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庚子杂说——“揠苗助长”中被误解的先行者

时间:2012-06-22

大致情节大概是:有个宋国人,他想让自己的禾苗长高,于是就去田里把禾苗一根根的拔高,一整天下来十分疲劳

提示:本文共有 301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孟子·公孙丑上》中有个“揠苗助长”的小故事。大致情节大概是:有个宋国人,他想让自己的禾苗长高,于是就去田里把禾苗一根根的拔高,一整天下来十分疲劳。他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到后,急忙到田里去看禾苗的情况,结果发现禾苗都枯萎了。

故事很短,但其实多读几遍,也不难会产生诸多疑问。

首先,这个宋国人的身份和行为之间明显具有矛盾。

这个所谓的宋国人,明显是个农夫,是以农为业的人。即使当时的生产能力低下,农业技术水平很低,但一个农夫,竟然完全不了解种植的规律,采取把苗往上拔的方式帮助禾苗生长,这个行为不是很不符合逻辑吗?

像这样没有经验的农夫,到底是用什么方法种出粮食,养活自己,并且还娶妻生子的?让现代人实在无法理解。按照逻辑,像这么傻的人,早该饿死了,怎么可能还留有后代。

其次,如果我们认为这个宋国人就是不懂种植的规律,并且也不靠农耕为生,大多数时候还是以采集打猎为生,这又与地理因素产生了矛盾。

宋国是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在今天当然和东南沿海相比,算不上什么发达地区,但在春秋战国时期,那可是中华文明开化最早、开发也最完善的地区了,可以说是文明的“高地”。加上地处平原,农业开发早早就完成了,属于当时主要的农业产区。

在这样一个农业发达地区之内,一个农夫,不懂得种植技术,单凭激情、想当然做事的可能性有多高?实在太低,低到了近乎不可能的情况。

再次,更加矛盾的是,这个宋国人的儿子明显懂得种植的技术。他一听到父亲的说辞,就感到不太可能,所以才会赶快到现场查看。如果他也不懂,面对言之凿凿的父亲,恐怕也只会一起欢喜而已。

那么在那个知识传递媒介很少的社会之中,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阶层,能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少,除了家庭内部传递外,最多的也就是乡里之人的传授。至于接受老师的专门教育,那可是贵族的特权。平民想让老师教,一来得机缘巧合,像“汉初三杰”的张良那样;或者得有一定经济基础,例如家里最起码得买得起,给“有教无类”的孔老夫子交纳的学费肉干。

而综合宋国人的地位和位置,不难看出,他的儿子肯定不具有找专门老师学习知识的机会,那么他的知识想必也大概率是来自于父亲或者同村同族长辈的教导和示范。

而父亲却似乎完全不行,做出了如此奇葩的举措,而作为晚辈却能超过长辈,对于种植明显有更正确的认识,这难道不奇怪吗?

那么有没有什么解释,能够比较完美的解释这些疑问呢?

当然最靠谱的解释,就是结合故事所在《孟子·公孙丑上》的上下文不难看出,这个故事其实只是孟子拿来为自己的说法提供论据而穿插的一个“小段子”而已,大概率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而一个随口说的虚构故事,其中出现逻辑的冲突在所难免。

说故事虚构的一个有力证据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宋国人”,指向性看似也很明确,但其实“宋国人”在当时的语境之中,就像今天普遍被黑“土”的河南人一样,只是单纯“地域黑”而已,可见圣人如此,也不能免俗。估计很有可能孟子腹内除了所谓的“浩然之气”之外,也还有不少好段子呢。

顺带说一句,宋国是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而孟子的家乡则是今天山东邹县,战国时期属于鲁国,所以看来河南人被外地人“无脑黑”的历史看来也有点久远了。

当然其实宋国人被黑的主要原因可能只是因为他们是殷商的后人,作为被周朝取代的前代“大佬”,被大家嘲讽贬低也是在所难免。

但是由于人们十分熟悉这个小故事,加上孟子作为儒家“亚圣”的地位,所以不断得到共识和深化,最终成为了对一些妄想妄为的绝佳写照,似乎就又从一个充当“话佐料”的故事变成了一个真实的事情了。

假设把它当做真实发生的事,那么有没有合适的解释呢?可能还真有一个。

那就是这些被“人为拔高”的禾苗,是一种全新的农作物。

如果是已经种植过无数次的农作物,作为职业农民的“宋国人”,他自然熟悉什么时间会长成什么样子,自然不必要、也不会产生忧虑。只有是新的农作物,因为不了解它的生长习性,“宋国人”才会感到和以往的作物长的样子不同,因为有了心中既定的标准,他才会忧虑禾苗为什么不长高,进而采取一些奇葩的激进举动。

只有是新作物,才会出现作为儿子的,却比老子更加懂得,因为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他们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认为禾苗在什么时间一定要长成什么样子,所以反而就能够接受禾苗现在的样子。

并且如果放在具体的时间背景上,也大概能够对得上。中华文明发源于现在地理意义上的北方中国,最早的农作物是糜子,也就是现在俗称的小米。但是来自中国南方的水稻被驯化后,也在慢慢的向北方发展。从周朝开始,起源于两河流域的麦子也开始流入中国,也不断的随着时间扩展开来,最终改变和塑造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

而代入到宋国的地理位置不难发现,今天的商丘市处于北方,但是据网上资料显示,此地平均年降水量711.9毫米,且河流众多,在春秋战国时期肯定是有种植水稻的基础条件的。

并且商丘市现在的主要农产品是小麦、玉米和大豆,最早的小米种植反而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可见外来的作物已经成功的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进而推测这个学习种植新作物的过程存在,不也是顺理成章吗?

但是如果接受了“新作物”这个理论,那么又进一步不难发现,对于一个新事物,对它进行尝试的所有举措,都不见得是错的。

对于新的作物,可能有些现成的经验,就像故事中儿子通过村人知晓的那些,他们知道不能进行“拔苗”,需要等禾苗自己长高。

但是宋国人这种看似莽撞的“拔苗”举动,其实也是一种创新的行为。他可能只是想把两张其实差异很大作物之间,进行一种统一的尝试,如果碰巧引起一种新的变革,反而带动了产量的提升呢?那不就是一件好事了吗?

毕竟也有很多大的变革,并不是一点一点所谓的积累引起,而是突变,就是那些极大突破常规的想象和行动,才能激发出来。不信可以去看看袁隆平教授的杂交水稻,这其实也是突破式的尝试,失败的概率其实也是很高的。还有就像生活中的人们,马和驴杂交出来的骡子,如果还能拥有生殖能力,那岂不是完美了,但是遗憾的是总会有失败的。

那么,这个“揠苗助长”的小故事,所针对的人和事,可能就不仅仅是所谓的“顺应规律”,也就是孟子本人紧接着所说的“以为禾苗长大没用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揠苗助长”可能不仅仅只是一个由于不能适应事物发展规律,或者总用老的眼光和标准去衡量新事物,结果害了自己的故事,而也有可能只是一个面对新事物,果断尝试创新但遗憾失败了的故事。

以此观之,这个宋国人不仅不是一个蠢人,反而是一个勇于突破思维局限的先行者。

人们习惯于用成败论英雄,而如果跳出成败来看,这些勇敢的先行者其实也是英雄。

再回到我们今天的社会上,虽然资本的权重和能量越来越大,但其实永远不缺少突破的机会,只是看你是否敢于走出那一步。

“宋国人”拔了苗,结果虽然是禾苗干枯了,大概率是一季没有收成,很有可能一家人会饿肚子,甚至饿死,但是他至少还是尝试了。反观我们中有多少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只能循规蹈矩,在规则之内找寻立足的点,而不敢彻底的打破既有的一切束缚,去搏一把。

或许我们今天的一切美好生活所依靠的技术进步,其实是这些普通人看着感到“愚蠢”的妄为之人,所勇敢尝试而来的。

或许就像《老子》的精神内核中所说,现实来自于虚无,智慧来自于愚蠢,进步反而来自于虚妄。

或许我们对待这个“揠苗助长”的宋国人,还是应当保持那么一丝对于“前浪”的敬意吧。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庚子杂说——“揠苗助长”中被误解的先行者”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闲话杂说 长见闻

闲话杂说 长见闻

城隍,王重阳,元好问,八仙,梨园,斗茶,司马光,吕洞宾,乐工,苏东坡,赵孟,人们,人物,全真道,我国,故事,音乐,公元,农夫,城隍庙,民间,茶汤,道士,铁拐李,唐玄宗,雷祖,是一位,汉钟离,主张,书法

2007-07-06 #故事会在线阅读

白话古文观止:杂说(四)

白话古文观止:杂说(四)

千里马,日行千里,伯乐,养马,马一,世代,力气,充分发挥,意思,才能,糟塌,本领,本性,特长,给料,马夫,骨力,马鞭,不常有,一点不,不断地,才会有,只能在,又不能,因此不能,天下没有,被发现,有不少,而不能,虽然有

2014-02-13 #故事阅读

易经杂说 《洛书》与大禹治水 南怀瑾

易经杂说 《洛书》与大禹治水 南怀瑾

洛书,图案,河图,中国,右角,大禹,左角,数字,启示,工作,图中,戴九履,传说,乌龟,九州,乌龟壳,功劳,农业,后天,四方,水患,形状,智慧,洛水,浮出,老祖宗,灵感,点点,白点,阳数

2020-05-19 #小故事

为你读诗|第173天:韩愈《杂说·马说》

为你读诗|第173天:韩愈《杂说·马说》

千里马,作者,韩愈,伯乐,文章,王雪纯,天下,杂说,通其意,微茫,奴隶,寓言,客观条件,待遇,意思,方面,正面,知识,表面,世有伯乐,而不能,这句话,其道,力可,善相,粟一石,真才,马之千里,于槽,和意

2020-07-05 #故事会

三国杂说:作为大将的关羽 为何没有逃离荆州

三国杂说:作为大将的关羽 为何没有逃离荆州

关羽,荆州,刘备,东吴,军人,历史,性格,成都,缺陷,曹操,马良,都会,将领,结局,英雄,蜀国,吕布,刘关张,关羽也,诸葛亮,那就不,借兵,吴国,城池,故事,忠心,形象,形势,才华,战役

2013-01-11 #小故事

“幼教杂说”之二十五:《如何给孩子讲故事》

“幼教杂说”之二十五:《如何给孩子讲故事》

孩子,女儿,故事,讲故事,让孩子,孙悟空,家长,幼儿园,想象力,事物,古诗,妈妈,小白兔,步骤,眼睛,老师,蜜蜂,有一天,编故事,习惯,同龄人,奶奶,字母,爸爸,灯泡,每天晚上,时候,朋友,欲望,理由

2008-01-06 #短篇故事

苏轼:《艾子杂说》虾蟆夜哭寓言故事读后感

苏轼:《艾子杂说》虾蟆夜哭寓言故事读后感

虾蟆,寓言,作者,龙王,宋哲宗,艾子,事物,寓言故事,宰执,拟人化,政治,朝廷,水族,绍圣,艺术,首尾,对话,能够把,司马光,吕公著,昌化军,毕沅,苏东坡,事实,东坡,出处,全文,关键部位,命令,切片

2020-09-25 #故事会

影子杂说:从游戏到现实 追溯东西方的“蛇女”神话

影子杂说:从游戏到现实 追溯东西方的“蛇女”神话

美杜莎,女娲,神话,故事,传说,寻仙,土蜘蛛,人类,人面,怪物,部分,黄鼠狼,水魔兽,波塞冬,雅典娜,女娲后人,金钵,东西方,区域,共工,农业,南疆,原型,坊间,外型,悲剧,母系社会,民间传说,生命,白蛇传

2020-10-06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