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一言不合就大哭是性格不好吗?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小怪兽”?

时间:2011-08-31

有些孩子动不动就生气,一生气就哭闹,而且是父母一说就会哭得更加厉害,一碰他就炸,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呢?孩子为什么会有坏情绪?要解决孩子的情绪

提示:本文共有 570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2 分钟。

导语:

发脾气、跺脚、尖叫、扔东西、无理取闹……这些孩子们的情绪表现,相信很多为人父母都经历过。有些孩子动不动就生气,一生气就哭闹,而且是父母一说就会哭得更加厉害,一碰他就炸,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呢?孩子为什么会有坏情绪?要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我们就要对孩子情绪发展有足够的了解。

一、不同的年龄阶段、性别,孩子的情绪不一样

情绪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一种主观体验。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性别,孩子情绪的发展都不一样。

0~3岁,宝宝情绪变化的奥秘处在0~3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很容易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情绪波动。这一时期的孩子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一旦环境发生改变,他们的情绪也就随之改变。“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就是这时期孩子情绪多变的最好写照。

比如当孩子到了6个月大左右,你会发现,当你走进他房间的时候,他的脸上会绽放出快乐的微笑,让你的心都融化掉;而当有人拿走他心爱的玩具时,他就会嚎啕大哭。你可能还会注意到,他从笑到哭的转换速度非常快,快到你都来不及把他抱起来。

美国儿童神经系统科学家认为,婴儿情绪变化如此之快,是因为他大脑中控制自动反应的皮层还没有发育成熟。随着大脑皮层的不断发育,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孩子将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当孩子到了2-3岁,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秩序形成的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儿对秩序极端敏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对事物的发生秩序、物品的摆放位置以及事物的完整形态,都有强烈的要求。

当他所熟悉的秩序被打乱时,他的内心就会烦躁不安,但是他又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就只能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尖叫、哭闹,来宣泄心中的不满。

最近,我家将近3岁的女儿就出现这种行为。比如,每次开关空调都必须由她来,如果哪天我不小心替她做了,就会大哭大闹。类似的事情还有,每次散完步回家时都会买面包,要是面包卖完了,孩子会突然在店门口大哭。

此时如果大人无法理解,就会认为孩子不懂事,胡搅蛮缠。其实,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发泄出来”或许是他们对待情绪变化的最直接方式,对此,家长可以靠以下的方法来引导孩子。

1.试着理解孩子,切忌用斥责和打骂的方式使孩子安静下来。大人的理解会减轻孩子的痛苦,让孩子慢慢平静下来,从而不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来对抗。

2.抱以宽容的态度,允许孩子将不良情绪宣泄出来。这一时期的孩子大多还不太能明白大人所讲的道理,因此家长应该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3.父母多拥抱和亲吻孩子,让他们感觉自己是被理解、被接纳的,这对孩子今后性格的养成也有很大的帮助。当孩子稍大一些时,家长可以在此基础上,逐步启发和教育孩子用科学的方法疏导并管理自己的情绪。

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不能给幼儿提供一个有序的生活环境,幼儿则不能从有序的环境中,认知和理解事物以及事物关系。

“一成不变”是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认知世界的方式,使幼儿的认知和智能得到好的发展。之后孩子才能够接受灵活多变。

3~6岁,培养正面情绪的关键期和0~3岁的孩子不同,3岁之后的孩子虽然情绪依旧多变,但是已经能够听懂并逐步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引导。因此,这一阶段是培养孩子正面情绪的关键期。

3~6岁,这个时期对孩子的情绪表达,负面情绪引导是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如果一个孩子的情绪没有经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那么长大以后他的情绪表达方式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因此要想让孩子拥有正面情绪,家长的培养十分重要。家长不但要以身作则,还要掌握科学的教养方法,遵循四不原则:

1.不强行制止孩子哭。有时候孩子哭,的确让人心烦意乱。如果是在公众场合,父母更觉得周围无数的眼睛都盯着自己,很容易用粗暴的方式制止孩子哭:“闭嘴,不许哭!”“在哭就不要你了!”而这样的话往往会产生反作用。

2.不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很多时候大人会觉得孩子只是为了这么点小事,实在是不可理解。父母可能想安慰孩子,可说出来的话却是:“不就是别人不小心碰你一下吗?至于这样吗?。”也许孩子听了父母的话,会默默不语了,实际上他心里并不认可,会把负面的情绪积压在心里。

3.不在公众场合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人前不教子,当孩子心情不好、反应激烈时,大人如果当众斥责孩子或者大声地询问孩子为什么不高兴,孩子反而更不愿意说了,会觉得大家都在关注自己。有时候,爸爸妈妈只重视制止孩子的情绪,不重视宣泄、表达与调节。调节是一个从激烈到平稳的逐步变化过程,表达是其中的中间环节。

4.不给孩子的情绪贴标签。孩子的自我意识尚在建立阶段,当孩子被贴上一种标签时,会潜移默化地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一致。

孩子也有种种不良情绪,如任性、愤怒、不友好等,也有按自己的意愿表达情绪的权利,所以,不要给孩子贴上敏感、好哭的标签。

情绪就如同人的影子,形影相伴。为此,父母要培养孩子的情感能力,读懂他们的内心,让孩子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男孩女孩情绪不一样不论从心理层面或生理层面来看男孩女孩的情绪表达方式,都有些差异存在着,从心理上知道,女生大都较具情感,男生较具问题解决导向;而在生理上男女的差异,则与情绪中心(杏仁核)的发育过程有关。

小区里有一对龙凤胎,姐弟两个人出生时间虽然只差两分钟,脾气却相差甚远:姐姐文静温和,比较害羞;而弟弟除了调皮好动外,性格也比姐姐急躁得多,脾气说来就来。

有一次,小区里的孩子一起在楼下玩耍。因为争抢一个玩具,龙凤胎姐姐被一个孩子推倒在地,哭了起来。龙凤胎弟弟一看姐姐受欺负了,立刻冲上去将玩具抢了回来,并大声说:“走开!走开!”并把那个孩子也推倒在地。他们的妈妈见状,觉得弟弟没有礼貌,想让弟弟道歉,可弟弟不愿意,还把玩具扔在垃圾桶里,说:“我要扔垃圾桶里,不给你玩了!”妈妈气得打了他的手,弟弟脸憋得通红,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接着大声地冲妈妈叫道:“妈妈讨厌!随便打人不是好人!”说完就跑到角落去哭。

妈妈将姐姐抱起来,说:“你是姐姐,弟弟不听话,你是不是应该听妈妈的话?”姐姐点点头,妈妈又说:“那么你跟小朋友和好吧,大家一起玩,好不好?”姐姐眼眶里含着眼泪,听话地点了点头。

虽然是龙凤胎,但姐弟两对同一件事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姐姐隐忍、内向,弟弟冲动、外向。这从某个侧面折射出男孩和女孩在表达情绪时的不同。虽然每个人的情绪表达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说,男孩和女孩的情绪表达方式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在成长过程中,男孩子一般以父亲为榜样,女孩子则经常以母亲为榜样。

童年是“情绪脑”发育的关键期脑科学家发现,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以杏仁核为核心的广泛联结的神经回路在情绪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又被称为“情绪脑”。

0~6岁是情绪脑发育的关键期。

很多儿童心理学家都指出,3~6岁是孩子性情培养的关键时期,人一生中80%~90%的性格特征、志向理想、生活方式,都是在这个阶段成型的。

二、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小怪兽”

孩子的理智脑要到20岁 以后才完全成熟,情绪脑就发育得比较快,所以,当孩子情绪上来时,他的理智脑管不住,没法跟自己的情绪脑说道理,也就没法抑制一阵阵的冲动,容易发怒。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做:

肯定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哭我们总希望孩子能一直开开心心,却忘了,泪和笑一样重要,其实“允许孩子哭”比“允许孩子笑”更重要。

我们要明白一点,孩子有负面情绪特别正常,他需要发泄,需要理解,这时候父母最好的做法是做一个温柔耐心的倾听者,接纳孩子的情绪。接纳情绪是疏导情绪的前提,这很重要。

当孩子产生某种情绪了,家长要表示接纳,并帮助他表达自己的感受:“你生气了是吗?”“妈妈知道你讨厌这只小虫子。”以后,家长就可以直接询问孩子:“告诉妈妈你怎么了?”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情绪情感。

允许孩子说出自己的愤怒,而不是告诫他们“不要生气。此外,询问他们生气的原因,对帮助他们控制情绪也很重要。切记不要在孩子愤怒时试图压抑他们的情绪。

认知情绪,帮助孩子给情绪命名给自己的情绪命名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即使是成人,有时还会陷入莫名其妙的烦恼,难以弄清自己到底处在什么情绪状态。

我们需要为孩子的情绪命名,就如同告诉孩子:“这是眼睛!”“这是鼻子!”“这是嘴巴!”帮助孩子说出他内在正在发生的情绪,“你生气了”、“你感到愤怒”、“你感到委屈”、“你感到伤心”、“你看上去很高兴”、“你看上去有些悲伤”、“你看上去有点沮丧”、“你看上去有些孤独”、“你很好奇”、“你在表达爱”、“你在关心别人”, 这叫概念或情景配对。

女儿现在2岁多,我们在处理她的情绪时就使用三句话,层层递进。

第一句:“妈妈看到你非常生气(伤心、恐惧、恼火,等等)。”——给情绪命名。

第二句:“你想生气就生气吧。”——允许孩子有情绪。

第三句:“妈妈陪着你。”——表达爱,让孩子有安全感和被接纳感。

帮助孩子给情绪命名的经验积累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就逐渐学会为自己的情绪命名,也就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情绪表达水平。女儿现在自己就会说:“我现在不开心”、“我想大喊大叫”、“我感到有点沮丧”等等。

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我们的原则是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帮助孩子捕捉内心的感受:“那让你担心对吗?”“你觉得被别人错怪了,很愤怒是吗?”,这时候同理心很重要,这是对症下药的前提。

1.共情,让孩子感受到你是懂他的

共情是走进孩子心灵的桥梁,让孩子感受到大人对他情绪的理解,孩子才会愿意向大人敞开心扉。认可孩子的情绪,对孩子的情绪感同身受,而不是一味地讲大道理,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愿意向大人倾诉,大人也才能有机会教孩子情绪管理的方法。

一个朋友跟我描述了她儿子情绪爆发以及她如何处理的场景:

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孩子想吃蛋糕,于是他们买了一块,孩子要求立马就吃,但妈妈跟他说回家再慢慢吃,孩子同意了。回到家后,孩子把蛋糕拿出来的时候,不小心把蛋糕戳倒了,绵软的蛋糕瞬间掉了一个角。孩子立刻变脸,开始哭闹,扔叉子,还要扔蛋糕……

如果是你,对此时的情况,你会怎么处理?

是不是很容易也会被孩子的情绪带着跑,最后也忍不住发脾气了?而这位妈妈试图去理解孩子的情绪,虽然这很难,但也许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

她说:“对于我这么大大咧咧的成人年而言,这根本不是事儿,依着我的想法,自然就想淡化这件事,会跟他说差不多就得了,有啥好闹的,那样我就无法体会他的真实的心情了。

但当我把这些自我的执念都抛掉,钻进他的身体,感受到孩子的内心:自己克制住了想马上吃掉的欲望,做了那么多努力,对自己说了一千次‘家很近的’,终于等到可以坐下来吃了,可那块完美的蛋糕竟然碎了。蛋糕怎么能碎了呢?这个残缺的蛋糕简直让我要崩溃了,哇~~”

你看,站在孩子的角度,经历了这样的一番心理斗争,你是不是也更能理解孩子了?其实别说是孩子,即使是我们成人,有时遇到这样的状况,是不是也会瞬间心情糟糕?

当孩子情绪爆发时,我们就可以尝试用同样的方法去共情,重述发生的事情,去理解他。你可能会发现,当你去共情、去重述事实时,孩子不一定会停止哭闹,但要知道,你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不哭,而是能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去尝试着体会孩子当时的感受。

2.巧用绘本引导,把情绪演出来

孩子年龄尚小,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很弱,所以当情绪产生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采取一些不恰当的发泄方式,比如打人、骂人、大喊大叫、摔东西等。父母应加以引导,为他们提供一些良性的发泄渠道,比如画画、唱歌、写日记等。

即将三岁的女儿,过了“可怕的两岁”的阶段,现在又迎来了“恐怖的三岁”。近段时间,动不动就会有大吼大叫的现象。我的方法是:巧用绘本,把情绪演出来。关于情绪的绘本有很多,比如我最近给女儿买的《我的大吼大叫的一天》,每当她情绪上来,我就会拿来这本书,把书中的情节代入她的名字念出来,这时她很快就能平静下来。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说:“绘本里面的趣味可以使孩子笑,但情感却能够使孩子哭,这样就给孩子种下了情感的种子。”

3.和孩子玩情绪小游戏

对6岁以前的孩子来讲,游戏是促进他们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通过游戏,孩子的认知能力、情感以及个性都会有所发展。当孩子大吼大叫,难以平静下来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和孩子玩一些小游戏,来帮助他们平复情绪。比如下面这个情绪罐子简单的小游戏:

情绪罐子的游戏步骤是这样的:

当你察觉到孩子生气的时候,拿出透明的、可密封的杯子;将热水和茶叶/亮片放入杯子,摇晃均匀;告诉孩子,现在他的情绪是不是和这个杯子一样,纷纷乱乱,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接下来发生什么吧静坐下来,看着水中的茶叶/亮片慢慢沉底看似很简单的游戏,却很有效。

游戏的关键在于:将孩子的情绪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孩子了解到,原来我的心情是如此地嘈杂、混乱。然后通过茶叶/亮片沉降的过程,帮助孩子厘清思绪,慢慢平静下来。

接下来,我们再和孩子就刚刚引起他发脾气的事情,进行讨论和下一步处理。

4.设立冷静角

让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当孩子情绪强烈时,不管你说的话多有道理,孩子能听得进去吗?

而如果他们的情绪已经慢慢地平静下来,哪怕你只说一句,效果也会更加积极。

冷静角就是这样一个让孩子处理自己情绪的地方,它不是惩罚,而是帮助孩子处理情绪的手段。你可以和孩子商定一个特定的地点作为冷静角,还可以布置一些道具,比如玩偶、镜子、沙漏等,帮助他平静下来。

结语

一些父母比较重视开发孩子的智力,而认为情感教育是简单的和不重要的,或者认为孩子小还不懂情感,所以对孩子的情绪情感发育缺乏有意识的培养和疏导。然而,良好的智力发展需要健康的情感来保驾护航,控制好情绪与脾气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Daniel Goleman认为,一个人成功的诸因素中智商仅占20%,情商占60%,另有20%为机遇及其他人力不可控制的因素。情绪作为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也是为什么情商高的人更能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而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细心的去观察,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并接纳,再教会孩子正确的沟通和表达。

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学会情绪管理。

希望爸爸妈妈们能跟宝贝一起成长。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一言不合就大哭是性格不好吗?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小怪兽”?”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内向性格真的不好吗?生活中—你当然可以装得外向 但那样很累

内向性格真的不好吗?生活中—你当然可以装得外向 但那样很累

社交,内向者,情绪,外向的人,对自己,成一个,伪装,场景,悖论,问题,错误,对他人,当然可以,往往是,更喜欢,社交场合,插画家,小世界,中国,个人,一段时间,个体,圈子,内敛,事情,人际交往,代价,作品,信心,因素

2012-05-24 #故事阅读

面对孩子的坏情绪 父母该如何应对?

面对孩子的坏情绪 父母该如何应对?

情绪,孩子,老师,小朋友,方式,问题,接纳孩子,学会,家长,时候,皮特,对不对,帮助孩子,表达自己,都会,家庭,情感,成人,我家,生气,经验,讲座,表情,行为,不开心,你刚才,如何处理,我知道,正面管教,言传身教

2020-05-28 #短篇故事

如何教孩子正确应对失望的情绪?答案藏在这本绘本里

如何教孩子正确应对失望的情绪?答案藏在这本绘本里

乔治,孩子,奖牌,金牌,情绪,公告,家长,心情,故事,才艺,经历,明星,人气,企鹅,作者,感觉,时候,环衬,色彩,动物们,小动物们,是怎么,没有关系,拿走了,金光闪闪,会明,好地方,小企鹅,联合出版,还可以

2007-12-05 #经典故事

我 性格内向 很自卑 内向性格真的不好吗?3个步骤可扬长避短

我 性格内向 很自卑 内向性格真的不好吗?3个步骤可扬长避短

性格,内向者,环境,优势,影响,领域,大脑,差异,婴儿,能量,不一样,对自己,社会环境,生活,障碍,发育,倾向于,人们,性格特征,神经元,交流,活动,外向的人,多巴胺,任务,充分发挥,区域,含量,因素,外界

2014-01-24 #故事阅读

朱一龙拍抗疫短片引热议 内向性格真的不好吗?

朱一龙拍抗疫短片引热议 内向性格真的不好吗?

朱一龙,性格,粉丝,社会,导演,娱乐圈,作品,流量,网友,不适合,不好吗,颜值,大爱,徐帆,阚清子,龙是,工作人员,男演员,改变自己,魅丽,百花奖,公益,一线,万物,会上,主旋律,人品,人类,场景,口罩

2018-12-14 #故事阅读

开学季家长如何应对新入幼儿园孩子的哭闹

开学季家长如何应对新入幼儿园孩子的哭闹

孩子,情绪,宝贝,幼儿园,家长,负面情绪,老师,态度,爸爸,父母,内心,宝宝,家人,幼儿,游戏,方法,沙子,爸爸妈妈,能量,通道,帮助孩子,接纳孩子,空杯子,让孩子,拳打脚踢,中提,宝妈,曾在文,科恩,好的

2016-03-04 #小故事

读完这篇文章 你还会认为你是内向性格的人或内向性格不好吗?

读完这篇文章 你还会认为你是内向性格的人或内向性格不好吗?

性格,领导,内向型性格,时候,个人,很多人,初中,部门,工作,内心,场合,基层,性格内向,大部分,小学,年轻人,情况,能量,组织部门,职场,话题,活动,格内,上小学,会比较,你自己,感到很,有的时候,有的人,不一样

2011-12-10 #故事大全

如何应对孩子爱发脾气?

如何应对孩子爱发脾气?

孩子,情绪,时候,原因,爸爸妈妈,爱发脾气,表达自己,方式,教会,示范,孩子们,我们需要,家长,年龄,脾气,错误,做一些,不公平,比你,还可以,都会,图片,个性,个体,东西,区别,信号,网络,女孩子,娇气

2008-04-10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