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唐僧西天取经不吃胡饼偏吃米饭?四大名著中的米面细节太意外了

时间:2011-09-07

三国演义这个标题下谈三国演义,很容易让人觉得是要谈吃面食的曹操打吃米饭的孙权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612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3 分钟。

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广大读者分享至朋友圈。

三国演义

这个标题下谈《三国演义》,很容易让人觉得是要谈吃面食的曹操打吃米饭的孙权的故事。然而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中国北方开始普及种植小麦,是秦汉以后才有的事情。

相比粟、黍、稷、粱、大麦这些更传统的作物,小麦的优势在于产量和营养,但是要大面积种植和成为一种受欢迎的食物,要克服的技术门槛也高得多。第一,小麦的种植需要大量的水,在北方半干旱的条件下,靠天吃饭不行,需要有强大的灌溉系统支撑。第二,小麦的种皮很硬,不适合粒食,但是粉很黏,适合磨成面粉食用。所以磨制技术的成熟,也是大量食用小麦的前提。第三,即使做成了面食,没有发酵的死面,口感坚硬而且难以消化,也不大受欢迎。要好吃,还要有发酵技术。

这里面前两个条件,都是到秦汉以后,才充分满足的;第三个条件,则是大约是东汉中期,也就是曹操、刘备们出生之前不过几十年,才出现的。确实是到这个时候,小麦才成为北方主要作物之一的。

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剧照,在剧中,张春华(刘涛饰)让司马懿(吴秀波饰)吃“汤饼”,其实就是类似现代热汤面、面片汤一类的事物。高平陵政变后,庸才曹爽以为可以兵权换人身安全,还发出“能吃上一口热汤饼,此愿足矣”的幼稚言语,从中也可看出,汤饼在魏晋时期曾风靡一时

《三国志》里,我们确实不断看到中原或关中,麦田青青的景象。《三国演义》碰到这类地方,往往也照搬史料。作为一个想有所作为的政治人物,一定会重视自己地盘上的粮食生产,小麦就是重中之重。兴平二年(195年),吕布突袭曹操,曹操猝不及防,狼狈到只能动员随军的妇女来守御营垒的地步。曹军主力到哪里去了呢?就是因为兵荒马乱,闹到一斛粮食五十万钱,曹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只好“兵皆出取麦”。更有名的,是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曹军经过大片麦田,曹操先下了一道命令,有敢践踏麦田的,死罪。结果曹操自己的马惊了,跃入麦田之中。曹操就宣布说:“自己立法又自己违背,还怎么统率下属呢?但我是军队的统帅,又不能自杀,就割下头发代替吧。”虽然是奸雄权术,也很可以看出保护麦田的重要性。

三国时代北方的水稻种植,也有一定的规模。当时的农学著作《氾胜之书》里,就有专门讨论怎么在关中种水稻的内容。汉献帝落到李傕、郭汜手里的时候,曾向他们讨要“米五斛,牛骨五具”想赏赐给左右,虽然李、郭没给,但献帝能提出这个要求,说明东西是有的。《三国志·邓艾传》说,邓艾因为口吃,找不到好工作,年轻时做的“稻田守从草吏”。得到司马懿赏识,做了尚书郎后,邓艾提过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把许昌附近的稻田改种其他作物,节省出水力资源引到淮南、淮北发展屯田,可以“资食有储而无水害”,由此可见,本来许昌附近的稻田也不少。

另一面看,三国时期也是小麦种植在南方推广的时期。蜀汉曾派费祎出使吴国,和诸葛恪很斗一通嘴皮子。费祎吃着饼,突然放下来做了一篇《麦赋》,诸葛恪当即作了一篇《磨赋》怼回去。这两篇文章都没传下来,但显然当时的南方人的饭桌上也有“饼”,对怎么拿麦子磨面粉,也是很熟悉了。

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剧照,在古代,所谓“汤饼”是将调好的面团,托在手里撕成片下锅煮熟,因此也被称为“煮饼”,是一种热食。三国时代,何晏皮肤很白,魏明帝曹叡怀疑他擦了粉,在大热天让他吃热汤饼。何晏吃后大汗淋漓,用红色衣服擦脸,肤色反而更白,可谓一桩和汤饼有关的趣事

所谓“饼”,当时泛指各种面食。所谓“饼,并也,溲麦使合并也”,用水把面粉和在一起,就叫作饼。《大军师司马懿》里,刘涛让吴秀波吃“汤饼”,镜头一转,吃的是面条,这就是很注重历史细节的地方了。

水浒传

《水浒》故事发生在宋代,小说则到明朝大致定型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样子。于是小说中所呈现出是社会生活,是从宋到明的一个什锦拼盘。

历史上的宋江,号称“京东贼”(宋代京东路大致包括山东省和苏北、皖北的一部分),梁山好汉的籍贯统计下来,也是北方人居多。如此说来,小说最后宋江征方腊,是吃面食的去打吃米饭的。

然而这又是错觉。因为《水浒传》的作者/作者群的身份虽然并不那么容易确定,但一般认为,极大可能是个主要生活在南方的人。《水浒》写到北方的州县,经常乾坤大挪移,这倒不算有力证据,因为民间文人,北方人一样可能不熟悉北方地理。但另一些理由就很有说服力了,这作者对北方的天气几乎毫无概念,所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之后,走到梁山脚下看见的是“山排巨浪,水接遥天”,而不是厚厚的冰面;还有人分析梁山泊的山水形势生态环境,认为不像山东,是拿南方的某地(比如洞庭湖)当模板写的。

鲁智深吃了九纹龙史进给他的“干肉烧饼”之后力气倍增,大败邪僧妖道丘小乙和崔道成。出自《 水浒传》 第六回《 九纹龙剪径赤松林 鲁智深火烧瓦罐寺》( 人民出版社120回本)。彩绘国画,戴敦邦绘

所以《水浒》写北方的好汉,还是不免代入更多南方人的生活经验。梁山好汉最重要的食物,恐怕还是米。小说里提到日常生活所需,往往以钱米并称,说到两个人毫无关系,则称为“水米无交”。林冲杀了陆虞候等人,又走到柴进庄上,遇到柴进的庄客“每夜轮流看米囤”。晁盖打发找自己要生活赞助的江湖好汉,第一反应是“便与他三五升米便了”。宋江打破祝家庄,为了感谢帮助过自己的钟离老人,“所有各家,赐粮米一石”,之后多余的粮米,还有五千万石。书中明言,祝家庄距离梁山不远,看来梁山周围,稻作农业是很发达的。

宋代,饼的含义已经和现代接近,是指扁圆形的面食。《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之类的书,罗列汴梁、杭州等地的饼的名色,已经花样繁多,非得有说相声贯口活儿的功底,才能念下来。像曹婆婆肉饼、猪胰胡饼、羊脂韭饼之类的名字,显然还都是有馅的。但这里史进的干肉烧饼,却不好确定是干肉和烧饼还是干肉馅的烧饼。

梁山好汉基本都是肉食动物,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是最重要的人生理想,饼和肉搭配,丰富了饼的滋味而化解了肉的油腻,确实是极好的组合,所以《水浒》里也极常见。解珍、解宝诬陷被抓,铁叫子乐和去探监,带的是“烧饼肉食”;时迁去偷徐宁的雁翎甲,看见徐宁吃早饭,是“肉食炊饼”。呼延灼被梁山破了连环马,满腹怨气,于是叫了三斤面打饼,又让酒保炖一脚羊肉。就连武大郎请郓哥吃饭,也是奉上自己的炊饼之外,还要“买了些肉,讨了一旋酒”。

所谓“炊饼”和烧饼不同,烧饼是烘熟的,炊饼则是发过酵的面蒸出来的,其实本来就叫蒸饼,为了避宋仁宗赵祯的讳才改了名。炊饼一般没有馅,有馅的则叫馒头。《三国演义》里说,诸葛亮南征孟获的时候,为了化解泸水上的怨气,“和面为剂,塑成人头,内以牛羊等肉代之,名曰馒头”,这当然是老百姓关于馒头起源的一种想象性的说法,但很好地说明了馒头有馅的特点。

武松在孟州道十字坡识破母夜叉孙二娘的机关,装醉制服贩卖人肉包子的孙二娘。出自《水浒传》 第二十七回《 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 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 人民出版社120回本)。彩绘国画,戴敦邦绘

《水浒传》里最有著名的,自然是孙二娘的人肉馒头。所谓“大树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却把去填河”。实际上孙二娘没这么奢侈,只是胖人当黄牛肉卖,瘦子也要物尽其用,当水牛肉卖。看来馒头馅是推崇肥肉的,馄饨馅则刚好相反,鲁达找郑屠,让他把十斤精肉,细细切做臊子,不要见半点肥的在上头,郑屠就疑心“府里要裹馄饨”了。

武大郎的故事里,有一个《水浒》面食的最大疑点。西门庆问王婆,武大家是干什么的,王婆回答:“他家卖拖蒸河漏子,热荡温和大辣酥。”河漏子即饸饹,是北方常见的荞麦做成的面条状食物,大辣酥则来自蒙古话,意思是酒。这句话显然有很强的色情意味,所以西门庆听了就对王婆说:“你看这婆子,只是风!”但究竟指什么,包括钱钟书在内的学者们考据了许多文字,也不曾有个定论。大致猜想是,大辣酥是形容潘金莲像美酒般醉人,细软条状的河漏子,则是比喻武大郎软弱无用。

其实,只要看下古代压饸饹的器具,大概是很容易明白这为什么是个黄段子的。

西游记

和《水浒传》一样,《西游记》也是北方人的故事由南方人来写,所以带上许多南方生活的色彩。

这有好处。汉地佛教徒不能吃肉,写美食的话,只能在菜蔬水果上做文章,而南方的新鲜蔬果,品种自然比北方丰富得多。所以《西游记》里关于素席的描写,读来是很开胃诱人的。但体现在主食上,就是唐僧一路上食用米饭的频率,一定大大高于历史上西行的玄奘。

唐代北方流行吃胡饼,新疆阿斯塔纳出土的唐代胡饼,和今天的馕已经没有太大区别。馕这种食物便携,顶饱,不易变质,实在是长途跋涉的最佳选择。然而《西游记》里的唐僧却是大米控。如师徒一行到五庄观,孙悟空和小道童言语不合,唐僧让他别多事,便吩咐说:“教八戒解包袱,取些米粮,借他锅灶,做顿饭吃,待临行,送他几文柴钱便罢了。”看来八戒挑的担子里,常常是存着米粮的。

真假美猴王的故事里,六耳猕猴把唐僧打昏,八戒、沙僧把唐僧救起后,意识到化来的米饭已经冷了,沙僧便说:“我们扶师父到那山凹人家化些热茶汤,将先化的饭热热,调理师父,再去寻他。”这是沙僧难得展示暖男气质,不用开水而要用茶汤,所谓“好看不如素打扮,好吃不过茶泡饭”,这种舒泰,自然也只有南方人能体会了。

《西游记》写比较安逸的条件下的饮食,则往往是既有米,又有面。“淘米煮饭,捍面烙饼”,或“蒸的白米干饭,白面馍馍”是常见的形容。又如路过高老庄时,高老儿抱怨猪八戒吃得多:“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早间点心,也得百十个烧饼才彀。”三打白骨精时,白骨精变成少妇拿食物引诱唐僧、八戒:“长老,我这青罐里是香米饭,绿瓶里是炒面筋,特来此处无他故,因还誓愿要斋僧。”当然,实际上米饭是长尾巴的蛆,面筋则是青蛙、蛤蟆之类,看来这面筋块倒是着实不小。

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在车迟国三清观变幻成三清模样,大吃特吃这里的贡果、馒头、烧果等面食食品。出自《西游记》第四十四回《法身元运逢车力 心正妖邪度脊关》

猪八戒吃喝的经典桥段很多。车迟国三清观,八戒变做太上老君,行者变做元始天尊,沙僧变作灵宝道君,胡吃海塞了一顿贡品。孙悟空形容“馒头足有斗大,烧果有五六十斤一个,衬饭无数,果品新鲜”,烧果和果品是分开来说的,看样子这里的烧果不是水果,而是面食。但过通天河之前,师徒四人在陈家庄受到热情款待:

先排上素果品菜蔬,然后是面饭、米饭、闲食、粉汤,排得齐齐整整。……那呆子一则有些急吞,二来有些饿了,哪里等唐僧经完,拿过红漆木碗来,把一碗白米饭,扑的丢下口去,就了了。……众僮仆见了道:“爷爷呀!你是‘磨砖砌的喉咙,着实又光又溜!’”

这次就是先米饭而后馒头了。看来八戒只是追求量大,口味倒不挑剔,也就难怪留下了“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的歇后语了。

《西游记》里最经典的两个面食段子,都是虫豸类的女妖怪提供的。一是女儿国的蝎子精,她拿住唐僧,拿一个人肉馍馍,一个邓沙(即细豆沙)馅馍馍到唐僧跟前。蝎子精把邓沙馅馍馍掰开递给唐僧,这自然也是暗示,你也把人肉的掰开给我。

唐僧这方面倒是老手,不上当,把馒头完整递回去,表示“不敢破荤”,破荤自然是双关,既指掰开肉包子,也指性行为。于是蝎子精问,前些时你喝了子母河水怀孕,色戒相当于已经破了;又喝了落胎泉水,堕胎根本是杀孽。唐僧于是作了他生平最高明的两句诗:“水高船去急,沙陷马行迟。”其实,这些我本来都是拒绝的,但情势如此,我也很无奈啊。

从这段对话看,唐僧对蝎子精拒绝得干干净净,基本是智商碾压,但在旁边的偷窥的孙悟空却“听着两个言语相攀,恐怕师父乱了真性”,当即蹦出来搅局。大约猴哥知道,女人往往是通过被征服来征服男人的,所以害怕唐僧做人生导师上瘾,反而把持不住。

左图:唐僧化缘误入盘丝洞,蜘蛛精为他烹饪了一种荤肉做成素斋造型的大餐。出自《西游记》第七十二回《盘丝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

右图:白骨精变成美女,假装携带了一些香米饭、面筋之类的素食想要接近唐僧。出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另一处是盘丝洞的蜘蛛精。唐僧化斋找上她们,她们拿出来款待的食物,“原来是人油炒炼,人肉煎熬,熬得焦黑,充作面筋样子;剜的人脑,煎作豆腐块片”。唐僧说是我是胎里素,这个吃不得,蜘蛛精却还强调,这就是素的啊。

明清时,素菜荤做,就已经十分流行,而寺庙里面,尤其多此道高手,这是僧人仍馋肉食。蜘蛛精却反其道而行之。我们知道,蜘蛛的丝液是一种黏性液体,主要由丝蛋白组成,所以蜘蛛要吐丝,非大量摄入动物蛋白不可。这七个蜘蛛精吐出来的丝有“鸭蛋粗细,咕嘟嘟的迸玉飞银”,生理需求就决定了她们不可能吃素,但她们仍存着一份要吃面筋豆腐的向往,真可谓“我吃人,我玩捆缚,我抢人家澡堂子(蜘蛛洗澡的濯垢泉本来是七仙女的),但我知道我是好女孩”了。

红楼梦

《红楼梦》在四大名著里是另类,因为出自没落贵族的手笔,更多靠经验而不是想象来描绘社会上层的生活。所以《红楼梦》写饮食,当然风格和另外三部完全不同,也历来被学者研究得最透。我没啥可说,简单讲,要吃得雅,大致要遵循三个原则:一,如果食材本身难得,那么加工越简单越好,这时候推崇自然;二,如果是常见的食材,那么工序越折腾越好,这时候讲究人工;第三,一定不能是快速补充能量的食物,猪八戒吃的那种五六十斤一个的烧果,丢给贾宝玉,能够他吃一年。——有剧烈的体力消耗,然后才有快速补充的必要,而对这些公子、小姐们而言,消耗体力的事,自然是很没有品味的。

“四寿星红香圃庆生”,清代,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册第十三册之五,纵43.3 厘米,横76.5 厘米,绢本,钤“润”“齐”二印。出自《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在此回中宝玉、宝琴、岫烟、平儿四人一同过生日,王子腾送给宝玉的礼物有寿桃和银丝挂面

不论米还是面,都属于最常见不过的食材,所以制作的手艺一定要复杂。面食因为可以在塑形上下功夫,更容易做出花样来。贾母款待刘姥姥吃零食,丫鬟端来了两个小捧盒,每个盒内两样:一个盒内是藕粉桂糖糕和松穰鹅油卷,另一个盒字里一样是蟹肉馅的一寸来大的小饺儿,另一样是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

制作这四样零食都要用到面粉,但前面三样,面粉好比戏台上的龙套,虽然不可或缺,却并不居于重要地位。只有第四样小面果,才真是在面上下功夫:

刘姥姥因见那小面果子都玲珑剔透,便拣了一朵牡丹花样的笑道:“我们那里最巧的姐儿们,也不能铰出这么个纸的来。我又爱吃,又舍不得吃,包些家去给他们做花样子去倒好。”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清代,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册第十五册之五,纵43.3 厘米,横76.5 厘米,绢本,钤“润”“齐”二印。描绘《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中的场景。此回中,贾母不爱吃那些面筋豆腐,只拣了椒油莼齑酱吃了几口,又吃了半碗红稻米粥

总的说来,曹雪芹对描绘面食,似乎兴趣不大。中国面食风行太晚,原始的烧烤方式早已不流行,而是习惯于蒸,所以古代中国和烤面包失之交臂。但作为一片粮食恐慌常在心头的土地,这也未必不是一件幸事。比如说,贫病交加的曹雪芹如果没粥喝而只能找面包吃,或许《红楼梦》我们就只能见到四五十回,连八十回也没有了。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唐僧西天取经不吃胡饼偏吃米饭?四大名著中的米面细节太意外了”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经常吃大米饭和经常吃面食到底有什么区别?吃哪种会更好呢?

经常吃大米饭和经常吃面食到底有什么区别?吃哪种会更好呢?

主食,大米,美食,面食,大米饭,价格,小麦,米面,大时代,包子,含量,口味,维生素,能量,花样,营养,饮食,食物,馒头,经常吃,膳食纤维,那些事,百家号,大家好,中加,人们,副食,区别,地位,多样性

2011-07-17 #故事大全

四大名著中的米面故事 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中的米面故事 四大名著

曹操,小麦,司马懿,麦田,三国演义,稻田,何晏,刘涛,吴秀波,曹军,诸葛恪,邓艾,大军师,三国志,事情,作物,受欢迎,关中,剧照,地方,故事,技术,时期,水稻,热汤,许昌,面粉,面食,三国时代,孙权

2020-05-29 #长篇故事

四大名著中的米面故事 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中的米面故事 四大名著

曹操,小麦,司马懿,麦田,三国演义,稻田,何晏,刘涛,吴秀波,曹军,诸葛恪,邓艾,大军师,三国志,事情,作物,受欢迎,关中,剧照,地方,故事,技术,时期,水稻,热汤,许昌,面粉,面食,三国时代,孙权

2020-07-13 #长篇故事

四大名著中的米面故事 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中的米面故事 四大名著

曹操,小麦,司马懿,麦田,三国演义,稻田,何晏,刘涛,吴秀波,曹军,诸葛恪,邓艾,大军师,三国志,事情,作物,受欢迎,关中,剧照,地方,故事,技术,时期,水稻,热汤,许昌,面粉,面食,三国时代,孙权

2020-07-13 #长篇故事

四大名著中的米面故事 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中的米面故事 四大名著

曹操,小麦,司马懿,麦田,三国演义,稻田,何晏,刘涛,吴秀波,曹军,诸葛恪,邓艾,大军师,三国志,事情,作物,受欢迎,关中,剧照,地方,故事,技术,时期,水稻,热汤,许昌,面粉,面食,三国时代,孙权

2020-07-13 #短篇故事

四大名著中的米面故事 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中的米面故事 四大名著

曹操,小麦,司马懿,麦田,三国演义,稻田,何晏,刘涛,吴秀波,曹军,诸葛恪,邓艾,大军师,三国志,事情,作物,受欢迎,关中,剧照,地方,故事,技术,时期,水稻,热汤,许昌,面粉,面食,三国时代,孙权

2020-07-13 #小故事

四大名著中的米面故事 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中的米面故事 四大名著

曹操,小麦,司马懿,麦田,三国演义,稻田,何晏,刘涛,吴秀波,曹军,诸葛恪,邓艾,大军师,三国志,事情,作物,受欢迎,关中,剧照,地方,故事,技术,时期,水稻,热汤,许昌,面粉,面食,三国时代,孙权

2020-07-13 #故事会在线阅读

四大名著中的米面故事 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中的米面故事 四大名著

曹操,小麦,司马懿,麦田,三国演义,稻田,何晏,刘涛,吴秀波,曹军,诸葛恪,邓艾,大军师,三国志,事情,作物,受欢迎,关中,剧照,地方,故事,技术,时期,水稻,热汤,许昌,面粉,面食,三国时代,孙权

2020-07-13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