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雪花蜜扇》导演王颖访谈录

时间:2012-04-07

讲述中国人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808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7 分钟。

受访者:王颖,《雪花蜜扇》导演;采访者:梁茹冰,纽约大学研究生;采访时间:2011年7月15日采访地点:纽约西54街The London NYC Hotel梁茹冰(以下简称梁):王颖导演,首先祝贺您的《雪花秘扇》在国内公映,这是您第一部在国内正式公映的影片。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里,能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作为一部文艺片难能可贵。我个人看过您的很多电影,从《喜福会》到《烟》,再到后来的《曼哈顿女佣》、《千年敬祈》,都看过。您作为一位华人导演,对中国人的家庭关系、海外华人的生活状态这类主题,都有较为深入的关注和研究,我个人非常喜欢您的影片。今天想请您谈谈拍摄《雪花蜜扇》的初衷。您是想回归这类传统的、中国的、女性的题材,还是看过原著之后,被原著所吸引?王颖(以下简称王):我有段时间没有拍与中国有关的电影了。此前,我的电影都是讲中国人在美国的故事。没有拍过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中国人的故事。我拍过《喜福会》,《千年敬祈》,演员是中国来的。《雪花秘扇》原书读了之后,有很多东西我很喜欢,很感动。故事讲的是1900年左右的事,我觉得很值得探讨,比如裹脚、老同、女书、还有这种特殊的姊妹关系。梁:现在年轻人确实对这方面了解比较少。王:对,所以我就决定拍这部电影。不过我也想,故事里能不能对现在的上海也有些反映。我去过几次上海和北京,两个城市都变了很多,很特别,很有意思。所以,我就加了一个现代的故事进去。其实,我自己也很想借这个机会再去看看中国。梁:《雪花秘扇》的故事是双线叙事,一部分发生在古代的湖南,一部分在现代的上海。像您其他的电影,比如《喜福会》、《烟》也都是多线叙事。您个人是不是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电影?王:我不喜欢直述的故事,就是单纯的A到B,C到D。如果有一点跳跃,或者抽象一点,我会比较有兴趣。不一定要把故事讲得太清楚。梁:这种方式会提升故事的讲述效果,有对比性,对吗?王:对。梁:前些年,您也尝试过好莱坞的商业片拍摄。您个人是更喜欢独立影片,还是商业片?您是否觉得商业片会有更多限制?王:我还是比较喜欢自己的独立片。梁:更自由吗?王:对,你自己可以对故事有更多的控制,发挥一些不同的风格。比如你可以不采用简单的直述方式。好莱坞的片子其实也会跟很多不同的人合作。电影是一个合作的艺术,不像我自己一个人在家画画或者写书。在商业片里会有很多外界的影响。梁:那么商业片对您是否也意味着是一种另外的创作体验?王:电影也可以说是商品的一种,一定需要满足观众的口味。有时候去挑战一部商业片,也是很好的。不一定每部都是自己的独立片。所以我很多时候会跳来跳去的。其实在商业片中,也有它的艺术。梁:《雪花蜜扇》这部电影回归了一个中国女性的题材。您觉得拿它和18年前的《喜福会》相比,会有那些不同呢?18年前和今天相比,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肯定是不一样的。王:的确有很多不同。《喜福会》是母女之间的故事,牵涉一些历史背景,但是也不多。它是一种上下的关系。《雪花秘扇》是一种平行的关系,讲友谊的故事,不是两代人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很大的文化冲突。很单纯地讲友谊和中国人的故事。《喜福会》不同,它是讲中国人在美国的故事。或许内心表达的方法有相似之处,但在故事上、角色上是不太一样的。梁:您在海外生活多年,您拍这部电影,和中国本土的导演相比较,会有什么优势吗?比如说您是否会更了解海外的市场和观众?王:这还不能说是一种优势。我去中国拍中国的故事,我一定需要好好研究这个题材。邝丽莎在写小说的时候就做了很多研究。第二,我们写剧本的时候,用了很多北京、上海的编剧来帮我们,也请教了很多女书、裹脚方面的专家,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资料。这是很重要的。至于有没有优势,我只知道我可以算是一个旁观者,是从外部来观察,来做研究工作。但不管是中国的、外国的,最重要的都是要讲一个好故事。西方人讲故事的方式方法和中国人不一样。虽然现在中国的电影都很先进,受了西方的影响,但他们讲故事的方法还是不一样。比方说中国人讲故事不会按照顺序,有时候反而会复杂点。有时候对逻辑没有那么强调。比如吴宇森的《赤壁》,中国的特征很明显。如果明白《三国》本身就会懂为什么要这样讲,但外国人却会很疑惑。梁:就是说,观众本身对故事的背景知识的要有了解才行?王:对的。故事里面有很多细节,比如家庭里的细节,外国人也不会很明白。所以有时候需要更多的镜头来交代他们不明白的东西。这些东西或许我有一些优势,因为我明白两边的不同。我觉得一个电影的成功是很难讲的。李安的《卧虎藏龙》很成功,因为他明白如何很清楚地交代故事和角色,然后再开始打。这就是优势。梁:您提到中国导演拍摄家庭片。今年戛纳的金棕榈获奖影片《生命之树》也是这样的题材。您觉得西方导演拍摄的家庭故事会有什么不同吗?王:当然不一样啦,西方的家庭就和中国的很不一样,它们里面的细节、情感和人际关系都有很多差异。东方家庭里很多话都不讲明,就算讲出来,也会有不同的讲法,这在《千年敬祈》里面有提到过。我常常有兴趣用中国的方式来拍电影。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印度导演叫桑杰??里拉??布汗萨里,都是用在很简单、很直接的方法拍电影,类似于在剧场里拍摄一部话剧。这种电影的结构,主要是注重记录故事的发展,很客观。主观的东西不多。外国导演就比较主观一些。我们东方人看东西会比较客观,注重内心戏。梁:东方的文化背景会影响您看问题的角度,是吗?王:那是当然的。像小津安二郎,他很善于表现环境。这个很重要。所有的人物都生存在这个环境里。就像是一个包容体,包容了所有人。梁:您的电影作品很多改编自小说,您觉得小说改编的利弊都在哪里呢?王:利就是,一部小说已经有了一个故事、一个角色,情绪也已经形成,这对我会有影响。这个很好。自己写一个故事的话,对着一张白纸,有时候会感觉就很难。有个已经成形的作品来激发我的灵感,会更有利。弊就是,尤其对一本很厚的书,会有很多细节,要压缩到两个小时,很多东西就没有了。梁:您的电影都很注重人物的近景和特写。我记得有个镜头,雪花和百合裹脚之后流血了。后来镜头切到现代,李冰冰那个角色把高跟鞋脱下来,脚很疼的样子。简单的两个镜头,就把中国女性被束缚的状态表现得很到位。但您的作品又改自小说,台词方面又受小说影响。您觉得在叙述的时候是靠镜头语言比较多,还是靠对白比较多?王:我觉得两样都有,台词很要紧,画面表现也很要紧。我本人也很喜欢那个镜头,她脱下高跟鞋,脚很累,包含了很多内容。虽然妇女已经解放了,但还有四五寸高的高跟鞋,跟裹脚也有相似之处,这一个小镜头就代表了很多东西。小说中有一场婚礼戏,说亲戚要结婚了,两人当时已经有了误会。那场戏在书里有很多对白。我拍的时候都没有用,都用眼神和动作来表现。所以我觉得,有时候电影这种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很有趣的。梁:您还是比较注重镜头语言的,对吗?王:都有啦,好的对白也很重要。需要平衡。梁:您在对影片选角的时候,李冰冰和全智贤都有些什么特质吸引了您?王:我看过李冰冰很多不同的戏,尤其那些不是很商业的电影,她都是用一种很真实、很严肃的态度来演她的角色。那天晚上首映礼结束之后,本??金斯利(Ben Kinsley),就是演《甘地传》的那个演员,他是个很挑剔的演员。那天晚上他跟冰冰说,你的表演很真实。我觉得冰冰有这个特点。她每天到片场,都会想今天的戏怎么演才可以再好一些,为什么要做这个动作,讲这句台词,都要问得很清楚。全智贤呢,她在上海呆了两个月,我们在做准备工作的时候,她也会一直问不同的问题,剧本方面如何改进,如何让自己尽量融入角色。她演的时候,比较简单和直接,是靠直觉表演的一个演员,比较自然。梁:全智贤是不是因为语言方面的问题,台词和戏份会稍微少一些呢?王:也不是,剧本出来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有些对白可能她讲的时候稍微简化了一些。古装戏里她讲普通话,所以有些地方帮她简化了一点。不过有些地方,台词太复杂,她觉得没法讲,就改用了韩语。有一场戏,她和冰冰两个人的戏,雪花被丈夫打了,她们俩正要分别,百合让雪花跟她一起走,离开她丈夫。那场戏,她们两个一个用韩语,一个用普通话,但出来的效果反而更好。因为冰冰是用心在演戏,而不是单纯念对白。不像有些演员都太注重对白,她们两个真的是用心在演戏。梁:也就是说,她们演戏的时候已经超越了语言方面的障碍,对吗?。王:是的,我觉得这很了不起。梁:片中很多对白,比如像古代湖南的段落,会不会感觉太现代化了一点?您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才把对白写成这样?王:我觉得对白尽量不要太文言化,应该和现在的普通话比较接近一些。我们请教了很多专家、教授,让他们帮我们看过、改过。目的就是不要太文言化,只要意思和味道是对的就行了。梁:您作为一位男性导演,在表现女性细腻情感方面拿捏很到位,我觉得这很难得。比如《喜福会》中母女之间的情感对我的触动就很大。这次《雪花秘扇》又讲的是两位女性密友跨越时间地域的友情。您对于这种情感的把握,拍摄影片的过程中有没有询问过身边的女性朋友,问问看这种感情具体的细节?王:当然有了。其实不论拍不拍这部戏,我都一直会问这些问题。我们中国人有所谓阴阳之说嘛。每个人都有阴阳两面,对女性这方面的话题就会比较敏感。在拍《喜福会》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问了,女人在这件事上会怎样想啊?你对你妈妈怎样看啊?这部电影我就会问她们朋友之间的细节。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你了解下来就会知道它并不那么复杂。我不是那么大男子主义的人,自己觉得是这样就去做了。我本人长大的过程中,对这方面也比较敏感,我是我祖母带大的,我妈妈和我也很亲近,这些对我都有影响。梁:那您从小就比较注意这方面咯?王:我也不是刻意去这么做,它是一种自然衍生的感情。我和祖母、和妈妈的关系都很亲密,就会更注重这方面的情感。梁:也就是说,相比其他导演,您可能会更熟悉女性之间的这种情感。这部电影通篇的基调都是比较文艺的,我个人非常喜欢您这种坚持基调统一的做法。您有没有想过这种太过文艺的基调会影响观众群呢?因为您也知道现在的观众都比较喜欢那些戏剧冲突更强烈的电影,开拍之前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王:我觉得这些问题考虑太多,就会有太大的妥协。我拍《曼哈顿女佣》的时候也想过,但最终还是觉得应该重视如何去拍一个好故事,塑造一个好角色。尽量不要拖时间,尽量组织有意思的戏剧冲突。如果这些都能做得比较好的话,电影就会有观众。如果诚心去做一味迎合观众的商业电影,那一定是很糟糕的,会很假,很刻意。我永远都是这样认为的。就算是《曼哈顿女佣》,也有一个好故事和好角色,好的细节,尽量让节奏更快一些。梁:电影中两位女性隽永的友谊,就我的了解,很多观众都在质疑它会不会带有同性恋的色彩。我个人看过电影,没有这种感觉,但您觉得是否男性观众在理解这种感情的时候会有一些问题?王:确实是这样,如果以一个男性的角度来看就会不太明白,说这是同性恋。以前关于这部片子的宣传里面就有这个意思。但这和我们创作没有关系。我们本来打算请舒淇来演,她说这是一个同性恋的故事,这就影响了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我们拍摄时很小心,一直说明这不是同性恋的故事,只是很亲近的友谊。李冰冰有个讲法,我觉得很好,她说这是一种“第四类情感”,不同于一般的感情,不需要有什么肉体的或是性的关系。没有性关系,反而让感情变得更加特别。但又不同于普通的友谊,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我们做研究的时候,一些教授跟我们谈起“老同”,说大约是“一半一半”。就是说,历史上有一些老同可能会有性关系,但也有一些没有。不过她们都会在同一个床上睡觉,有很特殊的关系,但没有性。关系可以很亲密,但没有到达同性恋的地步。这一点大概是外国人最难明白的,他们看不到这么深层,他们一定以为这些都是同性关系(笑)。梁:我之前看过的很多电影,都是表现兄弟情谊的。这部电影说的是姐妹情谊,表现女性好友之间感情的电影确实比较少。而且女性的特点就是比较内敛,不会有那种很热血很奔放的表达。她们感情很深,但并不张扬。您对这种感情是如何看的? 王:这个尤其古装部分,都是逼出来的。历史上女人的地位很低,婚姻中男人是主导,婚姻本身是没有什么感情做基础的。就像生意一样,媒婆给两个人说媒,两个人就结婚,女人为男人生孩子,然后每天都在自己房间里呆着,只能跟别的女人在一起。就这样一个情形,女人跟女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都是逼出来的。在现代,虽然自由了很多,生活的选择也很多,不过我觉得还是有大男人主义的存在,女人之间做密友的还是有点逼出来的感觉。在男权主导的环境下,即使在大城市,我们看到的情况还是这样,男人看女人的态度还是不够平等。我在上海和北京,接触到很多女性,她们都有很好的女性朋友。有时候关系也很近。冰冰也常常讲她有一个非常亲密的朋友,现在分开了,但读书的时候两个人关系很近。梁:是的,现在的年轻人由于生活压力比较大,都会需要一个倾谈的对象。王:对啊,有一个倾谈的对象,把自己心里的秘密讲出来。也可以笑着讲嘛,跟同性间有一个交流。跟男人就比较难了。梁:我个人很喜欢湖南那部分,很多地方都是以歌唱代替对白,非常有特色。您专门做过一些研究吗?王:是的,我们找过一位龚的教授,他在中国是第一个研究女书的学术人物。梁:这些歌,现在当地还有吗?王:还有。龚教授当时找来很多当地妇女,她们里面有老同的后代,或者是会写女书的后代,也有专门对女书、民歌有了解的人,他都帮我们找来了。所以电影里面唱歌的都是当地人。有几场戏她们是用湖南当地的方言来说台词的。那些歌也都是从前一直流传下来的。这个我觉得很有意思,很特别。梁:很有当地特色。以前接触山歌比较多,属于情歌,电影里的歌,都属于叙事体,我还是第一次听到。王:她们的歌相当叙事,很白话,很直接,说什么就唱什么。而且我觉得很惊奇的是,都是很惨很悲伤的歌,很少有快乐的。高兴的、快乐的歌只有一两首。别的都是很悲伤的。你从她们的歌里就可以了解她们的生活状态。梁:还有就是电影的配乐,我个人很喜欢理查??波特曼(Rachel Portman)的配乐,这次配乐很中西合璧。您觉得请她来配乐与找个中国本土音乐家来配乐,会有什么不同吗?王:早在《喜福会》的时候我们就合作过。《喜福会》的时候我们就很注重中西融合。我跟她还特别提到,这次不需要太过中式,有一点味道就行了,不需要太侧重,不需要太明显。我觉得用稍微古典一些的西方的音乐来代表这种情感,反而会更有意思。因为影片中已经有了女书之类的很传统的元素,如果再用中国的音乐家,比如李安电影的配乐那种风格……可能就会有太多的中国元素了。也不能说不好。但这部电影的配乐还是应该偏西方、偏古典一些比较好,这是我个人的理解。梁:现在电影科技特别发达,电影多少都会用特效来帮助表达。比如《生命之树》也是很传统的题材,但用了很多现代电影的特效。您对这些技术进步怎么看?王:我觉得每个导演是不同的。我个人可能是越来越古老了(笑)。我虽然拍摄的时候摄影机什么的都是数字的,都很先进,这些我很相信。但对于特效,比如《变形金刚》啊,机器打斗啊……打斗我还是有兴趣的,但特效,有很多技巧上的东西,我觉得很繁杂。我也拍过一些,几部电影里也都有用到。我真的没有什么兴趣。我尝试过,但觉得不适合我。我还是喜欢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朋友啊,家庭啊,人和人的交往啊,这是我最喜欢的。梁:作为合作过两次的演员,您肯定对俞飞鸿印象很深,她20岁出头的年纪就在《喜福会》里出演了盈盈这个角色,到《千年敬祈》中的角色我也非常喜欢。2009年她推出了导演的处女作,叫《爱有来生》,不知道您有没有看过?王:还没有看过。但我知道那是讲两个不同时间的故事。梁:对,就是生活中缺乏语言交流的故事,很像《雪花秘扇》或者《喜福会》。您和她之间的往来对她导演和演员的生涯有什么启发和影响吗?王:《喜福会》之后我们就没有什么联络了,但在为《千年敬祈》选角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她,因为她年纪合适,也在美国住过一段时间,中西文化都有了解,中文英文都很好。她的电影我看过剧本,不过没有很深地讨论。我拍《雪花秘扇》也没有跟她沟通(笑)。她在《千年敬祈》中的表演很好。我们讨论过如何继续合作新的电影。梁:现在国内电影也有很大发展,总的来说还是鼓励本土电影的。但每年看下来口碑比较好的电影还是不多,您觉得主要问题出在哪里?王:我觉得问题主要就在,现在的电影都趋向于大制作、商业化、迎合观众的口味。光这样,并是很不好的方向。还是应该有那种很个性化的电影,能讲很特别的故事,但不一定很商业化。应该有很多不同形式的电影存在。梁:但这种电影跟商业电影比较起来,得不到太多宣传和支持。王:对啊,所以这个需要政府去扶持,也要观众去了解。梁:其实观众是希望这种片子存在的。最近的上海电影节也有很多独立影片,口碑很好,但影院的排片不会有太多考虑,很多观众想看都没办法看到。王:我觉得这种情况不是很好。很多很特别的小成本电影、独立电影都没有办法进入影院,这对电影很不利。梁:其实中国还是有很多好电影的。王:有啊,当然有。我在电影节的时候就看到很多很特别很好的电影,为什么不可以让国内其他的观众也有机会看到呢?如何去鼓励媒体来帮助宣传,政府也应该给予扶持,都很重要。在英国,或者欧洲别的国家,这类电影反而会有更高的地位,往往都是政府给钱资助。不一定是要讲政治的题材,什么类型的影片都有。都是去讲一个好故事嘛。没有什么限制,鼓励大家创作。国内有个拍纪录片的导演我很喜欢,叫王兵,他拍一个城市以前是个很大的工业城市,但在三四年的时间里就有很大的变化。拍得很细致很好看。这些东西本国的观众就完全看不到,外面的观众也很难看到,我也是在电影节才看到的。梁:很多电影都是靠参加国际电影节才被大家知道的。您在《雪花秘扇》之后有没有没想过再次回国拍片?王:我有想过,就看拍什么了。我甚至想拍一个纪录片,就在国内拍。比方说,我觉得中外语言方面的差异很有趣。最近有一个美国的语言学家,是个女的,写了一本书叫Dreaming in Chinese。她住在上海,丈夫在国外。因为她本身是语言学家,就研究中文英文两种语言的不同,有一些什么误会,态度有哪些不同,内容很有意思。梁:我记得在《千年敬祈》里面您也提到过。在用中文交流的时候,我们都趋向含蓄和内敛,用英文表达反而更顺畅。王:是的。有些中国人来美国时间长一些,跟外国公司的商务往来多了。回国之后做生意就会感觉方法态度都不一样,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故事。梁:现在中国有很多年轻人,不论是在国内发展还是在海外求学,在电影方面都很努力,希望能改善中国电影的现状。我就认识很多这样的年轻人。您对他们有什么个人建议吗?王:我的建议就是,想拍自己第一部电影的时候,就直接去拍,不要等。不要等什么大的资助,或者什么大的制作人。就拿一个数码摄影机,一点钱,或者不用钱,也可以拍出很好的电影。其实和写书差不多。就像《生命之树》,别人其实也可以做得到。不需要很多投资就可以做得到。有一个好的故事,有热情,就放手去拍就好了。不用等机会,这很重要。我在学校里面,对每一个学生都这样讲,不要等。你每天翻开报纸,或者杂志,里面一定有好的故事。你如果对故事有热情,就去写剧本,然后找一群和你一样有热情的人,一起去做就是了。梁:那您比较欣赏的华人导演都有哪些呢。王:我很喜欢张艺谋早期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陈凯歌早期的电影我也很喜欢,像《黄土地》、《霸王别姬》,这些都很好。台湾导演,我特别喜欢杨德昌。还有侯孝贤、蔡明亮,我也都喜欢。但他们都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啦。现在新的导演,像中国拍纪录片的王兵,看了他几部电影,我都很欣赏。梁:最后,请代我和影迷们像您的夫人缪骞人女士问好,很久没有看到她出现在银幕上了,不知有没有复出的计划?王:没有吧?她现在做很多别的事情,生活很开心了,已经不再喜欢演电影了吧?(笑)。梁:再次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谢谢!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雪花蜜扇》导演王颖访谈录”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新海诚访谈录:我与电脑的故事

新海诚访谈录:我与电脑的故事

游戏,动画,电脑,软件,感觉,计算机,导演,工具,新海诚,夏普,杂志,画面,公司,世界,产品,原来如此,强盗,想法,故事,译者,久石让,东西,冒险游戏,图书,新海,年代,日本,绿色,硬件,创作

2018-12-18 #短篇故事

关于‘仁’的小故事    王颖婷

关于‘仁’的小故事    王颖婷

孟尝君,冯谖,百姓,薛城,仁义,收齐,债款,东西,万岁,先生,命令,收债,有一天,这么快,冯谖客,买法,孟尝,王的臣,田文,君家,大路上,战国策,国策,买些,不象,借款,商贾,地方,战国时期,宾客

2020-05-25 #经典故事

关于‘仁’的小故事    王颖婷

关于‘仁’的小故事    王颖婷

孟尝君,冯谖,百姓,薛城,仁义,收齐,债款,东西,万岁,先生,命令,收债,有一天,这么快,冯谖客,买法,孟尝,王的臣,田文,君家,大路上,战国策,国策,买些,不象,借款,商贾,地方,战国时期,宾客

2007-10-11 #故事阅读

王颖老师讲述盘古开天地

王颖老师讲述盘古开天地

弹幕,倍速,高清,循环,全屏,字号,区间,洗脑,播放器,语言,类型,行数,连播,速度,直播,不透明度,自动跳过,默认设置

2020-06-01 #故事会

《长发妹》的读后感——王颖轩

《长发妹》的读后感——王颖轩

王颖,读后感,高山里,村民,姑娘,山神,神话,有一天,无意中,警告说,里有个

2016-01-15 #短篇故事

王颖:幼儿园迎新跳钢管舞 创新无底线?

王颖:幼儿园迎新跳钢管舞 创新无底线?

幼儿,钢管舞,幼儿园,孩子,衣着,动作,园长,视频,穿着,教育,中培,舞蹈演员,舞者,区教育局,向家,合和,有家,美和,长表,长和,共识,价值观,人们,作用,印象,原则,品格,国家,宝安区,女性

2019-02-13 #小故事

创业访谈录

创业访谈录

学姐,餐厅,江西瓦罐煨汤,同学,大学,饭菜,生活,南校,淄博职业学院,访谈录,文档,专业,创业项目,大学生,学生,收入,梦想,模具,瓦罐,能力,行业,营养,定位,挑战,管理,创业故事,小老板,自主创业,给我们,海阔

2020-05-11 #故事阅读

我是医院普通一员 我讲自己的故事——肿瘤一科护士王颖

我是医院普通一员 我讲自己的故事——肿瘤一科护士王颖

患者,病人,工作,护士,肿瘤,技术,病痛,生命,肿瘤科,我的家,同仁,家属,我院,护士长,病房,环境,科室,综合,如果我们,我没有,投入到,护理工作,丁格,王颖,科里,科主任,中心医院,卫生学校,大女孩,开展了

2020-06-24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