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12岁男童被父母吊打身亡 育儿要有方 这两本书推荐大家看一下

时间:2012-03-12

看到新闻标题,真的不敢相信,点进去一看,才发现这竟是真的

提示:本文共有 231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都说虎毒不食子,你会相信,有的父母会忍心亲手打死自己的孩子吗?而且还是12岁已经懂事的孩子。看到新闻标题,真的不敢相信,点进去一看,才发现这竟是真的。

当地警方通报

死者名叫康康,江西上饶人,今年12岁了,7月14日满身伤痕死在家中,后警方通报说是被其父母虐待致死。

康康爷爷拍下他满身伤痕的照片

死者康康是个苦命的孩子

可怜的孩子,遇到这样的父母,从小没有得到该有的父爱母爱,长大了却还被其他亲手断送了生命。真希望法律能严惩凶手,让他们付出该有的代价。

死者康康

都说幸福的人都一样,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在报道康康出事的新闻下面,我看到了好多跟康康有着类似经历的人,他们因为各种原因,不是被父母殴打、就是留守在爷爷奶奶那,被爷爷奶奶殴打,而这种事别人也不好插手,报警不出大事警察一般都不会过问的吧。

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他们和自己的父母一样,都是属于独立的个体,就像纪伯伦《先知》中的一首作品《孩子》说的那样:

纪伯伦作品选段

很多父母之所以会动不动就体罚孩子,无非是觉得棍棒下会出孝子,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我叫他干嘛他就要干嘛,不听就打。

打孩子有时候是能起到暂时的震慑作用,却也在给自己和孩子之间埋了一个定时炸弹,说不好哪天他就会“爆发”炸的父母子女遍体鳞伤。

请不要再体罚孩子了,因为这样危害大。

危害一:造成心理上的创伤

日本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常挨打的孩子会产生七种心理问题:说谎、懦弱、孤独、叛逆、怪僻、粗暴、焦虑。上学后特别容易成为校园欺凌者或者被欺凌的对象,长大以后,在与同事、爱人甚至自己的孩子相处的时候,特别容易做出偏激的事情来。影响自己的职业、婚姻家庭,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危害二:造成身体的创伤,甚至要了孩子的命

一个人若一直坚持错误的教育理念,一根筋地认为:我这样做都是为你好,你就要听我的,不听我就打。他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往往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轻则拳打脚踢,重则使用棒棍,做出伤害孩子的事,就像康康父母那样。

可他们忘了康康是一个独立的人,是一个12岁的大孩子了,他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显然,靠打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最终还要了孩子的命,把自己送进了大牢。

很多提倡棍棒出孝子的人多是童年也有类似经历,是被打着长大的。所以,一旦有了孩子,就首先想到以这样的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原本父母是爱孩子的,可是很多人却因为没有这样被爱过。所以,不知道也不懂得如何去爱自己的孩子,甚至常常以爱之名去伤害自己的孩子。

其实,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做父母之前没有人逼着我们去考上岗证,但是我们若真心想做一个懂孩子、会与孩子相处的好父母,我们必须逼着自己去学习这方面知识才行。

有人说,我很忙,哪有空去学习,可是我想说,你知道什么叫:磨刀不误砍柴工吗?意思是磨刀花费时间,但不耽误砍柴。比喻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同样的,如果我们学会如何正确教育孩子,能够很好地洞察孩子的心理,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很多。

同为父母,我这一路走来,没有走过一点捷径。孩子出生后,为了更好的养育好孩子,我总是逼着自己去学习。

孩子2岁了,开始变得有点“执拗”,他的玩具放在那边,我不能动,如果动了他会冲着我大哭,我把玩具放回去,他就不哭了。没学习育儿知识之前,你可能会说我有点惯孩子,可是如果你明白这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秩序敏感期,你就会理解我为什么会“妥协”了。

孩子在每个阶段都有会有不同的表现,可这些表现并不一定是坏事,如果你懂得,你就会知道如何去引导他。

说到这里,推荐大家抽空看看这两本书,一本叫《妈妈知道怎么办》,另一本叫《不打骂不宠溺,刚刚好的教养力》。他们会教你如何心平气和的、科学有效的教育孩子。

《妈妈知道怎么办》作者王小赛,她在这书里用接地气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23个科学理论,比如:“55387”定律、损失厌恶、赫洛克效应、口令思维、拉波波特法则等;56个核心方法,比如:同理心倾听、ABCs教育法、一致性表达、情话陪哭法、兴趣转移法等。

实拍展示

著名央视主持人樊登曾这样评价这本书:《妈妈知道怎么办》它是一本基于科学教育书籍,而不仅仅是个人经验和体验的总结。在这本书里,作者融入了心理学、脑科学,还有当代正要显学,比如经济学和管理学。为很多抓不到养育关键的父母,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案。

实拍展示

我在网上看过一些读者的留言,他们很多人实话实说,一开始不太在意,后来读完2遍,就不这样认为了,真的非常有收获。如果你需要,可以直接点击下面的活动链接进行购买。

正版包邮 妈妈知道怎么办【书+课】樊登力荐 王小骞亲子说 育儿早教启蒙 正面管教 ¥64淘宝月销1621购买

《不打骂不宠溺,刚刚好的教养力》作者是郑多多,她认为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对孩子来说都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所以,我们不能疏漏细节、粗枝大叶,要用尊重、平等、民主、温柔、智慧的爱与孩子相处,陪孩子一起成长。

她是反对棍棒教育的,她在书中第四辑这样写道:

当孩子面对恶狠狠的你时,他们学到了什么?学到了粗暴、学到了坏脾气,学会了指责,学会了狡辩,还学会了胆小和自卑。这就是棍棒教育的后果。对孩子,请服之以理。

部分目录

接着她用7篇文章对此给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案,可以看出作者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是相当有经验和方法的。现在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正版图书售价21.57元,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

不打骂,不宠溺,刚刚好的教养力 育儿/家教 郑多多著 ¥21.57京东购买

最后想说:每个小生命来到这世上不容易,作为他们的父母,这是多大的缘分,我们一定要好好爱他们!

文:依科育儿,想了解更多科学、有趣、有料、有爱的育儿分享,欢迎关注!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凌晨爸妈成长记#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12岁男童被父母吊打身亡 育儿要有方 这两本书推荐大家看一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小学生作业太少系列 分分钟吊打专业段子手

小学生作业太少系列 分分钟吊打专业段子手

小学生,段子,小朋友,我喜欢,农药,作业,对手,吊打,王者,比喻,满屏,气味,汉字,纷纷表示,语文,老师,鼻音,问题,不要以为,仿佛看到,体会到,再一次,到自己,大兄弟,好像是,打不过,拿出来,是南方,看一下,真的是

2015-07-13 #小故事

4岁男童意外死亡 父母含泪捐献爱子器官!上千人为孩子送别祈福

4岁男童意外死亡 父母含泪捐献爱子器官!上千人为孩子送别祈福

孩子,父母,器官,父亲,男童,生命,意义上,让孩子,来静静,工作人员,宝贝,一丁点,事情,人意,亲戚,因车祸,全身,医院门,公益,医院,医生,司机,奖状,壮举,妻子,市民,法律,蜡烛,脑袋,鲜花

2017-07-28 #短篇故事

一智障男童被父母抛弃后的真实遭遇|百家故事

一智障男童被父母抛弃后的真实遭遇|百家故事

王阿姨,爸爸,阿姨,小靖,福利院,表伯,托管费,老师,孩子,我家,户口,电话,宇宇,王阿,去上学,县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亲戚,叔叔,好消息,寒风,工资,户口本,智障,涎水,池塘,派出所,面色,在我,剥下来

2007-10-20 #小故事

男童7年充值游戏10万元:没有底线的父母 比熊孩子更可怕!

男童7年充值游戏10万元:没有底线的父母 比熊孩子更可怕!

孩子,父母,游戏,家长,让孩子,小孩儿,密码,手机,机会,网络,对孩子,支付密码,低质量,底线,时候,问题,结果,胆量,玩手机,都不会,别来,力可,上都,未成年人,二婚,上自,个人,事物,事例,事实证明

2012-01-29 #短篇故事

老人收养1岁男童9年后 希望找到孩子亲生父母 背后故事太曲折

老人收养1岁男童9年后 希望找到孩子亲生父母 背后故事太曲折

兵兵,谢先生,汤水,孩子,汪水,华良,福建,告诉记者,妹夫,母亲,父亲,村主任,乐平,情况,老俩口,小儿子,高埂村,一家,亲生父母,养父,夫妇,妻子,房子,老人,现状,糖尿病,身体,记者,只知道,找一个

2020-07-26 #长篇故事

3岁男童被鱼刺卡喉 父母“两招”救了孩子 医生:高明的爸妈

3岁男童被鱼刺卡喉 父母“两招”救了孩子 医生:高明的爸妈

鱼刺,孩子,家长,让孩子,乐乐,时候,父母,医生,宝妈,小孩子,措施,方法,爸妈,科学,筷子,鱼肉,馒头,在吃,急救知识,很多人,扎得,肉里,文字,含钙量,做法,不幸,个人,中招,位置,人们

2015-06-19 #故事阅读

9岁男童辱骂3岁女童 遭女童母亲狂扇耳光:替你父母管教你

9岁男童辱骂3岁女童 遭女童母亲狂扇耳光:替你父母管教你

小孩,女童,男童,妈妈,孩子,教育,大人,家长,男孩,行为,实在太,打人,母亲,父母,耳光,骂人,来连,家庭教育,事情,土话,动静,双方,医院,孙子,宝贝儿子,家人,家门口,没轻没重,意识,时候

2011-08-20 #长篇故事

2男童小区内玩耍打闹 护犊父母竟找上门轮番出手:当众多次掌掴

2男童小区内玩耍打闹 护犊父母竟找上门轮番出手:当众多次掌掴

孩子,父母,家长,对方,男童,网友,事情,儿子,受委屈,小伙伴,小朋友,小孩子,立场,教育,每个孩子,这一幕,这一切,区的,多大,地拉,第一时间,爱玩,天性,t恤,事宜,发生冲突,会用,内心,儿童,内容

2010-07-02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