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清明祭忆:青山处处埋忠骨 一腔热血洒高原――缅怀为西藏革命 建设和改革事业奋斗牺

时间:2011-08-31

在这个中国人纪念逝者的传统节日里,我们致敬那些在各个历史时期为西藏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奋斗牺牲的革命先烈

提示:本文共有 249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中国西藏网讯 青山隐隐,芳草萋萋,又到一年清明节。在这个中国人纪念逝者的传统节日里,我们致敬那些在各个历史时期为西藏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奋斗牺牲的革命先烈。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在新时代,我们缅怀英雄是为了从英雄的艰苦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民族大团结的精神、无私无畏的精神中汲取继续伟大征程的力量。“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先烈英魂,信仰之光,永守祖国边疆。

高原有幸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950年1月初,中共中央根据当时解放西藏的形势需要,作出了进军西藏的决策,以西南军区所辖第十八军为主,组建了进藏部队。此时,十八军刚参加完成都战役,饱受多年战争之苦的战士们,本以为可以在富足的川南地区安家,过上安宁的日子。但一纸军令,他们就要向高寒缺氧、环境恶劣的西藏高原进军。在这种背景下,面对这样艰巨的任务,十八军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仅用了“坚决服从命令”几个字,就带领十八军,扛起了人类历史上极富历史意义的使命。

在筹备进军西藏之时,军长张国华年仅3岁的女儿难难病重正在抢救,还在参加进藏动员大会。他说:“3万多人马上就要进藏了,百事都得有个轻重,今天的这个会,我当军长的能离开吗?”开完会议,张国华急忙赶到医院,可惜还是没能见到女儿难难的最后一面。难难,成了这次征途献出的第一个生命。

在张国华小女儿张小康的回忆录《雪域长歌》中,这样描述道,张国华将军“背女出征进藏”,并答应让女儿“去看火焰山、孙悟空”已成为终生遗憾。很多人后来慨叹道,完成和平解放西藏、平息武装叛乱、领导了自卫反击战的“佛光将军”张国华,给雪域人民带去了光明,却没能保护好自己的女儿。

川藏线2400多公里,途经十几座4500米以上的雪山,大小冰河几十条,严酷缺氧的自然环境挑战着人类的生存极限。十八军在张国华的带领下,破冰踏雪,最终将“五星红旗插到世界屋顶喜玛拉雅山,让幸福之花开遍西藏”。

天翻地覆慨而慷,人间正道是沧桑。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一首天路,把时光拉回了建设西藏的年代。60多年前,为了推动西藏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和青海等省各族人民群众和技术工人组成了11万筑路大军,在世界屋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修建川藏、青藏公路。60多年来,为了修路、养路,3000多名英烈捐躯高原。

曾经,在西藏日喀则樟木镇有这样一位藏族老阿妈次仁曲珍,四十多年时间里,风雨无阻地每天在自家院子里升挂国旗。1965年,解放军官兵翻雪山、架铁索,吊在悬崖绝壁上一锹一镐将公路修到了樟木。世代生活在深山中的她,终于有机会坐着汽车走出大山了。但这条只有38公里的公路,却牺牲了87名筑路烈士。

老阿妈第一次见到五星红旗是在解放军修路的地方。此后,一面红旗、一盏酥油灯,成为老阿妈对修路英雄们的纪念。她对国旗的热爱胜过自己的生命,每逢刮风下雨,她都会把国旗收好。一次暴雨来袭,刮跑了国旗,老阿妈立刻冲出院子,顺着风到处找。在暴雨泥泞中,走了两个多小时,好不容易找到了。她回家,一针一线地缝补好国旗,当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五星红旗依旧在风中飘扬了起来。1997年,老阿妈住进了新房,当被问道还有什么需要时,她只要了一面国旗。2013年,老阿妈走了,人们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了几十面国旗。

那些为“两路”修建献出生命的人走了,老阿妈也走了,但他们的精神却化为了不朽的雪莲,傲雪迎霜地盛开在雪域高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正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为雪域高原工作奋斗的人,才有了西藏今日翻天覆地的变化,才有了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巍然屹立在世界之巅。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

在西藏改革发展事业刚刚起步时,有这样一位时代英雄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孔繁森,1979年来到西藏阿里,此后十余载,最终用生命将名字深深镌刻在冈底斯山脚下。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繁森离开山东老家的时候,母亲年迈多病。道别时,他用手轻轻梳理着母亲那稀疏的白发,然后贴在老人的耳朵旁,声音颤抖地说:

“娘,儿又要出远门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要翻好几座山,过好多条河。”

“不去不行吗?”年迈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舍不得地问。

“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孔繁森的声音哽咽了。

“那就去吧,公家的事误了不行。多带些衣服、干粮,路上可别喝冷水……”

想到也许这是同年迈多病的老母亲的最后一面,孔繁森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扑通”跪在母亲面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您要多保重!”说完,流着眼泪给母亲深深磕了一个头。

来到阿里,孔繁森风尘仆仆的就开始投入工作。为了寻找发展优势,阿里有106个乡,他跑了98个,行程8万多公里。虽然是地委书记,但在调研过程中,他饿了,吃的是风干肉;渴了,喝的是雪山水。在充分调查研究后,孔繁森最终得出阿里发展的六大优势:畜产品优势、矿产品优势、旅游优势、边贸优势、政策优势、人口少的优势。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但现在看来,这些经济发展思路大部分依然适合阿里地区。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驻藏部队、地方援藏干部与西藏各族人民群众一道,在解放西藏和建设西藏的伟大历程中团结奋斗,留下的感人事迹多不胜数。玉麦守边人桑杰曲巴、21岁为搜救在地震中走失儿童而牺牲的樟木派出所战士王磊、“雪域高原好军医”李素芝、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的山南市扎囊县副县长慕育军、被追授“时代楷模”称号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钟扬教授、全国模范检察官、援藏干部周会明……他们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一次又一次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抚今追昔,我们今天深切缅怀他们——为西藏和平解放、繁荣发展奉献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国西藏网文/宋家丽)

清明祭忆:青山处处埋忠骨 一腔热血洒高原――缅怀为西藏革命 建设和改革事业奋斗牺牲的先烈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清明祭忆:青山处处埋忠骨 一腔热血洒高原――缅怀为西藏革命 建设和改革事业奋斗牺”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遥望雪域高原 西藏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

遥望雪域高原 西藏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

西藏图书馆,次旦,图书馆,古籍,西图,阿佳,活动,西藏,读者,寺庙,藏族,讲坛,资源,讲故事,普查,服务,经济日报,分馆,名录,图书,图录,基层,记者,经费,藏文,发展,驻村,魏金金,中国经济网,专家

2014-04-06 #故事阅读

老石的高原故事

老石的高原故事

老石,玉龙,工作,昌都,铁塔,贡觉,西藏,施工,湖南电力,新一轮,施工人员,管控,输变电工程,线路工程,工程,农网,基坑,情况,施工方,植被,江达,队伍,高原,运输,塔基,谢峰,昼夜温差,电力建设监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项目部,湖南

2012-03-23 #故事会

读完这些高原故事 你就明白什么是“老西藏精神”

读完这些高原故事 你就明白什么是“老西藏精神”

精神,高原,官兵,边防,战士,记者,西藏军区,强军,边关,雪山,杨祥,哨兵,岗巴,生命,海拔,西藏,誓言,那曲,部队,风雪,张贵荣,藏军,老西藏精神,上哨,新时代,一面,事迹,事业,垦殖,使命

2007-08-26 #故事会

VLOG|西藏行·阿里故事

VLOG|西藏行·阿里故事

群众,园区,蔬菜,大棚,噶尔县,产业园,陕西,生态农业,老百姓,阿里地区,生产,告诉记者,援藏干部,智能温室,农牧民,周边,成本,年收入,植物,绿叶菜,阿旺,高原,培训,建设,运输,新鲜的蔬菜,山下,燕尾山,米以,家有

2014-01-04 #故事会

西藏微纪录:讲述新时代西藏人的故事

西藏微纪录:讲述新时代西藏人的故事

西藏,高原,藏族,拉林,暗夜公园,生物,阿里,王刚,鲁朗,发展,小镇,建设者,生命,铁路,道班,隧道,工作,巴布,扎西,洛松,达瓦,中国第一,传统文化,传统,元素,全世界,力量,啤酒,地质,平均海拔

2020-08-23 #小故事

西藏老兵退役 泪别高原

西藏老兵退役 泪别高原

老兵,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边防,向军,李鹏飞,哨位,战友,祖国,白森,苏万,巡逻路,下士,任务,仪式,军营,军衔,岗位,新兵,排长,热血,生命,边防连,连队,执勤,军旅生涯,坚守在,报名参加,最后一刻,各连

2013-12-02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中安夜读」歌曲《天路》的幕后故事

「中安夜读」歌曲《天路》的幕后故事

韩红,天路,青藏铁路,铁路,印青,屈塬,西藏,雪域高原,儿女,歌曲,巴桑,剧组,拉萨,格尔木,祖国,建设,欢聚一堂,老阿妈,人民,嗓音,故事,巨龙,建设者,春晚,藏族,过程,高原,20世纪,一期工程,央视春节晚会

2013-06-07 #故事会

让“种子精神”薪火相传——植物学家钟扬事迹引起热烈反响

让“种子精神”薪火相传——植物学家钟扬事迹引起热烈反响

钟扬,种子,事业,钟老,精神,西藏大学,工作,事迹,生态学,教师,祖国,上海,大学,生命,科研,科学,西藏,青藏高原,研究,刘怡萱,作为一名,生物多样性,反响,人民,人生,博士生,地方,少数民族,学识,学科建设

2020-02-04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