼谷子博闻强记、出口成章,又精通天演之术、预言之理,故而被誉为“千古奇人”。《鬼谷子》一书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在道教中鬼谷子尊号为玄都仙长。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言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修真养性,祛病延年,服食导引,平地飞升。鬼谷子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捭阖策》、《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天髓灵文》等。鬼谷子既有政治家的六韬三略,又擅长于外交家的纵横之术,更兼有阴阳家的祖宗衣钵,预言家的江湖神算,所以世人称鬼谷子是一位奇才、全才。民间亦有传说鬼谷子是命理师的祖师爷。《捭阖策》又名《鬼谷子》,相传是战国时代鬼谷子所著,最早见于明朝嘉靖乙已钞本,内容主要论述外交游说的技巧。在四库全书中为子部杂家类。《鬼谷子》是总结了鬼谷子毕生学术研究的精华,价值极高。全书共二十三篇,其中《转丸》、《胠乱》已失传。“鬼谷子”是纵横家的代表作之一,为后世了解纵横家的文化思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总结了智谋权术的各类表达方式,被广泛运用于政治,商业,公关等各大领域,其思想深受当代人尊敬。

鬼谷子原名姓王名诩。他的另一个称号“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敬称。上古一语中的“鬼”与“神”是并列的,且其义相近,均为神仙之类。先秦时期的鬼并非今之所说的妖,而是人死后所变成的神,亦即人神。而“神”则是天上之神,如李斯的《谏逐客书》云:“四时充美,鬼神降福。”其意思是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之间的神仙都会降赐福运。其中的“鬼”与“神”是并列的,并且都能为百姓赐福降妖。由此可见,上古的鬼即人神;神.即天神。《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何晏注:“郑日:‘人神日鬼。””由此可见,“鬼谷”,其义即为人神所居住之山谷。据说是春秋时卫国人,因为他经常背着药篓在云梦山采药修道,并且隐居在归谷,因为“归”与“鬼”二字读音差不多,鬼有比较不具有神秘色彩,所以归谷慢慢的就成了鬼谷。鬼谷子的大名响彻了中华历史,他的每一位徒弟都是影响历史的重要人物,而他个人,精通百家学问,从天文到地理,从谋略到兵道,无不是领域巅峰者,这样一位奇人,他为什么叫鬼谷子呢?可能很多人会认为,“鬼谷子”中的“子”字,是对大学士、高人的敬称,其实不然,这个子可不是孟子、孔子名字中的“子”字。

鬼谷子为什么被称为“神人”呢? “鬼谷子”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有人称历史上的神人如果必须要一比高下,那鬼谷子自然是居于首位。因为其名字太具有神秘色彩,不过有史料记载称其活跃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奇才。他通天彻地,智慧卓绝,人不能及。二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名家尊他为师祖,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 “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息”这可能是对鬼谷子以及纵横家们最完美的诠释。纵横家们对当时的政治时局都产生过重大影响,鬼谷子的唯一著作《鬼谷子》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现在依然被认为是权谋术的重要古书籍。而中国一些道家经典、风俗志、通俗演义小说等等,往往将鬼谷子描述成一位会奇门遁甲之术的道家高人。道教尊奉鬼谷子为仙师,排在神道真仙的第四等。鬼谷子的书号称“神书”,一本《鬼谷子》不仅为古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加家所研究,也称为现代商家的必备之书。《史记·张仪列传》 说:“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 。”东汉初人王充的《论衡·答佞篇》中说:“术则纵横,师者鬼谷也。”明代的《前七国志》 中也写道:“河南汝州云梦山水帘洞,有个鬼谷先生,兵书战策,妙略奇谋,无所不识……。最后,鬼谷子的徒弟都是“神人”,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也是兵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据传鬼谷子培养了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商鞅、李斯、吕不韦、白起、李牧、徐福、毛遂、范蠡、范雎、邹忌等中国历史知名人物,可见鬼谷子思想文化影响之深。苏秦和张仪是他两个最杰出的弟子,其他弟子如庞涓和孙膑也是当时纵横天下的大人物,左右着历史命运的走向,他的徒弟尚且是神人,更何况是他呢?鬼谷子想出游说人主和政治勾斗中的“弱用之道”的办法有四种:以静制动,守弱用柔,导人自败,深藏不露。鬼谷子的弟子就学者不知多少,来者不拒,去者不追。当中几个有名的弟子为:齐人孙宾、魏人庞涓、张仪、洛阳人苏秦。宾与涓结为兄弟,同学兵法;秦与仪结为兄弟,同学游说;各为一家之学。后鬼谷子将孙宾“宾”字,左边加月为“膑”。按字书,膑乃刖刑之名,今鬼谷子改孙宾为孙膑,明明知有刖足之事,但天机不肯泄漏。

也有学者认为“鬼谷”之名是因为古代的鬼氏族的人曾在鬼谷居住过,因而得名。据考证,春秋战国时期的戎蛮鬼氏族曾长期生活在周都洛阳包括今汝阳 一带,并且十分活跃。明汝州全志引广奥记 载:“鬼谷子尝隐此,俗传苏秦、张仪授书处。”文中的“此代指“鬼谷”。又明正德《汝州志云:“云梦山在伊阳县今妆阳县城南七里,相传鬼谷子修道处。司马迁的《史记·苏秦列传》中说:“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

据有关书籍记载,鬼谷子的母亲本为一富家女子。有一年大旱,田地里的稻谷等庄稼均被干死,却有一株秧苗长得又粗又壮,而且结出的谷粒颗颗饱满。一天,还未出嫁的鬼谷子的母亲来到田间,只见满目的稻禾都已枯死,却发现了这棵谷穗饱满的稻子。出于好奇的鬼谷子的母亲便摘下那沉甸甸的稻穗,低下头用鼻子反复嗅了嗅,不小心,一颗稻子被她吸到了肚子里随后鬼谷子的母亲便怀孕了。几个月后,鬼谷子的母亲已大腹便便。此时,鬼谷子的外祖父和外祖母认为他的母亲的行为有辱门风,便将他的母亲赶出了家门。这时鬼谷子的母亲只好逃到附近一个少有人出没的名叫鬼谷的深山谷里躲起来,不久鬼谷子的母亲生下了腹中的孩子后便自杀了。由于这个孩子在鬼谷出生,因此名为鬼谷子。

还有一个传说,地处黄河之滨的周、赵两家本为很好的邻居,周家务农,赵家做生意。这两家邻居的关系非常密切,两家的男主人也相处的非常好,经常一起钓鱼、下棋,赵家是经商的,比较富裕,而周家是务农的,家里虽然不是很阔绰,但是也不缺一少穿,两家交往起来也挺欢乐的。但是一场瘟疫让周家的夫妻全部离开了人世,就剩下周公子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生活,周公子没能等到赵家的帮助,等来的只有一纸退婚的契约,周公子见了极为伤心,签字后就悲愤的离世而去了。赵家的闺女却很重情义,于是赵女就去周公子的坟头痛苦,倾诉她的悔恨,希望得到周公子的原谅,哭着哭着竟然睡着了,梦中梦到周公子给了他一束谷子,并让他吃掉。赵女醒来时,发现身边真的有一束谷子,于是她就拿回家做成了食物吃掉了,很快她就怀孕了,生下了一个宝宝,她想起这个孩子的来历,就给他取名“鬼谷子”,可能她自己都没想到,她起的这个名字闪耀了中华历史几千年!

《鬼谷子》与道家的关系。《鬼谷子》集众家之所长,其中也有不少道家思想之精华。而道教于东汉创立之初后,将老子尊为其祖师爷,将道家典籍列为其经典,因为与道家思想息息相关的《鬼谷子》也被道教徒众列为其经典之一。因此,原本就神秘莫测的鬼谷子正式被道教神化,成为了一名修道功成的神人,并且在随后出现的道教典籍中第一次拥有了确定的姓名:王诩(一说王禅)。在《道藏目录》中,鬼谷子生存于晋平公时代,师从老子。在之后的岁月中,鬼谷子的身份在道家内部又产生了分歧,如有道士认为鬼谷子在黄帝时期活动,有道士认为鬼谷子与众人一起注释了《阴符经》,还有道士认为鬼谷子其实就是《神仙传》中的王方平。后世多把鬼谷子作为道家的祖师之一,也有学者著文认为老子曾在今新疆和田传道,其传授的三大弟子之一王方平便是鬼谷子,鬼谷子东返中原时在今汉水上游,即石泉地区传道讲学。此说虽颇神奇,但确有一定的历史依据,是有价值的创见。《老子》和《鬼谷子》在思想上的异同作些比较,有极相似的共同处。他们的理论都主张顺应自然和人世规律来处世,都有超脱、抽象的特点,不具体地涉及人世间的人和事,可以为所有国家、所有人士所用;他们的理论都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老子》书中有“祸者福所倚,福者祸所伏”,提出很多对立的名词,认为对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鬼谷子》书中也提出了开合、行止、背向、先后、短长、智愚、勇怯、进退、贱贵、虚实、同异、离合、始终、安危、亲蔬、难易、好恶、动静、益损等对立的观点。道家典籍中,关于鬼谷子是神仙的佐证还有很多。例如一本道家著作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鬼谷子的两位弟子苏、张曾经痴迷于俗世权力和高位名禄,因此爱徒心切的鬼谷子就规劝他们,鬼谷子与苏秦、张仪书曰:“二足下功名赫赫,但春华至秋,不得久茂。今二子好朝露之荣,忽长久之功。轻乔、松之永延,贵一旦之浮爵。夫女爱不极席,男欢不毕轮。痛哉夫君。”

鬼谷斗法心术的由来。鬼谷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智慧之神。他以超凡的智慧将纵横学派推向辉煌,与道、儒、法各家并立齐名。他总结出的纵横武略七十二变,不仅适用军事,而且适用于治国、治家、经商等方面。传说鬼谷斗法心术,是为专破江湖三十六计而设。江湖三十六计是江湖术士抄袭鬼谷子三十六神招杜撰而成的。鬼谷门徒为正本派名声,特设七十二变,旨在破三十六招。这便是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七十二变破三十六计”的来历。

鬼谷子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的含义?鬼谷子相传头上有四个痣,于是在鬼谷子被神化的过程中,他的头上的肉痣不是一般的肉痣, 是鬼宿四星,既然是鬼谷子,当然就叫鬼宿之像了。马匹管纵横,兵士管战争,布帛管社会,金玉管国家鬼宿四星,据说一管积聚马匹、一管积聚兵士、一管积聚布帛、一管积聚金玉,附近还有天狗、天社、外厨等星座。据说鬼谷子拜老子为师,深得老子的真传,是道家文化的传承者,所以鬼谷子又被称为王禅祖师。鬼谷子,晚年隐居在云梦山,每天在山上采药,打坐,修道,教书为生,几乎不和外人来往,过着与世无争,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但是,在后世,兵家称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他为祖师,再道教他又和老子并列,它是世界史上利用空气动力学最早的人。他又和墨子一起采药修道,谈论学术,他在鬼谷创办学堂,弟子不计其数,遍布天下,是战国时期影响力最大的人物之一。据野史中记载,鬼谷子活了几百年,不过通过他的徒弟,我们大概可以看出他应该有100多岁,在中国古代能活100多岁,那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了,由此可见,鬼谷子对于养生和医学应该有很深的研究。

鬼谷子(网络图)

七、墨 子

墨子(公元前468 年—公元前376年),名翟(dí),华夏族,滕国人。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的先祖是宋人。墨子创立的墨家学说,并有著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创始人。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先秦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墨子砚整套科学理论。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因此墨家的思想主要体现的就是墨子的思想。墨家思想主要代表的是农民小生产者的利益,其“兼爱(人人平等)”“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是墨家思想最主要的核心。

墨子的先祖是宋国的贵族。顾颉刚《禅让说起源于墨家考》说:“墨确是他的真姓氏,而且从这个姓氏上,可知道他是公子目夷之后,原是宋国的贵族。”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说:“墨子实目夷子后裔,以墨夷为氏,省为墨也。”当墨子出生时,墨氏早已沦为平民,故墨子一生都称自己为“北方之鄙人”。鄙人,就是小人、平民。作为一个平民,墨子的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墨子》书中,墨子弟子称墨子为“子墨子”,墨子自称也皆曰“翟”。汉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墨子所作的附记、王充的《论衡》以及《汉书艺文志》均明言为“墨翟”。至唐代林宝所撰《元和姓纂》仍这样写道:“墨氏,孤竹君之后,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战国时宋人墨翟,著书号《墨子》。”不仅指出了墨子姓墨名翟,还说明了墨姓的来源。

墨家这个代表最广大群体的利益的学派,后世为什么没有流传呢?最主要还是当时以及后世的社会是封建社会,有等级制度之分,经历了秦朝的“焚书坑儒”和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为根本的。南齐孔稚圭所著的《北山移文》则称墨翟为“翟子”,元朝伊世珍所著的《琅环记》也附和此说,并认为墨子姓翟名乌。清朝周亮工所著的《固树屋书影》更具体地提出:“以墨为道,今以姓为名。”认为他姓翟,并将姓转成名;而“墨”是一种学派。晚清学者江琼所著的《读子卮言》承袭周亮工的说法,并进一步说明,以为古代确实有“翟”这姓氏,但无“墨”姓,而且战国诸子中儒、道、名、法、阴阳、纵横、杂、农、小说等,都没以姓作为学派名,因此墨应该是学派的名称。他一生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大量的收弟子,另一件就是反对兼并战争,不过可惜的是,虽然他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当时正是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的时候,他的思想并不受上位者的接受。

墨家巨子的由来?穿草鞋,是墨子的大众形象。这说法出自《庄子·天下篇》:“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硚为服。”《史记》上说,墨子在宋国任过大夫,与公输班一样也是鲁国人。墨子出身贫寒,自称下等人,走的完全是草根路线。年轻时,墨子也学习过儒家学说,但很快就觉得这套东西礼节太过繁琐,尤其是厚葬死者的规矩,贫民而害事,浪费得一塌糊涂。于是他放弃了这套把戏,“背周道而用夏政”,创建了墨家学说,开始另立山头。墨子的员工被统称为“墨者”,也叫短衣帮,大多来自社会底层,平日里短衣草鞋,闻鸡起舞,大搞武术训练。“串足胼胝,面目黎黑”,以吃苦为乐事。一遇弱国遭难,群众困难,他们立即前往救助,赴汤蹈火,死不还踵。

典故“墨子责徒”? 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以骥与牛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骥也?”耕柱子曰 :“骥足以策。” 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耕柱子悟。

墨子训徒(网络图)

八、孙 武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1、从孙武名字了解孙氏起源?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因为父辈祖辈的功业而出名的子孙,说到孙书可能大家都不知道他是谁,但是提到他的孙子就不会没人不知道了,他的孙子就是写成《孙子兵法》的孙武,正是因为孙武的存在,才让历史关注到了这个家族和孙氏起源。如果按历史来说,孙书正是整个孙氏一族的起源,因为在他之前,并没有人姓这个姓氏,他可以算得上现代整个孙氏的先祖。孙武的祖先叫妫满,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原来当时正处春秋时期,齐国齐景公在位的时期,齐国周围有一个很小的国家莒国。这个国家虽然很小,但是一直是齐国的心腹大患,因为不管怎么样齐国都是无法完全剿灭这个国家。这个时候孙书成为了讨伐莒国的将领,正是由于他的指挥,齐国此次一举成功,彻底铲除了这个心头祸患。回到国都之后便是论功行赏。这次战争能领头功的便是孙书,当时的齐景公给了他极大的封赏,并且亲自给他赐姓为孙。也就是从此中华民族出现了孙姓这一族人。在建立功业之后,孙书便在自己的封地内安享晚年生活。困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因此《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把孙武称为“吴人”。

《左传》记载:卫公子惠孙之后,以字为氏,也即卫惠孙的后代以孙为氏。又根据《唐幽州内衙副将、中散大夫、试殿中监乐安郡孙府君神道碑》与《唐故魏州昌乐县令孙君墓志铭》等碑文,考证出了孙武为卫国惠孙之后。

2、孙武为何尊称“兵圣”? 孙武和他的军事思想享誉古今、蜚声中外,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在世界军事史上亦有着极高的地位。他的《孙子兵法》被国际上认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书”,现在不仅于军事领域,而且在经济、体育等方面,都受到了关注和应用。被奉为兵家第一经典的《孙子兵法》不仅在影响了中国几乎整个冷兵器时代,它的影响力直到今日仍没有分毫衰减,甚至被应用到全世界的商界政界。这也印证了那句“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可见各类学科的研究最终是殊途同归的。

春秋时期,阖闾即位三年,即公元前512年,吴国国内稳定,仓廪充足,军队精悍,向西进兵征伐楚国的准备工作巳经基本就绪。伍子胥向阖闾提出,这样的长途远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韬略的军事家筹划指挥,方能取胜。他向吴王阖闾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向吴王介绍孙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干,称赞孙武是个方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可是,孙武自从来到吴国后一直隐居著书,吴王连孙武这个名字都不曾听说,认为一介农夫不会有大本事。伍子胥便反复推荐,仅一个早上就推荐了7次,吴王才答应接见孙武。

孙武带着他刚写就的兵法进见吴王。吴王将兵法一篇一篇看罢,啧啧称好,但忽然产生一个念头,兵法头头是道,是否真适合于战争的实用呢?孙武能写兵法,又怎样才能证明他不只是一位纸上谈兵的人呢?吴王便对孙武说:“你的兵法十三篇,我巳经逐篇拜读,实是耳目一新,受益不浅,但不知实行起来如何,可否用它小规模地演练一下。让我们见识见识?”孙武回答说:“可以”。吴王又问道:“先生打算用什么样的人去演练?”孙武答:“随君王的 意愿,用什么样的人都可以。不管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也不论是男的还是女的,都可以。”吴王想给孙武出个难题,便要求用宫女来演练,故意把180个宫女交给孙武去训练。孙武把180人分成两队,分别选了两位最美丽的妃嫔做队长。孙武命令宫女们都脱掉女装,穿上男式军服,手握长戟。开始训练了,孙武说:“各位宫女,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一名战士。待会我发令,你们必须遵照去做。口令“前”,就是向前方看;左,就是向左手方向看;右,是向右手方向看;后,则向后背看。你们听明白没?”孙武训示道。“听明白了。”宫女嘻嘻哈哈地回答。孙武击鼓传令:“向前看!”

众宫女听到“咚咚咚”的鼓声,乐得哈哈大笑,全没在意孙武的口令。孙武神色严肃地重复了一次命令,宫女们依然大笑不止。“两位队长带头违抗军令,当以斩首论处。”吴王的两个美丽的妃子见怒气冲天的孙武一脸杀气,吓得战战兢兢。

吴王闻讯赶来,急令刀下留人,向孙武求情道:“请孙先生饶过她们吧,下次再违抗军令,寡人决不为她们求情。”“国有国法,军有军规。倘不从严执法,何以训练出一支军纪严明的军队。”孙武道。

吴王说不过孙武,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爱妃被杀。众宫女见两队长被杀,个个精神倍争,两支队伍风气一变。此后无论多难的动作,这些柔弱的女子们都能做到规范到位。

3、《孙子兵法》成书的过程?《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分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淫乐,不也女色,注意发展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中游发展,灭楚称雄。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隐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并请伍子胥引荐自己。终于,孙武写好了13篇兵法。这13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全书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孙子兵法》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今存13篇:

《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

《作战篇》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

《谋攻篇》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军形篇》、《兵势篇》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

《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剪纸《孙武》

九、邹 衍

邹衍(约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战国末期齐国人(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相公庄街道郝庄村)。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创始人,主要学说是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他活动的时代后于孟子,与公孙龙、鲁仲连是同时代人。著有《邹子》一书,《永乐大典》等将其列入道家部。《绛云楼书目》子部道家类《邹子》不著卷数。邹衍是我国战国时期十分伟大的思想家,他继承了道家的思想,同时加上了自己的想法,提出了五行的说法,同时在各国之间游学讲座,在当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后世也对邹衍的学说十分认同,比如东方朔、董仲舒、诸葛亮等人都曾经学习过邹衍的学说,并且对此都有不同的理解,对他们的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邹姓,中国姓氏之一,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行第六十七位。邹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有一支源于姚姓,姚姓之邹:舜帝姚姓。舜擅长占卜预测,亦称姚舜。邹衍这个名字,其实并不是很难读,因为都是比较常见的字。其实邹字这个姓氏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少的姓氏,邹也并不是多难的字。邹在中国的姓氏中排行第六十七位。“邹衍”的拼音是“zouyan”,其中“zou”读第一声,“yan”读第三声。“衍”这个字有很深的寓意,表示水在江中流,可以引申为富足,现在很多人的名字中都有“衍”这个字。

为何说邹衍是阴阳五行学说创始人?邹衍创立的五德终始说,把阴阳五行引入了历史哲学的领域,形成一种循环论、目的论和天人感应的历史理论,在当时有很大影响。一是深观阴阳消息,即是通过对阴气和阳气的此消彼长的考察来说明季节时令的变化规律。二是机祥度制,又称为天瑞天谴说,是占问吉凶时日的学说。三是五德转移或称终始五德,是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来解释朝代兴衰更替的历史现象。在《吕氏春秋》的《应同》和《召类》篇中说到谓帝王之兴先有祥瑞出现,并以五行之一为所尚之气色。即是说每个帝王的兴起都会有相应的征兆,而通过五行的特征便可以对这种征兆进行考察。它的出现是适应了从战国纷争走向秦、汉统一的时代要求,但也由此把阴阳五行推向神秘主义的歧途。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弥漫于意识的各个领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如果不明白阴阳五行图式,几乎就无法理解中国的文化。”邹衍创立阴阳五行学说,五行网络序的建立,使人们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各种主要关系,既能从内部去认识事物的联系方式和结构关系,又可以从综合内、外各部分的复杂关系,去发现事物的总体特征,发现一个系统的维持条件和运转机制。“这就使五行说最终上升为朴素的普通系统论。”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对宇宙间的事物用演绎法进行分类,以阴阳五行为公式来解释其他一切事物的存在。他用阴阳来解释天地、昼夜、男女等自然现象和尊卑、动静、刚柔等抽象观念;用五行统辖时令、方向、神灵、音律、服色、食物、臭味、道德等。邹衍继承了《管子》的《五行》、《四时》、《幼官》等篇的五行相生说,从而使明堂制度更加完善,为齐宣王、齐闵王将为天子制定四时教令。邹衍依五行相生的顺序按五行的转移而有春、夏、季夏、秋、冬五季(为合五行之数在夏秋之间加入季夏),天子则应在相应的方位(即东、南、中、西、北)穿相应颜色(即青、赤、黄、白、黑)的衣服,这就是“随方面而服”的内容,这也是明堂制度的内容之一。邹衍认为:天子应当住在一所特别的屋子里,东南西北各有一个正厅和两个厢房,这些屋子总称为“明堂”。天子每个月应换一个地方住,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饭、所听的音乐、所祭的神、所办的事等等都按这个月特有的规定去做,十二个月轮完一圈。大院子中间又有一厅,是天子在季夏之月住的。另有一说是每一季里抽出十八天住在这里。这把方向的“东南中西北”和时令的“春、夏、季夏、秋、冬”相配,使天子按“木、火、土、金、水”的运行顺序去做“天人相应”的工作,这就叫做明堂制度。例如邹衍认为天子居明堂按四季不同采用的取火之木也不相同。春属木,故用青色的榆柳之木;夏属火,故用赤色的枣杏之木;季夏属土,故用黄色的桑柘之木;秋属金,故用白色的柞樽之木;冬属水,故用黑色的槐檀之木。这一顺序即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五行相生顺序排列的,其中以土居中,而《吕氏春秋??应同》篇中保存了邹衍关于“黄帝时其色尚黄其事则土”的论述,说明黄帝应居中央为天子的奥妙,这对于制造田氏政权以黄帝的后代自居,而要统一天下为天子的舆论是很有用处的。用五行相生说论证田氏政权的合理性并设计天子四时教令的明堂制度正是邹衍的“功绩”。《吕氏春秋》收入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应同》、《荡兵》、《十二纪》都体现了邹衍的阴阳五行思想,特别是《十二纪》,以四季配五行、五方位、五色、五声、五味、五虫、五祀、五谷、五畜、五脏、五帝、五神等,每个季节分别对应五行系统五的单相系列,把阴阳五行与天象、祭祀、节令、农事等相结合,内容无所不包,影响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也对以后的秦始皇产生了重要影响。

邹衍与“大九州”之说?“大九州”是他主张的一种地理学说。指中国以外的大陆。《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驺衍 ]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 内自有九州, 禹 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 赤县神州 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邹衍提出的天下分为“大九州”的地理学说,成为我国古代具有“海洋开放型地球观”的第一人。在我国古代的宇宙论中,“盖天说”和“浑天说”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盖天说认为“天象盖笠,地法覆盘”,浑天说则认为“水(海洋)”不仅载着“地”同时也撑着“天”;盖天说出自内陆,浑天说源于海洋。邹衍的“大九州”说就是受浑天说的启发而创立的。邹衍认为战国时期儒家所谓的“中国”(指华夏族聚居的中原地区)并不是世界的全部,当时的全中国(指战国七雄疆土的总和)名叫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另有九州,也就是大禹治水时所序列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像赤县神州这么大的州全世界共有九个,每一州的周围都有大海环绕,这个州里的人民与其他州不能由陆路连接相通往来,这样儒家所谓的“中国”只不过是世界的八十一分之一而已。

邹衍是如何辩倒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的?赵王封其弟为平原君。平原君好士,食客尝数千人。有公孙龙者,善为坚白同异之辩,平原君客之。孔穿自鲁适赵,与公孙龙论臧三耳,龙甚辩析。子高弗应,俄而辞出,明日复见平原君。平原君曰:“畴昔公孙之言信辩也,先生以为何如?”对曰:“然。几能令臧三耳矣。虽然,实难!仆愿得又问于君:今谓三耳甚难而实非也,谓两耳甚易而实是也,不知君将从易而是者乎,其亦从难而非者乎?”平原君无以应。明日,谓公孙龙曰:“公无复与孔子高辩事也!其人理胜于辞;公辞胜于理,终必受诎。”邹衍过赵,平原君使与公孙龙论白马非马之说。邹子曰:“不可。夫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抒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及至 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巧譬以相移,引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夫崐缴纫争言而竞后息,不能无害君子,衍不为也。”座皆称善。公孙龙由是遂诎。

十、扁 鹊

扁鹊前407—前310,汉族,姬姓,秦氏,名越人(秦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的渤海莫人。因他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秦越人为何被称“扁鹊”? 翻开《史记》,会发现扁鹊有三个名字:一为扁鹊。字义上看,扁鹊是指一只鸟,喜鹊也。“扁”字,一读biǎn;一读pian篇,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说扁鹊之扁是“取鹊飞鶣鶣之意”,即指一只喜鹊在自由自在地飞翔。二为秦越人。《史记》说:“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三为卢医。《史记正义》说,扁鹊“家于卢国”又称卢医。在山东出土的汉代石刻中,曾绘有扁鹊的形象,他人手人面,头戴冠帻、鸟身禽立、拖着一束长尾。人们将扁鹊刻画成人首鸟身的模样,既反映了原始鸟图腾的崇拜意识,也说明扁鹊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神人。“扁鹊”一词原本为古代传说中能为人解除病痛的一种鸟,秦越人医术高超,百姓敬他为神医,便说他是“扁鹊”,渐渐地,就把这个名字用在秦越人的身上了。青年时代的扁鹊,随一位名叫长桑君的良医学习医术、长桑君发现扁鹊是一个诚恳勤奋,为人正直的青年,就把自己的医疗经验和珍藏多年的药方传授给他。扁鹊刻苦地学习了十几年后,成了一位能「心见五脏症结」的杰出医生。他曾在今陕西、山西、河北一带行医,为当时劳动群众解除疾苦。“扁鹊”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先秦时期,巫术有一定市场,并且已经成为医学科学发展的绊脚石。扁鹊对巫术深恶痛绝,认为医术和巫术势不两立。他的这些医疗道德思想,在《史记》中概括归纳为六条戒律,称为“六不治”。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病情严重到“形羸不能服药、藏气不定”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

医图

责任编辑: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中国春秋战国十大名人姓名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国春秋战国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中国春秋战国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鬼谷子,老子,孔子,孙武,庄子,孟子,墨子,韩非,思想,邹衍,战国,扁鹊,姓氏,后世,史记,影响,中国,尹喜,学说,弟子,齐国,天子,韩非子,道家,道教,母亲,兵法,圣人,战国时期,庄周

2020-09-04 #长篇故事

中国春秋战国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中国春秋战国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鬼谷子,老子,孔子,孙武,庄子,孟子,墨子,韩非,思想,邹衍,扁鹊,战国,史记,后世,影响,尹喜,中国,姓氏,学说,弟子,齐国,天子,韩非子,道家,道教,母亲,兵法,圣人,庄周,苏秦

2020-07-21 #经典故事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故事春秋战国卷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故事春秋战国卷

春秋战国,中华少年,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创始人,春秋,科学技术,诸侯国,孙武,管仲,鲁班,人生,大国,局面,战国,扁鹊,时期,发展,影响,传世藏书,历史人物,吴起,商鞅,孔子,姜子牙,孙膑,孟尝君,张仪,苑苑

2018-07-11 #短篇故事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故事——春秋战国卷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故事——春秋战国卷

春秋战国,中华少年,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创始人,春秋,科学技术,诸侯国,孙武,管仲,鲁班,人生,大国,局面,战国,扁鹊,时期,发展,影响,传世藏书,历史人物,伍子胥,吴起,商鞅,孔子,姜子牙,子孔,子墨子,孙膑

2020-07-18 #故事阅读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故事——春秋战国卷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故事——春秋战国卷

春秋战国,中华少年,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创始人,春秋,科学技术,诸侯国,孙武,管仲,鲁班,人生,大国,局面,战国,扁鹊,时期,发展,影响,传世藏书,历史人物,伍子胥,吴起,商鞅,孔子,姜子牙,子孔,子墨子,孙膑

2009-10-11 #长篇故事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故事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故事

故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名人传记,内容简介,战国,大国,局面,春秋战国,诸侯国,是我国,统一战争

2020-05-10 #长篇故事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故事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故事

故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名人传记,内容简介,战国,大国,局面,春秋战国,诸侯国,是我国,统一战争

2019-02-05 #短篇故事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故事全十册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故事全十册

战国时期,故事,中国历史,名人传记,是我国,郑国渠,想家,内容,中华文化,兴修水利,公元,概要,军事家,军事实力,历史,力度,发明家,战国,大国,地区,堤防,局面,始皇,意义,政治家,春秋战国,文学家,时代,标志,诸侯国

2020-05-10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