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莫言:国内诺奖文学第一人 却被许多人骂“不配” 他做错了什么

时间:2012-05-06

我记得2012年他得奖的那几天,各大报纸官媒纷纷报喜,书店售卖的蛙红高粱等书几乎一抢而空

提示:本文共有 206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说起莫言,无数人想到的都会是“诺贝尔文学奖”。

我记得2012年他得奖的那几天,各大报纸官媒纷纷报喜,书店售卖的《蛙》《红高粱》等书几乎一抢而空。

而作为中国作家中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这些年来一直活在大众的关注与争议之中。

人们关注的是他是否能够写出更好的作品,争议的则是他的作品是否真的比陈忠实、路遥等作家的作品强,能够压过他们获得诺奖。

要说莫言的文学功底,那自然不用怀疑。

从1981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到2012年获得诺奖,30年的时间,莫言获得了许多文学荣誉,如《红高粱》被评为“世界最美小说”,《丰乳肥臀》获“大家·红河文学奖”,《生死疲劳》获“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蛙获《茅盾文学奖》。而诺贝尔文学奖则是国际上给他的最高肯定。

但诺贝尔文学奖在给他带来最高荣誉的同时,也让他陷入了许多人的贬低谩骂之中。

国内文学家刘震云说:“莫言能获奖,说明国内至少十人也能获奖。”另一作家陈丹青也说:“我没读过莫言的书,但我知道他获奖不是因为作品。”

而国内的众多读者也纷纷表示莫言的作品文笔太过血腥,仿佛把灾难直接撕开扔在你脸上一般,让人读不下去,而且还有丑化社会的意思。

因为诺贝尔文学奖一向是公认有政治因素影响的,能获奖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多多少少都有政治倾向,所以大众也认为莫言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奖,也是因为里面有丑化国家的意思。

有人曾以鲁迅拒绝诺奖为例子,批评莫言没骨气。

对此,莫言曾在几年前的中澳文学交流论坛上做出过回应:

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事,几乎就是一条抽打当代中国作家的鞭子。但把鲁迅等人捧为神明,不把中国当代作家当人看,似乎也稍显过分。无论怎么说,最近30多年来,中国作家还是在努力创造,创造的成果也是丰硕的。而这些创造的源动力,也不是诺贝尔文学奖。

这段话,莫言表达了两个观点:

1、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不代表国内作家就都要拒绝,鲁迅确实很有成就,但国内当代作家也一直在努力创造新的有力量的文学作品,或许无法比肩鲁迅的文学成就,但总不应该把当代作家看得太低;

2、当代作家创作的作品都是自己的来源和动力,但这些动力肯定不是诺贝尔文学奖,能上奖,只不过是恰好与评奖标准相一致罢了。

对于这段发言,我个人是倾向于赞同的。

虽然鲁迅先生的文学造诣以及他那种淡泊名利的精神是当代作家比不上的,但当代作家确实都一直在努力创造好的文学作品,这是我们不能否定的。

而对于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对作家一种很高的荣誉,既然获得了,大方去领也没什么关系,我们一个泱泱大国,又何会因为一个文学奖而受损呢。

再说回莫言的作品。

莫言作品的叙事风格和文字描述一直被许多读者诟病,太过露骨,影响阅读体验,其展现的关于旧社会的景象也显得特别残忍,如《丰乳肥臀》对于农村的荒凉凄惨、人的悲惨遭遇等都非常赤裸真实。

但其实对文学家来说,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跟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喜好有关,虽然不能说里面的内容没有错误的地方,但既然能够在国内出版且获奖,整体上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莫言的作品带着一种残酷感,这是因为他就是从那种残酷的情境中走过来的。

他曾讲过一个略带魔幻的故事:

那时候他在上学,冬天学校拉来了一车煤。有一个生痨病的同学跟他们说那煤很香,越嚼越香。于是他们都去拿来吃,果然是越嚼越香。一上课,老师在黑板上写字,他们就在下面吃煤,一片咯嘣咯嘣的声响。老师问他们吃什么,大家齐说吃煤。老师说煤怎么能吃呢?他们张着乌黑的嘴巴说,煤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香极了,老师吃块尝尝吧。老师是个女的,也饿得不轻,脸色蜡黄,似乎连胡子都长出来了,跟男人一样。她狐疑地说,煤怎么能吃呢?一个男生讨好地把一块亮晶晶的煤递给老师,说老师尝尝吧,如果不好吃,您可以吐出来。俞老师试探着咬了一小口,咯嘣咯嘣地嚼着,皱着眉头,似乎是在品尝滋味,然后大口地吃起来了。她惊喜地说:“啊,真的很好吃啊!”

这故事看着不真实,莫言自己觉得是不是梦,后来他跟校门口的保安大爷确认过,确实是真实的事情。

对于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我们不应该带着成见去读,而应该把这当成一种学习和对过往的重新认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明白这些文学作品的魅力。

除此之外,若要对文学家进行评论,也应该去了解一下文学家背后的故事,因为他们的作品往往是根据他们过去的故事所演变来的。

余华曾评价莫言:“从文学的标准来看,莫言起码可以拿10次茅盾文学奖了。因为90%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

这话或许有些夸张,但毫无疑问是对莫言文学成就的肯定。

作为国内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尽管争议连连,但莫言的文学作品所体现的乡土情怀、文学价值以及社会价值是我们不能否认的。

而且相对于其他作家来说,莫言这种敢写敢说的风格更能让我们看到那个真实的过去。

在获奖这件事上,莫言真的没什么错。

在接受采访时,莫言说:“希望中国能尽快出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那样,焦点都集中到他身上,我就可以躲到一边安静写作了。”

从这段话,我们也能看到莫言对文学创作的热情,他本人也并没有因为荣誉而迷失。希望未来中国的文学环境会越来越好。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莫言:国内诺奖文学第一人 却被许多人骂“不配” 他做错了什么”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莫言并非诺奖第一人 关于诺奖 鲁迅是不屑一顾还是不配获得?

莫言并非诺奖第一人 关于诺奖 鲁迅是不屑一顾还是不配获得?

鲁迅,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中国作家,友人,中国,影响力,文章,文坛,文学,职业,莫言,曾有过,给自己,这个角度,不屑一顾,在此之前,诺贝,中不,大上,作品,历史,利剑,奖提名,奖项,旁观者,思想,成就,时代背景,水平

2017-10-19 #经典故事

《百年孤独》:成就过中国诺奖第一人莫言 好书1本胜过100本

《百年孤独》:成就过中国诺奖第一人莫言 好书1本胜过100本

亚诺,奥雷里,读者,百年孤独,小说,蒂奥,阿尔卡,乌尔,何塞,兰妲,苏拉,阿玛,作品,好书,代人,魔幻,布恩迪亚,主义,作者,生下,莫言,成就,世界,文学,长女,梅梅,长孙,内容,写法,加西亚

2014-11-01 #故事会

莫言携诺奖后新作加入“都来读书”计划 在抖音寻找“晚熟的人”

莫言携诺奖后新作加入“都来读书”计划 在抖音寻找“晚熟的人”

莫言,晚熟,小说,故事,短视频,新作,精神,读者,创作,作家,代表,作品,新书,交流,人民文学,这样的人,多采,李敬泽,部中,第一时间,第一人称,主角,串起,中国,书名,事实证明,人们,创作者,傻事,典型人物

2020-07-17 #经典故事

反映凡人与时代:莫言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出版

反映凡人与时代:莫言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出版

莫言,故事,新作,小说,晚熟,现实,读者,新华社,北京,作品,乡土,人物,作家,文学奖,平凡人,年龄,拔下,指令,方式,记者,社会,百态,眼光,第一人称,视野,诺贝尔文学奖,讲故事,里里外外,身份,过程

2008-11-06 #长篇故事

诺奖后的莫言:虽频繁参加活动 但对文学渴求未止

诺奖后的莫言:虽频繁参加活动 但对文学渴求未止

莫言,作品,保定,小说,北京,刊物,处女作,文学,经典,莲池,部队,作者,媒体,文学创作,稿费,经历,讲座,诗歌,创作,余华,宋宇,学英语,中新网,全国,先生,发布会,双月刊,地方,孩子,工资

2012-12-22 #长篇故事

诺奖获得者:莫言的成功之路

诺奖获得者:莫言的成功之路

莫言,小说,作品,创作,红高粱,文学,透明的红萝卜,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电影,丰乳肥臀,保密员,解放军艺术学院,发表了,作家,世界,信封,女儿,声誉,家乡,小时候,干事,教员,散文,文坛,文学系,文学奖,班长,编辑部,退稿

2020-09-17 #故事会在线阅读

莫言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莫言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莫言,故事,晚熟,获奖,作家,小说,读者,创作,高密东北乡,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时代,现实,高参,人物,新作,个人,人事,人和事,作者,地标,坐标,故乡,文学,枷锁,桂冠,状态,社会,红高粱,网络

2007-11-18 #小故事

小学没毕业考上大学的莫言 与世界相连不是诺奖 是一个人的文学

小学没毕业考上大学的莫言 与世界相连不是诺奖 是一个人的文学

文学,创作者,莫言,世界,个人,阅读者,人生,内心,文化,时候,创作,人性,意识,父母,制度,利益,故事,语言文字,经历,隔膜,生活,好的,事物,大学,天下,语言,率性,眼光,财产,共鸣

2010-06-02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