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传统节日文化:过年的由来 及习俗 看完长见识了

时间:2012-02-03

这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古老最隆重的一个节日,但是这个节日也是很有讲究的啊,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自汉武帝公元前140年时起,一真延续到今天

提示:本文共有 315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农历的正月初一,现称春节,民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古老最隆重的一个节日,但是这个节日也是很有讲究的啊,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自汉武帝(公元前140年)时起,一真延续到今天。这一天古时称为元旦、元日或“三元”(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采用公历,为了区别农历,就把农历年改称春节,把阳历年作为元旦。我国古代过年,主要的行事是打鬼,从“腊八”(古人称阴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开始吃“腊八粥”,在宫廷和民间都要打鬼,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衣食温饱,这期间还要扫除污秒,预防疾病。除夕,也叫大年夜,一般是在月三十(若无三十,则在二十九目》,俗称“大车三十这一天人们要贴门神、对联、挂旗吃子、放鞭炮,熬年“守岁”,赠送压岁钱等。

大年初一人们相互拜年祝福,由此形成了一辑幅令人难以忘怀的辞旧迎新画面,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古老传说人们通常把春节说成“过年”,把春节期间的访亲问友叫“拜年,关于这个习俗,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传说故事。其中,流传得比较广泛的,是一则关于人们齐心协力共同抵御“年”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头凶猛无比的野兽叫“年”每到隆冬季节,食物发生短缺,“年”就要进村骚扰有一次,它刚到村口,看到一个小牧童在噼噼啪啪地“放”爆竹。“年”很惊恐,吓得赶紧躲开。没跑多远,它又看到一件随风而动的红衣裳,那鲜红的颜色又使它掉头就逃。气喘吁吁、惊魂未定的“年”,企图在一户人家的屋檐下休息,但那门缝里透出来的蜡烛光又刺得它头昏眼花,“年”只好跑回山里再也不敢露面了。

人们从此发现了“年”虽凶猛,却也害怕三样东西:一怕巨大的声响,二怕鲜红的颜色,三怕明亮的火光,于是,大家商量,只要家家都具备这三样东西,年”就一定不敢进材料,到了冬天,凶恶的“年”快要出山进村侵扰了,村里的人相互约定,家家户户都放爆竹,挂上用红色涂抹的大木板,门口烧着旺旺的火堆,夜深了,“年”窜到村口,只见处处红色,处处光,处处爆竹声,十分害怕,赶忙掉头躲进山里,从此不再出来危害村民和牲口了。第二天清早,全村的人聚在一起,大家互道:“新年好!”“恭贺新禧!”这样世春节时张贴门神、对联由来已久,所谓门代相传,就成了今天的习俗神,即贴在门上的神像,以示守卫门户,驱除妖魔鬼怪。

最早张贴的门神是神茶、郁垒。“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茶,右郁垒,俗称之门神”《荆楚岁时记》,据《山海经》记载,神茶和郁垒是两位专门负责审查恶鬼的神。在东海的度朔山上有一株大桃树,还有万鬼出入的鬼门。神茶、郁垒常在桃树下审视诸鬼,凡有害人的恶鬼,便用草绳捆绑,丢入山中喂老虎,根据这个传说,后人便取桃木制板,把二神之像画在门上,以御恶鬼。唐代以后,又以秦叔宝、尉迟敬为门神,这二人原是唐太宗时的大将。传说,唐太有一天生了病,梦中听到“鬼”叫,睡卧不宁。大将

泰叔宝和射迟敬德知道后,全身披挂,手执兵器,侍旁。当夜唐太宗没在做梦,以后,他命画工画了秦叔宝、尉迟敬德的像挂在宫门上,称作门神,后来众人仿效,也贴此像以避邪恶。此外,门神中还有一位钟馗(ku葵),是传说中能打鬼降妖、驱除邪祟的神话人物,五代以后,除夕之夜也有张贴钟馗门神像的习俗,宋代开始,门神像多有雕版印刷画,而且门神人物越来越多,随着木板画的发展,除人物之外,题材也十分广泛从而最终发展为过年张贴的种美术画作品—一年画,对联,又称“春联”,它源于古代的桃符,即挂于门左右两侧的桃木板,原是用于画神茶、郁垒像的据说有驱邪恶、保平安之作用。

五代时期,后蜀国在亡国前一年(公元964年)的除夕学士题写桃符。孟昶看后很不满意,便亲自在桃符上题道:“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目前已知的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只是当时还没有对联或春联的名称,而是称为“联语”,但这种于春节前夕题写桃符的做法却逐渐成了一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王安石在《元日》一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目,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这一名称的诞生是在明朝。也正是在明朝,贴春联取代了挂桃符。据载:宋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曾在除夕传下圣旨:“公卿士庶家,须加春联副”,要各家各户贴上春联,并微服出巡,观赏取乐。

据说这位“泥腿子”皇帝也曾亲自撰写过一些春联,如“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无双”。经统治者这么一提倡,自此,春联之风流行民间,清人所著《燕京岁时记》中说:“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可见,干家万户在门上或大门两边贴上大红的、写着吉祥联语的对联,确实能够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春节期间,除了贴门神、春联之外,在我国的许多地方,还流行贴“福”字的习俗,据说,在清代,自十二月朔,皇帝即开笔书福字,贴于宫殿庭园各处,或赐王公大臣。此习康熙时已有,只是开笔书福字的日期并不一定都在十二月朔日,到了乾隆二年开始形成惯例,即在每年十二月初一日于灌芳斋开笔书福。

贴“福”字的习俗,相传也与朱元璋有关,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微服出行,他到了一个镇上,看见许多人在围观一幅漫副,画面绘着一个赤脚女人抱着个大西瓜,意思是取笑渡西妇人大脚(因古代中国妇女以缠足为美明太超看了,却对此产生了误会,以为镇上的人有意取笑他的马皇后,因为马皇后正是淮西人。明太祖把这件事暗记在心上,回宫后,马上吩咐军士到镇上调查,看看哪些人曾去围观,这幅画出自什么人的手统记下来。对于没有参与笑的住户都一像在他们的家门口贴上一个“福”字。过了两天,军士便以此为据,来到没有“福”字的百姓家里捉人,从此以后,每逢农历除夕,各地住户便在门上贴上一个“福”字,以示“安分守己”。

可见,贴“福”字一开始有“避线“的作用后来逐步演变为“祝福”、“幸福”之意,这种善良愿望一直流传至今。为什么孩子们特别企盼春节呢?除了节日期间吃得更好、穿得更好之外,还能得到一份压岁钱,这也是孩子们喜欢节日的一个重要原因“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饧(糖)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这是前人描写分到压岁钱时的喜悦心情的一首诗,压岁钱最早出现于唐代宫廷内。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芦是“立春日”,当时正月初一叫“元且”,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并不流传于民间。)王建的《宫词》说:

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乞与金钱争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边树;寒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可见,唐代宫廷内春日散钱之风是非常盛行的。又据《资治通鉴》卷二十六中记载,时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王建《宫词》也有描写“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洗儿钱除志喜外,主要还是长者给新生儿镇邪去魔力的护身符。赐钱新生儿的风俗逐渐从宫廷流传到民间,自宋代以来,成为民间重要风俗之一,宋、元以后,正月初一被定为“春节”,原来立春日的许多风俗移到正月初一的春节上,洗儿钱风俗和春日散钱风俗混合在一起,演变为今天所见的压岁钱风俗。

不过,最初的压岁钱并非真钱,而是形同钱币的一种饰物。送压岁钱给孩子一则表示自新年之始,富庶宽裕;二则带有祝福祝愿之意。所以古代制作的压岁钱或铜质、或铁质;形状或圆形方孔,或铲形。上面或铸“吉祥如意”、“福禄寿喜”、“长命百岁”等祝语,或铸十二生肖图、八卦图等吉祥纹饰。压岁钱除直接交给孩子挂在腰间,或挂于脖颈外,通常还采用彩丝线穿钱、吊在床脚的方法。从清代开始,人们除夕之夜,多以真钱压岁,这一习俗相传至今, 所以说过年的习俗跟新春的讲究,也是很多的啊。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传统节日文化:过年的由来 及习俗 看完长见识了”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传统节日文化:清明节 八月十五 及三月三的传说 长见识了

传统节日文化:清明节 八月十五 及三月三的传说 长见识了

三月三,月饼,月宫,道士,八月十五,习俗,坟墓,姑娘,帝王,拐杖,男女,节日,刘三姐,唐明皇,孩子们,临安,传统节日,五指山,传说,后人,同胞,地区,壮族,故事,树木,曲子,池塘,海潮,洪水,风俗

2007-05-16 #故事阅读

新婚文化:从婚礼习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真是长见识了!

新婚文化:从婚礼习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真是长见识了!

婚礼,新娘,婚姻,中国,媒人,白颜,婚纱,时候,西方国家,文化,新人,红色,白色,男女,婚礼习俗,习俗,双方,媒妁之言,教堂,父母之命,衣服,颜色,祝福,中国传统,婚姻是,白色婚纱,个人,内心,作用,关系

2019-10-24 #长篇故事

三月三是传统节日上巳节 还知道是什么节日 有何由来和习俗?

三月三是传统节日上巳节 还知道是什么节日 有何由来和习俗?

三月三,文化,习俗,上巳节,真武大帝,王羲之,五色糯米饭,这一天,传统节日,人们,仪式,兰草,寿诞,巫术,日子,由来,男女,节日,芍药,荠菜,道教,鸡蛋,三月三日,乌米饭,农历三月,成人礼,来看看,饮食习俗,中主,慕之情

2013-01-17 #经典故事

传统四大节日中“端午节”的习俗由来 你知道多少?

传统四大节日中“端午节”的习俗由来 你知道多少?

屈原,网络,习俗,吃粽子,传统节日,文化,节日,中国,人们,先生,古人,天象,龙舟节,意思,楚国,称呼,江河,赛龙舟,说法,龙舟竞赛,影响,五月初五,五月五日,约公元前,这个时代,博大精深,伍子胥,宿正,怀沙,曹娥

2008-05-31 #故事会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在线听mp3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在线听mp3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中国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农历,在线听,由来,音频,文化,节日,中华文化,中国,中华民族,习俗,来历,世界文化,中国的传统,现代社会,给孩子,重要组成部分,江浩,史文化,但随着,简介,中成,人格,传统习俗,内容,故事,年...

2019-03-26 #短篇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

故事,孩子们,中国传统节日,费长房,由来,元宵,传统,作者,传统节日,天地,宫女,屈原,牛郎,漏勺,文化,灯笼,织女,节日,诗人,贪睡,趣闻轶事,风筝,活动,古老传说,包饺子,嫦娥仙子,可以了解,民间习俗,贴心地,在书

2020-05-27 #长篇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在线听mp3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在线听mp3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在线听,由来,中国传统节日,中华文化,传统节日,中成,人格,节日,音频,世界文化,中国的传统,中的故事,有哪些,现代社会,给孩子,节日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让孩子,但随着,儿童,小学生,神话故事,国学启蒙,听故事

2020-09-05 #故事大全

浅谈:玩转端午 让节日文化更出彩 看完真是长见识了!

浅谈:玩转端午 让节日文化更出彩 看完真是长见识了!

幼儿,游戏,孩子们,习俗,材料,粽子,咸鸭蛋,文化,儿童,五毒,娃娃,屈原,活动,节日,香囊,包粽子,传统节日,主题,传说,孩子,方式,童谣,过程,吃粽子,民族,中国,大班,寓意,成人,故事

2018-05-09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