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马未都:搞收藏的人很多 功成名就的却只有他一个

时间:2012-06-25

两头猪的真爱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437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原标题:马未都:搞收藏的人很多,功成名就的却只有他一个

说到在我国收藏经验比较丰富的人,那一定要说说马未都了。

很多人现在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主要是因为他现在是很多档节目的主讲人。

要将时间向前推几十年,他其实就是个无人问津的小工人。

当时的他在工厂里并不出名,但是因为在文学上有一些造诣,后来就成为了一名编辑。

八十年代,北京的车辆很少,高楼也是稀稀落落,反倒是玉渊潭公园东门口的一条古玩街热闹非凡。

破旧的老瓦罐,爬满了铜绿的小摆件,伴随着杂乱的吆喝声,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传奇故事。

那个时候,有个二十多岁的青年,每天都会挤进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时不时跟人讨价还价。

他的收藏之路从北京的小地摊开始,最后收藏出了新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

这个人,就是马未都。

马未都打小在空军大院长大,年轻时就是一顽主,上了年纪,依旧我行我素,实打实的北京老炮儿。

但人们接触之后又不得不感叹:“他是有自己真东西的。”

作家海岩也说:

“每次去观复博物馆,都会对马未都非常羡慕,觉得他才是一个真正做了大事的人。”

马未都曾说,自己的11岁到21岁是从“文革”中完成的。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高呼着读书无用论,学生不必再去课堂。

马未都的学生时代,在小学四年级就戛然而止。

在那段岁月里,他下过乡养过猪,又应召回城当铁工,一干就是六年。

而马未都,骨子里就带着一股叛逆劲儿。

当时,整个中国都在热火朝天地“烧书、禁书”。谁要是留了一本禁书,那就是大逆不道的事。

而马未都却偏偏要看,偷偷地看。

一瓶水,两个馒头,一天一夜,便可以把书看完。

马未都回忆起过往的那段岁月,感叹道:

“那时看书看一天一夜是非常正常的,因为你也睡不着觉,文学曾经是我的梦想。”

既然文学是梦想,那么不妨就开始写作好了。

不久,马未都的处女作《今夜月儿圆》居然就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

对此,马未都开玩笑:

“有人说我大器晩成,我说你小看我,其实我年轻就有过成名的事,没当回事。”

确实,在当时,报纸的发行量极大,传阅率极高,一个工厂车间 100多号人,就那么一张纸,这个人看完了,那个人接着看,相当抢手。

那段时间,只要提到《今夜月儿圆》,几乎每个人都能脱口而出:

“这不是马未都写的吗?

就这样,只有小学四年级学历的马未都,被破格调入中国青年出版社,一名叫瘦马的作家从此在文学圈出现了。

但当时的编辑都是大学毕业生,只有他一个白丁,只能每天早上打完水、扫完地后,用剪刀把投稿信打开。

而在这里,他也成了很多初出茅庐的作家的伯乐,苏童、王朔、莫言、刘震云等人都是从他手底下淘出来的。

1985年,马未都看了一篇来稿《一个白洋湖男人和三个白洋湖女人》,马上回信说:“苏童你好,你的稿子有点意思,你来找我一下。”

于是,苏童就这么被发掘出来了。

还有一次来了一篇稿子,“表达很清晰,但字写得太幼稚了,把他叫来一看,这人就是王朔”。当时王朔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其他编辑都说这么不正经小说不适合发表,但马未都还是把它发表了出来,全国顿时掀起了王朔热。

不过马未都并没有安于当个编辑,

那时,淘古玩是他最大的业余爱好。

▲ 马未都与王朔

逛地摊,淘古玩

早在70年代,马未都就经常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守在寒风凛冽的古玩交易点面对着川流不息的古董贩子,通过与商贩聊天,回家再查资料,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有时看中了某个物件,他也会出手买下来,但也难免淘到假的。“当时清三代的碗非常精美,一摞摞搁地上,10元钱一个任挑,现在这样的碗在拍卖会怎么也要几十万。”

到了80年代,古玩交易渐渐解冻,出版社8点上班,马未都就6点半出门,骑车直奔北京玉渊潭公园东门,赶古玩市场的早市,看得多,买的少,但只要入手,几乎件件精品。

1988年,马未都认识了74岁的“大玩家”王世襄,三天两头就跑王世襄家里请教,夜里就啃王世襄写的巨著《明式家具珍赏》,渐渐得其真传。马未都见王世襄收藏成痴,全家挤在柜子里,十分触动。

▲ 观复博物馆

在80年代,谁家有个摩托彩电都是无比自豪的事儿,马未都刚结婚时攒了1600块,打算买个彩电过安乐日子,可一到街上看到了四扇钧瓷挂屏,一瞧是宋朝的物件便迈不开腿了,和贩子砍了半天价,以1600块买下来,一路扛回了家。

老婆连连叹气,马未都连忙说:“它既是瓷器,又是家具,多好啊。”后来,老婆打电话跟他说家里被小偷洗劫了,马未都赶忙回家一看,新买的彩电没了,但四扇钧瓷挂屏还在,心里偷偷乐着:这小偷真不识货。

▲ 四扇钧瓷挂屏

马未都是真爱古董,在它们身上,他比大多数人看到了更多不为人知的过去,那是一段悠久的被世人错过的时空。所以除了淘古玩,他还经常跑故宫里去看,展馆灯光昏暗,他就自备了手电筒,把每件古物都观察透了。

白岩松说,那时候的马未都会带上当时最流行的电镀折叠椅坐在信托商店或家具门市外,遇见拿珍贵老家具来的主儿就商量着用椅子换,十有八九乐呵呵地同意。转眼几十年过去,电镀椅锈了扔了,而换来的老家具则在观复博物馆展览着,拿啥都不换。

人海茫茫、千淘万漉,有些东西会过时,

但有些东西经过时间的洗练会更加珍贵,

而马爷则把爱好变成了对抗平庸的最佳武器。

▲ 观复斋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在创建观复博物馆之前,马未都从未想过要以收藏为家,只是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而他人生最好的光景,其实全部献给了挚爱的文学事业,为此,他干了整整十年的文学编辑。

1990年,马未都突然给出版社打电话说:“我以后不来了。”很多人不解,怎么把铁饭碗给砸了。马未都曾以为文学界纯洁,可时间一久还是发现了问题,作家们争相给评委送礼,“而且送的都是土特产,一看就知道是谁送的。”

这种感觉好比是自以为淘到了一件绝世之宝,结果发现有瑕疵,甚至是赝品的那种失落感。离开文学圈的他投入了影视圈,拍了《海马歌舞厅》和《编辑部的故事》。可倒腾了一阵,马未都觉得影视圈看似热闹好玩,实则混乱不堪,于是一拍大腿又溜了。

▲ 《海马歌舞厅》和《编辑部的故事》

此时的他,成了“四九城”里有钱、有闲的马未都,决定去干点自己想干的事儿——收藏古董。

90年代初,随着自己的日积月累,藏品达到了上千件,各种家具、瓷器、玉器、文玩应有尽有,家里摆不下,又少有机会展览,于是,马未都开始有了创建博物馆的想法。

这在以前看来几乎是幻想,不仅当时的环境不行,国家也没明确规定,有关部门不敢拍板。他在1992年的申报被毙了,再申再毙,直到1996年才批下来,成了全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

马未都给博物馆取名叫“观复”,来源于《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马未都将这段文字以典雅的仿宋体书写在博物馆内的一堵墙上,提示众人,它的存在是为了追根溯源,回归本心。

▲观复博物馆, 1996年成为全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

他说:“认识世界不重要,认识自己最重要。”马未都开始用自己所学所藏带大家认识世界,2008年《百家讲坛》正如日中天,《马未都说收藏》半天就售了12000多册,他调侃说:“如果于丹是鸡汤的话,我就是方便面。”

▲《马未都说收藏》

可在马未都的名字爆红全国时,自己却选择安静过日子。他虽未上过中学、大学,却知道自己要什么,懂得从利益至上的洪流之中抽身清醒,更舍得放弃,包括把一整个博物馆捐出去。

放弃并非一件那么简单的事,不是谁都能拿得起放得下,这需要坚毅果决的心性,以及达观通透的大智慧。

马未都从知青、工人,到编辑、编剧,再到古董商人、收藏家、博物馆馆长,每一次身份的更替,都是舍与得的过程。

▲马未都《百家讲坛》剧照

年过花甲,阅过了无数人,马未都越发喜欢和猫相处。他说:猫的动作很轻,不会吵到人。以至于他在观复博物馆收养了30多只流浪猫,并一一给他们取名:韩昏晓、黑包包、白拖拖、黄枪枪、蓝毛毛、麻条条、云朵朵、王情圣……

马未都说:“人的一生应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物质上的追求温饱的趋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是一种社会动力;

第二重是趋名,希望心情愉悦,表现为精神上有所寄托;

第三重是灵魂上的修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有些人就将收藏艺术品当做一种修行,马未都希望自己也能达到这种境界,至少要像丰子恺所说的处在坐二望三的“二楼半”。

而对于收藏之势,马未都似乎非常看好:“收藏是一个话题,社会上天天会有,用以吸引百姓的眼球,挑动百姓的内心,但凡稍有心动就会解囊。”

马未都是一位很接地气的大收藏家,并非传统的“皇家国院”出身,从地摊上10元一个的清三代瓷碗,到价值连城的古玉古画,他碰瓷几多,捡漏几多,豁得出去,也舍得银子,勤快跑腿逛园子逛地摊,修得一双火眼金睛。

最重要的是:他有野心,还不小,知道自己要什么,额外,他正好还懂得从现代收藏利益至上的洪流之中抽身清醒——收藏,到了一定的时候或者说阶段,就要注重灵魂上的修行。

附马未都金句集锦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饥饿史。

人类越来越胖的原因,主要原因就是粮食过剩,也就是近30年的事情。

一见钟情是童话,爱情一定有欺骗的成分存在。

人类的文明是由不文明推动的。

电影怎么看是一个技巧,看电影不是一个简单的消遣。

人生很公平,让你老有想法。

天下的事,人心里的事必须得自我想通。 亲人要生,生人要熟,熟人要亲。 静心做事,小心做人。 对“下人”的态度,体现一个人真正的的素质。 切勿跟同事谈论工资,人不患寡患不均。 每个人活在世间,说起来都是极偶然的事。 收藏可以一夜暴富,但更可能的是一夜返贫。大部分的投资者都有赌博心态,有赌博心态,那就有极大的可能会失手。 不是每一件便宜的东西都是你的,谁收藏都一样,只要它能被保护起来。 收藏没有捷径,所有人告诉你的捷径一定是个弯路,是个陷阱。不要认为任何一个简单的知识就可以判定这个东西的全部。 收藏的最高境界,不只是交易,更是在交心。 买完东西不给别人看不过瘾,必须给别人看。 以文化的强势忽略美学的含蓄,注重表而不注重里。 人一定是到了没有挥霍时间的时候,才感到时间的紧迫。 你为什么有恐惧呢?那里因为你修行还不到家,当你有了这些修行的时候,你可能就不恐惧了。 人的一生应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趋利,追求物质上的温饱;第二重是趋名,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寄托;第三重是安放灵魂,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大部分人到了名利阶段就走不动了,我不希望我这个年龄,还在为钱做事。

一个人的成熟在于当他的个人意愿不能表达,或能够表达但不可能如愿时,他能够心平气和的对待,而不是怨天尤人。 让梦想成真的最好办法就是醒来。 生活可以漂泊,可以孤独,但灵魂必须有所归依。

责任编辑: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马未都:搞收藏的人很多 功成名就的却只有他一个”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马未都和他的博物馆有什么故事 如何评价马未都这个人呢?

马未都和他的博物馆有什么故事 如何评价马未都这个人呢?

马未都,老马,北京,博物馆,执着,瓷器,时间,事情,家具,见识,于谦,王朔,马先生,有一种,山水文园,上海,口才,前段时间,商店,学识,展区,展品,废墟,照片,知识,老猪,美术馆,访客,部分,门窗

2015-05-31 #故事大全

朋友请马未都看红釉器 之后又找别人看 马未都:你犯了大忌

朋友请马未都看红釉器 之后又找别人看 马未都:你犯了大忌

瓷器,马未都,朋友,红釉,我国,时候,元青花,工艺,宝物,炼制,鉴定,很多人,红釉瓷,这件事情,鉴定宝物,买那,朱元璋,好的,好朋友,大忌,历史,事情,唐三彩,器具,地方,年代,工匠,建议,忠告,成色

2018-03-13 #故事会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故事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故事

马未都,文学,精准,小说,王朔,顾城,一介,传奇,人生,代表,创作室,地摊,官窑,宝贝,慧眼,影视圈,时代,江湖,海马,盘子,编辑,草根,文化学者,腰缠万贯,刘震云,曾为,苏童,中青,文库,个性

2020-05-28 #经典故事

马未都揭秘王朔:王朔是如何成名的?

马未都揭秘王朔:王朔是如何成名的?

老梁,马未都,王朔,手机,什么是,扫一扫,妙招,张越,王自如,罗永浩,功能,一语中的,个人,下界,博客,历史,回复,年历,寄居蟹,太平间,坏处,大学,妖怪,家人,巅峰,小人,微信,建议,房子,文化

2009-08-31 #故事会

马未都揭秘王朔:王朔是如何成名的?

马未都揭秘王朔:王朔是如何成名的?

老梁,马未都,王朔,手机,什么是,扫一扫,妙招,张越,王自如,罗永浩,功能,一语中的,个人,下界,博客,历史,回复,年历,寄居蟹,太平间,坏处,大学,妖怪,家人,巅峰,小人,微信,建议,房子,文化

2012-12-17 #长篇故事

马未都讲述:相识相知 苦乐共行 受教了

马未都讲述:相识相知 苦乐共行 受教了

马未都,老梁,知识,王东岳,汉奸,老子,乾隆,中珍,孔子,岳飞,成光,李莲英,韩世忠,大宋,相知,乐趣,上集,世纪,先生,云南,令人深思,历史背景,发展史,回复,嘴脸,大金,文化,手艺,文物,文盲

2020-05-11 #经典故事

马未都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及感触

马未都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及感触

孔融,曹操,马未都,来让,孔融让梨,儿子,故事,感触,曹氏,董卓,二弟,丑闻,世界纪录,人品,原则,太丑,客人,弟弟,家具,悲剧,找死,视频,智商,美名,结局,经历,葡萄,遭人,发布时间,中国硬木

2019-08-03 #短篇故事

收藏马未都:细数那些美丽的元青花

收藏马未都:细数那些美丽的元青花

牡丹,青花,作品,荷花,莲池,上海博物馆,元青花,品质,大盘,莲花,题材,中国人,牡丹纹,丹纹,卡帕,宋金元,宋人周,富贵,托普,盖梅,高洁,中国发,景德镇陶瓷,一大,东洋,大军,之门,主题,人们,代表

2014-12-02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