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 论史上最衰倒霉蛋

时间:2012-05-09

古来成功者,除了个人努力,也离不开运气照顾

提示:本文共有 978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0 分钟。

人是群体性动物,居于社会,生存于大自然,必然受到诸多外部因素限制,不可能想干嘛就干嘛,比如刮台风就无法行船,河干了就不能游泳,甚至往严重里说,地震来了,任你跑得再快也逃不掉。

古来成功者,除了个人努力,也离不开运气照顾。比方说袁绍,甭管史书给他扣了多少顶帽子,但事实就是官渡之战时,曹操被打的濒临崩溃,要不是发生许攸叛逃这个偶然事件,你敢说曹操一定赢,袁绍就一定输?

许攸叛逃,袁绍有多大责任?许攸家人犯罪被抓,别说袁绍有没有责任,他知不知道都是一回事。更何况谁又能想到,在己方大优,马上就要获胜的时候,属下重臣抛家弃子,孤身投敌,许攸这是正常人的脑回路?

唐代大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感叹:“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用以比喻运气不好,衰到了极点,但其实冯唐李广,并不是运气差的问题。冯唐不是没做过大官,他在汉文帝时期就曾担任车骑都尉,那是比两千石的高官,掌管所有战车部队。而李广一生战斗无数,仅跟匈奴就有七十多次,虽然漠北之战因迷路贻误战机,但一辈子没打过胜仗,都因为迷路?

历史上真正倒霉鬼都是无名无姓的小人物,他们可能天资聪颖,未来不可限量,但五岁时邻居家失火把他给烧死了;又或是学富五车,考个状元十拿九稳,偏偏进京赶考路上,被强盗不分青红皂白砍了。

你说遇到这种事,往哪儿说理去,做人不易,要成功更难,甚至说今天出门没被陨石砸死,都要跪谢大宇宙不杀之恩,所以那些帝王将相,基本都属于运气好到冒泡,祖坟都快烧着了那种。

有运气好的,就有运气不好的,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因为最倒霉的,连名字都未曾留下,也就无从讨论。仅以有名有姓者来说,这位仁兄可算得上灾神附体,从小到大就没几件事顺过,干什么什么不对,老天爷处处跟他搞鬼。

如果说他不够努力也就罢了,偏偏他不仅勤奋,还很有天份,他的选择没问题,做法也没问题,里里外外挑不出毛病,偏生都毁在一些不起眼,或者说完全偶然的因素上。若论倒霉程度,他甘居第二,没人敢说第一,活脱脱为我们展现了什么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这位历史头号倒霉鬼就是隋末群雄之一,瓦岗寨大当家李密同志。他有多倒霉,我们先来看看他的出身,李密出自赵郡李氏。都知道隋唐是门阀政治,权力实际掌控在世家大族手里,隋末有五姓七望之说,也就是五姓七家,分别为: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都是一等一的豪门。

其实当时赵郡李氏还排在李渊的陇西李氏之前,因为他们家当皇帝那是之后的事。赵郡李氏为啥牛,因为李密祖上全是牛人,三国志形容袁绍家世,用了一个词“四世三公”,意思是他们家连续四代人都做过三公。

李密家也是四世三公,他曾祖父是名将李弼,西魏八柱国之一(顺便说一句,李渊的爷爷李虎,也是其中之一),受封魏国公;爷爷叫李耀,北周邢国公;老爹叫李宽,被隋朝封为蒲山郡公。

像李密这样的门第,搁大隋朝也是数一数二,可他在隋炀帝那里连个一官半职都没捞到,为啥,因为脸黑。

这个脸黑,不仅指运气背,李密长得也确实挺黑。李宽死的早,所以李密很小就继承了爵位,隋炀帝登基,遴选子弟入替宫掖,李密也被选上了,封的官还不小,亲卫府大都督(隋府兵制里的禁军),但没干几天就被撤职了,原因是隋炀帝看他不顺眼。

“向者左仗下黑面小儿为谁?”得到旁人答复后,杨广下令调走他,因为他觉得这黑脸小子看起来怪怪的。“个小儿视瞻异常,勿令宿卫。”

被派去执行命令的是大权臣宇文述,也是后来革了隋炀帝老命的宇文化及他老爹。虽然李密年幼,但因为门第高贵,宇文述不敢怠慢,所以他换了套听起来相当有说服力的言辞。

“我看世兄天庭饱满,骨骼精奇,绝不是一般人,当兵这种粗活,怎能适合你,世兄应该靠读书博个功名,一定能拿个状元。”

不得不说,隋炀帝很有点先见之明,按李密之后轨迹看,留他当侍卫绝对高风险,而搞政治思想工作的,水平就是不一般,忽悠人都是一套套的。

大隋朝第一个搞科举,李密毕竟是小孩,被宇文述马屁一拍,高帽一戴,顿时就有点飘飘然,当场就办了辞职手续。

当兵不成,那就读书,要说李密也真用功,他拜在国子监包恺门下,成绩数一数二,包恺弟子里没人能比得上他。“师事国子助教包恺,受《史记》、《汉书》,励精忘倦,恺门徒皆出其下。”

甚至他的用功,还惊动了一个人,大隋第一名将,太师杨素。有一天李密照常去国子监上课,骑着牛,坐在牛背上还摇头晃脑读书。杨素很好奇,就追上去问他是谁,读的什么书?李密回答说项羽传,杨素聊了几句,惊叹不已,回家跟儿子杨玄感好一顿猛吹。

这刻苦读书吧,不管古代现代,也不管国内国外,搁谁都是好事,但偏偏搁李密身上,它真就不见得多好。为啥,你瞅瞅他读的啥书,项羽传。李密非常崇拜项羽,从小就立下了“救世济民”的志愿。“密多筹算,才兼文武,志气雄远,常以济物为己任……乃散家产,周赡亲故,养客礼贤,无所爱吝。”

他以项羽为偶像,就连他的仇人,李唐编撰的隋书也承认,李密才能,堪与陈胜项羽相比。“陈、项之季孟欤。”

项羽是英雄不假,可他是悲剧英雄啊,李密啊李密,你这书从一开始就读错了,你应该去读刘邦传。

但李密读书导致的更大悲剧在后面。613年,隋炀帝二度亲征高句丽,负责后方筹备粮草的杨玄感趁机起兵造反。杨玄感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长安把李密请来当军师,为啥,这都要怪杨素。杨素说,李密很厉害,你们都不如他。“汝等不及。”

东方不亮西方亮,隋炀帝不赏识,别人赏识也是好事,可杨玄感根本不是那块料。李密给他提了个建议,分为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向幽州出兵,把隋炀帝大军堵在北方,粮草一断,要不了几天就会崩溃;中策是趁关中空虚夺取西都长安,凭借潼关天险稳扎稳打;下策是就近打东都洛阳,能不能打下来不好说,等隋炀帝大军赶回来更麻烦。

杨玄感听完表示,你讲的很好,很有道理,然后选择了下策。杨玄感认为,他在中原起兵,如果连近在迟尺的洛阳都不打,会给天下人笑话,何况官员家属都在洛阳,正所谓“家眷在手,江山我有”。

结果洛阳城没打下来,隋朝援军先到了,杨玄感再次找人问计,这次找的是左武卫大将军李子雄,答复跟李密一模一样。“东都援军益至,我师屡败,不可久留。不如直入关中,开永丰仓以赈贫乏,三辅可指麾而定。据有府库,东面而争天下,此亦霸王之业。”

杨玄感总算死心,领着人往西走,走到弘农又停下了,因为他听说这里有一座行宫,守兵很少,却存放了大量粮食财物。李密劝他赶紧跑,追兵马上就到,现在不是考虑这个的时候,但杨玄感却不想放弃嘴边的肉,弘农宫打了三天没打下来,追兵到了。

杨玄感六月起兵,八月初一兵败自杀,满打满算不到两个月,不到六十天,李密一下子从蒲山郡公变成了大逆不道的死囚,被关在长安天牢里。杨玄感兵败后,李密跟着杨询(杨玄感叔父)跑,乔装打扮混进了潼关,躲在杨询老婆娘家。但李密那是啥运气,杨广都说他脸黑,没几天就被邻居告发了,叮里咣当被捆了个结实。

所以说读书有什么好?不读书能去国子监吗?不用功能被杨素看到吗?不被杨素看到能给儿子瞎吹吗?不瞎吹……打住打住,我这是胡扯淡,家长们千万不要动怒,纯属玩笑,读书一定是好事,因为天底下像李密那样背到家的,真没有几个。

李密是叛军骨干,所以隋炀帝下令把他送来,八成是要亲眼看着千刀万剐才解恨,杨玄感尸体都被愤怒的杨广剁成了肉泥,更何况这个他早就看不顺眼的黑脸小子。

隋炀帝在高阳,于是李密坐进了囚车往高阳进发,在他的人生最低谷,即将变肉泥的前夕,上天终于帮了他一次,也是李密一生中屈指可数的好运气。押运官很贪财,李密买通了他,趁着夜里看守松懈逃了出来。

但好运也就到此为止,李密先去平原投靠一伙打着起义军旗号的盗贼,头目叫郝孝德,是个粗人,虽然同是造反派,但却看不起李密,因为担心收留他招致灾祸,所以变着法逼他走,连饭都不给吃,饿的李密只能啃树皮。

李密牛角挂书

离开郝孝德,李密打算隐姓埋名,做个老实人,于是改名叫刘智远,跑到淮阳当教书先生,想起从王爷变老师的种种遭遇,情难自已,提笔写了一首诗,写完还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偏巧给一个缺德学生看到了,这学生思想觉悟也是高,怀疑李密不是普通人,跑去报告了太守,太守派人来抓,李密只能再次逃跑。无处可去,李密只得冒险投靠妹夫,雍丘令君明,君明很讲情分,收留了他这个钦犯大舅子,但李密那是啥运气,没呆几天,君明的侄子把他们全告发了,李密虽然逃掉了,但君明却被处死。

参加起义军不行,教书不行,投靠亲戚也不行,这真是天下茫茫之大,竟无寸许可安身。想来想去,李密最终想到一个主意,改个名字去参加起义军,我不说我是李密,这总行了吧。

但结果是真不行,616年,翟让在滑县瓦岗寨起义,到处招兵买马,李密用了个假名参军,可没想到,还是被人认了出来。

起义军也存在鄙视链,跟郝孝德一样,翟让也担心李密会带来灾祸。他们这种造反派,名为义军,实为盗寇,根本没什么实质宗旨,干得也只是打家劫舍的勾当,所以隋朝不会很在意,但队伍里如果有钦犯,那性质就变了。所以翟让第一反应,就是把李密关起来,准备砍了脑袋送官府。

如同上次死里逃生一样,老天爷不舍得李密早死,我还没玩够呢,在生死关头又拉了李密一把。李密冒死主动承认身份,并求王伯当向翟让转告,只要不杀我,我有办法说服附近的几伙小势力。

翟让正缺人手,杀不杀李密无所谓,但如果能拉来一伙人,那明显是赚了。翟让将信将疑的派他去,结果附近小毛贼真给他拉来了。

为了取得翟让信任,也或许是李密感受到,上天终于肯给他喘口气,于是他向翟让提出了更多建议。

李密一针见血指出了起义军最大问题,缺粮。滑县这个地方太小了,虽然能劫点漕运,但撑死只够养万把人,没粮就没人,没人就没办法抢更多粮食,所以必须搬个家,换个地方折腾。

虽然翟让不是很懂这个恶性循环理论,但经过上次的事,也有点对这个黑脸怪刮目相看,爽快答应了,于是转战荥阳,纵兵掳掠,很是发了一笔小财,但发财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麻烦。

荥阳靠近东都洛阳,隋政府感觉不能放任这伙毛贼捣乱,于是派来了张须陀。隋朝名将里,张须陀独树一帜,为什么?因为他专门对付农民起义,堪称镇压专家,大大小小几十战,从无失手。

听说张须陀要来,翟让吓得魂飞魄散,带着人就要溜,因为他之前吃过张须陀的苦头,但被李密拦下了。张须陀虽然厉害,可李密跟着杨玄感造反时什么没见过,那时的对手,可是屈突通、来护儿等大隋第一流名将。

在李密的坚持下,翟让只好列队迎敌,在翟让本部大败的情况下,李密率领一千多人伏兵,抄了张须陀后路,隋军大败,张须陀本人战死。

这个结果令瓦岗将领集体懵逼了,张须陀死了?我们打死了张须陀?但李密毫不意外,只要老天不捣乱,我能做的岂止于此?所以趁热打铁,李密提出了第二个计划,也是他建议来荥阳的真正目的。

攻打兴洛仓。兴洛仓位于巩义县河洛镇,这是大运河最大的中转站,从江南运来的粮食,都囤积在这里,方圆二十余里,共有三千窖,每窖八千担,最高存粮可达2400万担。

“昏主蒙尘,播荡吴、越,群兵竞起,海内饥荒。明公以英杰之才,而统骁雄之旅,宜当廓清天下,诛剪群凶,岂可求食草间,常为小盗而已!今东都士庶,中外离心,留守诸官,政令不一。明公亲率大众,直掩兴洛仓,发粟以赈穷乏,远近孰不归附?百万之众,一朝可集,先发制人,此机不可失也!”

听完李密的话,翟让更懵了,“我只是个农民,你说的我不懂,也从没想过。如果先生执意要干,就请先生先行,我唯马首是瞻。”

“仆起陇亩之间,望不至此,必如所图,请君先发,仆领诸军便为后殿。”

李密率领七千名精兵先头出发,顺利攻下了兴洛仓,宣布开仓放粮,凡附近百姓,任意自取,能拿多少拿多少。消息传出,方圆百里的百姓都惊动了,全过来搬粮食。“老弱负繦,道路不绝,众至数十万”。

百姓们啥工具都有,大米洒的遍地都是,积了数寸厚。“洛水两岸十里之间,望之皆如白沙”,把贾闰甫心痛坏了,李密却哈哈大笑,“这下(百姓)可够吃了。”

打下兴洛仓,举国震惊,瓦岗军声威大震,一跃而成为最强造反派。周围几个郡县先后投降,连虎牢关守将,名将裴仁基(演义里裴元庆他爹)也率部归顺,一时众多文臣武将齐聚,李密麾下人才济济,事后名列凌烟阁开国24功臣的就有五个(徐绩、魏征、张亮、秦琼、程咬金)。

从616年12月1日张须陀战死,到618年三月,这一年多灾神没怎么捣乱,李密也得以尽情施展才华,仅一年时间,瓦岗军人数从万把人,迅速发展到了三十多万,势力范围也从一个小小滑县,扩展到河南大部分地区,东都洛阳,只剩下一个孤城。

就在一年多之前,李密还关在翟让的牢房里,随时可能被杀头,一年后,他已经坐上了瓦岗寨头把交椅,面前摆放的是,窦建德、孟海公、徐元朗、包括那个不给他饭吃的郝孝德等十几路英豪表示归顺,劝他称帝的文书,连李渊也送来贺表尊他为盟主。

如果上天肯怜悯这个男人,他究竟能创造多少奇迹?我们不得而已,因为李密命中注定,厄运永远缠身。

有人说李密之败,在于瓦岗内乱,他不该因争权杀翟让。

错,首先不是争权,首领是翟让心甘情愿让出来的,也是众望所归。自攻下兴洛仓后,翟让已经意识到,他的才干和这个男人相差太远,不要说对比,他就连李密的想法,都越来越猜不透。

但杀翟让也确实因权而起,不是李密争,而是翟让后悔了。随着瓦岗军势力越来越大,翟让无所谓,但他身边人不干了。翟让哥哥翟宽不住埋怨:“你不愿意做皇帝,让给我啊,为什么让给外人?”

虽然李密并未称帝,原因等会再说,但在瓦岗众人眼里,这是早晚的事,所以翟让部下开始四处活动,游说众人推举翟让担任大冢宰。

大冢宰,又名太宰,还有一个名称叫天官,看这些就能明白,这个官是干啥的。李密只是自称魏公,而翟让是司徒加东郡公,如果再多一个大冢宰,等于翟让反而压过李密一头了。后世批评李密杀翟让导致瓦岗内部分裂,但实际情况却是,不杀翟让才是真正的分裂,李密不动手,翟让就先动手了。

这天李密又打了一个胜仗,翟让带着部下来讨酒喝,酒宴上李密安排刀斧手,处死了翟让。如果李密有心铲除异己,他完全可以借这个机会,把在场翟让旧部一网打尽,酒宴上除了翟让还有一百多人,瓦岗重要将领几乎全在场。

他也不是没有理由,单雄信因为过于软骨头,被房彦藻(房玄龄叔父)好一通鄙视。“单雄信等顿首求哀……彦藻以雄信轻于去就,劝密除之,密爱其才,不忍也。”

徐绩(大唐名将,民间称为徐茂公)更惨,混乱中被某个不长眼的士兵砍了一刀,正中脖颈,差点当场去世。但李密的做法是安抚了他们一顿,并亲自去兵营,向士兵们通报情况,并把翟让部下分交徐绩、王伯当、单雄信统领。

杀了翟让,瓦岗更统一了好不好,虽然单雄信后来投降了王世充,但他是战败被俘,以单雄信的气节,被抓就投降这真的一点都不意外。徐绩也是翟让旧部,李密失败后丢下他不管,只带着王伯当投靠李渊,徐绩一点不恨,反而把瓦岗军民人口账簿,派人快马送给李密,好让他能有点见面礼。李密叛唐被诛后,徐绩率领瓦岗军,按照君臣礼仪为他送葬,很多人哭到吐血。

李密失败原因,他比谁都清楚,瓦岗军表面如日中天,背后却埋有重大隐忧。新唐书指责说,李密当年劝杨玄感早点夺取关中,不要在洛阳死耗,结果到了自个儿,重蹈覆辙,仍然一味在洛阳跟王世充死拼,早点去关中不什么事都没了。这就叫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说别人一套一套,自己也做不到。

柴孝和也问过这个问题,李密摇了摇头,回答说:“今非昔比。”杨玄感部下是正规士兵,瓦岗军是什么?如假包换的山大王,还都是土生土长,亲朋好友,姻亲故旧,都在这里,让他们去关中创业?难!

而如果把他们留在这里,李密单率一只精兵西进,那这些人大概率故态重萌,重操旧业,搞不好还会因争地盘打起来。杨玄感可以走,他却不能,他只能先把洛阳打下来,打下洛阳就可以名正言顺称帝,而称帝后这帮老粗也都成了开国元勋,尝到了甜头,再鼓动他们西进,他们才会乖乖听话。

所以,对杨玄感,洛阳非必须,对他李密,却是个死任务。

柴孝和默然不语,最后长叹道:“天意如此,非人力所能及,剩下就看老天吧。”

天意显然不会站在李密这边,先是柴孝和掉进洛河淹死,李密悲痛欲绝,还没缓过劲来,618年正月,一个更大的噩耗传来,隋炀帝死了。

对别人来说,杨广死了,那是天大的喜事,但唯独对李密,却无异于晴天霹雳,因为他所有大义,都是为推翻这个暴君。谁也没想到,暴君就这么死了,而且死的非常凄惨,连口棺材都没。

大业十四年正月(618年三月十日),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勒死于温室,享年五十岁。“萧后令宫人撤床箦为棺以埋之,葬吴公台下。”

此时李密正屯兵北邙,直逼上春门,洛阳被围的水泄不通,岌岌可危,却没法打了。驻守洛阳的越王杨侗(杨广之孙)称帝了,摇身一变,变成了皇泰帝。

李密的起义口号,只对准杨广一人,所以他才能拉拢到诸如柴孝和、房玄藻、裴仁基甚至魏征这些隋朝旧臣,但现在的洛阳,主人不是隋炀帝了,甚至某种意义上,和他是同一战线的伙伴。宇文化及立了一个傀儡皇帝,并宣布杨桐之流,都属反贼。

反贼打反贼?打还是不打,这是个问题,但也不用烦恼,因为随着隋炀帝驾崩消息一起到来的,还有宇文化及的十万大军。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宇文化及,那就是狂,这是个狂到没边的人,狂到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宇文化及杀死杨广后,就梦想收复两京(隋是两京制,西京长安,东京洛阳),领着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北上了。

李密心情很复杂,但杨桐却心花怒放,宇文化及的大军,对他来说不谛于天上掉馅饼。他连忙派人去给李密送信,封了李密一堆官,并许诺,如李密能铲除宇文化及,东都辅政就是他的。

辅政云云,就是将洛阳拱手相让换了个说法,这些官职李密并不放在心上,但能不能控制洛阳城,却对他至关重要。李密很清楚,杨桐的用意是两虎相争,他坐收渔翁之利。

但明白又如何,李密的选择实在不多。如果继续攻打洛阳,势必腹背受敌,宇文化及肯定不会拿他当朋友,可如果撤兵后退,自己做渔翁,又可能导致人心尽失,先前一干努力付之东流。

因为自己的旗号是“济世救民”,杨广就算有一万个错误,也不应该死在宇文化及手里,奸臣比昏君更可恶,更何况还是一个犯上弑君的奸臣。

李密最终决定接受诏安,关于这件事,我觉得原因有二:一是他有把握剿灭宇文化及,而且不费力气,杨桐期待的二虎相争,在李密计划里,是趁机吞并宇文化及的部队。

二是相较杨桐来说,打宇文化及更得人心,因为杨桐品行宽厚,甚有民望。“皇泰主眉目如画,温厚仁爱,风格俨然。”杨桐许诺的东都辅政,他也不担心不算数,因为洛阳城里有他的内应,内史令加开府仪同三司,兼左骁卫大将军,鲁国公元文都。

所以,如果能吞了宇文化及,又能兵不血刃获得洛阳,那实在再好不过了,至于杨桐,李密并不在意,因为毕竟只是个小孩子(14岁)。

怎么收拾宇文化及,李密早有计划,十万大军千里迢迢而来,一路又无补给,粮食肯定不多。李密的办法就是议和,拖住他,并假意许诺送他军粮。

对于敌人的好意,宇文化及欣然接受,下令士兵放开肚皮吃喝,“不用挨饿了,我们马上就有军粮啦,李密很快投降。”

一切都按计划进行,大功即将告成的节骨眼上,老天再次跟李密开了个玩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毁掉了所有。

宇文化及军粮吃尽的当天,李密有个部下,因犯法受罚,心怀不满,干了件跟许攸一模一样的事,叛逃,并把真相告诉了蒙在鼓里的宇文化及。

受到愚弄的宇文化及大怒,立刻点齐兵马,发动了不要命的攻击。事实证明,即使是只猪,激怒了也很可怕。这场仗只持续了两个小时,从辰时打到酉时,李密最终获胜,但仅仅只是惨胜。“李密破化及还,其劲兵良马多战死,士卒疲倦”。

精兵战马,大多战死,甚至连李密也挨了一箭。宇文化及率残部撤走后,李密来不及喘息,急忙回到了洛阳,驻扎城外,因为洛阳出事了。

趁着李密与宇文化及缠斗,无暇兼顾,王世充突然兵变,包围了皇宫,逼迫杨桐处死了元文都等人。

王世充兵变原因是害怕,听到李密的捷报,便鼓动士兵说:“我们跟李密交战多次,杀死他们那么多人,早已结下深仇,如果李密执政,我们恐怕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说起来王世充能当上洛阳军事总管,完全是个意外,当年隋炀帝派往洛阳的援军,一共有两路,王世充这路是副手,真正主帅是隋朝名将,率领幽蓟精兵的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薛万彻他爹)。

薛世雄走到河间的时候,恰好碰上河间诸县也在募兵,目的是剿灭窦建德。看到大军到来,河间诸县便紧挨着薛世雄部队扎营,到了晚上,亡命徒窦建德亲率数百名敢死队劫营,他的目标只是河间县部队,这些杂牌兵登时大乱。

夜里凑巧起了大雾,什么都看不清,这帮杂牌兵一闹,顺带搞乱了薛世雄的部队,折腾了一夜,到了第二天天亮,薛世雄部下跑的只剩几十人。

打了一辈子仗,这么莫名其妙的败仗,还是第一次。薛世雄连羞带气,直接两腿一蹬,嗝屁了,远在洛阳的王世充白捡了个便宜,从副元帅变成了正元帅。

李密虽然带着人在城外扎营,却没做防备,王世充拿他当仇人,他倒没放在心上,所以当王世充部队缺粮,要求用衣服换粮食,李密满口答应。

毕竟已接受了诏安,名义上大家同殿为臣,是同僚不是敌人,所以李密用意只是来探听虚实。元文都死了,洛阳城内情况,对他是两眼一抹黑,他最关心的问题,是杨桐的辅政承诺还算不算数。

李密这只部队里,夹杂着大量家眷,这趟不是来打仗的。如果杨桐信守承诺,瓦岗将领们以后就要在洛阳安家了,所以带着媳妇儿子来见见世面,说不定天子还要召见呢。

王世充趁夜发动了奇袭,李密猝不及防,只得撤退。这场仗虽然损失不大,但影响却极大,因为随营家眷,尽落敌手,连从宇文化及那里抓到的人质,王世充的哥哥王世伟,以及王世充的大儿子王玄应,也都被抢了回去。

“世充兄世伟及子玄应随化及至东郡,密得而囚之于城中,至是尽获之。又执密长史邴元真妻子、司马郑虔象之母及诸将子弟。”

邴元真等人,起初就因和王世充私下有来往被李密怀疑,所以王世充一拿老婆孩子威胁,立马投降。当时徐绩守黎阳,王伯当守金墉,最重要的洛口城(以兴洛仓修建的新城,也是李密政权都城),凡李密出征,都以长吏邴元真留守。洛口一失,瓦岗诸将纷纷投降,李密再也无力与王世充抗衡,只得率领王伯当等残部,远赴关中。

上天对李密刻薄到了那种程度?邴元真投敌,并不出李密意料。他的想法是,趁王世充部队毫无戒心渡河时,从侧后方发动攻击,所以事先并不阻挠。但李密派去的侦察兵,不知道是睡着了,还是重度近视,王世充部队渡河,他一点都没察觉,等他发现的时候,敌军已经渡河完毕,大摇大摆进城了。

正所谓造化弄人,英雄无功,李密并不甘心吞下失败苦果,他去投靠李渊,恐怕还在指望,这个远房亲戚能拉他一把。但李渊对他,表面欢迎,内心非常忌惮,虽然把表妹嫁给了李密,却不授他任何职务。

没过多久,李渊终于命他回洛阳召集旧部,但李密前脚刚走,使者后脚就到,又叫他返回。李密这时终于明白,李渊这是告诉他,“我不信任你。”

既然不信任,那就走吧,于是李密决定不再回头。这一切都在李渊的盘算中,谁都明白,李密是头老虎,放他出去就等于放虎归山,他怎么可能肯回头?你走了就好,我正缺一个杀人的理由。杀人好说,杀人借口是门大学问,李密是来投奔他的,如果直接杀了,以后谁还敢来投奔你?更重要的是,李密讨厌,但他的部下一点都不讨厌,无缘无故把他杀了,怎么跟那些人解释?

李密对外放风,声称要回洛阳,实际却一路南下,打算翻越熊耳山,投靠驻扎在襄城(今河南汝州)的旧部张善相。李密这招瞒天过海,瞒过了别人,唯独给宜阳守将盛彦师看破了,如果李密径自东归洛阳,以他大名,虽然李渊有命令,沿途州县也没人敢对他动手,但偏偏这个盛彦师是个硬骨头。

盛彦师在必经要道埋伏了弓箭手,静候李密到来,箭如雨发,李密瞬间变成了刺猬,从此这里就改名为邢公岘。

在人生的最后一刻,老天仍然在跟李密开玩笑,这一年,是李渊称帝的第一年,武德元年,而这一天,是武德元年的最后一天,大年三十。或许,老天把原本属于李密的运气,都转给了李渊吧,此李即死,彼李当立。

最后说一下那个邴元真的结局,因为他牵扯到一个小秘密,邴元真是翟让旧部,所以有人说他背叛李密,是早有不满。一年后,武德三年,李渊用李密的人头,不费吹灰之力招降了徐绩等瓦岗旧部,李世民开始着手进攻洛阳城。王世充属下濮州刺史杜才干,来到滑州城(滑县,瓦岗寨故地,邴元真投降王世充后被封滑州刺史),以叙旧为名,将邴元真骗出城外,砍下了他的人头,拿到李密坟前祭奠,随后,杜才干举州投降李唐。

这个杜才干,也是瓦岗旧将,同时也是翟让旧部。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 论史上最衰倒霉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 讲一讲关于他们的故事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 讲一讲关于他们的故事

冯唐,汉文帝,李齐,李牧,廉颇,李广,封侯,刘恒,赵国,魏尚,匈奴,时候,名将,汉景帝,郎官,和李牧,这个人,大将,年代,结果,汉文帝刘恒,人头,大名,故事,汉文,皇帝,监狱,老头,老人家,老人

2010-11-17 #故事会

水浒里的杨志 一个被逼上梁山的倒霉蛋 一部倒霉蛋的励志史!

水浒里的杨志 一个被逼上梁山的倒霉蛋 一部倒霉蛋的励志史!

杨志,朝廷,结果,林冲,牛二,王伦,一身,命运,梁中书,鲁智,高太尉,本事,武将,称号,经历,就这样,泼皮无赖,为民除害,刘备,员武,晁盖,里中,杨志来,花石纲,蔡京,人丁,一票否决,上梁,东京,东西

2013-04-27 #故事大全

红石岗倒霉蛋的故事

红石岗倒霉蛋的故事

倒霉蛋,银子,驴头,驴肉,父母,白布,县衙,差役,人们,县城,南关,厕所,招牌,神像,身子,饭锅,回家,没办法,走过去,没有了,吴志强,杨庄乡,上都,岗村,有一家,西家,院子里,东家,一家人,个人

2018-12-29 #故事会在线阅读

倒霉蛋儿的爱情故事

倒霉蛋儿的爱情故事

沈浩,相克,有缘人,典型,一生,大门口,厄运,变态,标签,装酷,灾星,滚滚红尘,生命,男人,词条,倒霉蛋儿,到一个,戴墨镜,孩子是,竟然是,出了名,下去了

2020-05-09 #故事大全

名人成长故事:那个伟大的倒霉蛋

名人成长故事:那个伟大的倒霉蛋

乡绅,元帅,女儿,妻子,生命,酒馆,塞万提斯,诃德,斗牛士,好的,写日记,作家,一家,一帮人,世界,主人公,事情,作品,催征,倒霉蛋,作者,医生,军需,小时候,命运,国家,和顺,地方,境遇,将军

2020-06-12 #小故事

名人成长故事:那个伟大的倒霉蛋

名人成长故事:那个伟大的倒霉蛋

乡绅,元帅,女儿,妻子,生命,酒馆,塞万提斯,诃德,斗牛士,好的,写日记,作家,一家,一帮人,世界,主人公,事情,作品,催征,倒霉蛋,作者,医生,军需,小时候,命运,国家,和顺,地方,境遇,将军

2020-08-25 #故事大全

倒霉蛋的爱情故事TXT

倒霉蛋的爱情故事TXT

如果不是,美女,可以从,木萧,小树林,一锅,倒霉蛋,令人窒息,上司,人生,中国,作者,天使,冰山,暴力,性感,少妇,封面,常规,故事情节,情节,老师,浆糊,洗手间,标志,狼皮,结局,电子书,素材库,脸蛋

2020-05-09 #经典故事

倒霉蛋的爱情故事麦嘠最新章节

倒霉蛋的爱情故事麦嘠最新章节

如果不是,美女,可以从,木萧,一锅,倒霉蛋,令人窒息,上司,人生,作者,作品,天使,冰山,全文,地址,暴力,性感,少妇,常规,故事情节,情节,老师,浆糊,洗手间,标志,狼皮,爱情故事,结局,章节,网友

2020-05-09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