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唐代科举:两次“高考”?考前要拉关系?第一名不一定有官做?

时间:2011-09-04

其实错了,唐朝是科举考试的兴盛时期,那时候还没有八股文这回事,科举考的还是经文、诗赋和时政评论

提示:本文共有 229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受到许多历史影视剧的影响,许多人都认为科举考试就是写写八股文就好了。其实错了,唐朝是科举考试的兴盛时期,那时候还没有八股文这回事,科举考的还是经文、诗赋和时政评论。

在唐朝,想要通过科举做官,需要经历两次“高考”,这还不算,你还得准备个人的作文集,到处去找权贵、考官混脸熟、求赏识、拉关系,这样才能考得上。实在太难了,幸好不是古代人。

唐代科举考什么科目?

唐朝的时候科举主要考的科目就是明经、进士。

啥叫明经?简单来说,主要考的内容就是在经书里抽出一些字句,根据这些字句写出经书原文的上下文,很像今天的课文填空,不过默写的要多一些、难一些。

另外,还会给你经书中的一段话,让你结合实际政治来分析议论一下。这样下来,大家也看明白了,明经的考试很依赖对经书的死记硬背。管它怎么考,背书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就没有那么难,考中的人也就比较多。

啥叫进士?这一科特别重视文辞,明经要考的,它全部都要考,还要加考时务策和诗赋。简单来说,进士考试测试的是文学修养,考生需要精通经书、历史、文学和时政,才有机会考上。进士核心要考的是诗赋,考生需要精通音韵格律才有机会脱颖而出。很显然,进士的难度比明经高出了一大截,考中的人很少。所以才有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俗语,意思是三十岁考中明经,已经算老了;五十岁考中进士,却还算年轻的。

参加两次“高考”是怎么回事?

好了,假设你作为一个唐朝考生,从小勤勤恳恳背书、学习诗赋,准备好了一切。那你就可以去参加唐朝的“高考”了,只不过唐朝的“高考”有两次。

第一次“高考”叫做“乡试”,不过不是全国统一组织的考试,而是由各州府自行考核。考生需要去参加府州检定资格考试,合格之后才有机会参加由中央举办的省试,也就是第二次“高考”。

乡试一般是在秋天举行,因此也被称为“秋闱”。这时候考中第一名的就叫做解元啦。

当然,也有保送生,他们不用参加乡试就有资格去参加省试。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乡试保送生呢?他需要有文名或者写过闻名乡里的优异作品,这样的人可以被保送录取。

白居易

第二次“高考”是由中央尚书省主持的全国考试,因为是由尚书省主持的考试,因此被叫做省试。通过乡试的人和乡试保送生会进入一个名单,在名单之内的人才有资格参加省试。省试是在春天举行,因此也叫作“春闱”。

省试的考场是在尚书省的礼部贡院,由礼部侍郎主持,有时候也由皇帝指派的特殊大臣来主持。这个大唐第二次高考的主考官被称为“知贡举”。

正式开考的时候,会日以继夜,一直到夜深三根蜡烛烧完了才收卷。唐朝高考简直就是体力活。

考生们可以在礼部贡院前面看到考试成绩,上榜的就是考试合格的,也就成为进士了,省试的第一名就是我们熟知的状元。

想要通过考试,必须准备作文集找考官拉关系?

唐朝的科举考试,没有机器统一改卷,考试是否合格的名单由主考官来定,因此考生们在考试之前找主考官刷脸、混脸熟、拉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主考官赏识的考生比较容易考中,主考官鄙视的考生则很难及第。

于是,为了增加考中的几率,考生们需要到处找社会名贤和主考官推荐自己,和他们拉关系。

考生自荐的最主要的办法就是准备自己的作文集,用作品去打动名贤和考官,以获得他们的赏识。

考生们要随身携带名片和作文集,到名贤公卿家里去拜访。有的人身上准备了三百张用高贵的棱纹纸做成的名片,随时准备投递。当时的名片叫做“名刺”,这些随身带着大量名片的人,就被讽刺为“名刺奴”。

唐朝考生们的作文集通常是写成卷轴,投献给名公、权贵和考官,这叫做“行卷”,注意不是行贿,而是行卷,用自己的作品打动对方。

唐代卷轴

一般来说,大家都是准备一到两卷的作文集,都是选取作品中最满意的部分。有的行卷比较少,只有十九首五言诗,更少的甚至只有五首诗。但也有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考生,准备了超级厚重粗大的作文集以显示自己的独特,有三、四卷之多。

有个叫做刘子振的考生,甚至准备了四十卷的作文集,因此声名鹊起,简直不给其他考生活路。这就像是高考作文,约定俗成考生人均写八百字,有人神经病一口气写了八万字。

唐代考生拿着作文集拉关系的做法,时人习以为常。白居易当年行卷,拿着作文集去找顾况,顾况看到他的名字“白居易”,说“长安米贵,在这里居住可是不容易啊。”当顾况看了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之后,被他的才华打动,马上改口,说:“有你这样的才华,居天下都不难。”白居易因此声名大振,为他后来的考试铺好了路。

为了拉关系,考生准备了名片和作文集还不够。他们还需要经常找出七大姑八大姨的宗族关系和主考官套近乎,什么“我是你爷爷的兄弟的儿子的孙子”之类的。甚至搬出老乡关系,也能增加考官好感度。

考试第一名不一定有官做?

你在大唐参加了两次高考,拿了第一名,很兴奋。但还不能当官,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唐朝选人和选官考试是分开的。

选人考试就是进士考试,也就是前面说的省试。通过了省试,只能表明你是个人才,有了做官的资格,但最终能不能做官,还要再经历一次选官考试。

进士考试由礼部侍郎主持,叫做礼部试;选官考试由尚书省下面的吏部主持,叫做吏部试。

选官考试,也就是这个吏部试,需要面试加笔试。

面试考察你的身材样貌是否丰伟,大概就是看长得是否端正;考察你的言辞言语是否辨正,大概就是看说话怎么样,思路是否清晰,会不会说话。

至于笔试,考的是你的书法是不是遒美,也就是字写得好不好;还要考你的文理是否优长,这是考核的最重要的一点。

以上四个方面“身、言、书、判”都合格了,才能当官。当时普通士人都穿白衫,通过吏部试之后可以脱去白衫、换上官服,因此这个考试也被叫做“释褐试”。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我是文史有意思,关注我,了解有趣好玩的文史知识呀。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唐代科举:两次“高考”?考前要拉关系?第一名不一定有官做?”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唐代的故事七十九唐代科举之王维篇

唐代的故事七十九唐代科举之王维篇

王维,公主,曲子,琵琶,张九皋,进士,考试,玉真公主,旧诗,意思,贵宾,伍里,王李范,耿介,问王,人见人爱,一介,乐曲,事情,京城,传言,仪态,关系,伶人,作品,佳作,光彩,办法,古人,升座

2020-05-28 #经典故事

唐代的科举制度

唐代的科举制度

进士,进士科,宇文,女儿,科目,常科,明经科,明法科,明算科,考试,及第,科举,秀才,地位,的哥,皇帝,考试内容,从九品,将自己,科举制,人们,人才,时期,吏部,官员,对策,数学,读书人,难度,铨选

2012-10-01 #长篇故事

唐代诗人的科举之路

唐代诗人的科举之路

白居易,杜牧,王维,干谒,顾况,父亲,吴武陵,这首诗,公主,对方,权贵,状元,崔郾,作品,公卿,名字,居易,才学,新诗,机会,祖父,进士,道路,阿房宫赋,出身于,赋得古原草送别,侯磊,司马,吴武,唐人惟

2020-05-28 #长篇故事

唐代诗人的科举之路

唐代诗人的科举之路

白居易,杜牧,王维,干谒,顾况,父亲,吴武陵,这首诗,公主,对方,状元,崔郾,作品,公卿,名字,才学,文章,新诗,权贵,机会,祖父,进士,道路,阿房宫赋,出身于,赋得古原草送别,侯磊,司马,吴武,唐人惟

2020-05-27 #经典故事

唐代科举 制举之举 完

唐代科举 制举之举 完

诏令,及第,举人,内容,旧唐书,崔融,德音,制度,仪凤,时间,德行,科举,科目,规定,其明,律科,贡进士,高第,人才,名称,应举,对策,庆元,礼部,登科,贤才,测试,考试,唐会要,中提

2017-10-28 #故事会

唐代诗人李白参加过科举吗

唐代诗人李白参加过科举吗

李白,商人,家世,碎叶,西域,入仕,工商,李家,科举,资格,不参加,唐六典,商为业,白来,名望,优势,历史,农业,可能性,学界,外族,四川,商业,大功,定论,官人,孩子,家族,小时候,旧唐书

2020-05-28 #故事大全

唐代科举 制科 科目第一张

唐代科举 制科 科目第一张

科目,显庆,武则天,高宗时,科举,贞观,魏哲,考试,及第,年间,总管,武德,登科,王勃,苗神客,韩思彦,册府元龟,唐会要,都尉,和二,举人,人为,人心,人物,垂拱,天下,对策,应制,文学,皇帝

2014-11-06 #长篇故事

进士·诗人·县尉——唐代科举与文学丛谈

进士·诗人·县尉——唐代科举与文学丛谈

进士,县尉,仕途,诗人,孟郊,取士,世俗,文化,府君,情怀,文人,社会,文学,歌行,清辉,科考,大胸,代政,列卿,卢溪,士科,唐水,唐风,宗元,孤芳,广内,托根,本特,新唐,曹务

2020-05-28 #长篇故事

主要著作有《唐代诗人丛考》 《唐代科举与文学》 《唐诗论学丛稿》等上海公墓

主要著作有《唐代诗人丛考》 《唐代科举与文学》 《唐诗论学丛稿》等上海公墓

傅璇琮,宁波,著作,丛考,人民,唐诗,天一阁,文学,手稿,科举,网络,唐代诗人,宁波人,老家人,陈怡,中央文史馆,华亭息园,悼词,公墓,作者,主任,书籍,先生,唁电,名流,名家,古籍整理,宁波市,学术著作,国度

2020-05-27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