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武汉封城日记 致敬武汉的知识人:所信的道你们已经守住了 4月1日

时间:2011-12-29 08:17:56

相关推荐

武汉封城日记 4月1日

大疫期间武汉知识界就像暗夜里的灯光,虽然微弱,但是令人倍感温暖。

致敬武汉的知识人:所信的道你们已经守住了

整理/马国川 财经杂志主笔

授权吉言贤食公众号首发

这次公共卫生危机,最大的受难者是武汉。作为文教重镇,大疫期间的武汉知识人或写文章记录真实历史,或接受采访发出声音,有理性,有勇气,有担当,以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赢得了国民的尊敬。在历史关头,文天祥曾扪心自问:“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我认为,除了极少数人,从整体来说,武汉的知识界做到了问心无愧。用胡适先生的话说,他们做到了“不降志,不屈身,不追赶时髦,也不回避危险”,为中国知识界赢回了尊严。

方方在最后一篇日记里引用《圣经》里的话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同样,对武汉的知识界来说,所信的道你们已经守住了!

无可讳言,比起上世纪80年代来,许多知识人的思想倒退了。因此人们常常感慨,现在的知识界瓦釜雷鸣,斯文扫地。但是大疫期间武汉知识界就像暗夜里的灯光,虽然微弱,但是令人倍感温暖。世道艰难,但是仍然有不少知识人在追求心灵自由与思想独立,仍然在为民族前途而忧思由此。可见,中国知识人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道统”未坠。为了表达对他们的敬意,笔者将个人在浏览手机时随手收藏的有关材料稍作整理,奉献给读者朋友。

我期待,这次劫难成为一个起点,一个重建知识人对道统的担当的起点!

方方:作家

不需要多说。这位身居灾难中心的女作家,她记录了真实的历史,发出来响亮而坚定的声音,获得了广大的共鸣。“武汉日记”是不可磨灭的纪念碑,借用一位评论家的话说,它“不仅暴露了我们社会和文化的深层问题,不仅‘见出了人心’各种各样的人心,也把文学的千古不灭的尺度再一次提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

李修文:湖北省作协主席

2月12日,《新民周刊》发表李修文的口述文章,他说:“我们如何通往自己的现代性,固然跟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有关,更和这个国家这个民族里面具体的人有关。我们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了,每个人都应该尽可能地做好自己这个人,否则就是几千年的悲剧不断循环往复,事实上,像这样的事历史上一再重演过。……我觉得我们现在真的要重新从鲁迅出发,反思中国人的国民性,无论在灾难之中,还是在灾难之后。我觉得经此一劫,它可能成为中国作家重新出发的一个起点。 很多作家在写目前的灾难,但我写不了,就算要写,也希望自己多一些冷静和理智,就像我刚才讲的:灾难文学的唯一伦理,就是反思灾难。在这样一场灾难中,如何保障人的尊严、人之为人的根本,已经成为每一个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张执浩: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湖北省作协副主席、诗人张执浩在接受《花城》杂志微信专题问答时认为,作家在面对这场疫情灾难时,应当坚守文学的基本尺度,对死亡、生命、人的尊严等重大问题作出严肃的思考。他说:

“无论你怎么写,都应该秉持文学的基本尺度,这尺度中包含了我们人之为人的不甘、不舍,我们的怜悯、责罚,和同情之心,而具体到这次灾难,可能更应该呈示出人类的脆弱和生命的不堪一击,所谓“始于称颂,止于怜惜”,也许惟有这般惨痛的事实才能把我们唤醒。”

由疾病带来的恐慌与管理上的无序交织在一起,尤其是在前期,各种乱象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不安,真是“城里的人想出去躲瘟疫,城外的人想进来因为在外面无处安身”。外界所看到的武汉或湖北乱象,其实也深刻折射出了当代中国的社会乱象,只不过正好死神把标签贴在这里而已。但文学最终还是要从纷乱中找回自己的声音,回到人性上来发出人之为人的尊严之声。这次疫情蔓延之后所呈现出来的世道人心,至少我个人感觉很悲凉。一方面是医务工作者直面死神的勇气,无数爱心人士的点滴恩情,另一方面呢,各种难以想象的卑劣行径却四处上演,而且比以往哪一次灾难都更烈更甚。疾病只是检验我们社会世相的一张试纸,在测试之后我们看到的是各种人道主义危机在蔓延。”

小引:诗人

他的日记可以和方方媲美,成为这场劫难最独特、细微的记忆和文学。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灾难之后,写诗并非是野蛮的,用无耻的言论继续灾难才是野蛮的。而反抗这种野蛮的唯一办法,就是真实,持续且坚定的写作,唯有这样,才能让谎言失去生命,让真相挺身而出;唯有这样,才能让阳光透过雾霾,重新照亮那些干枯的花园,寂寥的人间。”

武汉十教授

2月7日,李文亮医生去世的第二天,冯天瑜、唐翼明、余品绶、於可训、郭齐勇、邓晓芒、李工真、赵林、徐少华、叶永刚等十位武汉教授援引宪法规定,呼吁有关部门撤销对包括李文亮在内的八位医生的处罚,公开道歉。

刘道玉:武汉大学原校长

2月15日,《新京报》刊出87岁的刘道玉先生的采访。他记述了那些“悲壮故事”,发出了痛彻心扉的呼吁:“只有从源头切断毒源,才能有效根治疫情。痛定思痛,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恳切希望有关部门和同胞们觉醒起来,有必要就疫情进行一次全国启蒙,吸取教训,擦干眼泪,继续前进!”

冯天瑜:武汉大学教授

冯天瑜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呼吁“通过这次公共卫生危机推动社会启蒙”:第一,提高国家和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第二,提高信息透明度,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第三,端正掌权者与民众的关系。他说:“我们希望,经历这次生态危机,吾国吾民有所收获,以上三方面的认识和实践能够提升,不致让国家的巨大代价、人民的惨重牺牲付之东流。”

陈国恩:武汉大学教授

武汉大学陈国恩教授在《方方的武汉日记映照出一些人的思维方式没有进步》《“手机照片”质疑者的逻辑缺陷和意图问题》等文中提出:一些人对武汉日记的指责,重复着历史上教条主义文艺批评的套路,把现实生活窄化、主观化,反过来又把主观化的“生活”当作生活本身,作为指责作家创作的生活真实性标准。比如在与病毒搏斗中,要你写红旗飘飘的队伍,写大卡车从四面八方运来全国人民的温暖。这些当然应该写,但作家是通过具体视角写作的,她对生命的哀悼,完全可以是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抗疫初期的一些混乱场景的描写,是因为希望改变这种状态,早日终止疫情。每个人的生活自己作主,生命的形态是无限丰富的,不可能概括成几种标准的类型,更不可能由某个批评者垄断对生活的理解。无限丰富的生命形态,凝聚起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今天的读者期待真情与真实,拒绝虚假。而批评者也在读者之中,要提高思想水平和艺术修养,切忌把自己主观化的理解视为生活的全部,回过头又用它来指责别人的那种简单与粗暴。那种认为写了痛苦和死亡就是消极态度的论调,是把人简单化了,反映的是武断者自己的狭隘和脆弱。少数质疑者曲解武汉日记的文本,纠缠于移花接木后的细节,而对生命的消逝却无动于衷,这只能说明他们惊人的冷漠。至于个别“官老爷”自称代表人民,实际背离了人民的立场,甚至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则是更为深刻的教训。

冯黎明:武汉大学教授

冯黎明教授在题为《方方日记,我们在看》的文章里说:“对于一个心智正常的人来说,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是他获得关于世界的‘自明性’知识的起点,因此在一个人性化的社会中,人们理应获得的第一权力就是‘看’的权力,所以鲁迅宣称,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同理,失去了‘看’的权力或者甘愿交出‘看’的权力,则意味着人性的扭曲和异化。当然扭曲和异化的人是不愿意读方方日记的,因为他们不敢且不愿‘看’。”

唐翼明: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唐翼明在接受采访时,称赞方方是“最出色的战地记者”。他指出,这次疫情不仅仅是一次公共卫生危机,其背后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他呼吁人们说真话,“凡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怎么能够在这样的事情上没有自己的立场,没有自己的看法,不敢说话呢?”“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像方方那样,敢于说真话,这样国家才有希望。”

戴建业: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戴建业先生是最早站出来公开支持方方的学者。2月23日他在文章《你们,我们,难道就没有一点愧意》里说:

“方方是一位老奶奶级的女作家,在这次人人生畏的疫情中,不顾个人生命的安危,蔑视四周的冷嘲热讽,用她朴实而又泼辣的文笔,既不虚美也不隐恶,既不卖弄也不煽情,在这场罕见的灾难面前,写出了武汉人面对生死的豁达坚毅,面对病毒的紧张害怕,写出了武汉人的希望与沮丧,眼泪与欢笑,卑微与尊严。‘方方日记’是难得的日记体散文,更是宝贵的武汉封城‘信史’。”最近他又写了《方方日记:对风骨最精彩的演示》,高度评价方方日记的价值。

邹贤敏:湖北大学教授

邹贤敏教授在《方方日记:新启蒙的曙光》一文中写道:方方是以人道主义为信仰的作家,秉承五四之余绪,近尊八十年代思想解放运动之精神,乃是她的精神传承,平民视角、人道情怀乃是日记文本的最大特色。

方方与那些逆行者、受难者、孤独者、寂寞者彼此隔离又相互守望,同悲欢共命运;为了千千万万平凡的普通人,她决不放弃对涉事官员的叩诘问与追责,对祸国殃民的极左毫不留情。生命至上、尊严无价充溢方方的内心,深入她的骨髓,是封城日记不变的主旋律,谱出了一支悲怆激昂的生命之歌。

方方的独立人格和平等精神,她的正直、善良、勇敢,赢得了千千万万来自社会各阶层的读者的喜爱与信任;自然,她那浸润着血和泪,交织着悲伤、感动、愤怒、恐惧的日记,必然会引起千千万万读者的强烈共鸣,情绪得到宣泄,心灵得到慰藉,精神得到支撑。

他们以海量的留言山呼海啸般应和着方方深情的抚慰和呼唤,留言与日记构成历史的“互文”,创造出一部动人心魄具有史诗意味的生命交响乐。

理性之光照进了被禁锢、被管制、被扭曲、被伤害的心灵,这就是人的觉醒,这就是启蒙!

方方日记的启蒙价值尽在于此。

刘川鄂:湖北大学教授

刘川鄂写文章力挺方方,驳斥那些攻击方方的言论。他说:

“我一开始就预言,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在中国当代灾难史上,方方的封城日记会浓墨重彩,留下特殊的一笔。

平民立场、人文情怀、体制反思、民间正义,这几个要素比数据更重要。纠缠她日记中某些细节表达的不准确,完全是别有用心。疫情也是一面照妖镜,历史需要方方这样的陈述者,让我们了解真相,促使我们深入地思考和总结。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忘记痛苦就会更痛苦。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存在。“别把世界让给你鄙视的人……很欣赏方方这句话。正是每个人只求自保,我们才活成了这个样子,说句话都害怕,你还幸福什么?你一句真话都不敢说,你也好意思说你成功、你骄傲、你爱国?”

方方在一篇日记中说:“可惜了那么多年轻人。当他们把极左人士当作自己的人生导师时,他们这辈子恐怕都会在黑暗的深渊中挣扎。”其实不仅是年轻人,还有很多老巨婴,头发白了,牙掉光了,却还没有成熟。

责怪责骂方方者,你有你言说的权利,继续有,永远有,偶尔骂一两句也不是多了不得的事。但是我想提醒你,据说方方日记有5000万的阅读量……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观,是自媒体时代的奇迹。一个这么多人支持和肯定的作家和她创造的时代文本,你轻易去否定它,需要多大的理由啊?那得多无知啊?”

梁艳萍:湖北大学教授

在题为《直面对冲,迎头相撞是方方》的文章里,梁教授称赞方方的写作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为人的写作,也是人道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写作”。她直言不讳地斥责那些“挥舞着十八般兵器,喊着骂着”扑向方方者和跟从者“可耻!很可耻!可耻之极!”因为在这些人眼里,人“永远都是可以利用的材料或者工具,为了目的不择手段,这既是他们的常道,也是他们当下的非常道”。这女教授勇敢地说:“我们,别无选择,只有直面对冲,迎头相撞。我们不能留给后代美丽的符号,至少我们可以留给他们可能美好的希望!”

叶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将武汉疫情日记分为七种:本地医生日记,外来医生日记,护士日记,病人日记,记者日记,方方日记,我的日记。大家从不同角度形成新冠疫情的共同记忆。他说:“方方日记最受关注,支持者认为,她反映了一个普通武汉人的声音,反对者认为,日记太悲观了。我认为只要是真实的,就没有问题。”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武汉封城日记 致敬武汉的知识人:所信的道你们已经守住了 4月1日”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封城日记之探寻家族故事:武汉戚李家

封城日记之探寻家族故事:武汉戚李家

家族,李家,故事,日记,东西,世界,妈妈,家族史,武汉,杂谈,李氏,议会,发展,值得我们,明永乐,李仲芳,李山,地主,一片天,九真山,好的,湾村,先祖,中考,人家,乱花钱,买些,事物,事业,人事变动

2010-03-08

封城日记之探寻家族故事:武汉戚李家

封城日记之探寻家族故事:武汉戚李家

家族,李家,东西,世界,妈妈,家族史,李氏,议会,发展,值得我们,明永乐,李仲芳,李山,地主,一片天,九真山,好的,湾村,杂谈,先祖,中考,人家,乱花钱,买些,事物,事业,人事变动,人们,人民,从小到大

2013-06-22

封城19天 武汉人的朋友圈长什么样?|战疫日记

封城19天 武汉人的朋友圈长什么样?|战疫日记

武汉,朋友,朋友圈,武汉人,爱丽丝,隔离,口罩,孩子,父母,疫情,东西,医生,汉口,海南,电影,生化危机,爸妈,生日,病毒,老爸,这不是,一线,上海,人民,公告,医院,回复,城市,好友,微信

2019-03-13

刷屏全网的“封城日记”拍摄者口述:我记录了疫情中真实的武汉

刷屏全网的“封城日记”拍摄者口述:我记录了疫情中真实的武汉

武汉,视频,志愿者,患者,疫情,爹爹,家属,婆婆,小孩,普通人,时候,群体,药物,接触到,觉得很,荔枝,个人,外卖,城市,女朋友,日记,拍摄者,小哥,护士,意识,想法,爸爸,记者,面包,镜头

2012-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