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他们的爱 还在延续——我市首对夫妻遗体捐献者背后的故事

时间:2012-01-30

3月5日,市供电公司80岁退休职工陈家森老人因病去世,遵照生前和亡妻施锦美的约定,亦将遗体无偿捐献给湖北科技学院,用于医学研究

提示:本文共有 240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3月8日:小到中雨 气温 10~18℃

新闻报料电话:0715—8128787

新鲜事、稀奇事、开心事、麻烦事,欢迎拨打热线电话,我们愿意和您分享,帮您跑腿...

8年前妻子作出善举,8年后丈夫依约追随。

3月5日,市供电公司80岁退休职工陈家森老人因病去世,遵照生前和亡妻施锦美的约定,亦将遗体无偿捐献给湖北科技学院,用于医学研究。

至此,我市首对夫妻遗体捐献者完成心愿。

“悄悄的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对夫妻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1

他们,打开了幸福的大门

1940年7月,陈家森出生在恩施州一个小县城。24岁那年,陈家森到武汉电校读书,陈家森的大哥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定居新疆。

1967年夏天,陈家森和往常一样,来到新疆与哥哥团聚。没想到,这一次他在新疆哥哥家遇到了与他牵手一生的爱人——施锦美。

施锦美出生在江苏,比陈家森小两岁,响应国家号召,学校毕业后就支援了新疆,在新疆兵团当一名幼儿园老师。

也许是因为有相似经历,也许是因为有共同的善念,陈家森和施锦美认识后有着说不完的话题,情窦初开的他们越走越近,从心底认定了彼此。

1968年6月8日,陈家森和施锦美领取结婚证,在亲友同事的祝福中喜结连理。

陈家森电校毕业时,听从学校安排,支援偏远地区来到咸宁,在咸宁供电公司做一名技术工人。为了一家团聚,施锦美从新疆调到咸宁,在咸安液压件厂的幼儿园教书。

此后,两个儿子的出生,让生活充满了温馨和甜蜜。

夫妻俩的结婚证书(来自陈声凯朋友圈)

2

他们,种下了乐善的家风

回忆父母生前的点点滴滴,陈声凯说,印象最深的就是父母的善良。

“小时候,父母很注重对我们哥俩的教育。那时候还在计划经济,生活条件不好,父母一直教育我们哥俩要舍得吃亏,吃得起亏。”陈声凯说,尽管日子过得不富裕,但陈家森一直把“为人向善”当成家风教育他们。

“我记忆中,妈妈在家附近的一小块地上种了蔬菜,每次去摘菜的时候,她会把地里的青菜分好几个袋子装好,要么送到单位给家里困难的同事,要么就送给小区的孤寡老人。”陈声凯回忆说,施锦美生前,许多人都称赞她是个大好人。

陈家森则一生好学,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50岁的时候还自学考上了电力工程师。

在单位,陈家森是技术骨干,一轮一轮地带着徒弟,把自己的技术毫不保留的教授给大家。同事们在工作上碰到的难题都爱找陈家森,“找他就能解决”。

“我爸爸退休后,厂里的领导还时不时把我爸爸请回去帮忙解决技术难题。”陈声凯说,他父亲尽心尽力,从不计较得失。

“如今,我也经常跟我的孩子讲,要怀有善心,能够帮助人的时候力所能及帮助别人。”陈声凯说。

3

他们,写下了共同的心愿

幸福的生活本可以这么继续下去,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将其打破。

50岁那年,施锦美患上糖尿病和间歇性老年痴呆,因疾病缠身只能提前退休。

“妈妈病后,我爸爸一直悉心照顾她。”陈声凯说,为了生计,他大哥在北京打工,他也在广州赚钱,家里的一切大小事都是父亲陈家森在操持。

多年的服药,让施锦美的五脏器官承受不住了。2012年11月,施锦美71岁那年,她抵抗不了病痛的折磨,撒手人寰。

“我到现在都记得那一天发生的一切。”陈声凯陷入了回忆:在医院病逝后,我和大哥正准备她的身后事,医院里突然来了市红十字会的人。他们说明来意后,我和大哥才知道,父母早就瞒着我们,到咸宁红十字会签订了遗体捐献协议。

“我们当时脑袋发懵,特别不理解,但是我爸爸一直给我们哥俩做思想工作。”陈声凯说,现在回想,当时的父亲是忍着多大的悲痛劝说我们。

提起捐献遗体,大儿子陈卫东回忆说,父亲陈家森曾告诉他们,大概在2010年,他们老两口第一次从媒体上听说,可以捐献遗体,于是,他们便把这个事放在了心上。

“爸爸说,在妈妈治病的过程中,他们老两口就商量过这个事情,觉得人死以后烧成了一把灰,没有什么用。如果能把遗体捐献出来,对社会、对其他人能做点贡献,挺好。”陈卫东说。

后来,母亲施锦美的病情越来越恶化,清醒的时间越来越少。于是,陈家森和施锦美主动联系咸宁红十字会,签下了志愿者捐献遗体申请书,成为我市第一批签订遗体捐献志愿者。

2012年11月25日上午,家里举行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后,施锦美的遗体被送往湖北科技学院基础医学系,供该系用于医学研究。

4

他们,刻下了永恒的名字

3月5日早上7点整,80岁的陈家森走了,突发脑梗死。一家人都没想到,一切会发生得这么突然。

“凌晨3点半的时候,护士给我打电话,说我爸爸有点不舒服,情况不太好。”刚睡下不久的陈声凯立马起床,拿起衣服就赶到了医院。

陈家森老人的主治医生石志华说,陈家森患有多种基础性疾病。2月20日,陈家森到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3月4日,因左足第四趾发炎严重,转到手足外科,准备调养2天进行左足第四趾截趾手术。

哪知道,陈家森老人突发心肌梗死,经半个小时抢救无效,于 7 点去世。

遵照父亲生前追随故去母亲施锦美捐献遗体的意愿,陈卫东和陈声凯将陈家森的遗体无偿捐献给湖北科技学院,用于医学研究。

“这是爸爸的心愿。”陈声凯说,父亲在临终前曾多次嘱咐他们,一定要让他和妈妈在湖北科技学院“重逢”。

父母的精神感染了全家人。陈声凯说:“我也决定追随父母的脚步,等把我父亲的身后事处理好,我就去市红十字会,签订捐献遗体协议。”

湖科医学院老师孙智告诉记者,没有解剖,就没有医学,人体解剖推动了医学事业的发展,遗体是医学教研的“活教材”,是医学教学的重要支撑。陈家森、施锦美夫妇遗体捐献会给广大医学生带一堂生动的生命教育课,让他们读懂生命之美,大爱之美。

市红十字会市级调研员郑强说,捐献遗体是造福人类,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善举,咸宁重传统,陈家森一家人能起到带头作用,带动更多人捐献,对社会也是功德无量的事。

郑强还说,再过几天,陈家森的名字会被刻在纪念墙上,与爱人施锦美“重逢”,夫妻二人将永不分离。

陈声凯说,他会带着家人,过去看看父母。

全媒体记者:王恬

编辑:周萱

监制:向东宁

出品:新媒体中心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他们的爱 还在延续——我市首对夫妻遗体捐献者背后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为生命礼物架起传递桥梁 市红十字会为您讲述捐献背后的故事

为生命礼物架起传递桥梁 市红十字会为您讲述捐献背后的故事

遗体,角膜,器官捐献,大众网,遗体捐献,器官,志愿,志愿者,施晓,王一帆,济南市,协调员,患者,生命,工作,服务队,医学,意愿,妻子,捐献者,红十字,父母,登记表,队长,管理中心,事业,人体器官,医学教育,医院,单位

2013-08-20 #小故事

新冠疫情背后 逝后又重生的中国人丨百家故事

新冠疫情背后 逝后又重生的中国人丨百家故事

刘福,器官捐献,高敏,家属,刘良,叶沙,医生,儿子,器官,王述,妻子,生命,父母,协调员,捐献者,医院,遗体,都会,兰珍,中国,父亲,姚贝娜,丈夫,个人,化名,奶奶,电话,病房,遗体捐献,亲人

2018-01-28 #长篇故事

河北故事|90岁老人带动一家三代捐遗体

河北故事|90岁老人带动一家三代捐遗体

聂俊,遗体,老人,聂志,遗体捐献,父亲,告别仪式,志愿,河北医科大学,聂倩,中心,志愿者,日本,捐献者,登记表,爷爷,大孙,聂家,一家,事业,协议,同事,老先生,礼物,大爱,哀乐,三代人,中国,做法,医学

2014-11-14 #故事大全

广东已捐献器官2984例 捐献者家属和受捐者讲述“重生”故事

广东已捐献器官2984例 捐献者家属和受捐者讲述“重生”故事

器官捐献,纪念碑,器官,遗体捐献,广东省,家属,羊城,记者,黄龙,公民,例数,孩子,小朋友,爸爸,遗体,脑出血,受捐者,万安,女童,奶奶,家庭,正果,捐献者,生命,糖尿病,纪念园,身体,高血压,宣传,活动

2011-04-13 #故事会

安徽这场诵读会有36万听众 可故事中的主角都不在了

安徽这场诵读会有36万听众 可故事中的主角都不在了

遗体,捐献者,器官捐献,人体器官,家属,志愿者,省红十字会,全省,安徽省,安徽,角膜,活动,卫健,任海龙,上海,传统节日,北京,制度,器官,氛围,生命,社会,老人,工作,突破,两节,器官捐献者,宣传活动,遗体捐献,大爱

2011-05-31 #短篇故事

为生命接力 让大爱传递——聆听器官捐献背后的感人故事

为生命接力 让大爱传递——聆听器官捐献背后的感人故事

徐颖,器官捐献,家属,郝斌,器官,患者,协调员,工作,继父,人体器官,母亲,生命,离世,协议书,妻子,志愿,捐献者,高俊,亲人,医院,故事,父亲,肾脏,分配,大爱,都会,两地,世界,中心,人性

2008-02-07 #长篇故事

92例“生的希望”海报新闻探访造干捐献背后的故事

92例“生的希望”海报新闻探访造干捐献背后的故事

捐献者,造血干细胞,服务队,邢红,济南,生命,活动,志愿者,济南市,骨髓,余人,周蔚,潘凯,大众网,海报,山东,节日,红十字,记者,速度,世界,丈夫,例数,前列,愿者,山东省,志愿,故事,救人一命,桥梁

2015-10-05 #故事大全

【你应该感动】浙大医学院618位“无语良师”的故事

【你应该感动】浙大医学院618位“无语良师”的故事

遗体,老师,医学院,徐鸣,遗体捐献,无语,良师,浙江大学,陈锡,捐献者,浙大,凌树才,名字,父亲,老师们,人脑,医学,同学们,学生,实验室,志愿书,感觉,教学,时候,解剖学,王梦,医科院,丈夫,亲人,医学生

2007-11-22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