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裴震烁:《木兰传说》的文化场双龙镇

时间:2011-10-06

日出东方道观佑,仙河百舸竞争流。山寨木兰花烂漫,一幅双龙戏珠图。题记-裴高才:双龙镇上为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题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

提示:本文共有 455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日出东方道观佑,仙河百舸竞争流。

山寨木兰花烂漫,一幅双龙戏珠图。

——题记-裴高才:《双龙镇》

上为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题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木兰传说》主人公木兰将军的人物原型朱木兰,出生于西陵县双龙镇(今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姚家集街之大城潭村),也曾是一个木兰花盛开的村庄。

双龙镇位于荆楚名岳木兰山北麓,仙河(古代黄金水道滠水之双龙镇至木兰山段)侧畔,山寨环抱,集山水之灵气,融佛道于一处。每当春夏之交,漫山遍野的木兰花争奇斗艳。在古代,滠水是长江流域第一古城——商代盘龙城,通往王都郑州的主要水路交通要道,河面常年船帆云集,车水马龙。

“双龙戏珠”地貌

站在大寨山巅俯瞰双龙镇,但见古镇前后的两支长长的山臂,自东向西向滠水河中伸展,蜿蜒起伏,犹如两条巨龙,直插河心;滠水西岸则矗立一座形如球体的巨石(一说为大城潭之一湾碧水),在阳光照耀与河水波光的映衬下,就像滠水河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发光。随着滠水在这里盘旋流动,两条“巨龙”时隐时现,与对岸(或河中)的“明珠”,构成一幅奇特壮观的“双龙戏珠”动感画卷。故名“双龙镇”。

双龙镇又是大、小寨古城址,两寨对峙,遥相呼应。1988年,大小寨遗址被列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爬梳明清县志发现,双龙镇曾是镇守一方的军事要塞与政治中心。古镇周边筑有坚固的砖石城墙,且有宽阔的护城河,易守难攻。自西汉初年起,这里相继设有峰火台、驿站、盐局、巡检司与县治。古时候,这里的“木兰耸翠”成为黄陂十大景观之一。清代诗人王之斌赞曰:“朱家女将替从军,孝烈忠贞世罕闻;不是木兰留冢在,青山寻得气氤氲。”

据清代《木兰奇女传》载,在双龙镇东侧有一座千年古刹、道教道观。道观坐落在大寨山与小寨之间,古木参天,庙宇巍峨;庙前兰山耸翠,松柏横枕于背后。砂环水转,松茂竹苞;常年梵音绕梁,香火旺盛,为西陵第一名境。

木兰山脚下的将军庙-王凤霞摄

如若从陆路前往探幽,需先穿过一座由条形巨石铺就的古桥,方能进入古镇。远远望去,在入口处横卧的“木兰故里双龙镇”石碑,分外醒目。相传此处原是一座巨石牌坊,牌坊上的石额“木兰故里双龙镇”为理学的奠基人二程(程颢、程颐)的祖父程遹在黄陂任县令时所书,后毁于兵燹。目前石碑上的七个大字为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教授之手迹。

不论你是探幽古石桥,还是驻足欣赏王老的颜体书法,定会传来一阵阵清脆悦耳的童音合唱,伴随着潺潺流水声,犹如一首田园交响曲,由远而近,令人心旷神怡。民歌歌词云:

日出东方道观佑,仙河百舸竞争流。

山寨木兰花烂漫,一幅双龙戏珠图。

《木兰传说》国家非遗传承人叶蔚璋藏

明清《黄陂县志》载,双龙镇总面积约八百亩,数百间民居建筑,为典型的徽风赣韵流派风格。当你漫步于古镇,那一排排土木结构、青砖灰瓦的房屋,南倚小寨山,北枕大寨山;古镇护城河环绕,柳密竹茂,石板铺就的主街,呈东西走向;商家店铺,顾客摩肩接踵。因该镇以朱姓为主,原是朱氏家族所筑城池,故称朱城寨。又因双龙镇是当地的一座遐迩闻名的大城镇,紧靠的滠水河中有一潭清水,深不可测。因此,又称双龙镇为“大城潭”,且一直延用至今。有民谚为证:

当街铺面数百家,陆路运货有车马;

百舟夜宿大城潭,千帆清晨逐浪发。

木兰将军不是叫“花木兰”吗?古镇缘何称作朱城寨?其实,木兰将军的本名朱木兰,生长于双龙镇,亦在此学诗文与女红,练习骑射。有明代《木兰古传》为证:“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人也,姓朱……”

“泥人王”传承人塑:木兰跃马从军

为探寻“花木兰”的来历,一次,“花木兰”剧组一行前来古镇体验现场感,作家、文化学者裴高才先生带领剧组来到滠水河畔的古镇旧宅前,手指一块篆书阴刻“花木兰出生地”古石碑说,此处即是朱木兰故居遗址,原为一栋九进九重的民居建筑,前有门楼,中有天井,两边是厢房,后是一排排“明三暗六”式的土木砖瓦结构的正屋平房。

我们来到故居东侧的一幢木板阁楼平房,堂屋的神龛上,仍分列朱若虚、朱天禄(字寿甫)与朱木兰祖孙三代的牌位。宗谱上的《若虚公传》中这样写道:“(木兰)将军祖公盈川,名若虚,道号实夫。祖母黄氏,名仪贞,居于湖广黄州府西陵县双龙镇。若虚公天性至孝,善事父母,勤俭持家,和平处世。春耕秋读,积日而月,积月而岁,不数年竟至钜富。当时汉文帝下诏求贤,屡举孝廉。公闻知当朝奸臣,专权用事,只推亲老,不肯应诏。惟爱日惜阴,以事父母。遇父母稍有未适之处,便痛加责刻,手书一诗,悬于中堂以自勉。诗曰:‘父母养育恩,匪只如天地。天地生万物,父母独私我。’……”

双龙镇之木兰出生地纪念石碑

关于木兰的出生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哩。那年木兰山庙会“开山门”前夕,婚后多年无后的朱天禄,前往木兰山祈嗣顶虔诚祷告,返程时背靠一棵木兰古树做了一个美梦:梦见玉帝下凡于木兰花丛中,赐子于朱;其妻赵氏则梦见山神抱一仙女进入朱家。后来,赵氏果然十月怀胎生育了木兰。木兰出生那天,朱天禄注视着爱女的小脸蛋恰似那木兰山之木兰花蕊。顿时,心花怒放,产生灵感,就给女儿取名“木兰”。明人《木兰古传》云:“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人也,姓朱、父寿甫,母赵氏,无子,祷于建明山(即木兰山)。赵氏梦山神抱一女入室,……遂有娠,如期生女,是为木兰。”

小木兰幼时娇俏机敏,一旦有人逗她,她就报以甜甜一笑。当地民间有一种说法,只要能博得婴儿一笑,就会交好运。所以,邻里乡亲均喜欢逗乐小木兰。而且乡亲们习惯于省略“朱”姓,直呼“木兰”。而当地又有称美丽女孩为“仙姑”之说,所以不少人称木兰为“花姑”,意为“花仙子”或“如花似玉之仙姑”。同时,也有人将“木兰花”倒过来念,称之为“花木兰”,谓之“如木兰花一样美丽的木兰”。

木兰代父从军后,一次挂帅出征,木兰在与匈奴争夺金沙峪的战斗中,匈奴单于之义女花阿珍与木兰对阵,阿珍见木兰威武英俊,骤然心动,欲擒为夫。不料,阿珍反被木兰施计擒拿。

裴高才于云雾山牵手木兰腊像

阿珍被俘后,不甘放弃对木兰的一片钟情,愿归顺汉军,跟随木兰作战。木兰在克金牛关时,右臂中箭,昏倒马下。阿珍急忙上前营救。阿珍撕开木兰战袍敷药时,眼前的情景把两人惊呆了。原来自己钟情的人竟是一个女扮男装的姑娘!木兰醒来后,嘱阿珍保守秘密。为了和好息战,二人义结金兰,木兰为表示诚意,遂改姓“花”,从此军中称朱木兰为“花木兰”了。

到了明代,“花木兰”之名在戏剧中广为传唱,目力所及之最早剧本是杂剧《雌木兰代父从军》,出自著名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徐渭(1521-1593年)的手笔。《雌木兰》主要取材于北朝乐府《木兰诗》,如叙介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建功立业;同时又增添了木兰嫁王郎的情节。

杂剧的表现手法融合了北杂剧的形式与南曲的自然格律,他除创作了《雌木兰替父从军》外,还有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女状元辞凰得凤》共四个独立的戏剧剧本,统称杂剧集《四声猿》。由于该剧的故事情节在《木兰诗》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情节丰富,成为后来昆曲、京剧及诸地方剧种中有关木兰题材戏曲的效法的蓝本。一代戏曲大师汤显祖曾在《牡丹亭序》中评介《四声猿》说:“此乃词坛飞将,辄为之演唱数通,安得生致文长,自拔其舌!”

裴高才主创非遗专著《木兰传说》

我们在双龙镇中神游了半晌,大家就小憩了一会儿,裴高才先生便题赠给剧组人手一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著《木兰传说》,客人们边品茗,边翻阅图文并茂的图书,脸上犹如朵朵盛开的木兰花一样愉悦!编剧看到书中一段引经据典的文字后兴奋地说:“啊,原来花木兰本姓朱,俗称‘花姑’,又与花阿珍同缘。”

在历史上,双龙镇是镇守一方的军事要塞与政治中心。古镇周边筑有坚固的砖石城墙,且有宽阔的护城河,易守难攻。双龙镇作为古木兰县的县治,曾有五朝皇帝钦定双龙镇为“木兰故里”的历史记载——

那是在南北朝南齐建元元年(479年),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为纪念木兰将军,特地将黄陂木兰山以北地区(包括今大悟县南部)及今红安县大部设立“木兰县”,县治在双龙镇。萧道成是西汉丞相萧何之第二十四世孙,他年少时师从名儒雷次宗,钻研《礼》及《左氏春秋》。性情深沉,通习经史,为南朝宋将军,被封为齐王,后受禅为帝,改国号为齐。他为了重振朝纲,弘扬忠孝仁义,故以木兰冠名。《南齐书·州郡志》云:“南齐司州安蛮左郡辖七县,第一个便是木兰县。”

现存唐木兰将军坊

不仅如此,历史上还将古木兰县地域内之木兰山东北的塔耳寺一带,正式冠名为木兰乡,只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更名为塔耳乡。到了1992年,随着黄陂将木兰将军饮马之木兰湖开发为木兰湖风景区,到20世纪末,民政部门将以木兰湖为主体的原塔耳乡恢复为木兰乡。北宋《太平寰宇记》也曾记载黄州(黄陂古属黄州)有木兰县、木兰乡、木兰庙等建置或胜迹。述曰:“旧木兰县,取此为名。今有庙,并木兰乡。”

到了后梁统治时期,由于连年战乱,亲伦相残,忠孝沦丧,于是后梁当局于天监元年(502年)废木兰县置“梁安县”。

隋文帝杨坚就位后,决定重建忠孝立国朝纲,乃于隋代开皇十八年(598年)诏命恢复黄陂之“木兰县”。唐高祖李渊,即唐朝的第一个皇帝即位后,以“武德”为年号,继续沿袭“木兰县”名,直到唐武德三年(620年)。如果说南齐朝廷还只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局部政权,那么隋、唐王朝就已是威震九州的大统一了,颇具权威性。

叶蔚璋收藏民国版《木兰从军》彩画

时至清代康乾盛世的康熙、雍正年间,官方为了统一界定木兰故里,在康熙四十年(1701年)至雍正六年(1728年),经康熙皇帝钦赐书名,雍正皇帝御笔作序,由著名大臣和文化学者陈梦雷、蒋廷锡历时两朝28年,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将历代有关木兰将军的史事、山川地志与诗文全部列入“职方典1174卷黄州府郡黄陂县”。其中收录山川名胜、诗文史事条目颇丰。首先收入的就是《木兰诗》,意即表明木兰诗所叙述的木兰故事发生在黄州之黄陂。换句话说,官方大典对木兰作了明确的界定,钦定以双龙镇为县治的黄陂县为“木兰故里”。

在历代流传的木兰从军的多种文史图书版本中,清代的版本内容丰富,影响广泛。其中,北京大学藏《木兰奇女传》自清光绪四年(1878年)常州乐善堂刻印后,共有7种刻本流传至今。而该书正是一部钩沉西陵县双龙镇朱木兰行状的传记文学作品。其说法不仅与元代的碑文相吻合,也与明代《焦氏笔乘》与《木兰古传》如出一辙。

木兰花开笑迎台胞刘湖俊(右)裴高才

明清木兰将军传记称,木兰征战十二载,凯旋班师,朝廷封她为将军。木兰不受朝禄,功成身退,乞归故里事亲,还在古镇山川遍植木兰树,木兰花数十年常开不败。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陂县志》亦载:“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今黄陂)人也。姓朱,父寿甫,母赵氏……儿时状貌端凌,不修饰……”“一十二载,立功异域”。木兰将军高寿九十才寿终正寝,葬于牛头山北。木兰将军墓茔与墓碑至今还在。《黄州府志》、《湖北通志》、《萍踪识小》、《名胜志》均有类似记载。

神奇的双龙镇,美丽的木兰花。令人称奇的是,木兰终老后,除将军长眠于木兰山的一棵千年木兰古树尚存外,双龙镇的木兰花树均逐渐枯败。当我们离开双龙镇时,村长告知,当地政府正在通过培植木兰山上的木兰花树籽,培育更多的木兰花树,移栽到双龙镇,不久的将来,木兰花又将开满双龙镇。我想,那时再来双龙镇,又是怎样的一番美景呢?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裴震烁:《木兰传说》的文化场双龙镇”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木兰故里——双龙镇的传说

木兰故里——双龙镇的传说

惠子,小龙,石像,爸爸,筐子,母亲,父亲,野菜,龙珠,地方,声音,旱魃,石头,双龙镇,人形,尾巴,月亮,姑娘们,妈妈,姑娘,木兰县,河水,甘霖,老天爷,能量,高山,龙神,李玉洁,小寨,降雨

2010-10-16 #故事阅读

三位帝王三句话震烁古今 揭示一个不变的历史规律

三位帝王三句话震烁古今 揭示一个不变的历史规律

刘邦,项羽,秦始皇,陈胜,这句话,历史,农奴,大丈夫,天下,美女,霸王,挑战,满足于,充满了,叶之秋,王侯将相,暴秦,称王,虞姬,有面子,作者,三军,三杰,人们,众人,先辈,俗人,农民,出人意表,切合实际

2016-06-10 #故事大全

“等·你的故事”征文栏目|我变成了老鼠

“等·你的故事”征文栏目|我变成了老鼠

大哥,老鼠,香味,大老鼠,何燕,谢芳,那可,双龙小学,好朋友,睁开眼睛,地方,人们,东西,人类,双腿,双龙镇,嘴巴,哎呀呀,房间,天堂,大门,奶酪,对面,幻想,征文,感情,我家,洞口,捂着,技能

2019-10-23 #故事大全

线上支教改变乡村教育 超6000名孩子获益

线上支教改变乡村教育 超6000名孩子获益

乡村,外教,北美,学校,老师,课堂,孩子们,周孟,学生,资源,孩子,教师,全国,外教课,英语教育,问题,项目,变化,中美两国,英语学习,双龙小学,云南,以上学历,兴趣,农村,双龙镇,学会,小学,师资,机构

2019-03-10 #小故事

十八洞村富起来

十八洞村富起来

十八洞,村村,花垣县,苗绣,贫困人口,扶贫,改造,湖南,全村,宣传部,小学,湘西,百姓,精准,苗家人,资料图片,习近平,张丹峰,施齐,一跃,工作队,和村,大山里,武陵山,双龙镇,上级,产业,乡村,党组织,人民

2007-08-03 #经典故事

助力脱贫攻坚 志愿你我同行

助力脱贫攻坚 志愿你我同行

志愿者,组织,环境卫生,活动,攻坚,丁怀,志愿者们,青春,一线,人居环境,同劳,小海镇,干得,沈光,江文,海拉,邓刚,贵州大学,人生,乡镇,岗位,关键时期,党旗,双龙镇,基地,地膜覆盖,威宁,排头兵,攻坚战,标准

2017-04-06 #故事阅读

榜样的力量!身边的脱贫故事……

榜样的力量!身边的脱贫故事……

巫山,故事,精神,贫困户,刘敬,陈天,村民,村里,报社,棉鞋,妻子,严克,王兴富,甘道,代表,双龙镇,山羊,烤烟,玉灵村,第一书记,乡村,历程,战略,政府,毅力,葡萄,葡萄园,龙骨坡,在讲,发展

2020-05-27 #故事大全

榜样的力量!身边的脱贫故事……

榜样的力量!身边的脱贫故事……

巫山,故事,精神,贫困户,刘敬,陈天,村民,村里,报社,棉鞋,妻子,严克,王兴富,甘道,代表,双龙镇,山羊,烤烟,玉灵村,第一书记,乡村,历程,战略,政府,毅力,葡萄,葡萄园,龙骨坡,在讲,发展

2020-09-03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