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现象的产物 今人该如何理解

时间:2012-02-01

什么叫信仰?三体中不止一次提到宗教,我们这几期节目和大家聊宗教,第一期内容是绪论,一来是给宗教下个规定性定义方便我们后续的讨论,二来是在有些问

提示:本文共有 1581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2 分钟。

什么叫信仰?

《三体》中不止一次提到宗教,我们这几期节目和大家聊宗教,第一期内容是绪论,一来是给宗教下个规定性定义方便我们后续的讨论,二来是在有些问题上做个提前说明,后续的讨论也就不会太唐突。系列节目,陆续更新,记得看完。

宗教是一个信仰系统。人们一提信仰,就把它和宗教联系起来,一提宗教就把它和神学联系起来。一提神学就把它和迷信联系起来。但其实什么叫“信仰”?我想这个概念大家未必搞的清楚,很多人只是盲目的凭借信心去认知“信仰”这个概念模糊且抽象的词。

所以第一步必须先搞清楚这个词,什么叫“信仰”?我们一般来说是指坚定不移的信叫信仰,那么准确说这是一种状态,所以确信状态就叫“信仰”。

人类文明至今的历程是一脉相承的连续体,无昨日就无今日,这和动物世界有着显著不同,除了人类大规模占有他们的生存资源,使它们做出了一部分改变和适应之外,他们千年前什么样子今天还是什么样子,千年前的生活方式如何,今天还是依旧。

而人类的现在和未来是根植在既往的文明之上,请听清楚我们说的是人类整体文明,而不是某一个民族或者国家。既往的文明包含着两部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当我们了解世界历史和考察人类文明总体演化的时候,我们总是绕不过一个久远而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宗教和神学。

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有这一现象的出现,这就需要我们去深思其发生学渊源及其内在发展和演化机制。如果说宗教作为上层建筑对物质文明的影响是简洁的、部分的,那么它作为社会文化形式对精神文明的影响就是直接且全面的。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和不同地域内,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社会的思想和文化,至今我们很多留存下来的建筑及其艺术品绝大多数都是和宗教、神学有关的,由此其影响力以及对思想领域控制程度可见一斑。

所以关于文化和人学的任何领域的研究和继续,缺少和忽视对宗教的正确认识和了解,那一定是不全面的,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和民族的心理特性与其性格的演化而不了解它的宗教传统,终不过是隔岸观花,难尽其妙,隔靴搔痒,难切重点。

就好比今天的很多人自称国学大师,自称文化名人,但实际他们根本不了解佛教,他们却说自己了解中华文明,殊不知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对我们本土文化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这不是自欺欺人的可笑行径吗?更可笑的是很多不明所以的人认为佛教是有神论,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寺庙里都是佛像,而看到伊斯兰的清真寺里没有任何画像和雕塑于是就认为伊斯兰是无神论,这就是典型凭借意见和信心去认知。我们俗称想当然。

我们得先给宗教下个规定性的定义再讨论问题,下定义需要我这一整期内容,请仔细听后续的内容。这几期内容的第一目的就是解蔽我们对哲学、科学、宗教及信仰的误解。我们重点讲宗教的发展历史,不涉及对某一种宗教的本身进行评价,对宗教的实质性问题地解释我只言片语带过,因为系统的谈某一宗教就显得我是在为其发声。

后续我们会很多次的聊到佛教,因为佛教作为自鸦片战争以前唯一一个外来的思想和文化,进入中国后对中华文明从文字到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民性的重大影响、想要深入了解理学和心学你逃不掉需要对禅宗进行深入了解等等。这是我们今天研究文化无法避开的话题,而且今时今日的大多数人对此毫不知情,甚至对此持有鄙视态度,第一这是今天科学时代的无信仰者看宗教而产生的正常感觉,第二这是很多人看到今日之佛教的方方面面而产生的对原始佛教的误解,认为这都是一回事,其实不然。

我这几期节目带大家了解的是古代宗教以及古人在原始低信息量的时代,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既然我们愿意花时间去听内容,咱们在这个收听和学习的时间段是一名务虚者,我希望大家别抱有目的性,我们这个系列节目是追本溯源的梳理清楚理解文化的线路,请抛弃掉一些不必要的情绪和偏见,我们重新去思考和理解。

大家减少对宗教的评价,只是在说宗教的发展历史,我们国人不仅对科学的误解深,对宗教的误解更深,不中不西之今日,更是需要我们把这些东西梳理清楚才可以寻到自己的定位。

所以不管你是宗教信仰者还是无宗教信仰以及无神论者,请把这几期内容当做历史学去听,同时要提醒的是请勿带着我们现代人的观念和道德去做情境评价,什么叫情境评价,意思是:拿我们现代人自己的经验和直感对古人所处的处境在做一个感觉评价,你怎么知道古人是何处境?要知道历史都是观念中的历史,人物都是观念中的人物。

好比今天的人看历史、看电视剧的时候说古代的女人好惨,可是你怎么知道呢?你只不过看电视剧给你摆出她惨的情境与你今天的情境做一个对比觉得她更惨,如果对方是当时的公主,他的情境和你今天作为一个特别普通的人来比较,这时候怎么说?或者干脆说,古代女人一定觉得自己惨吗?不一定,说不定在联通时空后,他们看到今天的女性需要抛头露面他们会觉得对方惨。

可是时间这个东西无法回流,所以只能是后人看前人的历史,再过一百年后,新人类如何看我们今天的人?一定会觉得我们都是野蛮的,是丑陋的,就像是《三体》中新人类对公元人的评价,也就是四百年后的人类对我们今天2019年人类的评价。所以这类的评价请淡化掉,不然看不清楚历史背后真正的内容。

宗教对阶层和文化产生的影响

很多国人会觉得宗教和科学是天然对立的,比如哲学要追求宇宙的真理,宗教告诉你最高真理是上帝的存在;科学要破解自然的奥秘,宗教告诉你神灵是自然的主宰;道德要寻求崇高的善,宗教告诉你崇高的善是来自对神的信和爱;艺术要创造无与伦比的美,宗教告诉你美来自神赋予人的灵感。

这些宗教观念渗透在许多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艺术家的思想中。并在他们的创作和产物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你可以去看西方的达芬奇等人的油画画的是什么。那么宗教还对哪些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造成影响呢?曾经在世俗政权中不可一世的君王也要跪拜在庙堂之下,无论中国的还是西方的都一样。

古代再厉害的英雄和伟人也跪拜在神座之前。甭管他自己信不信,他要达到领导群众的目的,获得统治的合法性,装也得装出来个样子,走形式也得老老实实。因为宗教在文明发展中对各个阶级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尽管宗教是抽象的,但现实中的庙堂和寺院这些都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在那个时期的产物,这些都是具象且具有实际价值和作用的。

宗教对于上层阶级是如此,那对于下层群众呢?天堂地狱之教、末世拯救之许、因果报应之说更是深入群众的心灵,成为指导群众生活和行为的一种准则。宗教在社会历史所起的作用之大,于群众生活影响之深,是难以尽说的,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很多人会抱有成见,甚至说是强烈的批判,我们后续的内容不存在任何批判宗教本身,我只是理性分析这种人类文化现象为什么产生以及其背后的功能性。

也就是说一种存在的文化现象背后必有其相应的社会功能和生存功能,举个例子,

自私不是好词,但是在极端情况下自私是生物体活下来的必须;色欲不是好词,但色欲是种族得以繁衍的必须;勤劳是好词吧?是,这是因为在过去的时代你不勤劳你头一个饿死。胆小不是个好词,但是在过去你不胆小你的基因延续不下来,举个例子,你看草丛有个风吹草动拔腿就跑,和非要进去看一看的人,哪一个被老虎吃掉的几率大?谁基因会留存?所以今天的人都是那帮但凡风吹草动就跑掉的胆小人的后代,你现在为什么怕老虎?就是因为不怕老虎的人都死掉了,他没后代,而你的基因中有这份恐惧。

所以你看人性所表现出的行为是有与之匹配的生存功能。任何社会现象的存在也是如此,背后都会存在相应的社会功能。这就是很多人说的那句话:存在即合理。而且越原始的这种食色等欲望越难以克制,就是因为这是生存之必须,人类的意识、人类的思想、人类的感知,包括我们后面聊到信仰和宗教中越原始确信程度一定越高,越发展确信程度一定越低,你看我们今天越来越多人连对一些东西的信奉都没了更别说宗教信仰了。

有了惊异才有了追问,人类追问这个世界怎么来的,从各方的神话可以看出,人类最原始时期认为是神创世的,你看神学时代,人类文明整体是信仰时代,感知是十分确定的,这个感知就像是你看叶子是绿色不变一样难以被撼动,所以神学时代统治时间最长。

当人类进入哲学时代开始起疑,认为世界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由最原始的简单到今天的复杂,这就是还原论,由惊异引起的追问,进而追问到物质背后深层的原因,也就是质料问题,这是典型的亚里士多德的表述,但是最终追问到这一切物质形成背后的推动力,多数人还是回到神创了。

到科学时代咱们最熟悉的提倡什么?伽利略开始提倡可验证,可验证的背后就是怀疑,提哥白尼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而到了笛卡尔西方近代古典哲学,他们则开始首倡怀疑一切。怀疑精神才是今天科学时代的最重要的基本创新前提。

所以你看人类的感知过程是一个从最初确认、确信的状态逐步发展向怀疑状态和疑思状态的进程,也就是信仰状态和确信状态逐步向不确定的进程甚至是消失的进程。人类最初的过程,就好比狼捕羊不会思考对方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而到了后来人类连自己的存在也要开始怀疑,直到今天我们开始怀疑自由意志是否存在、是否真实。这可是过去人和今天人认为自己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基本的因素。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人类任何一个时代的知识,或者说任何一个时代的信念,一定是随着人类生存形式的流变而发生内容更替的,这一定是与需求所匹配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说宗教发展史的重要原因,不然很容易以支流代替主流,以局部代替整体,以个例概括全部,以今天人的视角去评定古代的文化。

宗教是人类最原始最古老的十分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至今依旧存在,在社会和人生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大影响的社会现实。而自1970年开始从麦斯克·缪勒的《宗教学导论》中提出“宗教学”这一词后,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了这么一门学科。这门学科是以理性的态度对宗教现象进行学术性研究,摆脱了传统宗教神学的束缚,不站在信仰主义的立场,这也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

第一:启蒙思想的发展动摇了基督教的独断统治;第二:学者宗教视野的扩大和世界上各种宗教资料的积累;第三:达尔文演化论以及基因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对宗教的研究影响;

后来又分了很多支学科,比如宗教历史学、宗教社会学、宗教心理学、宗教现象学、宗教哲学等。这是我们现在得以能看到关于宗教的一些分析材料的原因。

近百年来,随着宗教学的发展,宗教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应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宗教,在宗教研究领域建立了不同的分支学科,他们分析宗教现象之后对宗教下的定义常常是各不相同的,对宗教概念的本质规定性理解和定义不是走向统一,而是日趋多样化,甚至互相冲突和对立,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者对“宗教是什么?”这个问题会回避,拒绝讨论,避免就“宗教是什么”作出定义式的规定。

我们可以就他们的研究资料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类型宗教本质论。

以信仰对象(神)为中心;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为核心;以宗教的社会功能为基础;

第一,以信仰对象(神)为中心

第一个我们很熟悉,也是寻常对宗教的第一直观理解,也就是对超自然界而具有的人格力量的崇拜,就是指把宗教规定为信仰和崇拜神灵的体系,也就是灵与人,超自然力量与人的关系。可是这个有着适用性,不适用一切宗教,因为有些宗教不具备以上特性,比如原始佛教所崇拜的对象并非是人格化的神灵,也就是我们指的“无神论”宗教。因此后来的学者们在对这类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使用的词不是神(God)而是“神圣事物”(The Sacred)的观念。因为“神圣事物”可以把一切宗教信仰的对象都包括进去。

第二,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为核心

第二个是指宗教心理学分析给出的结论:信仰者个人内在的心理活动在宗教生活中的意义,往往把信仰者个人的主观性感受和宗教体验视为宗教最本质的东西和宗教的真正秘密所在。这句话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宗教感情和宗教体验。只有你拥有了情感和体验,进而信仰者才会有对体验到的神圣对象进行崇拜、祈祷、祭祀等等的行为,从而形成各种宗教体系,你也可以理解为信则有不信则无,信则做不信则不做,这个信与不信的主观态度就是你对其的情感和体验。当然了不同的宗教心理学者对“宗教经验”的看法不完全相同,有肯定的也有批判态度的。

例如弗洛伊德从分析人类潜意识出发推论宗教的起源和本质,把宗教说成人感到畏怖时的一种需要,他的态度显然就是批判。也有宗教学者对这种心理学分析表示不同意,即使你可以说宗教信仰者的内心世界有这样的宗教体验,但你没有理由和证据说广大信徒普遍具有这种经验,有的人深刻体会,有的人还没有搞懂这种体验究竟是怎么回事表现得极其模糊,或者说大家的体验都不一样,这种东西无法进行量化和标准化。所以你又如何知道对方的体验是属于上述哪种的呢?如果你非要把这种主观性的体验视为宗教本质,那么最低标准的宗教只能是比如伊斯兰教苏菲教派之类极少数神秘主义的教派,他们大多数信仰者能够给我们外界有这一深刻的印象,显然这一宗教观没有普遍适用性。

第三,以宗教的社会功能为基础

第三个指的是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认为宗教的基础是社会需要,宗教被尊奉为神圣的事物本质上无非是社会的本身,用他的话讲,神明不是什么别的东西,无非是被象征地表现出来的社会。一切宗教的祭祀、礼仪、道德诫命、神学信条、宗教团体、宗教制度都是由社会需要所决定的。

还有很多少许不同的观点但是本质上都一样,按照他们的意思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凡是与他们所规定的宗教社会功能有着相似作用的社会文化现象,都可以被称作宗教的等价物或者类似物。

所以后来1960年代后出现的一种倾向:把社会功能近似于宗教的非宗教现象称之为“非宗教的宗教”“世俗宗教”,很多宗教社会学家把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甚至热爱科学推崇民主等都当成类似宗教的“世俗宗教”,因为他们等价去看待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现象起到维系社会秩序、决定社会伦理价值的功能等同于宗教的社会功能。

而且把宗教体验的突出表现比如崇拜、忠诚、自我牺牲等现象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共产主义中的相似现象等同,但事实这样的等同是抹杀宗教与非宗教的根本区别。我们对他们的这一看法无法认同。

我们以前谈到一些人信科学的状态和信宗教一样,称这些为“科学教徒”这实际上是一种调侃,而并非把科学等同于宗教。

所以上述三种宗教本质论都缺乏适用一切宗教的普遍有效性,或者容易和其他文化现象搞混,所以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后来就是人们从科学的角度去对宗教进行定义的规定。这其中有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论、《反杜林论》对宗教的规定等。我们这里不去谈,这不是我们要聊的重点,大家可以自行去了解。

下面我们从宗教和非宗教的根本区别开始说,也就是说宗教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的根本区别是:宗教的社会功能依赖于对神,神圣事物或超自然力量的信仰,正是这种信仰构成了宗教区别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你从这一点出发就能区分的开宗教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了。

宗教规定性的定义

我对宗教问题持有的态度就是: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也就是说任何时候哪怕时代发展到未来几百年后,无论宗教是否是现在这样,甚至像有的科幻小说中写的宗教消失了,可在那时你也要给信仰保留余地,这是人类最原始诉求表达的产物,它有着自己的生存功能匹配。

人类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最终会走向死亡,这是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点,动物直到自己快接近死亡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要死,所以你看动物不需要给自己构建意义,它只需要按照本能的需要活下去,什么叫生物体的本能?趋利避害、繁衍基因,也就是维系生命的存在和基因的延续,而人知道自己要死,所以人必须给自己活下去的意义,不然人类无法走到今天,人类是个需要意义才能求存的动物。

还有就是人类最原始的追问,第一生殖追问,我们这里不展开谈,第二就是死亡追问,这是人类最原始的表达,人类看着自己的同胞前一秒还在动弹后一秒就再也醒不过来了,看着他的肉体和之前没有任何区别,他们自然会想到有一个支配肉体和精神的东西,于是灵魂说出现,或者说模糊的建立了对于灵魂的观念。

人们开始思索,这个灵魂去了哪里?也就是我们要为死去的人的灵魂寻找一个去处,好让现世的人能够避免对死亡的过度恐惧,给灵魂找个去路,这就是求存的意义,不然天天担惊受怕自己何时会死,死后去哪,被这些问题困扰我们又该如何繁衍下去?

人类最原始初期需要宗教就像是今天的人需要科学一样,这是解释世界的办法,应需求而产生,如果没有这些,古人很难活下去,或者说正因为他们想要活下去,他们才会将自己脑海中对世界的理解寄托在神圣事物以及神灵的身上。

所以地球上的任何文明最原始的表达都是对灵魂去处的追问,后来演变成对“死灵”的敬畏感,并且祈求其保佑现世人的平安等诉求,这种表达所体现的或者说产物就是丧葬文化,至今我们都是非常重视丧葬文化的,更别说古人了,试问你见过哪一个动物会填埋自己的同类并且每逢忌日带点水果来祭拜?

举个例子来引出我们给的宗教定义:考古证明我国店山顶洞人的尸体丧葬是最原始的宗教迹象,它作为我国宗教最早的“幼芽”,尽管尚未发育成型为完整的宗教,但是也出现了宗教的雏形和特征,如果山顶洞人没有某种人死后灵魂不死的朦胧的观念,他们就不会对死人进行丧葬处理,这一过程包含着对“死灵”的敬畏感,他们要是没有这种感情和感受,就不会出现使用殉葬物的行为,更不会出现举行丧葬仪式,前者与后者的关系就是宗教的感情和行为。也就是宗教观念和宗教体验(宗教经验)。观念的形成和体验的感情。

随着原始社会氏族制的形成和完备,崇拜的对象越来越具有超人间、超自然的神秘性和神圣性,成为原始氏族集团的命运决定者、保护者;原始人越来越强烈感受到对之的“尊敬”“爱慕”“景仰”“恐怖”“震慑”等,于是便表现为“祈求”“崇拜”“祭祀”之类的行动,这被称作为宗教的行为。

原始的神灵总是氏族集团的共同信仰对象,对它的献祭和崇拜往往都是氏族成员集体进行的,后来这种集体性的宗教活动越来越规范化、体制化、成为氏族社会共同遵守,一致奉行的制度,宗教行为制度化和社会制度宗教化同步进行,整个氏族制度下的社会生活都已经变成了宗教化,这是宗教体制的形成。

丧葬仪式在同一个血缘集团中进行的,这实际是一种社会性、集体性的宗教行为和活动,这类活动的基础就是宗教观念与宗教体验进而产生宗教行为最终形成了完善的宗教体制。

所以你在其中能看到宗教具备的内在要素和外在要素,内在是指:宗教观念或思想以及宗教感情和体验,外在要素有宗教行为或活动以及宗教组织或制度。

宗教四元素,具备四元素才能称得上是宗教

一个比较完整成型的宗教体系便是上述内外四种因素的综合。这四个基本要素概念上可分为二但是实质为内外一体,互相伴生、互相制约的。只有具备且按照这四个基本要素的逻辑顺序序列的,才能被称为宗教。我们下面总结一下:

宗教观念(基础层或核心层,主要是神道观念)宗教体验(由观念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或者体验是第二个层次)宗教行为(由观念到体验的外在表现就是:巫术、祭祀、祈祷、禁忌,这是宗教体系第三层次)宗教体制(最外层,凝聚团结的作用,使之成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存在社会中)

不说神的有无问题,咱们先把宗教作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类文化现象,作为一个整体,至少你可以看得到的寺院、僧侣、仪式等等内容。都需要这以上四个要素如此结构组合而成一个社会文化体系,这四要素结构起来组成了宗教体系,缺乏任何一个要素,都不称其为完整的宗教,并且这几个要素的顺序不可改变,这不存在主观地随意性。

当然了这种结构性分析的方法还是把宗教体系作为一个封闭性的系统来处理,但是宗教并不是一个自身决定、自给自足的封闭性系统,这一点尤为重要。

而我们用这一方法来做规定性也是不得不的,如果我们用观念自身去说明“神”的观念来源,等于把它当成既定的,先在的事实,如此论证只能是同语反复,什么问题也没有说,而如果我们要说明“神”观念来源的及其本质就涉及各家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宗教价值观了,很难达成一致共识,所以我们只能尝试在下定义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所以我们干脆不说这个问题。

定义只限于说明一切宗教皆以信仰和崇拜神或者神性物为中心和基础这一基本事实,而不必进一步揭示神或神性物观念的来源和本质,我们就讨论宗教历史学,讨论我们能看得到的历史和我们能看得到的文化现象,这不是说不研究深层次的,而是不可证明不可证伪的问题上下功夫没必要,信则有不信则无,我们为了避免争论。

所以先对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给出一个定义,为我们后面说的宗教历史学内容先做一个规定性,也就是讨论范围,把这种深层次的本质和来源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保留到宗教定义之后或者之外,我们就可以避免对一些难以说清楚的问题纠缠了。

也就是相当于咱们这边研究哲学是把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界限划清楚,还有唯物和唯心得界限划清楚,问题不划边界,俩人探讨问题边界没有划清楚那就没有探讨的必要,这叫规定性。

所以我们给出的宗教定义只限于经验事实,仅限于历史事实,仅限于存在在现实中的文化现象,而不再涉及神或神性物的真假是非,不包含任何价值性的评判,这样中性表述可以获得各类人士的认可。

在我们的讨论中你可以坚持你的无神论,也可以坚持你的有神论,甚至可以具体阐述你的“精灵论”,“鬼神论”,“图腾论”“泛神论”“原始一神论”等等,这都不冲突的,因为我相当于把世俗文化现象,也就是人类自己搞出来的东西和神赋予的分开了,我只探讨人的问题,而关于神的问题则交给信仰者。

这里要提个醒,就算是学者和教授面对定义问题都非常的犯难,比如你问一个学哲学的什么叫哲学,如果他给你了定义并且告诉你这就是哲学,那你最好离他远远的,因为他很大几率是个骗子。

你去看西方严谨的学术著作,刚一开始的绪论就是他所研究东西的意义、态度、方法,很多哲学著作甚至不得不要借助生造词来论述,以及对后文出现的很多常用词做一个重新定义,

我们只能尝试对后面要讲述的内容,但请一定记住不代表这个定义就等同于宗教。就好比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讲给你的“道”并不是“道”的全部,他所讲物的属性不代表物的全部!当然这个规定性的论述是严谨且很大篇幅的,由于我们这是节目,不是书籍,我们既然后续要谈到对宗教的认识,只能给出一个简单的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现象的定义。

宗教是什么?是人类原始初期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的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

上述这个定义不代表完全等同于宗教就是什么。我只是说从经验事实上说明宗教是一种社会性的宗教仪式(宗教神道观念和宗教体验)及其外在表现(各种宗教行为和宗教制度)诸多因素组合而成的社会文化体系。我的最直接目的是要让大家把宗教和非宗教,这两种不同的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区分开来。如果还是没有明白我在说什么,请在听一遍上面那一段的话。

从以上定义可以明确区分宗教和非宗教,把宗教当做四种要素的综合与统一,把本质和其表现统一。把内外各种因素综合,给予宗教一种完整的规定,后续我们在聊到儒家是不是宗教的这个问题的时候会给大家详细再说。

宗教现象的发生学渊源。

咱们接着说宗教这种原始人类的文化现象为什么存在至今。

还是拿熟悉的《三体》举例子,新人类世界早已经没有了宗教,而当人类进入掩体纪元的时候,人类面对黑暗森林打击随时到临,在那个时期原本已经消亡的宗教如雨后春笋般复苏了,这背后表达的就是人类最原始的这一诉求最难以被打破。那时候人类科技比起今天的人已经非常强大了,可是当面临生存问题的时候,为何还会再次将生存的诉求和寄托给宗教信仰呢?只不过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那时候人类无法处理和解决当前面临的灾难了,所以你看书中人类和过去原始时期人类面对地球内部的世界是不是也是一样的状态呢?

我这不是在拿《三体》来做论据,只是借咱们都熟悉的内容表达我刚才说的:“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信仰是人类最原始诉求和寄托的产物,最原始的东西最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食和色这两种最原始的欲望难以抵挡,一个是生存一个是繁衍,也即是说古代人得需要一个确信状态才能维系自身生存之必须”

所以对于宗教学的研究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研究,这非常需要把握一个度,并且需要对人类文化总体现象有很高的认识才可以进行。

要知道相信的状态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而信仰或者说信仰主义的本质上则是一种毫不犹豫、不可怀疑的确信状态。很多人虽然是信仰者,但是本身可以理性的对待自己的信仰和别人的信仰,这种态度可以被称作相信状态,反之则是信仰主义,是一种确信状态。

但是这个在宗教信仰者的角度来看就是不纯粹,因为宗教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无条件的确信、毫不动摇的坚信,这叫信仰、信仰状态、确信状态、也叫信仰主义。

所以我们平时说自己信仰什么什么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你可能现阶段信,过了一个阶段、换了一个环境不信了,这类只能叫做相信,而不叫确信。后续我们再探讨这个问题。

我们这几期内容就是站在一个理性、客观、中性表述的角度去对宗教这种人类文化现象已发生的历史事实做分析和阐述,而不是为了论证和肯定任何一种宗教,同时也不是否定宗教本身,更不是要推崇科学。尽管我使用的是科学方法。

你可能会很讨厌这样的不求真假、不求是非的中立主义,从来面对激烈的派别对立最受伤害的就是中立者,可也恰恰是中立者才能给予最适合的解释,派别对立的人有很多,他们各自有着非常严密逻辑的论述,而我并不是简单的中立主义,我是以人类文明总体去看待这些关系而非以某一种宗教或民族的角度,只是因为我想要试图去发现这些人类文化现象的发生学渊源、事物背后的逻辑关系以及人类文明的内在演化机制,我只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求对与错,所以你若想听结论,再此处就可停止,请勿浪费时间。

宗教强调的是由信而知,而哲学和科学强调的是由知而信。

什么意思?宗教要求你首先确信它,也就是信仰它,这就是我说的确信状态,然后你才能修行,用自己的宗教观念感情和体验去真正深知它的内涵,你如果不信佛你肯定不会去遵守他的清规戒律,你更别谈能体验到宗教里面的情感了,是不是这样呢?所以它是以信仰为前提的。

而我们知道哲科思维恰恰相反,它是以怀疑为前提的,有了怀疑才有了探究,有了探究才有了知识。你看看哲学著作的开头,它连怀疑本身都要怀疑。科学著作的开头你他不是告诉你他的研究成果而是怀疑自己所研究的东西,进而探究出自己的结论。

所以你看科学发展史,玻尔刚开始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有反对态度,也就是怀疑,后来他自己在研究的过程中才逐步确信他的学说适用于当下,这时候已经从探究变成了知识,有了知识后人们才确信,或者像玻尔那样半信半疑的信,你看后来他转头量子力学这个行为不是说他学术态度不坚定,而是体现出了哲学和科学的最基本状态。

而宗教信仰不由你这样不坚定。宗教里面很重要的一门就是不断重复自己的唯一虔诚信仰,这是最基本。

因此哲科和宗教是两码事。但是这不代表哲科和宗教就是对立状态,要知道哲科是从宗教中诞生的,起源于人类原始时期对世间万物的惊异和追问出发,在低信息量的时候以突现论的眼光去理解世界,后来随着信息量的增加,人文理性精神的绽放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和压抑,人们开始怀疑,开始重新思考,开始使用基于理性的“还原论”思想去理解和发现世界,进而哲学从宗教中诞生,从此开始走了两条不同的路,再后来科学从哲学中诞生。

请记住人类文化现象是连续的,任何对立表示着后者是从前者中脱胎而诞生的,但是还请记住,这里面无所谓对错,因为无论是神学还是哲学还是科学,不过是人类在文明演化的不同时期用来理解世界的模型。

很多人的信仰是简单的凭借信心接受的,包括很多人把科学变成一种信仰,这是大错特错,为什么?我前面说过了什么叫信仰,确信状态叫信仰,科学要让你确信他吗?绝不是,科学最重要的就是怀疑精神,我们把科学的由知而信变成了由信而知,我们这还有以科学理论为唯一真理的科学教徒,殊不知这是对科学最大的污蔑,牛顿时代的人还觉得牛顿的绝对时空论是真理呢,所以说这都是解释不同信息量或者说新增的信息量的主观认知逻辑自洽理论模型。

科学创新的首要就是怀疑精神,可现在只要是挂上科学这个招牌,甭管对方是否胡说,很多人就是去理性了,没有一丝怀疑就直接相信,这也就是当初保健品为何打上科学的旗号于是卖的脱销这一现象的出现,至今这个现象依旧如此,一个人不确定敢不敢吃敢不敢试的时候只要对方给你说这是科学的产物,你便放下警惕,这个药到底对你身体是否能起到帮助你只要觉得它是科学生产和配比,是大公司的药,你就吃,可你想想,小孩子的疫苗这帮孙子都敢给你胡搞,还有什么值得你失去理性去买单呢?

我们的学生从来不提出自己的怀疑,或者说怀疑一被提出来就让家长和老师击退回去。我们高中学物理,一学生对书本中的一个结论表示怀疑,老师直接对其吼叫:“背下来能考试就行了,问那么多干什么?”殊不知那些有才华的科学家创造最辉煌的成绩恰恰就是18岁—30岁的年龄。而这个年龄段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在被打压,一旦有怀疑,就有人以长辈的口吻和过来人的姿态告诉你,你这咋咋咋的。

如果你说这是应试教育,军备竞赛残酷事实的不得不,那么我们问问社会中的普通人吧。试问你信达尔文的演化论吗?大部分会说信啊,人就是猴子演化过来的,那么OK,我问你,你看过物种起源及后来科学家的研究论文吗?我假设你看过,我问一个问题,我们怎么没有看到一个物种向另外一种物种演化过渡的证据呢?我们所能看到的不能被称为证据的证据就是人类是由猴子演化的,达尔文雀有着不同的外形,可是为什么见不到一个物种向另外一个物种演化的过程证据?或者说证明物种之间的转变?

这个我们现在确实没看到。那科学是讲究证据的,这个怎么说?当初英国人干了件丢人的事情,拿现代人的头骨和原始人的下颌骨拼凑出一个物种过度的证据,最终被发现,笑掉了全世界人的大牙。可大家还是没有怀疑达尔文的演化论。

还有一个问题,达尔文承认变异是随机的,可那个时候他不懂遗传物质是怎么回事,孟德尔当时在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才发现遗传是个咋回事,1853年DNA,基因双螺旋被发现,可1859年达尔文发表的物种起源,他在著作中没有写这些实验,他此时认为变异很可能是粒子的随机现象,我们今天的视角去看达尔文说的根本不对,为什么达尔文在没有实验证据为前提的情况下就说人类是由猴子演化过来的呢?并且提出最适者生存?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演化论不是真真切切摆在你面前的真理,而是当时人们随着对基因变异的不断了解,对物质微观世界的不断深入,人们意识到达尔文所说的是我们今天看到物种多样性的一种可能性,也就是通常说的那个词:假说。

也就是说演化论的出现背景是在文艺复兴以及思想启蒙之后,现代科学的理性思维已经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导出的,人们就算没有验证,但是目前来说这样的理论比起其他的解释要可靠,所以暂且先用,等待未来再被证明或者证伪。相对论也是,当时的人们无法证明相对论,因而诺贝尔奖没有给相对论,而是给了光电效应,很简单就是因为证据不足,很多只是预言、只是假说。

比如相对论中的引力波直到前几年才被人们通过直接证据证明,而黑洞也是一年前才被证明的,当时的人们和现在的人之所以认同和相信相对论,之所以引力波和黑洞没有被证明知识因为人类目前因为技术手段和信息量的不足没办法证明,但是不代表就是错误,只是因为它行之有效的可以解释当前人类对世界的理解,这是一步步走的。

比如那次著名的日食偏移证明空间不平坦,人们开始觉得相对论可能真的是下一个理论模型,当时爱因斯坦自己都睡不着觉,因为他本人也不是很坚信,后来人们用相对论来准确的计算和解释了牛顿力学计算水星进动的误差原因,随着一步步的验证,人类开始慢慢接受相对论。但是不久后量子力学就和广义相对论开始打架了。

说这么多只想告诉大家,直到现在我们都没有足够证据可以证明演化论,可是人们却对此深信不疑,为什么?就是我刚才说的行之有效的一个解释,而人类的观测尺度有限,你想看到一个物种有所改变那可需要上百万年,很可能这个证据我们人类永远找不到了,可为什么大部分人都信演化论,包括科学家很多论文建立的基础就是演化论?这是因为演化论是那个时代,人类思想启蒙后使得宗教解释系统崩塌的产物,直到今天没有新的思想和理论比它更合适所以我们暂且先用着,所以你看这绝对不是一个确信状态。

简单说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西方社会,从文艺复兴开始,自然科学受到哥白尼“日心说”的鼓舞,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18世纪,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力学已经从神学统治中解放出来,可生物学仍然禁锢在神学之中。

神学世界观在生物学中具体表现为物种特创论和物种不变论。这两种观点主张:上帝是创造主,一切生物均为上帝所创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从造物主那里获得永恒不变的构造与功能,包括生活习性。显然,所谓物种特创论与物种不变论实质上就是搬到自然科学中的基督圣经。

我再详细解释一下: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人文主义启蒙思想、唯物主义哲学和无神论宗教观有了飞速的发展,从各方面给予宗教和教会沉重打击,基督教及其教会从中世纪以来的独断性统治地位被动摇,神灵地位显著下降,这是启蒙思想对信仰主义和基督教至上主义的冲击。

也就是说人类的信息量不断增长致使神学体系已经无法解释人类现在所面临的的信息增量,这就使得人们会思考新的系统来解释当前的信息增量,以图用新的宇宙观和理论模型去认知这个世界,这一过程就逐渐形成了科学体系。

第一,狩猎时代

人类不是有神论者,也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泛灵论者,就像阿凡达里面的潘多拉星球上的人,相信万物有灵。他们认为各种动物与人一样,都是平等的生命。人和动物的关系不是谁统治谁,而是相互协商。他们必须学会推测动物在想什么,才能追踪到猎物,躲过猛兽的攻击

第二,农业时代

人把很多动物给驯养了,对自己驯养的动物可以为所欲为,根本不用考虑对方的感受,平等关系也就没有了。泛灵论也就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人类需要新的理论来解释当前的信息增量以及认知世界的模型,人类需要一个让自己存活下去的寄托和意义,这才产生了有神论。

基督教就是农业革命的产物,整部《圣经》里唯一一次人直接跟动物对话,是亚当跟蛇。从此以后,人不再需要跟动物搞双边对话,泛灵论的时代已经过去,人直接与神对话,对神负责,由神来安排一切。所以,农业社会认为神第一,人第二,位列于其他所有动物之上。毛主席有一句话:人是世间第一可宝贵的。

第三,工业时代

达尔文的物种演化论的出现与基督教的上帝学说冲突,当时人们不是不怀疑,而是不能一下子接受,就像是哥白尼的日心说,其实当时很多人都明白地球是中心说不通,包括教会的教皇也知道这一点但是不能承认啊,因为当时人是上帝的宠儿、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根植人心,也就是说很多宗教的意义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现在地球不是中心了,那此前的意义就全部崩塌了,信仰者以及教会该如何自处?

所以在达尔文的时代,不是因为演化论出现人们才知道原来我们是猴子变的,千百年来的人类又不瞎,他又不是看不到猴子和人类如此的像,只不过宗教的说法使他们相信,可是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基因的发现等出现新的信息增量,基督教根本没办法解释,人类需要新的宇宙观,所以基督教这套说法就崩溃了,灵魂跟演化论和基因学说不相容。到尼采喊出“上帝已死”,人与上帝已经决裂。在不承认上帝以及不需要上帝的庇护时,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面对动物界和自然界。人类需要新的理论,人文主义大行其道,人是第一。

在这个过程中你就能看得出来演化论不是预示着这是真理,而是时代的产物,就算没有达尔文,也会有其他人总结出这一认识的,同时代比达尔文年轻的华莱士写的论文《记变种无限地离开其原始模式的倾向》得出的结论和达尔文一模一样,也即是说人们明白之前的宗教的宇宙观和解释放在当下是站不住脚的,而不是说演化论是真理,科学是不断地进行探索,理论不存在所谓的对与错,只是各自适用的范围和边界不同。

继续上期的内容说完再开始正文,比如爱因斯坦的学说出现并不是否定牛顿力学体系,而是比牛顿力学体系的更精确的表达,相对论的理论模型是人们面对更大信息量,深入微观世界和追求精确化的一个产物。

在低速度时空中的咱们用牛顿力学体系能准确计算出小球下落的点和轨迹,这是非常精细的,并且我们所看到的和计算的是一致的,只要数据精确、充足且可靠,你就能计算出每一个物体在不同时刻在空间中的不同位置。所以这叫绝对时空观。

举个例子,海王星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的第八个,是一个巨行星,海王星是第一个通过天体力学计算后被发现的行星,因为天王星的轨道与计算的不同,1845年约翰·可夫·亚当斯和埃班·勤维叶推算了在天王星外的一个未知行星可能的位置。

可后来随着人类的科学发展,发现牛顿力学计算天体问题比如水星进动这个天文现象咋算都算不准,这就说明人类走到了牛顿力学体系的边界和范围,新一轮的信息爆炸需要一个更精确的逻辑理论模型来认知,于是相对论横空出世。

而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里的那些东西除了卫星,火箭等高速度和高精度的需要,人类在低速度时空大多数情况下根本用不到,你盖个房子要用到相对论吗?天天在飞机上的空姐工作一辈子可能也就比普通在地面上的人年轻不到一秒钟,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中学课本要学牛顿体系,并且牛顿体系在当前依旧行之有效的原因。

相对时空论是人类随着信息的不断暴增更精确需要的导出。科学是不断地进行探索,理论不存在所谓的对与错,只是各自适用的范围和边界不同,以及新旧理论各自解释和处理的信息量以及精确度不同。都是不同时代面对不同信息量的一种自洽理论模型罢了。

而现在宗教信仰者和普通人在演化论上争来争去其实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了,因为演化论的境遇和牛顿力学一样,现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分成其他不同学科在进行着了,比如现代遗传学、现代基因学、现代综合进化论(新达尔文主义)、还有一本很著名的书薛定谔《生命是什么》开启了物理学和化学原则上可以诠释生命现象;

基因是一种非周期性的晶体或固体;突变是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跃迁引起的,突变论是物理学中的量子论,基因的持久性和遗传模式长期稳定的可能性能用量子论加以说明;染色体是遗传的密码本;生命以负熵为生,是从环境抽取“序”维持系统的组织并且进化的。

一定要知道一个理论的出现不代表它是真理,相反我们要很清楚它即将退场,因为行将有效预示着行将崩塌,近代科学颠覆前面理论的速度越来越快,直到现在物理学的理论走向了无法用实验科学来验证的尴尬局面了。

所以科学不是简单的凭借信心接受的,科学不是信仰。你至少要对自己所接触的东西第一态度是保持怀疑,用逻辑理论和实验证据说话,在哲学上则更进一步,连人本身的存在都要开始怀疑,康德怀疑人类的逻辑、理性、先验感知。罗素怀疑人类是农场主的鸡和射手靶子上的二维生物,维特根斯坦怀疑人类的可感边界就是逻辑的边界,人类只能理解和处理能够逻辑化的东西,除此之外毫无办法。

所以不论哲学还是科学,本身都是要保持怀疑态度,这是现代科学思维。达尔文自己就说了:“信心是极大的逃避,极大的借口不用去思考和评估证据”

本期内容是绪论,后续请等待更新,相信系列节目结束后,能够帮助你深入了解宗教神学、哲学和科学的异同,共同深思到底什么是人类文化现象。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世章刻章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现象的产物 今人该如何理解”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和宗教的故事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和宗教的故事

地球,欧洲,中心,宇宙,学说,太阳,神学,布鲁诺,白尼,百花广场,代替了,关键时期,上帝,人类,天使,古希腊,天文学家,秩序,水晶球,水晶,球运,永恒不变,目的,真理,神学家,科学,等级,罗马,宣传,17世纪

2020-05-19 #故事会

顶尖科学家都有宗教信仰吗?

顶尖科学家都有宗教信仰吗?

爱因斯坦,信仰,牛顿,上帝,宗教,科学家,宗教信仰,异端,比例,科学,科学院,顶尖,斯宾诺莎,路巴,思想,教派,神的存在,神学,事物,人口比例,地位,外国,所处,感情,成员,教徒,教堂,文章,普通人,说法

2012-12-10 #经典故事

“奇迹”背后的真实故事:医学是科学 而不是神学

“奇迹”背后的真实故事:医学是科学 而不是神学

医生,女士,医务人员,急诊科,患者,专业,医院,病情,奉化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救治,呼吸停止,胸外按压,主任,医学,病人,董行,两个半小时,心肺复苏,肺栓塞,东主,团队,家属,病因,科室,脏器,过程,责任心,检查,先生说

2020-08-31 #小故事

为什么很多历史上比较著名的科学家最后都钻研神学

为什么很多历史上比较著名的科学家最后都钻研神学

牛顿,炼金术,神学,研究,炼金术士,科学,炼制,魔法师,规律,金属,是一位,那个时代,三一学院,人才,上帝,基督徒,比例,物质,经济学家,药物,黄金,研究自然,而且是,能不能,卢勒,大阿尔伯特,威兰,德思,汉斯,牛哄哄

2011-07-09 #故事阅读

为什么很多历史上比较著名的科学家最后都钻研神学?

为什么很多历史上比较著名的科学家最后都钻研神学?

牛顿,神学,炼金术,研究,炼金术士,科学,炼制,魔法师,历史,科学家,规律,金属,最后都,是一位,那个时代,三一学院,人才,上帝,基督徒,比例,物质,经济学家,药物,黄金,伟大的科学家,研究自然,而且是,能不能,卢勒,大阿尔伯特

2010-05-03 #短篇故事

一块几百年来引起各国无数神学家和科学家争论的破布

一块几百年来引起各国无数神学家和科学家争论的破布

耶稣,尸体,结论,达·芬奇,公元,基督教,头像,斜纹,真伪,答案,裹尸,赝品,都灵,麻布,展览,吉布森,希瓦,约瑟,莉莉安,和美,衣时代,视觉艺术学院,都满意,寸长,包裹,中东,东西,世纪,丧葬,习惯

2009-02-28 #短篇故事

牛顿本来就是上帝的信徒 他晚年没有钻研神学而是痴迷炼金术

牛顿本来就是上帝的信徒 他晚年没有钻研神学而是痴迷炼金术

牛顿,炼金术,化学,宗教,上帝,神学,研究,历史,信徒,宇宙观,科学,布鲁诺,次大,中人,一生,事情,书籍,天体,成分,时代,觉悟,运动,贡献,作为一个,多的是,很自然,是人类,伽利略,哥白尼,宗教徒

2017-01-14 #故事阅读

爱因斯坦说:中国的先贤没有走上科学道路一点不奇怪 你怎么看?

爱因斯坦说:中国的先贤没有走上科学道路一点不奇怪 你怎么看?

中国,科学,草药,西医,针灸,中医,道路,结果,发展,爱因斯坦,中药,德国,文化,神学,理论,药方,只有我们,实验方法,这句话,发现了,天地人和,世界,一角,中华文明,先贤,代表,亮眼,产物,五行,人家

2007-07-07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