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从新华社战地女记者到豆瓣9分纪录片导演 周轶君谈“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时间:2011-09-11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希望纪录片提供一种看到的力量首发:9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若辰什么话题能让素不相识的两个人打开话匣

提示:本文共有 462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当你看到世界那么大,教育方式也很多元时,相对来说就没那么焦虑。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希望纪录片提供一种“看到”的力量

首发:9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若辰

什么话题能让素不相识的两个人打开话匣子,迅速找到共同语言?

大概就是教育。

聚焦于教育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一共六集,一集走访一个“他乡”,通过观察和展现日本、芬兰、印度、英国、以色列和中国的“童年”,带领观众进行一场没有标准答案和终点的追寻。

该片的导演、主持人、统筹是同一个人,周轶君。她曾是新华社战地记者,也曾是全世界唯一驻加沙的女记者,后来活跃于《圆桌派》《锵锵三人行》等谈话类节目,开专栏,出书,作品《在埃及数骆驼》进了小学语文课本。

周轶君。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她还有一个身份——两个孩子的妈妈。教育,也是她的切身之惑。

行万里路,阅万里人,她带回《他乡的童年》。纪录片播出后的这一年,世界发生了超出以往的变化。在片子拍摄阶段,团队讨论过“居家学习”这个题材,当时觉得太过小众化,最终没拍。没人想到,转眼间,“居家学习”突然变成了家家户户都要面临的普遍现象。

“这部纪录片是我的解惑之旅,但我拍它绝不仅仅是表达自我,它具有公共价值。”周轶君说。

存不存在“最好的教育”?

教育,是一个人的迷茫,一代人的困境,还是全球性的共情?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教育的问题很困扰我,似乎也困扰着很多家庭。”周轶君说,“我做过多年国际新闻记者,对我来说解决困惑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出去看。”

这一看,像是打开了万花筒。

在日本,幼儿园小朋友在坡地上攀爬奔跑,通过大声喊叫解放身体,课程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都强调从小培养集体性,甚至有些幼儿园的门都设计成关不严的样子,提醒小朋友随手关门,养成严谨、有始有终的习惯。

在芬兰,小学五年级前没有考试,不鼓励竞争,崇尚平等,信奉“独立是自由学习的基础”,可以穿着女巫装上课,也可以腿挂在课桌上、抠着肚脐眼儿读书。最好的学校,就是离家最近的那一所,因为每所学校的质量都一样高。

在印度,你会看到培养出众多CEO的土壤,“大学的目的是把马带到水边,并让马觉得口渴。”也能窥见全社会异质、矛盾又统一的横断面。

在以色列,十几岁的孩子在声光电交错的实验室设计、制造机器人,为自己的项目与赞助商谈合作、忙公关。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创造着创造本身——这里是创业之国,是风投、高科技、共享经济和创业者的乐园。

……

周轶君把天下父母寻找教育之道的行为,形容成“神农尝百草”:父辈的经验、“别人家的孩子”、育儿畅销书、天才养成术,还有自己的经历与教训……有句话说,家长都是天然的教育者。

可疫情停课期间,“神兽”归笼,很多家长深感“本领恐慌”。周轶君面对家中俩娃,也经历了一场“磨性子”的修行。

“家庭教育跟学校教育本是互为补充的关系,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家校教育的比例失衡了。”周轶君认为,孩子居家学习,家长应扮演助教的角色,如何培养孩子的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摸索,慢慢磨合,随时调整。“最重要的是帮孩子找到最适合的学习模式,而不必纠结于孩子在多长时间内完成功课。”

同样是讲课,在家上网和在教室坐着听,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这次停课也让我们发现,通过网络传输知识点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孩子们在课堂里的互动,学校教育的实体环境,这些都特别重要。这也促使我思考,面对面的教育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呢?”周轶君发问。

孩子停课期间,周轶君自己给社区小孩们上课,“讲课本上不会教的东西”。

比如,周轶君借疫情大流行给孩子们讲全球化。这些孩子七八岁,还有年纪更小的。“之所以课本不教,可能是理所当然认为这是成人才该学的东西。其实孩子们能从身边的事物去理解全球化,比如餐桌上的食物,还有经历过的旅行。”

为人父母,总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存在吗?

“存在,最好的教育就是最适合这个孩子的教育。”说起来容易,可什么才是最适合的?

周轶君觉得,首先家长应该“站在孩子身后半步”。“你要有耐心去观察他,有能力去理解他。”做到这两样就非常不容易,可以避免很多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其次,家长的责任是把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和特质,“再往前推进一步”。无论生于怎样的家庭,都不该生活在父辈的光环或阴影下,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都是“璞玉”,可磨成器。

拍过这么多国家,哪里的教育最好?

“我觉得都不完美。哪国的教育,都是利与弊的一个平衡。很多人向往芬兰的教育氛围,但也有人认为这种环境里成长的孩子走到其他国家,也许在竞争环境下很难适应。”周轶君说。

你会在孩子20岁时

对他她说什么?

在日本一集中,莲花幼儿园秋田园长面试家长时有一道题:您会在孩子20岁时对他她说什么?

周轶君的答案只有四个字:出去看呗!

不过孩子20岁之前,家长应该做什么?对这道“题”,周轶君的答卷很长。“在孩子出去闯荡之前,我能做的事情是养成他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比如,要有好奇心,要知道怎么去观察,怎么去找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要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坚韧正直的品格,对人性的认知,等等。”周轶君说。

当下,越来越多“小皇帝”“小公主”当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时间都用于练钢琴、解奥数、学编程。特长一列一长串,但连打个鸡蛋都不知如何下手。

“这不仅仅是自理能力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孩子对日常生活的观察缺失。”周轶君说。

媒体人的身份,让她一直是一个客观理性的观察者。“除了生活教育不足,我认为当今孩子们普遍体育锻炼不足,美育也不够。”周轶君坦言,除了孩子,家长也存在问题。

“我们总把孩子视为未成年人,认为他没有资格去理解成年人的世界,他不足以分辨对与错。成年人不相信孩子的直觉和选择,这是对他们的信任不够。另外,我们的童年教育是一个‘催促长大’的过程,似乎孩子把童真、混沌的东西尽早抛弃就是好的,如果3岁就会做大学题,那就是最好的孩子。”周轶君发问,“家长这么做对吗?”

《他乡的童年》印度一集中,女孩伊什卡·戴伊怀揣演员梦却不被家人支持。中国也曾有调查显示,新生代中很多孩子的理想是“当网红”。

“孩子想当网红,家长要和孩子讨论,他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是名声,还是超越同行的业务能力?”周轶君说。

有言道,绝对的自由并不是给孩子的一个礼物,甚至可能是一种痛苦,就像一片羽毛在空中飞舞,看似自由,但实际上它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周轶君很喜欢这种说法。“孩子有梦想你要支持,但不等于说,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就没有引导,只知道妥协。”周轶君强调,引导要趁早,过晚的引导很容易变成“专制”,引发“暴政”。

成年的你

心中是否住着一个需要安慰的小孩?

《他乡的童年》里有一幕“出戏”的场面。芬兰一集中,孩子们到敬老院,和老人一起画画。周轶君问一个老人学过画画吗,她说她没有,只是小时候喜欢画画。所有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创作里,不用担心被说画得不好。这些画不是用来竞争的,而是自由表达自己。

作为出镜主持人的周轶君沉默了,许久没有说话。她在旁边看着大家画画,突然哭了。

女教师拉妮走过来,拥抱她。在拉妮的怀抱中,周轶君流着泪说:“我从小受的教育里,有太多声音说你不能干这个、你不会干那个,其实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最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永远不孤单、不会陷入绝望。”

弹幕里,网友一同流泪,一同被鼓励、被治愈。

直到今天,周轶君依然觉得自己拍得最开心、最感动的就是这一集。“对于我这个成年人,芬兰之行解开了我成长中的一些心结。”她说。这一集播出后,芬兰俨然成为众多网友心目中的童年“乌托邦”。

英国那一集,却以不同的方式,再次触痛了很多人。这一集对英国私立学校的呈现,引发了观众对于贫富差距的大讨论。

周轶君是剑桥大学研究生,在她眼中,英国私立学校的教育,有很多跟钱无关。“当你理解了它的理念,就能发现没钱也能得到‘同款’。”周轶君举例说,“私立学校有戏剧课,但理念是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

周轶君做过一个播客节目,里面有一位来自中国乡村中学的校长,他曾去英国很多学校参观过。回国后,他让村里那些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成立社团,运动会上按孩子们意愿设置比赛项目。没条件教“马术”,但他们有滚铁圈、抖空竹。校长说,只有孩子爱来学校,才可能喜欢上学习。

“很多时候不是贫穷限制想象力,而是你把钱设置成一个门槛,自己限制自己的想象力。互联网时代,普通人也可以接触最先进的理念,利用更好的资源。”周轶君说。

“他乡”之石,可以攻玉吗?

算上最后一集里的中国,哪个“他乡”的“童年”最受国人欢迎?

也许从不同维度看,会有不同结果。但芬兰一集的人气之高,还是让周轶君惊讶。

“我以为芬兰跟中国差异这么大,不容易让大家有‘代入感’。结果呢,大家可能反而觉得那是一面遥远的镜子,照亮了很多对现实的思考。”周轶君分析。

芬兰的教育堪称“传说般的存在”。芬兰是世界上第一个“摆脱”学校科目的国家,从课程式教学全面转向场景主题教学。老师会在游乐场里教数学,学生会从“在咖啡厅工作”场景中学习英语、经济学和沟通技巧。

芬兰也出现了全球最年轻的现任政府首脑马林,她率领着女性顶起半边天的“部长团”。“除了性别平等这个议题,马林身上值得关注的还在于她曾是一个‘坏学生’,但依然有机会重新回到正统甚至精英系统当中来。”周轶君说,“我们现在太着急了,希望孩子尽早走上所谓正确的‘成功之路’。”

这似乎也是家长的情非得已。家长不让孩子犯错,是因为社会允许孩子走弯路的机会不多。

“教育就是全社会的一个缩影,童年教育基本上全面反映了社会所有问题的总和。”周轶君说。

所以每一集,整个团队都会把镜头对准这个国家的社会背景,展现更广阔的社会土壤。而且,没有绝对的好与完全的差,每种教育风格和理念有它的长处,也会有自己的问题。《他乡的童年》展现光明面,也没有回避另一面。

比如讲日本,对集体性的培养让孩子们懂得合作与分享,但也造成对个性的压抑,导致成年后的心理问题。

又如讲芬兰,既有老师介绍抹平竞争的学习环境,也有校长担忧竞争性不够,会不会“养懒汉”。

这部豆瓣评分9.0的纪录片,常让网友留言感慨“好羡慕他们的成长环境”“要是我在这里上学就好了”。

那么周轶君和她的团队,是来提供解决方案的吗?

“我们只是通过记录,希望能为大家开阔眼界。当你看到世界那么大,教育方式也很多元时,相对来说就没那么焦虑。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希望纪录片提供一种‘看到’的力量。多走多看,你就被赋能了。”周轶君说,“很多时候,开阔眼界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他乡的童年》挂在网页上,任人看,任人评说。这就是一部为大众创作的作品的意义。

“这部片子我永远只能完成一半,另外一半是观众自己完成的。喜欢什么,否定什么,采纳什么,抛弃什么——这是观众的自由。”周轶君说。

草地周刊|“少东家”的新晋商故事:在自家7套古城宅院玩直播,复兴百年炉食铺年接待20万人

草地周刊|在自家超市办“图书馆”,农家女从被嘲“神经病”到受邀参与立法审议座

草地周刊|北京姑娘扎根广西偏远乡村11年,只为帮一群孩子实现梦想

神州风物|这座闽北古镇,拥有200多栋明清民居,被誉为古建筑的“活化石”

神州风物|千年岳麓书院:有多少名人伟人从这里出发

神州风物|修个路也能挖到恐龙蛋,这座小城堪称现实版“侏罗纪公园”

说人解史|孔子周游列国,究竟到过哪些地方?

说人解史|春梦无痕:苏东坡的人生地理(上)

草地·观展|黄永玉:“木刻是个累活,就这么刻了我半辈子”

草地·书话|鉴往知今,深情回望内蒙古73年奋进史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从新华社战地女记者到豆瓣9分纪录片导演 周轶君谈“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探索教育的文化与哲学 8月28日周轶君走进《他乡的童年》

探索教育的文化与哲学 8月28日周轶君走进《他乡的童年》

教育,日本,国家,家长,教育方式,个人,芬兰,印度,文化,纪录片,集体,下一代,关系,主持人,中国,人生,家庭,方式,科学,校园,来源,物质,经验,节目,记者,课堂,交流,中国传统,传统文化,教育文化

2012-11-14 #故事会在线阅读

媒体看新城|新城区励志小学开设“双拥班”获新华社关注

媒体看新城|新城区励志小学开设“双拥班”获新华社关注

新城区,双拥,名校,后宰门小学,子女,医护人员,教育集团,小学,资源,教育,励志,西安,优质教育,新华社,新城区励志小学,学校,教学,方式,校长,西安市,李华,白彩玲,小学校长,军医大学,康复路批发市场,为题,区内,作用,后宰门,大校

2013-11-11 #故事大全

都知道台儿庄战役 但这三个女记者的故事 多数人肯定没听说

都知道台儿庄战役 但这三个女记者的故事 多数人肯定没听说

台儿庄,张郁,记者,黄薇,武汉,日军,女记者,徐州,曹聚仁,覃异之,塔斯社,记者们,战地,战斗,政协,中外记者,中国,战况,抗日,特派记者,鲁南,俄语,华侨,山东,情况,战区,敌人,火车,通讯社,出生于

2020-07-06 #小故事

在历史的坐标上——新华社瑞金 延安 西柏坡旧址故事

在历史的坐标上——新华社瑞金 延安 西柏坡旧址故事

作文,大学,故事,分数线,大学生,古诗,地址,研究生,教务处,安卓,大学排名,初中,招生网,研究生院,教务,系统,录取分数线,散文,继续教育学院,图书馆,学报,英语作文,大学研究生,就业信息网,就业网,专业,校区,大全,学院,美文

2020-07-18 #小故事

在历史的坐标上——新华社瑞金 延安 西柏坡旧址故事

在历史的坐标上——新华社瑞金 延安 西柏坡旧址故事

作文,大学,故事,分数线,大学生,古诗,地址,研究生,教务处,安卓,大学排名,初中,招生网,研究生院,教务,系统,录取分数线,散文,继续教育学院,图书馆,学报,英语作文,大学研究生,就业信息网,就业网,专业,校区,大全,学院,美文

2019-10-03 #故事会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2月 习近平实地调研人民日报社 新华社 中央电视台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2月 习近平实地调研人民日报社 新华社 中央电视台

传统文化,中华,发展,材料,事实,舆论,习近平,群众,宣传,教育,文化,乡村,国际,媒体,戏曲,教材,政府,村里,村民,正面,传播,工作,扬清,立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青年村,人民,专家

2020-05-26 #小故事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2月 习近平实地调研人民日报社 新华社 中央电视台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2月 习近平实地调研人民日报社 新华社 中央电视台

传统文化,中华,发展,材料,事实,舆论,习近平,群众,宣传,教育,文化,乡村,国际,媒体,戏曲,教材,政府,村里,村民,正面,传播,工作,扬清,立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青年村,人民,专家

2020-08-31 #故事阅读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对部分农村家庭经济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对部分农村家庭经济

教科书,中小学生,免费提供,家庭经济,试题,农村,新华社,北京,制度,文字,我国,贫困生,一句话,主要内容,增加到,日电,原文,中央财政,中央,初中,力度,努力做到,政府,教育部,款项,来源,部分,题型,问答题,重点

2015-12-29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