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雷神山休舱:涂鸦墙见证数千医护和患者战疫故事 将被博物馆收藏

时间:2012-01-04

那里是 1 月 26 日开建、2 月 8 日投入使用的雷神山医院,医院规划面积 7 99 万平方米,设计容纳床位 1600 张

提示:本文共有 483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在武汉市西南方向的江夏区,距离市区约 20 公里处是一大片白色的单层厢式板房。那里是 1 月 26 日开建、2 月 8 日投入使用的雷神山医院,医院规划面积 7.99 万平方米,设计容纳床位 1600 张。

4 月 15 日上午,送走了最后 4 名患者的雷神山医院迎来了 " 关门时刻 "。空地前竖着 " 武汉雷神山医院休舱仪式 " 的牌子,不少医护人员在牌前合影留念。依然留守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护们站在办公区域前的空地上,手里拿着印着 " 中南医院 " 字样的红旗。

▲ 4 月 15 日的雷神山医院休舱仪式上,一名医护人员亲吻医疗队的旗帜。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如今的雷神山医院人去楼空,但两段约 200 米长的医护人员通道内留下了各式各样的涂鸦。那是各地医护人员前来支援时留下的痕迹。众多画面中,出现最多的是一位又一位穿戴着防护服、护目镜和口罩的医护人员——就像他们会在防护服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一样,许多画中医护人员的防护服上也写着各自的名字。

▲涂鸦墙上,医护人员的防护服上写着各自的名字。新京报记者 李桂 摄

现在,涂鸦墙附近静悄悄的,甚至能听到电井房内机器运行的声音。这满墙涂鸦,见证着这里从投入使用到 " 关门大吉 " 的 67 天。

一边建设,一边收治

26 岁的刘玉是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的护士,也是最初在通道墙壁上画画的人。2 月 8 日,雷神山医院正式收治病人的当天,她作为辽宁省第 5 批援鄂医疗队成员来到武汉,进驻雷神山。

接近 8 万平方米的雷神山医院共有 32 个病区,除两个重症病区设置在靠近马路的大门边外,其他病区像是一个个排列整齐的白色方块。方块中间的空隙是医护通道,未进入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洁净物资等都要从此经过,涂鸦墙也在这里;通道两边是布满了通往隔离病区的铝合金大门,患者在隔离病区接受治疗。

4 月 14 日下午,最后 4 名患者转院后,连接医护通道和隔离病区的铝合金大门上了锁,门上贴着封条。

▲雷神山医院航拍图。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一名医护人员为病区贴上了封条。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 虽然最初的设计床位数是 1600 张,但如果一张床一张床地数,你会发现雷神山只有 1402 张床。" 雷神山医院医务管理部主任李锟说,按照院内感染防控设计的要求,一些病房被改变了功能用途,比如有的房间是医护人员专门用来穿防护服的,有的用来脱防护服,还有的是处于两者之间过渡的缓冲房。

2 月 8 日刘玉刚来时,雷神山已经正式收治病人却尚未完全建成。工人在建好的病区与在建病区间竖起一道约一人高的蓝色隔挡:隔挡内,刚刚入驻的医疗队员穿着白色的防护服,加班加点为患者治病;隔挡外,数名建筑工人也穿上了防护服,加班加点修建新的病区。

即便是建好的病区,宽敞的白色板房仍然有待完善。刘玉记得 2 月 14 日下了很大的雨,不一会儿,雨水就从屋顶渗进了内部,医护人员通道内像是一条河。隔了一段时间,屋顶被安上了绿色的顶棚," 以后再也没有漏过雨。"

在李锟看来,最初的雷神山医院处于 " 边建设、边收治 " 的状态,整个过程非常艰难。虽然建设没完成,但是病人的数量却一直都在增长,急需入院治疗。但用隔挡隔开病区之后,医护人员和建筑工人的工作可以同时进行,互不影响,很大地缓解了医院的收治压力。

" 海蛎子 " 与 " 热干面 "

第一天到雷神山医院上班时,是一辆特殊的公交车把刘玉和同事们从酒店送过去的,路程大约 40 分钟。送到医院门口时,司机突然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说 " 感谢你们来武汉救我们,你们一定要平安回去 "。话没说完,司机人就哭了,大家也流下眼泪。

刘玉至今记得那天的疲惫。她早上 8 点入院工作,为患者登记身份信息、测体温、打点滴、安排床位、带他们熟悉病区,一套流程下来,至少需要半个多小时。当她再次躺到床上休息时已是第二天凌晨 5 点,马不停蹄地工作了 21 个小时。

雷神山医院副院长、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副院长袁玉峰记得这些数字:雷神山医院启动以来,像刘玉一样的援鄂医护人员前前后后来过 3000 多人。他们来自全国 286 家医院,组成了 16 支省级医疗队,根据各医疗队人数多少、医护人员所属科室的差异,不同的医疗队会被分配到不同病区。

" 我们的病舱床位数量都在 36 张到 48 张之间。人数多的医疗队,可能就去接管大病舱;人数少的医疗队就接管小病舱,也有可能几个医疗队并在一起工作。" 李锟说。

刘玉所在的病区有 48 张床位,患者大多是轻症,62 名医护人员全部来自辽宁医疗队。但辽宁医疗队的人员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医院,彼此之间并不熟悉。

磨合是一点一点进行的,最基本的工作是如何为医护人员排班。所有人都知道,一天四班,最难熬的是凌晨 2 点到早上 8 点的一班。怎么分组、谁上哪一班,都需要协调。

来了半个多月,超强度的工作、超强度的心理压力,让刘玉有些崩溃。想到以前在学校办黑板报时,同学们会写下很多鼓励的话,刘玉也想试一试。2 月 25 日,她拿起了那支在防护服外写名字的马克笔,在医护通道空空荡荡的白墙上,她画起了涂鸦。

▲刘玉和她的涂鸦画。受访者供图

那是一幅拟人化的热干面和海蛎子,前者是武汉特产,后者是大连特产。戴着口罩的 " 热干面 " 坐在病床上," 全副武装 " 的 " 海蛎子 " 站在床边,手里拿着一张写有 " 热干面加油 " 的纸。

在两者间的空白处,刘玉写下了一句话:大连海蛎子来了。

" 最开始我就在自己病区门口画,大家上下班都会经过,看到都挺开心的。" 刘玉说,不少人把这里当做了景点,前来拍照。

从刘玉开始,在医护通道上涂鸦的人越来越多。除了海蛎子这样的地方土特产,各医疗队所在地区的地标性建筑等,纷纷出现在了这面 200 米长的白墙上,武汉的户部巷、丹东的鸭绿江大桥、辽阳的白塔、锦州的古塔 …… 锦州古塔边,有人画上了 " 锦州二院 " 的标志,写着 " 热干面挺住,烧烤来了!"

▲山西援鄂医疗队的涂鸦画。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更多的涂鸦,是穿戴着防护服、护目镜和口罩的医护人员,画中的防护服上写着各人的名字。还有一幅钟南山的简笔画肖像,旁边写着: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这是钟南山说过的话。

▲涂鸦墙上的钟南山简笔画肖像。新京报记者 李桂 摄

身为涂鸦墙的 " 创始人 ",刘玉很 " 贪心 ",她在墙上画了好大一幅大连市 " 旅行计划 "。星海广场、老虎滩海洋公园、大连火车站等 5 处地标性建筑全部在线,画面末尾有一个弯曲的箭头,指向了她就职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这座医院的历史沿革、建筑变化也被她画了出来,甚至还有一份 " 院区分布 " 地图。

" 谢谢白衣天使 "

为了鼓励患者、帮他们放松心情,从 3 月起,刘玉和医护人员开始在患者病房外的通道内作画。有时,她会把画笔交给患者,请他们画下自己喜欢的东西。有位阿姨和刘玉一起画了海鸥,更多的人选择在 " 心愿墙 " 上写字:" 谢谢大连白衣天使 "、" 早日康复 "、" 大连武汉一家亲 "……

有时候,患者到病房外面散步,看到了墙上的东西,都会笑着凑到跟前仔细瞧一瞧。

▲患者在心愿墙上留言。受访者供图

雷神山医院院长、中南医院院长王行环说,自 2 月 8 日雷神山医院启用以来,共收治新冠肺炎患者 2011 人,其中 1900 余人康复出院。

与武汉市其他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相比,雷神山医院没有门诊,收治的都是其他医院确诊的病人。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社区甚至养老院都会往这里送人。

" 所以我们的患者构成就非常复杂,既有 90 多岁的老太太,也有 2 岁多的小孩子,甚至还有部分残障人士。" 李锟记得,2 月底时院内患者最多,共有 1300 多人。

刘玉负责的病区内,有一名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转来的女性患者,75 岁,刘玉叫她阿姨。与大多数病人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关注、照料不同,这位阿姨怕医护人员被她传染,刚到病区就希望大家尽量离她远点。

" 她说谁不是孩子呢?你们都是家里的宝,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你们这个时候出来,都很勇敢。" 刘玉说,老人嘱咐这些 " 孩子 ",不论什么时候,每天一定记得给家里报平安,哪怕只是发条短信," 她让我们一定要小心,要平安地回去,不要被感染。"

好在没过多久,阿姨就治愈出院了。

刘玉说,在武汉工作虽然辛苦,自己却从没因此掉过眼泪。可每次遇到这么体贴、这么好的患者,她都难以控制情绪。" 武汉的病人都很感恩,举个特别简单的例子,就连你给病人量个体温,他们都会说谢谢。这种情况,我过去基本没有遇到过。"

▲工作人员为 " 清零 " 后的雷神山医院进行消杀。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当然也有心理状态不好的患者。

2 月底,一名患者不想继续住院,想要回家治疗,并因此从雷神山医院跑了出去。当时安保人员没穿防护服,没敢拦他,没过多久,接到消息的医生、警察在医院旁边的黄家湖边找到了他。

面对这样的病人,工作人员只能劝说,还找到了病人的儿子。但儿子被封锁在了小区内,出不来门,只能在电话里安慰父亲。" 劝了一会儿,这个病人就又跟我们回去了。" 李锟说,那次大家虚惊一场,好在类似的事只发生过一次。

" 武汉再见 "

开始接收病人没多久,雷神山医院接连传出好消息:2 月 18 日,83 岁的袁奶奶成为雷神山首位出院的患者;3 月 11 日,72 名患者治愈出院,这也是雷神山单日出院患者人数最多的一天;3 月 18 日,家住武汉市洪山区的一对夫妻出院,他们分别是雷神山出院的第 999 名和第 1000 名出院者 ……

从 2 月底开始,刘玉负责的病区陆陆续续也有病人开始出院。刘玉记得,最早出院的病人,住进来不过半个月," 后面基本上就是每天都有(患者出院)了。"

3 月 28 日,刘玉所在的辽宁医疗队病区清空,医疗队撤离在即。一名穿着深色手术服的医生来到医护通道的涂鸦墙前,在一幅写着 " 最美逆行者 " 画面旁,用马克笔写下了 " 武汉再见,大连青年来过 "。

这位医生写字时,45 岁的周汉华就站在旁边,他的心里有些感动。

周汉华是武汉本地人,2 月初开始到雷神山医院当志愿者,负责测量体温、提醒来往人员戴口罩等。他喜欢跑马拉松,在武汉交通管制的情况下,花了一个半小时、跑了 21 公里来到了市郊的院区。

3 月中旬,周汉华也在涂鸦墙上留下 " 大作 ",与马拉松有关:在线条勾勒的长江大桥下,他写下了 "2020 武汉马拉松 "。

▲周汉华的涂鸦画。新京报记者 李桂 摄

因为这幅画,他结识了许多喜欢运动的医护人员,相约疫情过后一起去跑马拉松。

现在,这些朋友即将离开,周汉华心中不舍。" 如果他们待的时间再长一点,我们就会组织一支雷神山马拉松战队。但我又希望这里早日‘关门大吉’,希望所有人早点‘下岗’。我们‘下岗’了,就意味着疫情得到控制了。"

刘玉是在 3 月 29 日 " 下岗 " 的。第二天,她和同事们登上了从武汉返回大连的航班。在去机场的路上,她看到曾经空旷的马路上出现了不少机动车,医疗队的队员们激动地趴在窗户边数车。

她知道,武汉复苏了。

4 月 14 日,雷神山医院正式关舱的前一天,所有患者均已离开,院内还有 500 余名留守工作人员,其中 100 多名医护人员来自中南医院。那天中午,几名中南医院的医护人员穿着印有 " 武汉雷神山医院 " 的夹克,在一面印着医护人员照片的墙前合影。周汉华也在这里上完了最后一天班,即将 " 下岗 "。

▲ 4 月 15 日的休舱仪式上,医护人员一起合影。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在王行环看来,这座 " 战时医院 "、这个新冠肺炎疫情的 " 决胜战场 " 已经完成历史使命,是武汉抗疫的重要节点。人去楼空后,这里不会马上拆除,而是会继续保留一段时间," 消杀 " 备用。刘玉听说,医护人员留下的涂鸦,将有机会被博物馆收藏,成为历史的见证。

【来源:ZAKER哈尔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雷神山休舱:涂鸦墙见证数千医护和患者战疫故事 将被博物馆收藏”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雷神山休舱时刻:涂鸦墙见证三千医护 两千患者战疫故事

雷神山休舱时刻:涂鸦墙见证三千医护 两千患者战疫故事

雷神山,医护人员,刘玉,医院,病区,患者,医疗队,武汉,防护服,病人,记者,通道,新京报,郑新,周汉华,李锟,李桂,大连,海蛎子,中南医院,医护,工作,都会,阿姨,钟南山,下岗,工作人员,隔离,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名患者

2013-02-25 #故事会在线阅读

雷神山医院休舱 涂鸦墙见证战“疫”故事

雷神山医院休舱 涂鸦墙见证战“疫”故事

雷神山,刘玉,医院,医护人员,武汉,病区,患者,通道,周汉华,病人,医疗队,大连,海蛎子,阿姨,中南医院,涂鸦墙,防护服,下岗,医护,工作,隔离,拉松,王行,钟南山,名患者,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都会,东西,医院院长

2014-09-27 #故事会在线阅读

武汉雷神山医院休舱!一起来看涂鸦墙见证的战“疫”故事

武汉雷神山医院休舱!一起来看涂鸦墙见证的战“疫”故事

雷神山,刘玉,医院,医护人员,武汉,病区,患者,通道,周汉华,病人,医疗队,大连,海蛎子,阿姨,中南医院,涂鸦墙,防护服,下岗,医护,工作,隔离,拉松,王行,钟南山,名患者,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都会,东西,医院院长

2017-08-20 #故事大全

除夕夜接到紧急设计任务 雷神山 火神山见证“同济力量”

除夕夜接到紧急设计任务 雷神山 火神山见证“同济力量”

医院,雷神山,杨剑华,设计,火神,武汉,校友,项目,工作,李魏,中南建筑设计院,医护,图说,团队,高伟,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同济,疫情,病房,速度,建设,施工,杨剑,中信,传染病医院,项目组,任务,医疗,患者

2015-05-14 #故事会

战疫情丨火神山医院 雷神山医院又一批治愈患者昨日出院

战疫情丨火神山医院 雷神山医院又一批治愈患者昨日出院

雷神山,医院,患者,名患者,康复出院,武汉,肺炎,火神,医护人员,病人,隔离,出院人数,李锟,王鹤,名新,管理部,都会,大部分,影像学,总台,情况,方案,标准,科学,组组长,编辑,规定,救治,评估,临床症状

2007-02-05 #长篇故事

南京金域检测中心最美“逆行者”两个孩子的母亲临危受命驰援武汉雷神山

南京金域检测中心最美“逆行者”两个孩子的母亲临危受命驰援武汉雷神山

金域,魏俊,雷神山,检验科,疫情,医院,武汉,曹绍,南京,妈妈,实验室,父母,工作,一线,丈夫,人员,室主,患者,岗位,标本,血液,职责,见证,防护服,项目,检测,人来说,小女儿,明魏,医护人员

2016-06-20 #长篇故事

“疫”线故事丨雷神山医院再遇“亲人”

“疫”线故事丨雷神山医院再遇“亲人”

阿涛,医疗队,雷神山,医院,河北,中南医院,湖北,患者,病区,他乡遇故知,队员,医护人员,省人民医院,亲人,信心,小伙儿,形势,护士,河北省,疫情,西安,老朋友,缘分,转往,救治,管理,防控,关心我,使患者,住院患者

2011-03-26 #长篇故事

千万网友在线“监工”火神山 雷神山医院建设

千万网友在线“监工”火神山 雷神山医院建设

火神,雷神山,挖掘机,医院,神山,高宗,光武帝,名字,大灯,建筑施工,泵车,摄政王,混凝土,监工,见证,速度,高层,医院建设,卫吾,吴三桂,山屏,帝勤,武帝,白居易,雷火,黄家湖,幕下,三棵树,万事,五指山

2015-12-10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