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东昌葫芦雕刻传承人:葫芦上雕刻战“疫”故事

时间:2011-09-02

自春节到现在,虽不能像以前一样聚在一起探讨雕刻技巧,但我们师徒二人手中的刻刀也一直没闲着

提示:本文共有 153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李玉成在创作中(图片来源:大众网)

非遗传承人的荣誉不是挂在墙上看的

“这是我师父用片花技法,专门为助力抗击疫情创作的《天佑中华》;这是我用烙画技法创作的《逆行者》。自春节到现在,虽不能像以前一样聚在一起探讨雕刻技巧,但我们师徒二人手中的刻刀也一直没闲着。”3月16日,在聊城市东昌府区闫寺街道王香坊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昌葫芦雕刻的省级传承人王树峰,如数家珍般介绍着一件件被赋予战“疫”正能量的东昌葫芦雕刻作品。

葫芦上雕刻战“疫”故事

刚过而立之年的王树峰自幼喜爱画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东昌葫芦雕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葫芦李”李玉成,并拜其为师。至今,王树峰已从事葫芦雕刻十多年时间,雕、刻、烙、扎、片等各种手法融会贯通,技巧独到。

“葫芦雕刻涉及绘画、书法等多项工艺,非常复杂。每次创作时必须全身心投入,才能雕刻出好的作品。”王树峰说,雕刻前会根据葫芦的外形进行构思,再用铅笔打草稿,之后用工具雕刻。一件作品,一般要用几天的时间才能完成。

“老一辈的人常常会在屋梁下悬挂葫芦,称之为‘顶梁’。据说这样做‘一福压百祸’,居家会平安顺利。比较讲究的老人,会用红绳串绑五个葫芦,称为‘五福临门’。”因为葫芦寓意吉祥,春节期间销量很大,以往王树峰都忙着去参加各处的展会。2020年春节期间,因疫情影响,王树峰便利用居家时间专心研究葫芦雕刻技艺。

看到全国上下都在凝心聚力抗击疫情,王树峰便也想着尽一下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了更好地将自己的想法通过葫芦雕刻展现出来,王树峰经常对着葫芦沉思。“葫芦,谐音‘福禄’,具有吉祥、富贵之寓意。我希望通过葫芦雕刻作品,给祖国送祝福,给武汉送祝福,为身在一线抗击疫情的人员加油、鼓劲。”王树峰把自己的想法跟师父李玉成交流后,二人不谋而合。连日来,两人通过“云端”联系,相互鼓励,定思路,出点子,在一个个葫芦上雕刻战“疫”故事。

“中国加油!武汉加油!这些祝福在新闻中经常听到,简单却充满感情,所以我们围绕这两句有力量的话琢磨作品。”王树峰手握着已雕刻完成的《中国加油》作品说,从选材、构思到雕刻完成,他用了将近一周的时间。“中间红色部分运用时尚的彩绘,边上以扎花工艺配的如意纹、盘不断,寓意吉祥源源不断。”王树峰介绍道。

想把小葫芦做成大产业

《众志成城》《中国加油》……一件件构图严谨、刻画细腻、着色清新、寓意宏大的抗疫葫芦在李玉成、王树峰师徒手中诞生,用民间文艺的方式向伟大祖国、向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我们作为非遗传承人,一方面要珍惜荣誉,另一方面要利用手中的刻刀发挥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非遗传承人的荣誉不是挂在墙上看的,更是一种责任。”谈及创作感想,李玉成如是说。

据史料记载,东昌葫芦雕刻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兴盛,东昌府的雕刻葫芦曾一度随运河远销全国各地。“一开始只是喜欢画画,喜欢葫芦雕刻这门艺术,现在已经成了我养家糊口的工作。”王树峰说,“现在市场化了,买葫芦的人很多,懂葫芦的人很少。下一步经济条件好了,我准备开始由市场转向艺术,做一点真正自己喜欢的东西。”

为实现葫芦雕刻项目本真性、完整性和核心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早在十年前,李玉成就成立了聊城市玉成雕刻葫芦艺术传习所。这是“东昌葫芦雕刻”传承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传习所将生产性保护与办学收徒相结合,主传雕刻,兼顾他技,推广传授以玉成葫芦雕刻为代表的东昌葫芦雕刻技艺。

说起今年打算,王树峰告诉记者,疫情消除之后他计划在古城区成立一个工作室,用于创作、教学、交流,让更多的人喜爱上东昌葫芦雕刻这个非遗项目,同时在家乡发展葫芦种植,带动农民增收,力争把小葫芦做成大产业。(记者 卢昱/通讯员 席真 杜春燕)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东昌葫芦雕刻传承人:葫芦上雕刻战“疫”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扶贫先扶志!听东昌府区脱贫典型讲脱贫故事

扶贫先扶志!听东昌府区脱贫典型讲脱贫故事

王玉,生活,干部,技术,张秀英,马世民,扶贫,葫芦雕刻,丈夫,堂邑镇,蘑菇,敬夫,路东村,推拿按摩,按摩店,一家,儿子,充满信心,生活会,记者,西关村,腿脚,道口铺街道,雕刻,凭借自己,经济收入,三红,余人,张秀,托底

2016-12-01 #长篇故事

聊城非遗文化的守望与传承

聊城非遗文化的守望与传承

古筝,文化,葫芦,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国家,山东省,故事,聊城,流派,金氏,发展,梅花桩拳,葫芦雕刻,吕爱,宁志,文通,朱国伟,梅花桩,爱杰,民间工艺品,我国,功高,东昌,世态,个性,五大,代表性

2014-08-23 #长篇故事

薪火相传的守望者——讲述临汾非遗传承人的故事

薪火相传的守望者——讲述临汾非遗传承人的故事

皮影,技艺,艺术,郑月,天塔,蒲剧,任跟心,唐人居,廉振华,作家,家具,雕刻,表演,老艺人,代表性,剧目,葫芦,吴春安,郑家,浮山木偶戏,侯马,木偶,民间,称号,组织,项目,一民,李登山,赵翠莲,陶寺村

2009-09-11 #故事阅读

非遗传承人葫芦烙画致敬“逆行者”

非遗传承人葫芦烙画致敬“逆行者”

唐虎,创作,葫芦,葫芦烙画,一线,作品,背景,钟南山,黄鹤楼,图案,烙画,画面,长江大桥,非遗传承人,王子璇,陈俐,工作人员,上和,不一样,市美,人员,上体,书法作品,主题,人物造型,人物,人民,党旗,写实,力量

2016-07-19 #故事会在线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故事:从16岁接触雕刻 坚持了大半辈子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故事:从16岁接触雕刻 坚持了大半辈子

文化遗产,中国,故事,厕所,小伙,雕刻,辈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申遗,武林高手,里一,北京故宫,功夫,外国人,古村落,古代人,古人,啤酒,国民,国共,视频,筷子,故宫,时光,村庄,枷锁,西递,网友,绝技,老人

2015-12-14 #小故事

走进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 听非遗传承人讲述老手艺的“新”故事

走进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 听非遗传承人讲述老手艺的“新”故事

彩陶,洮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人才,工作坊,大师,甘肃,杨丽娜,学生们,非遗传承人,剪纸,张恒,马万荣,葫芦雕刻,位置,兰州,创意,副教授,唐卡,壁画,斜面,甘肃省,砖雕,石头,记者,魅力,告诉记者

2016-06-11 #小故事

非遗传承人郑小良烙绘抗战故事

非遗传承人郑小良烙绘抗战故事

烙画,服务中心,非遗传承人,党群,反法西斯战争,暨世界,创作,胜利,板上,作品,技艺,手法,葫芦,孩子们,系列作品,故事,社区,先烈,情怀,为纪念,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抗战胜利,葫芦烙画,铭记历史

2018-04-22 #短篇故事

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小故事

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小故事

项目,作品,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技艺,郑氏,百姓,糖人,鹤城,个人爱好,民俗文化,庙会,嫩江,展台,景泰蓝,玛瑙,记者,蛋雕,老爷子,雕刻,龙沙公园,不停地,于淼,书画频道,刘丽娟,包小包,得大,来那,画虾

2020-06-11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