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传承好家风 分享好故事|克勤克俭 清正安乐:皋泄朱应德家的家风

时间:2012-04-05

朱应德老先生是朱缀绒的大哥,六十多年来,他一直谨记祖先教诲,不辜负妹妹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做事清正廉明,为弘扬乡村文化呕心沥血,无私奉献

提示:本文共有 568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2 分钟。

导读:“一心为民的模范村党支部书记”朱缀绒,是闻名千岛大地的一位女乡村书记,她的光明磊落,她的无私奉献,对朱家上下几代人有着巨大的影响。朱应德老先生是朱缀绒的大哥,六十多年来,他一直谨记祖先教诲,不辜负妹妹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做事清正廉明,为弘扬乡村文化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村落有良好的民风,一个家庭有良好的家风,靠的是人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靠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皋泄,定海晚稻杨梅发源地,浙江杨梅之乡;皋泄朱家,三百多年前的皇族后裔,百年家训,代代相传,勤俭持家,民风淳朴。走进皋泄朱家村,那沿路家家户户大门口上醒目的家风家训,让人有一种特别的温馨之感。在朱家,有一户人家,其名是远近皆知,声名远播;其德是修身正心,人皆敬之。这就是2001年10月被中共浙江省委追授为“一心为民的模范村党支部书记”朱缀绒家庭,她的光荣事迹为朱家人树立了榜样,对兄妹几人为人处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其大哥朱应德,五十多年来,清正廉明,为弘扬乡村文化呕心沥血,无私奉献。2019年7月,我有幸采访到了家在皋泄柿树湾山脚下的朱应德。

朱应德,今年76岁,在四里八乡,人们对他的称呼有不少。熟悉他的同乡老者喜欢叫他“秀才”,中年人尊称他为朱老师,或者朱会计、朱书记,年轻一辈则叫他朱主任。除了这些称呼以外,其实朱应德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民间作家。这么多的身份,虽然与朱应德丰富的人生经历有关,然而他的为人处事准则,他们家几代人秉承的良好家风,则是其中的核心所在。

铭记祖训,言传身教

皋泄朱氏,相传是明鲁王朱以海遗族,远祖为凤阳大明开国太祖。民国十三年(1924)修纂的《皋泄五凤堂朱氏宗谱》记有“朱氏本古籍在凤阳,大明开国太祖也”之语,至明末时,朱氏移居宁波瓦爿滩。清康熙年间,“始祖公‘三’字辈受难迁定”,“始祖讳微公传下陆房至皋泄庄白鹤庙界居焉”。谱中所称“受难”,是指清顺治八年(1651)九月初二,当时退踞定海的朱明王朝,一万八千人官僚、士兵以及无辜百姓被清廷追杀于“同归域”事件,部分出逃的朱氏族人择居于皋泄东皋岭下,几百年来,朱氏家族开山劈地,勤于农耕,修家谱,列家规,良好的家风家训代代相传。

朱应德,皋泄朱氏第十一代后裔,说起朱家民风乡俗,他是深有体会。朱应德说,皋泄朱家人谨记祖先教诲,“敬祖宗,勉孝顺,睦宗族,重师友,务本业”,这些家训家规,对后代有很大的教育作用。朱家人孝敬祖先,和宗睦族,崇学重教,致力农本,勤劳开拓,为其他村所共认。他家现在所在地柿树湾,百年前还是荒野小山坳,是他的祖父与其堂弟,从朱家搬迁定居在这山坳里后,不畏艰难,开荒造地,种植杨梅等果木,慢慢形成了一个小村庄。柿树湾原来的出入交通,只有两条供人行走的小路,十分不便,上世纪五十年代,他的父亲向人家购地修路,在溪坑上搭建石条便桥,才修成了一条直通下袁公路的小板车路。到了1987年,才另建钢筋砼桥,可供大拖拉机通行。

一个村落有良好的民风,一个家庭有良好的家风,靠的是人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靠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朱应德对我说,每个家庭都有家风,这是家庭兴旺发达的根本。在农村,上代人虽然不少不识字,少文化,但都晓得家风的重要性,都是以自己的行为来告诉子女应当怎么做人。他清晰地记得他们的祖父辈,他们的父母亲,是怎样做人做事。他这一代有兄妹六人,家境十分贫困,长年一日三餐是蕃薯干汤饭,除了过大年、清明做羹饭等重要节假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家里是难得见鱼见肉。他的祖父不喝酒不吸烟不赌博,父母为了养育他们兄妹成人成家,一生是克勤克俭,身上的穿戴都是补了不知多少次的旧衣服,从生产队劳动回家,肩上背的,手里提的,都是一路上捡来的柴草。那时候,天还没完全亮,父亲就早已背上锄头在田间干活了,傍晚趁天还有点亮光,赶紧到自家田头锄草施肥。母亲在家也是从天亮忙到天黑,所有家务都是母亲一人担当,遇到“双抢”季节,母亲还要去生产队晒谷拔秧,争点工分弥补家用。那时候,朱应德的大哥从小就参加生产队劳动,二哥为了减轻父母负担,年纪轻轻就到外地去做工。兄妹几人都懂得生活的艰难,从不浪费,即使一针一线也十分爱惜。朱应德还记得,他读小学时,有一天放学,天下起了大雨,那是数九寒冬之季,他毫不犹豫脱下脚上的布鞋,塞进书包里,强忍冰冷刺骨的寒气,赤着脚走回家,因为这是母亲用了几个晚上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新鞋。

生活虽然贫穷,熬清苦淡,但做人的规矩一直是非常严格。吃饭时,大人没上桌,没动筷,做儿女的绝不轻易上桌吃饭,有时候肚子饿的咕咕叫,还是忍着。当时家里还有兄妹四人,全是背书包上学年龄,母亲经常教育他们,做人要明当响亮,实实惠惠,不要虚头把脑,黑七得八;做事要公平正直,不要横七横八,放泼肆赖。每天上学时,母亲总是一个个关交他们,到学校里要尊敬老师,要团结同学,不要计较得失。

父母的一次次教诲,父母的一个个行为,都给他们兄妹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他们人生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朱应德告诉我,他们这一辈不仅对自己要求高,做到人正、心正、气正、行正,同时也教育子女要有高尚道德,要胸襟开阔,要淡泊名利。兄妹六人中,有三人担任过党支部书记,二哥曾在上海微型电机厂当过书记,他自己曾是皋泄乡新建大队党支部书记,他的大妹朱缀绒担任新建村党支部书记期间,为改变村貌,提高村民幸福付出了一生心血,更是他们家的骄傲。

朱应德说,朱缀绒是他们家的老五,父母的教育对朱缀绒的影响很大,大妹做学生时,就是雷锋式的好学生,在家里,是孝敬长辈的好女儿,在生产队,是不怕苦不怕累的好社员,当村干部,是一心为民的好干部。从1972年起,朱缀绒先后任村医疗站赤脚医生、村妇联副主任、村妇联主任、村计划生育服务员、村党支部书记。时时处处都严格要求自己,把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利益作为自己的光荣任务,1996年荣获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2001年10月18日,朱缀绒不幸去世以后,中共浙江省委追授她为“一心为民的模范村党支部书记”。

朱应德还记得,他的大妹朱缀绒为了东皋岭隧道工程,彻底解决村民爬山过岭的千辛万苦,打通皋泄村致富之路,整整呼吁奔走了10个年头。朱应德说,有一年的一天,市里有关部门组织人员来皋泄东皋岭实地调研隧道工程项目可行性,这一天正是朱缀绒儿子结婚拜堂之日,大妹得知市里来实地调研,二话没说,直奔东皋岭,陪着调研组察看地形,市里领导为大妹的无私精神所感动,实地勘察后,在皋泄村委办公室当即拍板东皋岭隧道工程上马。2000年10月,打通横亘于皋泄村和定海城区之间的东皋岭隧道工程开工了,这是大妹朱缀绒一生最高兴的一件事。大妹当村支书9年,清廉公正,从来没有为自己报销一分钱,为家人谋一份工作,虽然家里并不是十分富裕,但她接济贫困村民、捐助公益事业总是慷慨解囊。在她去世后,家里还有7万多元债务。朱应德说,他大妹朱缀绒一生清廉,一心为民,她的高风亮节不仅是他们家珍贵的精神财富,时刻提醒着他们几个兄弟姐妹要做好人,要做好事,对下一代更是一面鲜红的旗子,以良好的家风引领着下一代如何为人处事。

清正安乐,永葆初心

“清正安乐”四字,

是朱应德七十岁时自己所题写,

并裱装成匾,挂在客厅雪白的墙上,

这是朱应德对他自己人生的一个总结,

也是朱应德家良好家风的一个浓缩。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是明朝监察御史于谦的为官之道。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正直无私,这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也是一个共产党人所要坚持的精神追求,朱应德有一首《自勉》诗,“朱阁琼楼寒难抵,应幸不为功利迷。德才高低任人议,一心俭朴只求廉。世间是非谁能辩,心慰离职无牵连。足下处处踏实地,也不虚度天地间”。这首《自勉》诗,又是一首藏头诗,“朱应德一世心足也”,这是朱应德对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的自我肯定,是朱应德一生清白做人、正直无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的的最好写照。

1962年,朱应德以优等生毕业于白泉中学初中,由于家境贫困,没办法继续升学读书,虽然当时心里十分痛苦,但他心里非常清楚,父母为了养育他们兄妹成长,付出了多大辛劳,他记得,他十来岁时,当时还是不容许个人多种自留地的,他跟着父亲到山岗里顶高墩去开山劈地,偷偷摸摸种些蕃薯。他还记得,那时候家里穷,生产队照顾他父亲到东湾大队牛奶场割牛草,为了多割些牛草,父亲是走到离东湾十多里远的飞机场那边去割草,用肩膀挑,一挑就是二百三四十斤重。因为没吃饱饭,路途又远,每次挑的是上气不接下气。想到父母如此辛苦,朱应德就安心在家务农,以减轻父母生活重担。自此以后,朱应德就一心扎根于这一片广阔的田地里,一干就是四十余年。

论学识,朱应德只是一个初中学历,论职务,朱应德最大的“官职”是乡企业办副主任。但朱应德深知古训中那真理的光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要为父母争光,要为弟妹长脸,在生于斯长于斯的泥土地上,要靠自己的辛勤耕耘,靠自身的清廉公正,去赢得群众和领导的信赖。朱应德开始是从村小老师做起,后来担任大队会计、团支部书记、大队党支部副书记、书记,再到皋泄乡办企业副主任。1992年6月,皋泄乡并入白泉镇后,成为镇企办审计员。朱应德告诉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大队这个农村最基层的组织,是一个万花筒,什么工作都要干,他作为一个初中毕业生,在当时属于文化人了,名义上是负责大队财务工作,其实好多事都要担当。如在政治夜校担任老师,在文艺宣传队,组织队伍,编写节目;还要参加各类会议,担当文书工作;造林绿化,兴修水库,开山造田,农村中这些重要项目都要组织突击队,自己也是带头参加。那时候,几乎是天天夜办公,一心一意做事,没有任何的报酬,虽然辛苦,但乐在其中。

1980年10月,朱应德当选为皋泄新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1982年10月在党支部换届时,担任了党支部书记职务,一直做到1984年8月调到乡企业办副主任为止,在担任大队支书期间,朱应德是勤廉为政,没有一点私心,公正办事,深得群众信任。1981年,朱应德家里第一次建造房子,当时建筑材料还是十分紧张,市场贸易价与计划价相差很大。大队在历年兴修水利工程后,还积存下来7吨多钢筋,20多株杉树,有人建议他向大队购买一些材料,但朱应德想,自己身为书记,提出申请,是没人不同意的,但会在群众中造成不好影响,就一点不动心,家里造房子材料全部是通过市场贸易价买来的。朱应德在大队担任书记是这样勤廉做事,在乡企业办,虽然手中有资源,但处处按照规定办事,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肯定。

在新建大队工作的二十多年中,朱应德是全身心扑在工作上,经常是不分昼夜,家务事全部压在妻子赵佩珍身上。朱应德说,自己忙于工作,家里二个孩子的教育成长,基本是妻子一人承担,孩子他妈非常贤惠,任劳任怨,在家风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赵佩珍六十岁时,朱应德还专门写了一首《祝寿》诗,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感谢与敬重,“祝妻六旬福寿添,愿君永葆好身体。佩服一生多勤俭,珍贵之物不沾边。一心只盼子女健,生性慈善待邻里。平淡生活好心理,安享幸福到晚年”。

以文化人,褒德扬善

从二十岁起,直到退休,

四十多年间,朱应德的身份有多种变化,

但有一个身份却是一直没变,

将陪伴他一辈子,那就是“民间作家”。

1962年初中毕业后,朱应德成为新建大队文艺宣传队主要骨干起,与业余文艺工作结下了难解之缘,陪伴他走过了五十多个春秋。在整个定海乡镇文化站,几乎都晓得皋泄新建朱家有个会编戏写诗的大能人朱应德。朱应德从事民间乡土文艺创作50余年,编导演“一把手”,大小作品500余篇,至今虽已七十多岁,仍笔耕不止,佳作频出,深得群众喜欢。

朱应德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物资条件虽然十分匮乏,但文艺活动还是蛮丰富的,每年的“三八”妇女节、国庆节以及过年前农闲时光,公社大队都要组织调演,或者巡回演出。那个时候他们排演节目,全是利用晚上休息时间进行,大队宣传队有30多人,他不仅当编剧,还是导演、化妆、琴手等角色,有时还登台上演。

朱应德创作的文艺作品,形式多样,内容非常“接地气”。翻开定海区文联、定海作家协会编印的《朱应德作品选》,内有快板、表演唱、戏剧、相声、小品、诗歌等文艺体裁,戏剧既有本地传统的翁洲走书,还有江南流行的越剧联唱等。这样的民间艺术全才难怪老百姓都喜欢看他编排的节目,就连专家学者也啧啧称赞。朱应德的作品内容紧跟形势,贴近农村当地生活生产,宣传好人好事。例如,1965年11月编写的相声《好队长》,写的就是村里人人都夸的队里好管家朱明川队长。1999年8月,为纪念国庆五十周年创作的表演唱《阿拉旧村变新庄》,内容全是村民所见的事例,如村里集资修路修渠,建大棚蔬菜基地,开发名优特产皋泄香柚等。

近十多年来,朱应德虽早已退休,依然笔耕不止,在县市开展的文化下乡、“道地民星”等群众性文艺演出活动中,时常可见他编排的节目,内容非常新颖。如2013年创作的上海说唱金陵塔调《舟山群岛开新篇》,2016年10月创作的诗篇《核心价值观》等等,都是紧跟时代,宣传家乡新面貌。对于自己生活的皋泄村的变化,朱应德更是格外重视宣传,2009年创作的《皋泄村庄地名组诗》,对庙后庄、朱家、夹山里、柿树湾、殷家岙等16个村庄地名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述。朱应德还和诗人白马一起为家乡创作了村歌《皋泄之歌》。2016年,为配合村里文化礼堂建设,朱应德自告奋勇,收集资料,实地调查,历时四个月整理编撰了一本《古今皋泄》。

朱应德说,在五十多年的业余文艺创作中,他始终坚持二个目的,一是作品能让观众得到文化生活的享受,二是能在观赏中得到正能量的教育。以文教人,以文化人,朱应德深深懂得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具有很强的教育人、启发人、塑造人的功能,是传承良好家风的有效载体,要竭尽自己所能,为传扬美德尽一份力量。

朱应德,一个平凡而又令人尊敬的农村老干部,一个有着赤子之心的民间“草根作家”,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海岛人的淳朴与善良,看到了传统家风的深入人心。让我们一起传承,共同拥有,发扬光大先辈留给我们的美好家风。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传承好家风 分享好故事|克勤克俭 清正安乐:皋泄朱应德家的家风”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弘扬好家风 传承好家训!“家风文化节”助推家风文明

弘扬好家风 传承好家训!“家风文化节”助推家风文明

家风,家庭,好家风,家训,同行,妇联,文化,故事,宣传,颁奖,好的,人们,书画,力洋镇,古村落,古宅,家庭教育,社会风气,文化节,文明,讲堂,纪念馆,交流,建设,亲子阅读,影响下,习近平,叶水夫,由宁海,童诗

2007-08-24 #故事大全

“善”与“孝”的传承:好家风带来好民风 家训家风家规 家风故事

“善”与“孝”的传承:好家风带来好民风 家训家风家规 家风故事

家训,家风,好家风,家规,家庭,全家,华州,做善事,传统美德,善行,民风,孙子,渭南市,子义,成一,中学,中华民族,儿童,华县,大学生,学费,家人,辈子,渭南,网友,陕西省,活动,大数据,资助贫困,与人为善

2010-02-27 #小故事

好家风小故事50 好家风故事五十字。

好家风小故事50 好家风故事五十字。

吉鸿昌 朱德 钱钟书 钱基博 朱敏 父亲 司马光 曾国藩 子女 瓷碗 曾家 家风 人生 事情 天下 穷人 辈子 教育 好家风 司马氏 尤切 徐志摩 望汝 毛主席 汝文 胡适之 蒋介 诸葛公 陶渊明 上许

2020-04-29 #经典故事

好家风小故事50 好家风故事五十字。

好家风小故事50 好家风故事五十字。

吉鸿昌,朱德,钱钟书,钱基博,朱敏,父亲,司马光,曾国藩,子女,瓷碗,曾家,家风,人生,事情,天下,穷人,辈子,教育,好家风,司马氏,尤切,徐志摩,望汝,毛主席,汝文,胡适之,蒋介,诸葛公,陶渊明,上许

2020-06-23 #经典故事

好家风小故事50 好家风故事五十字。

好家风小故事50 好家风故事五十字。

吉鸿昌,朱德,钱钟书,钱基博,朱敏,父亲,司马光,曾国藩,子女,瓷碗,曾家,家风,人生,事情,天下,穷人,辈子,教育,好家风,司马氏,尤切,徐志摩,望汝,毛主席,汝文,胡适之,蒋介,诸葛公,陶渊明,上许

2020-07-04 #经典故事

好家风小故事50 好家风故事五十字。

好家风小故事50 好家风故事五十字。

吉鸿昌,朱德,钱钟书,钱基博,朱敏,父亲,司马光,曾国藩,子女,瓷碗,曾家,家风,人生,事情,天下,穷人,辈子,教育,好家风,司马氏,尤切,徐志摩,望汝,毛主席,汝文,胡适之,蒋介,诸葛公,陶渊明,上许

2020-07-18 #故事阅读

好家风小故事50 好家风故事五十字。

好家风小故事50 好家风故事五十字。

吉鸿昌,朱德,钱钟书,钱基博,朱敏,父亲,司马光,曾国藩,子女,瓷碗,曾家,家风,人生,事情,天下,穷人,辈子,教育,好家风,司马氏,尤切,徐志摩,望汝,毛主席,汝文,胡适之,蒋介,诸葛公,陶渊明,上许

2020-09-20 #故事大全

好家风小故事50 好家风故事五十字。

好家风小故事50 好家风故事五十字。

吉鸿昌,朱德,钱钟书,钱基博,朱敏,父亲,司马光,曾国藩,子女,瓷碗,曾家,家风,人生,事情,天下,穷人,辈子,教育,好家风,司马氏,尤切,徐志摩,望汝,毛主席,汝文,胡适之,蒋介,诸葛公,陶渊明,上许

2012-01-28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