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文化的魅力:一部西游记的演变史 居然比美国历史还多600年!

时间:2011-09-14

谢谢!以下正文!大唐西域记玄奘弟子辩机所作,646年成书

提示:本文共有 701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5 分钟。

文章有点长,但我希望大家能认真看完,因为这篇你花十分钟就能看完的文章,是作者花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查资料,做考证才写下的,看完之后我相信你会有很大的收获。谢谢!以下正文!

《大唐西域记》玄奘弟子辩机所作,646年成书。对玄奘的经历主要写实,中间提到一些印度传说,其中有“瞿波罗龙”、“鬼子母”、“五百蝙蝠”、大树仙人肩生鸟巢,狮子夺公主(卷十一),西大女国,罗刹女王等值得注意。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唐代慧立、彦悰所作,688年成书。对后来小说版本有影响的东西比较少,能看到的大致有玄奘遇难时念观音,石盘陀起意杀师,胡人老者赠送“瘦老赤马”,受高昌国王款待挽留,龟兹国有一个僧人的名字带有“木叉”等。

唐冥祥《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唐道宣的《大唐内典录》、《续高僧传》,其他如《佛祖统纪》、《开元释教录》、《法苑珠林》、《古今译经图》等,都没有演化出与西游记故事相关的新内容。

玄奘

元人方回《桐江续集》中有《题唐人(按乐图)》。诗曰:“鼓笛笙箫閧舞茵,伶官和尚杂宫人。黄番绰共唐三藏……,黄番绰是当时的艺人,这首诗可能表明唐代已经有人在表演唐僧取经故事。

宋·李弥逊(1085~1153)《送黄龙取经化士》:驮经白马几万里,不似黄龙行路难。出的尘中一经卷,大千沙界掌中看。

宋李石(1108-1180)《方舟集》:三生藜杖子心同,三藏担母取經,今前藜其植杖成树。(这首似乎把三藏与荷担僧故事搞混了。)

宋代延一和尚的《广清凉传》:“大唐三藏,有四弟子,基光昉测。”原本指神昉、嘉尚、普光、窥基,但民间对这四人并不熟悉,所以后来杂剧西游中写到“孙、猪、沙弟子三个,乃非人类,不可再回东土,先着三个正果。我佛座下弟子四人,一名成基,一名惠光,一名恩昉,一名敬测。基、光、昉、测四人,送你到于东土,开阐戒坛,大兴妙法。”作者自己编了四个名字。

个人觉得,广清凉传的记载,可能是启发后人给玄奘取经之路添加弟子的诱因,其实历史上,这些弟子都是玄奘回来后才收的。

唐宋之间,日本《三宝绘》和《打闻集》等书中,玄奘的故事主要来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但变得更夸张,有玄奘用心经驱五百恶鬼、龙王索取戒日王宝锅等。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刻印于南宋,是罗振玉在日本发现的残本,1917年出版,现在多数观点认为成书时间在北宋或以前。

诗话中,花果山猴行者已入队,深沙神作为反派出现,大梵天是取经的庇佑者,有变驴、树人等西方常见传说,有女人国,而真正斗妖的情节只有白虎精、鼍龙两处。

这个时候的取经故事,流传已经比较广泛,比如南宋《游宦纪闻》中引福建张圣者(1139——1183)偈句:“几生三藏往西天……苦海波中猴行复,沈毛江上马驰前……半千六十余函在”。

南宋福建人刘克庄(1187年-1269)《释老六言十首》中有“取经烦猴行者,吟诗输鹤阿师”。《揽镜六言三首》还有“貌丑似猴行者,诗瘦于鹤何师。”。

北宋、西夏时期甘肃榆林壁画和东千佛洞壁画中的取经内容,只能看到玄奘、猴行者和马,但值得注意的是玄奘拜的是观音,而不是大梵天或毗沙门。

稷山青龙寺取经壁画中,除了玄奘、猴行者和马之外,还有一名僧人。

河北博物院白釉褐彩“唐僧取经”瓷枕被定为元代作品,有悟空和八戒两人护送。

唐僧取经瓷枕

1992年初秋, 日本的田仲成一、户田祯佑展示了《唐僧取经图册》,一般认为是元代王振鹏所画。

单看画面不容易推测情节,从每页的标题,能看到观音送火龙马,流沙河收沙和尚,八风山收猪八戒,有《慈恩法师传》中的石盘陀,有一张画中似乎有猴行者。

对手方面有:虎妖二班、白蛇、瞿波罗龙、玉肌夫人、野狐精、鬼子母、狮子精、大罗真人、大威显胜龙、与长爪大仙斗法,总共十一关,地名则出现了女人国、火焰山、金顶国等,继承了诗话的“五百罗汉赴天斋”,“毗沙门李天王”也出现了。

这个本子佛教和史实的成分很多,明显小众,所以之后的杂剧删掉它很多东西。

图册中的观音是带小胡子的男相,显示这个版本的珍贵与古老。

男相观音

《缀耕录》中记录了金代院本的题目,其中有“窗下僧坐化唐三藏”,不确定如何断句,究竟是几部戏的名字,现在一般认为《唐三藏》是单独的一个本子。

王实甫《西厢记》(约作于1300),其中有一句:“烦恼怎么那唐三藏?”

《长春真人西游记》:元李志常作于1230左右,记录丘处机的西域见闻,因为多数人只在各种书目中见到这本书简称为《西游记》,所以误认为是取经西游记。

明末到清中期,丘处机一直被误认为取经《西游记》的作者,直到原书被钱大昕找到,才逐渐澄清误会。

近年有许多人找到全真派的资料比如《邱祖语录》为丘处机翻案,但这些书真实的成书年代、作序年代不好说。

比如为邱祖语录作序的潘静观说:“西游记,丘祖传,指示真经在西天。”但所谓“皇明永乐十三年(1411)龙门弟子潘静观”,已被考证为康熙年间的潘易庵。

从今天列举的各种版本可以看出,就算邱教主闲得没事真写了一本西天取经的故事,跟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也差很远。

《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明郑之珍著,1582年刊行,但其中与西游记类似的设定,显得比较古老,比如开路的是白猿而不是石猴,使用的是乌龙钢椽,被沙和尚陷住只能等观音救命,铁扇公主还是单身,猪八戒名叫猪百介而且是白莲会上的什么(上次在图书馆没抄全……),还有架桥过寒冰池等等,其所据的西游记蓝本,明显还早于元杂剧,甚至部分内容可能早于取经图册(图册中已经是黑猪精猪八戒了)。

元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这戏明显继承《陈巡检梅岭失妻》,剧中的猴子与取经还没有关系,只是三兄弟跟天庭作对而已。这部戏里大圣有个叫“铁色猕猴”的妹妹,与后面傀儡戏有联系,而且这部戏还给了百回本灵感,增加了二郎抓悟空的情节,大圣手下有猿精、石精,还可能是石猴设定的源头。

福建现在发现的各种齐天大圣、通天大圣的庙、牌位等,应该都属于《陈巡检》、《二郎锁大圣》这一系统生成的,与早期取经故事没有明显关系。

江流儿,一般认为是来源于三元大帝生父的传说,比如可能成书于元代的《三教搜神大全》中陈子祷与三官的故事(网上有说出自干宝《搜神记》,真是误人子弟),还有民间唱本《陈子椿遇难游龙宫》,都与玄奘无关。

而宋元时期的南戏本子《陈光蕊江流和尚》,从现在留下的散曲看,没提玄奘,但有“迁安(和尚)”的名字,可能此时江流儿已经与玄奘合并。

1999年整理出版的泉州傀儡戏《西游记》是个很特殊的版本,看上去经历了多次修改,所以保留了很多宋代原始设定,但也夹杂了少数元明以后的东西。

这个版本有江流儿故事,齐天大圣孙悟空是铁骨色猕猴九万三千岁,住进了水帘洞而不是之前的紫云洞,有释迦用五指山降大圣的情节,但最后却被铁树镇压在井中,“催箍咒”,“金刚如意棒”这种名词显得更古,深沙神变成白马驮经是最显眼的旧设定,而且还收服二郎神进队伍,妖怪有地养夫人、三圣郎君、灵应大仙(大蛇)、嵩山赤面鬼、八轮圣母太多不同了,弥陀佛撑渡船则比百回本接引佛来得专业,随五百罗汉天斋这个情节也是连杂剧版都没继承的东西,而且举办天斋的原因是毗沙门李天王庆祝哪吒降生。

取经完成封神时,提到戏中没有的“树生太子”,对应取经图册中的“树生囊行者”,“深沙神及琉璃诸位等”则可能是后人据以编出沙和尚打碎琉璃盏的根源。还有值得注意的“西天瑶池会”,“三十六劫求取经文”,“卷帘邓化”等等。

很明显,傀儡戏只是节选了取经的一部分故事。

这部戏里孙悟空说:“我起山精共伊斗,牛精,马精,简仔精”,这可能是百回本牛魔王等七大圣替掉猴子几个亲兄弟的起因.

还值得注意的是,戏中只有一处提到“孙悟空”,其余几百处全是用“齐天”来称呼,很明显,唯一的那处“孙悟空”是后人抄写时加进去的。

杂剧西游记,现在只能看到一个藏于日本的孤本:《杨东来先生批评西游记》(1614)刊刻,1928年被影印出版。这个本子很珍贵,因为保存最完整,不像后面的材料,大部分都只能看到该版西游记的简介。

这个版本,多数情节可能是元代吴昌龄所作,明初杨景贤修改,到明末1614年刊刻可能还被人改过,但仍然能看出很多与百回本西游不同的地方,这也是现在西游爱好者最爱讨论的版本。

我之所以觉得是作于元代,一是看它的语言特色,二是因为它保留了鬼子母、金鼎国、白虎精、紫云洞等宋元情节,承上启下,而且孙悟空直接被李天王抓了,没动用二郎神和释迦。

这个剧本,玄奘的戏份占了大半,猴子仍然只是配角。

过关顺序为:沙和尚、银额将军、红孩儿、鬼子母、猪八戒、火焰山铁扇公主,因为刻印得晚,沙和尚、红孩儿等名字都经过了明人修改,但原文还是保留了痕迹,比如恒河沙、河里沙、爱奴儿等。

山西晋城大云寺元代石刻中,有悟空和八戒,而且是两匹马,分别用来骑和驮经,而杂剧中,去时是火龙马,回来多了白马驮经。

东博物馆的西游记瓷枕,也被定为元代,孙、朱、沙齐全,猜想是元杂剧之后的作品。

《销释真空宝卷》:元中后期罗教的经典,其中对西游记的简单介绍,与后世不同的是“灭法国,僧道斗圣。兜率天,弥勒佛,愿听法旨。”从这里看,似乎我们现在看到的灭法国和车迟国斗法的剧情,当初是合在一起的。

《警世通言》“陈可常端阳仙化”故事中,在以粽子为诗的时候,有“浪荡锅中走一遭,若还撞见唐三藏,将来剥得赤条条。”这个故事一般认为是宋元作品,冯梦龙稍作修改,但命题作诗的内容占的篇幅比较多,冯梦龙不太可能在这上面动刀,因此可以猜想宋元之际,已经有妖怪烧水准备煮唐僧的情节。

明魏津《偃师县志》(1504):“昔唐三藏为僧時往洪州寻母报父。”

正德年间王磬写过一段《南吕一枝花》:“显手段的唐三藏,逞风流转五方。赤紧的行者能顽,又撞着东家好攘。”

刊刻于正德四年(1509)无为教的《叹世无为卷》中:“唐僧封功德佛,孙行者封掌教世尊,猪八戒是现世佛,执掌乾坤;沙和尚七宝金身,火龙驹不坏金身。”(这书不用去看了,只有我引的这几句与西游有关,顺便说一下,无为教教主罗清给自己起名罗悟空,是猴粉,所以这里猴子的地位有点高。)

明(1517)刊印的《盛世新声》记录的散曲中,疑似有关西游记的有“火猢狲生扭断铁锁”,“半夜斩龙”,“顺风耳、千里眼骑着这火骡子四圣超凡”。其实《水浒传》里也有“犹如扯开铁琐火猢狲”这句诗,不知是不是指孙悟空,而《铁树记》则明确提过叫南海火龙变骡子,我小说里已经提过了,可能骡子的源头,比杂剧更早。

《朴通事谚解》,大约成书于元末,是古代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一本教科书,其中记录的西游记简介中,妖怪的名字与百回本已经很接近,但“师陀国界遇猛虎毒蛇之害,次遇黑熊精……”与明代西游明显不同,另外,书中与杂剧一样提到悟空举行“仙衣会”,但比杂剧多了李天王战败,请二郎神出手的情节,还有唐僧取经只用了六年也是一个特殊的地方。

《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1985年发现,手抄本,题明万历二年(1574),但应该有更早的蓝本,其中《唐僧西天取经》的部分,简单摘要介绍了西游记剧情,抛开错别字的因素,《礼节传簿》的情节与明代百回本差别不大,但这个手抄本中,斩泾河龙王、鬼子母揭钵与唐僧取经是分开的另两部戏,所以甚至可能出自杂剧版之前(杂剧中有鬼子母)。

传簿与朴通事谚解,不约而同将狮驼国置于黑熊精之前,其余情节也基本相同,应该是共同的源头。

1408年成书的《永乐大典》中记录着《泾河斩龙》,并且明确标示出于《西游记》,我感觉这年代“斩龙”不该进入西游系列,怀疑是嘉靖年间添上去的,有待专家考证,但至少这个版本的文字与百回本有很多区别,证明明初确实有另一版本。

明代孙绪(1474-1547)《无用闲谈》中,将孙行者的事,与“唐僧不空取经”联系在一起,并提到“其曰孙行者,心猿也,这回打个翻筋斗者,邪心外驰也。用咒拘之。”

孙绪只是听“释氏相传”的故事,没看到原书,这资料最大的价值是,当时佛道已经在从修炼角度分析西游故事。

明代耿定向《耿天台先生文集》,1598年刊印,书中提到他小时候(153X)听说的版本中,“猿精也,一翻身便越八千里,至西方,如来令登渠掌上。”这个说法可能与傀儡戏来源的版本有些联系。需要动用如来的话,这版本当在“朴通事”版本之后。

杂剧里天兵直接就搞定猴子,朴通事版动用二郎神,但如来只负责加了个封条。

余象斗《南游记》(1571):这个版本的年代有争议,但我们只关注其中与西游相关的内容,最重要的地方是,这版本中,孙悟空有儿有女,说明作者没受“石猴”设定的影响,而是参照杂剧或平话版本。

与西游相关却不同的情节很多,比如南天门在这里仍然叫“宝德关”,金鸡只是卯日宫的一个下属,哪吒的几件宝贝还在华光身上,铁扇公主嫁给华光等。

《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这本书据说刊行于嘉靖、万历时期,出于朱鼎臣,其中红孩儿与善才童子是两个角色,也没爹妈,只是带着牛魔王的扇子;青狮白象则绑架并准备玷污成道前的文殊普贤,从种种特征来看,此书的作者吸收了多部元杂剧的情节,而他自创的许多脑洞,被百回本西游记继承发扬,比如红孩儿家族成形,包括西游记里文殊阉狮子,也能找到动机了。

从之前朴通事谚解的版本看,狮陀国就明显没有青狮白象大鹏组合。

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1597):虽然刊行于西游百回本之后,并且显然受西游记影响,甚至抄了一些诗文,但其中提到的各种西游片断都完全不同,比如沙和尚被称为“淌来僧”,“无底洞”是个人名等,还有“鹿皮大仙”之类,要么是这位作者有超凡的脑洞,要么他见到了另一种版本,或者只是从民间听来一些东西。

《二郎宝卷》:真实刊印时间可能是百回本西游之后,但内容还是继承更早的版本,比如二郎身世,以及七圣中的郭牙直等,宝卷中,孙悟空压了二郎的母亲,二郎救母后反把悟空压在太山下,等唐僧来救。

黄周星《西游证道书跋》:“大略堂《西游》古本……古本之较俗本有三善焉。俗本遗却唐僧出世四难,一也;有意续凫就鹤,半用俚词填凑,二也;篇中多金陵方言,三也。”

简单地说,在世德堂百回本之前,有“大略堂本”,其中有江流儿故事,文字更雅,少方言。

想从方言来证明作者的籍贯和生活地区的学者很多,但显然,在黄周星看来,使用大量方言写作的这位,反而是糟蹋了原来的版本。

唐鹤征购买的西游记,可能与这个版本相近,这个以后详说。

福建人谢肇淛(1567—1624)在云南任官时(1615左右)写的《滇略》:或云:“此即唐三藏取经遇蜘蛛怪处也。”能在云南偏远地区形成传说,可能是比百回本更早的西游故事。

明盛于斯(1599-1633)《休庵影语.西游记误》云:“余幼时读《西游记》,至《清凤岭唐僧遇怪,木棉庵三藏谈诗》……清风岭是今天版本没有的,这位读过的版本,被称为“周邸本”(周王府刻印),可能有99和100回两种版本。

《古今书刻》记录有“鲁府本”和“登州府本”《西游记》,但不清楚内容,有人认为是《长春子西游记》或其他游记。

《西游唐三藏出身传》杨致和著。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朱鼎臣印。

这两个简本有争议,可能写于嘉靖年间,情节与现在通行的百回本西游几乎完全相同,只是文字简略,究竟是他们根据所见百回本缩写,还是百回本根据他们扩写,一直有很大争议,现在仍然无法定论。

之前提到的观音传也是朱鼎臣编的,所以个人倾向于给朱鼎臣加一分,或许他的版本最早。

另外还有一些后人提到的“所见本”,资料太少,而且不太可信,我就不提了。

终于,轮到百回本《西游记》,明代多个版本,都是写“华阳洞天主人校”并有“陈元之序”,我们现在看的版本,基本都来自于它,目前最早的是1592年世德堂刻印,俗称“世本”。

由现在看到的材料分析,百回本与明初平话本相比,作者增加的东西可能有“石猴”、“弼马温”、“五行山”、“菩提老祖”、“狮陀岭三怪”、“白骨精”、“玉兔精”、“九灵元圣”、“无字天书”等,而文字方面,删去大量庸俗的俚语,增加了许多丹道、心学和明朝官制的内容。

而最早的唐代资料,留下的只有玄奘摸松树、得到心经、女儿国,而且还都变了样。

取经故事经过了九百多年的流传演变后,到这个版本的出现,终于稳定下来,一直传到今天,想一想美国的历史至今也就242年而已,而我们一部西游记的演变史比美国历史还多出600多年。

之所以没有人再做大的改动,可能因为百回本确实写得很好,也可能体量已经这么大,再加东西成本就太高卖不掉了。

当然,民间的改编力量是强大的,在唐代到明代之间,更是借助说唱抢占市场,所以上面才有那么多千奇百怪的改编。

但明以后,刻印成风,看书的力量渐渐压倒听戏的力量,所以版本就相对固定下来。

而且”四大奇书“、”四大名著“这些说法一旦形成,乱改的版本,影响就很难扩大了。

改的也很多,比如毛泽东说:“不要像《西游记》中的鲤鱼精,打一下,吐一字。”其中提到的”木鱼吐经“就是他看到的另一版本。

因为本文主要讲西游成书,所以后来的版本就不多说了。

只介绍一下清宫大戏《升平宝筏》,几乎保留了百回本西游记的内容,增加的东西对原作也没太多伤害,重要的是,像胖姑、思春这些元代西游记的曲子也被保留,所以这本书里或许还有很多东西,可能是我们没见过的元代佚文呢,还需要慢慢研究了

能把文章看完的我相信都是西游记真爱粉,为西游记“可歌可泣”的发展史点个赞,转发一下吧!最好加个关注!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明白的、理解的、所以的关于西游记的解读、考据、科普、辟谣、娱乐等等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对了文章中提到的小说是《无限西游》!

本文作者施鸥(射虎),独家授权转载。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文化的魅力:一部西游记的演变史 居然比美国历史还多600年!”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不妨看看这些童书

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不妨看看这些童书

故事 孩子 传统文化 让孩子 给孩子 套书 西游记 二十四节气 图画书 小时候 成语故事 时候 魅力 中国 古诗 小学 相结合 经典 节日 有关 中国传统节日 小机关 我们的传统 有意识地 有一套 给孩子买 立体书 小开 马得 中国风

2020-05-01 #短篇故事

厨房演变史宣传语句

厨房演变史宣传语句

厨房,橱柜,生活,历史,炊烟,在变,变迁,演变史,科技,见证,发展,不变,世界,味道,品质,岁月,时代,脚步,在改,智能,沧桑,温情,语句,烹饪,美味,红星,宣传,有多长,一成不变,可成

2014-05-14 #故事大全

《赵氏孤儿》演变史

《赵氏孤儿》演变史

程婴,赵氏孤儿,屠岸贾,赵武,赵盾,赵朔,赵氏,庄姬,孤儿,韩厥,公孙杵臼,赵婴,中国,故事,伏尔泰,婴儿,晋灵公,赵括,赵世家,左传,史记,纪君祥,妻子,晋景公,灵公,情节,伊达,本子,藏山,儿子

2020-09-15 #故事大全

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最新章节

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最新章节

小说,唐传奇,作品,作者,传奇,霍小玉,传奇小说,故事,爱情,形象,影响,李益,创作,生活,柳毅,郑生,思想,悲剧,人物,龙女,李娃,六朝,情节,题材,张生,社会,作家,妓女,语言,发展

2020-05-30 #故事会在线阅读

维吾尔族宗教演变史

维吾尔族宗教演变史

佛教,宗教,信仰,摩尼教,伊斯兰教,时期,维吾尔族,西域,文化,萨满教,景教,高昌,地区,新疆,传播,民族,影响,喀喇汗王朝,摩尼,宗教信仰,腾格里,回鹘,传人,吐鲁番,地方,神灵,高昌回鹘,佛教文化,我国,时间

2010-12-30 #长篇故事

老物件演变史:秤的故事

老物件演变史:秤的故事

父亲,托盘秤,做生意,秤砣,伙伴,人们,市场,物件,物品,电子秤,角落,一亩三分地,还记得,话匣子,位置,刻度,家庭,感觉,愿望,托盘,时候,时代,数字,故事,时间,杠杆,杆秤,秤杆,物价,社会

2012-08-10 #小故事

不可不知的思维导图演变史

不可不知的思维导图演变史

结构,思维,思维导图,思维地图,博士,属性,海勒,概念图,结构图,可视化,没有变,五行,大脑,学生,技巧,金字塔,流动,知识,祖宗,缺点,老师,关联,诺瓦克,中小学,可视化工具,如果把,好的,事物,关系,太阳

2009-05-02 #故事阅读

石刻是如何变为文字的?细说碑拓演变史

石刻是如何变为文字的?细说碑拓演变史

文字,拓本,人们,功德,图案,字迹,帛书,拓片,用途,石碑,祖先,铭文,说文解字,解释为,统称为,刘熊碑,孔宙碑,应是,石阙,韩仁铭,天子,上面光,都会,历代,丝织品,东西,书信,光辉,伟绩,内容

2016-07-04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