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虞世南那句欧阳询不择纸笔 害了多少书法后人

时间:2012-01-13

然而,大多数人对宣纸的认识是这样的:吸水性好,吸墨性强,还具有很好的润墨性,容易做到墨分五彩,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

提示:本文共有 250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假如提一个问题,书法中书写用什么纸好?相信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宣纸。然而,大多数人对宣纸的认识是这样的:吸水性好,吸墨性强,还具有很好的润墨性,容易做到墨分五彩,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

对宣纸的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这只是说生宣的特性。宣纸除了生宣还有熟宣和半生宣,这两种纸只是在生宣的基础上做过加工过,他们的区分就在于洇墨性。生宣洇墨,熟宣不洇墨,半生宣介于两者之间。

张大千作品

宣纸并不是纸的一个种类,仅仅是一个地理标致名称。宣纸的名字是在唐朝时期被确定下来的,当时的贡品纸中,宣城的纸张质量非常好,洁白、细腻、柔软,可算得上独一无二。因此被众多书画人所重用,宣纸的名字也就随之传扬开来。

不单是宣纸,任何纸张在没有经过加工以前都是会洇墨的,古时候书画用纸都是在生纸的基础上加工后使用的。没有加工过的生纸是不能用于书画作品的,只能用于丧葬礼仪中。

张颜远也有过对宣纸的记录,在《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功用拓写》中就有,“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可见当时宣纸在使用前也要经过各种工艺做加工,然后才用来书写和绘画。

褚遂良 临王羲之 长风贴

褚遂良曾经问虞世南,他的书法比欧阳询的怎样?虞世南说“闻询不择纸笔,皆能如志,官岂得若此?”从此后,善书者不择纸笔这句话,不知道害了多少不明就里的书法后人。

现在的人写字大都对纸张不那么讲究,别说不讲究,应该说讲究的有点不对路。他们讲究的是品牌,讲究的是这种纸用了什么高超的工艺,讲究用了什么高档的原料,讲究出于哪位高级的技师。

这种挑选书写用纸的方法显然是不对的,书法用纸要根据书写所用的方法,以及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来选择符合特征的材料。特别是临写时,更应该选与原帖一样的纸张,或者选与原帖材料性质相近的纸张或绢、绫等。当然书法创作中,为了达到某种特殊效果,用什么纸也就无可厚非了。

唐代的硬黄纸

我们临帖的目的是为了把法帖中创作者的书写方法学到手,怎样来判断掌握的程度呢?最简单的检验方法是用他的方法,写出他写的样貌。说白了就是要写得象,有多少象,就有多少被掌握了。

临帖写得象,没有毛病,最怕的是没有能力写出那种样子,反而说学习不能照搬照套。要有个人风格,也不是在临帖的时候,那是先有规矩然后取得突破才有的。不可能还没临习前,还没有法度时,就固守自己所谓的风格不变。如果这样可以,何必辛辛苦苦学别人的方法呢?

要想写得象,同样的方法就得用同样的笔墨纸张。方法相同,材料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可能一样。先不用说神采,单就外形来说,同样用笔,在生宣和熟宣上呈现出的墨迹就不相同。

虞世南临兰亭序上

比如写一个横画,都用一分笔,熟纸上的墨迹宽度就跟一分笔位置笔头的直径相等;由于生宣有洇墨的特性,同样书写得到的笔画宽度,就会大于一分笔位置笔头的直径。这是很明显的,不明显的是用相同的方法,生宣上笔画的长度会长于熟宣上笔画的长度。

有些顿挫按衄的笔画,生宣上用原帖的方法就可能洇染得没办法见笔。要想把笔法表达清楚,就要适当调整原来的用笔方法,这种能力不是具有高超技能的人是做不到的。所以练习时一定要选与原帖性质相近的纸张,才能正确无误地展现原帖的技法。

自王羲之开始,历代流传下来的墨迹真本,多是写在不洇墨的纸、绢或绫子上。这些从他们的墨迹特征就能分辨出来,当然一些黑白影印的复制品也可能看不太明白,那些高清图是可以明确分辨的。

虞世南临兰亭序下

有条件的,建议多去美术馆、博物馆看看那些法书原帖,定会刷新对“不择纸笔”这句话的看法。从古到今,每一位在书法上有一定成就的,都是临过原帖,或见过原帖并仔细研究过的。学书光靠勤学苦练,不动脑筋,不加思考,都有可能南辕北辙了。

至于写碑帖,这可是没有参照纸张的。但有一件,石头也是不洇墨的,更何况碑帖字的字口都非常清晰分明,与熟宣的特性更接近一点,所以练习还是不要用生宣。还要尽可能与其人墨迹作品相参照,再对碑帖分析判读,然后再写。

其实生纸是不适合写字的,书法跟绘画再怎么同源,发展到现在也有很多不同。汉字的图画性在汉字隶变符号化以后就已经不存在了,而绘画的书写性却是根深蒂固的。为了达到图画性的某些特殊状态,在绘画时逐渐产生了许多新的用笔方法。这些方法中有些甚至是违背毛笔书写性原则的,所以只能用在画中,不能用在书法中。比如偏锋、比如战笔、比如各种皴擦,这些绘画中常用的方法出现在书法中就属于病笔。

屋漏痕

晕墨也是一样,这种多肉的形式,会使书法失势。笔画晕散后,各种笔势也就形同虚设了。书法之所以不用偏锋、不用散锋这样漏锋散气的笔法,主要就是为了使线条保持“肌肤之丽”,偏锋、晕染就像是筋骨外露,或者只见模糊的皮肤,这样的肌体也就失去了美感。

至于王铎所谓的涨墨现象,也不是用生宣纸而产生的。王铎习惯一笔多字,只有饱蘸墨汁,才能做到。有兴趣地朋友可以去观察一下,王铎那种丈二的条幅都是一笔写一行。生宣纸吸墨性那么强,是不可能一笔写出这么多字的。

王铎的涨墨就是在不洇墨的纸上,墨长久不干,堆积渗透而产生的效果。这种状态却吻合了屋漏痕的力学原理,也只有在能留得住墨的纸上才能体现出来。换成生宣,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涨力。

王铎草书轴

生宣的洇墨,对于绘画会形成晕染的效果,而对于书法的用笔,晕染等同于使线条涣散开去。这同“墨淡则伤神采”是一样的道理,墨中之所以加胶,一是为了固色,还有就是为了凝神。用生宣纸等于自动放弃了凝神的功能,使线条达不到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这种聚力存骨的笔画质量。这就很难写出形态爽利、神采逸奇的作品来。如果生纸可以更好,古人就没必要把可以洇墨的生宣劳力费神地加工成不洇墨的纸,再用来书写了。

所以,写字还是要对纸张有点要求的好。要临习某个法帖前,先搜集一下这个帖的各种信息。除了详细了解帖子的书写风格,用笔特点这些软性内容,还要了解硬性的内容。用的什么材料,是纸或者绫绢?整幅作品原作多大?每个字的大小又是多少?在对这些做出正确的判断后,就可以选择纸张了。

一般练习可以用不怎么洇墨的毛边纸、元书纸,这两种纸最接近古人书法用纸的性质。还有一些卡纸,或泥金泥银的纸,成本有点高,就不适合做临习用纸了。至于搞创作,那就仁者见仁了。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虞世南那句欧阳询不择纸笔 害了多少书法后人”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聊一聊欧阳询 虞世南 褚遂良书法造诣如何?

聊一聊欧阳询 虞世南 褚遂良书法造诣如何?

2010-01-28 #小故事

欧阳询 虞世南书法对比:一个险劲外露 一个遒逸内敛

欧阳询 虞世南书法对比:一个险劲外露 一个遒逸内敛

欧阳询,智永,虞世南,正书,题跋,张翰,代表作,墓志,笔力,结体,纸本,贞观,隶书,房彦谦,欧阳,欧阳率,王羲,书法,内敛,千字文,墨迹,大观,楷法,法书,真迹,草书,笔法,飞白,风神,刘墉

2009-02-09 #经典故事

太宗开办书法培训班 虞世南 欧阳询 遂良任教员 结果全军覆没

太宗开办书法培训班 虞世南 欧阳询 遂良任教员 结果全军覆没

书法,唐会要,学书,书法培训班,笔法,老师,唐太宗,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京官,文武,学员,学生,有性,水平,职事,结果,唐太宗李世民,史上第,李世民,王溥,主事,专著,书坛,业绩,书友,京城,典章制度,倾囊相授

2010-01-14 #经典故事

楷书宗师:柳公权与虞世南 欧阳询 颜真卿字对比分析

楷书宗师:柳公权与虞世南 欧阳询 颜真卿字对比分析

柳公权,柳体,笔法,笔画,形态,书法家,作品,楷书,前人,书法,笔势,结体,刘沔,林寺,柳公,续书断,颜真卿,高元裕,魏公先,是如此,多圆,书法作品,惊鸿,点画,碑文,神韵,筋骨,运笔,变化,书法创作

2016-04-12 #故事阅读

虞世南小楷写得温润雅致 楷书四大家里却没有他

虞世南小楷写得温润雅致 楷书四大家里却没有他

楷书,虞世南,楷书四大家,水平,小楷,褚遂良,书法,作品,柳公权,欧阳询,颜真卿,好的,名家,难得一见,高低,风格,孔子庙堂碑,演连珠,欧阳,赵孟,王羲之,王献之,中国书法,上品,主流,佼佼者,名作,字帖,文章,时期

2008-10-03 #故事阅读

虞世南:一个超越“楷书四大家”的人物 王羲之的正宗传人!

虞世南:一个超越“楷书四大家”的人物 王羲之的正宗传人!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行距,书法,书家,特点,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外柔内刚,方法,章法,规律,风格,学书,张猛龙碑,整体风格,楷书四大家,麻姑仙坛记,书学,俊朗,地位,字距,形体,时代,楷书,法度,法帖,端雅,空间,分析

2011-05-14 #故事大全

欧阳询写字真的不择纸笔?真相来了!原来这只是一句……

欧阳询写字真的不择纸笔?真相来了!原来这只是一句……

欧阳询,毛笔,纸笔,写字,王羲,兰亭序,虞世南,质量,秃笔,王羲之,书法家,书法,笔锋,笔法,能力,书法大家,是不可能,有的人,这句话,都很好,褚遂良,赵子昂,兔毛,卫夫人,前提,前提条件,崇山,原因,后人,声音

2007-01-14 #长篇故事

中国书法文化之欧阳询的楷书让人赏心悦目

中国书法文化之欧阳询的楷书让人赏心悦目

书法,楷书,虞世南,皇甫,后人,欧阳询,于平,欧虞,薛稷,温彦博,褚遂良,高深,四大家,中国书法,初学者,代表作,唐人,欧体,形式,技巧,正楷,理论,禅师,舍利塔,结体,章法,纸笔,翰墨,险绝,造诣

2009-12-17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