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疫情不退 我不退!——记长寿区抗疫一线退休医生刘杨斌

时间:2012-07-04

战疫的决心和意志,把每一个生命相连,把每一个心跳汇聚,组成了阻击疫情的坚强防线

提示:本文共有 357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记者 汤鸿静

庚子伊始,乍暖还寒之时,一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役在全国紧急展开。战“疫”的决心和意志,把每一个生命相连,把每一个心跳汇聚,组成了阻击疫情的坚强防线。

此时此刻,有很多身影在默默前行、逆行、同行;此时此刻,有很多的面孔在口罩之后,展现着坚韧、努力、拼搏;他们中间,有先锋模范,有“最美奋斗者”,有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他们用平凡书写出伟大,用执着铸就使命。

他们中间,有一位62岁的老人,一位从医40多的老医生,在长寿区偏远的万顺镇,战斗在抗疫一线,默默地奉献着他的光和热。

他,就是万顺镇卫生院退休医生刘杨斌。

“我是医生,让我来!”

时光倒流到2020年1月26日,大年初二。本是万家团圆的日子。刘杨斌与家人享受天伦之乐时,武汉之外的抗疫之战已经打响,长寿地区所有医务人员须立即返岗,坚守一线,应对疫情,保护群众生命健康。

刘杨斌第一时间知道情况后,脑海中闪现出一个念头,那就是:“我要顶上去!”“娃已成人,家已安妥,发热门诊,请让我上!虽然退休了,万顺的情况我十分熟悉,我干了几十年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疫情当前,更不能掉链子。”

是啊,疫情来袭,危难关头,总有勇敢的战士挺身向前——刘杨斌就是这样的战士。当日,他主动请缨加入疫情防控队伍中,立即战斗在一线。他坚持坐诊感染风险最高的发热门诊,他说:“没事,我就在这里坐诊,乡亲们大多都认识我,疫情当前,有我在,更能稳定他们的情绪,便于医疗工作的展开,你们年轻人还要下乡排查,比我辛苦,比起武汉那些医务人员,我这点不算啥,我也要为疫情防控做点事”。

实在人说实在话,句句都是真情。他的话,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大家。而对于他的这一举动,万顺卫生院的同事们早就习以为常。危难之时,责任担当,刘杨斌总是挺身而出,冲在最前头。

“从大年初二到今天,他已经在发热门诊坚持了近一个月。能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减轻病痛,让他们安心,他才感觉踏实!”与他共事17年的同事小董如是说。

“我有经验,让我上!”

众所周知,“发热门诊”是对感染性、非感染性、传染性等一切发热疾病进行初步诊治及分诊科室,特别是当下更是及时发现疑似病例、阻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重要环节,要求对每一个来诊患者都要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一个发热病人的诊治要比普通病人多出几倍工作量,这对“发热门诊”医生的经验、能力、体力都是考验。

1月25日下午,刘扬斌的电话急促地响起,是下乡排查的医生打来电话,对面传来了紧张的声音:“刘院长(他曾是该院副院长,同事们一直这样尊称),有个湖北打工回来的,发烧38度,怎么办?”“别慌!按预案程序走,马上派120来接,千万不能让患者自行前往医院”。挂断电话,他立马疏散就诊患者和相关群众,做好接诊准备。他详细进行了病史采集,认真体格检查,并及时上报长寿区专家组检查结果后,区专家建议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每每这种情况,他都会焦急地等待结果反馈。此时,早就该下班了,但他依然要等到结果才放心。夜已经很深了,上级的结果才出来,他放心了。“呵呵,虚惊一场,但还是不能掉以轻心”。他自言自语拖着疲惫的身体去休息。

刘杨斌坐诊以来,每天都会接诊几例到几十例不等的发热患者,还要接受前来咨询的乡亲,为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接诊从未出现一例漏诊、错诊。对每一个来诊患者,他总是仔细诊治,认真询问病情,耐心地倾听。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中医、西医,或者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刘杨斌不顾年事已高,冒着感染风险,进行摸脉诊断,了解患者舌像和问诊等其他情况,把每个人的情况记录下来,并进行个性化的针对性的诊治。刘杨斌说,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中医,博大精深,是宝贝、是财富,很管用,我们必须要传承和发扬!中医药用于治愈患者,对改善患者发烧、咳嗽、气促、乏力、纳差等症状疗效确切,部分对影像学改善也有帮助。我坐诊中医几十年,经常把患者的舌苔、问诊记录等汇总起来进行分析,最终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开具有针对性的中药处方,把病人的伤害降到最低。

除了把脉看病,刘杨斌还担当了健康知识普及推广的“爱心大使”,经常给患者进行中西医的知识普及。比如说对这个新冠肺炎,老年人要如何注意防控,诸如要做到勤洗手,经常测体温,提高免疫力等,有慢性病的老人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能随便吃药预防等等。他还编出顺口溜:“勤洗手来多消毒,才能远离坏病毒!”他平易近人,说话有条理,老百姓听着顺耳,所以,经常有父老乡亲找他免费咨询,刘杨斌也乐得其中,乐此不疲。同时,还经常做一些心理疏导,缓解大家的紧张心理。

“别担心,我能行!”

“真正的无畏不是不害怕,而是双脚颤抖依然前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无数位医护“逆行者”挺身而出,手挽手、肩并肩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刘杨斌也是这道生命防线的坚守者。他的坚守,他的义无反顾,让家人很是担忧。

将心比心,刘杨斌已经60多岁了,且身体状况也不好,还患有严重的痛风。病魔是如此的凶险,万一有个什么,可怎么办呀!老伴担忧得很。

除了医生的角色,刘杨斌还是丈夫,是父亲。他家庭和睦,医技好,受人尊敬。

刘杨斌是中医世家,悬壶济世是他们家族的底色。生于斯长于斯,万顺一方水土养育了他。刘杨斌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在父亲影响下,他们兄弟几个也走上了从医之路。除了父亲亲传的中医知识和技艺,因为国家政策好,刘杨斌还学习了西医,几十年来,他不断探索前行,实践再实践,对中西医的诊疗颇有心得,他将中医和西医有效结合,治病救人,在万顺影响力很大,老百姓也很信服他。

刘杨斌是在万顺镇卫生院副院长的领导职务上退休的。退休后,有很多家民营医院向他伸出了橄榄枝,用高薪聘请他前往坐诊,重庆一家民营医院甚至开出上万元的高薪请他出山,刘杨斌却拒绝了。

为什么?因为他的情怀,因为他对故土的深情,他接受了万顺镇卫生院的返聘。他是这样说的:“钱财乃身外之物,我的家乡万顺更需要我,我在这里工作了一辈子,生活了一辈子,只有在这里,为父老乡亲们看看病,说说话,唠唠家常,我才觉得有价值有意义。我要把自己的余热,洒在家乡的土地上,守护乡亲们。当你看着乡亲们,因救治恢复健康,你才能体会到什么是幸福。”

刘杨斌深深地知道:生命至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从医务人员到企业职工,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闻令而动,越是艰险越向前,同心协力在各自岗位上与病魔竞速,作为老医生,这是危难时刻的家国情怀,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亲戚朋友劝他:“你年纪大了,又不缺吃少穿的,你的痛风经常发作,还是回家安享晚年吧!”疫情爆发后,家人更是不止一次劝他回家,老伴得知他在防控一线时,唠叨着:“你都是六十好几的人了,又有病,不去干风险这样高的工作嘛,万一你被感染了,比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要严重得多哦,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叫我这个老太婆怎么过?”他笑呵呵地说:“莫怕,只要我注意防护就行了,现在疫情这样严重,医院严重差医务人员,我不去谁去?”。

刘杨斌不是没有考虑过家庭,但是作为一个医生,此刻家庭就不再是他第一选择,坚守岗位是他的最终决定。

为了避免感染,他选择不回家,独居在一间简陋的小屋,下班后独自热敷他那肿痛的脚,他不敢回家吃饭,不敢休息,害怕自己会懈怠,害怕自己胆怯,更害怕自己不小心把病毒带给家人。

同事们常会听到他耐心为病人诊治时的温言细语,他鼓励大家一定能战胜病魔的悭锵之语,他开导患者如何加强防护的急切之音……

同事们没有听到他发过一句牢骚,从没叫过一声苦,从没说过一声累……

他说:“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这就是我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万顺卫生人该有的责任和担当,作为土生土长的万顺人,应当为自己的家乡略尽绵薄之力”。

刘杨斌的女儿面对父亲的行为,既心疼又佩服,更是感动。她在微信朋友圈里发文:抗疫以来,我的父亲就没和我们一家吃过一顿饭,没在家休息过一晚。刚开始还以为和妈在闹矛盾呢!后来才知是为了保护家人,主动隔离自己,他说要自我隔离,天天医院接触病人太多,就搬了出去,自己找了间屋住,一直没去他的临时房间看他,今日悄悄去看看,心里很是感触,感动!

看着他被口罩勒伤的脸颊,作为女儿,我的内心是复杂。当我们在抱怨家中宅到无聊的时候,像我父亲这样千千万万的一线医护人员,正在冒着生命危险无悔地付出……致敬我们每一位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没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

是的,基层条件设施简陋,防护措施相对落后,各个医务人员均承受着身心折磨,刘杨斌同志站在我们最前面,以他坚定的信念和实际行动鼓舞着激励着万顺医院全体医务人员。

刘杨斌在抗疫一线点点滴滴的付出,是两种温度的交融:一种是面对病魔的冷静,一种是面对病人的热忱。

他的每一滴汗水,他的每一份努力,都在告诉人们,做好每一个自己,冬天可以逾越,春天定会到来!

长寿台 汤鸿静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疫情不退 我不退!——记长寿区抗疫一线退休医生刘杨斌”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取咽拭子 分诊病患……面对危险 这位65岁退休医生两次奔赴疫情一线

取咽拭子 分诊病患……面对危险 这位65岁退休医生两次奔赴疫情一线

王秀英,隔离,疫情,患者,张宝,牙冠,王大姐,一线,医院,口腔,口腔卫生,肺炎,老人,女儿,疼痛,症状,食物,牙列,临床经验,党员,创始人,天姿,女士,武汉市,爱人,牙齿,疑似,病患,活动假牙,被隔离

2020-06-30 #小故事

献血捐款抗击疫情 长寿志愿者为爱逆行

献血捐款抗击疫情 长寿志愿者为爱逆行

志愿者,疫情,物资,长寿区,党员,一线,村民,组织,王军,工作人员,长寿区但渡镇,中心,愿者,武汉,湖北,记者,血库,一次性医用,志愿服务,心灵家园,微信群,志愿者们,是一名,刘云秀,献爱心,但渡,名志,度地,志愿者协会,第一人民医院

2020-05-19 #故事会

安顺退休民警重返疫情一线:疫情不退 我不退!

安顺退休民警重返疫情一线:疫情不退 我不退!

杨云,疫情,安顺,医生,民警,返岗,警察,杨秀云,都会,一线,公安,公安系统,国家,小孩,超市,老民警,中才,任普,刘朝,吴倩,大爱,梁爽,罗莹,工作人员,广播电视台,个人,做法,人民,事情,人员

2011-07-02 #故事大全

“党员永不退休!”省女子监狱78岁老党员“请战”疫情防控一线

“党员永不退休!”省女子监狱78岁老党员“请战”疫情防控一线

王兴根,一线,疫情,湖南,党员,志愿者,请战书,我是一名,老党员,梁辰,王为,外科医生,指挥者,支部书记,我愿意,省女子监狱,客户端,党支部,临床经验,业务,充分发挥,党和人民,初衷,初心,关键时刻,共产党人,农场,医生,危急关头,医院

2008-07-20 #短篇故事

泪目!一封写给战疫一线父母的家书……

泪目!一封写给战疫一线父母的家书……

作者,父母,肺炎,长寿区人民医院,家书,内容,父亲,母亲,疫情,这封信,不同寻常,各大,孙为乐,应在,骆英,医护人员,区医院,发热门诊,最前线,封家,一线,主任医师,人生,人们,双亲,信件,全文,光头,医疗队,原作者

2007-11-11 #故事阅读

“我老了 不能上一线战场 只能尽自己能力捐点爱心”|阳西退休党员医生阮素珍捐款15

“我老了 不能上一线战场 只能尽自己能力捐点爱心”|阳西退休党员医生阮素珍捐款15

素珍,医生,一线,武汉,疫情,爱心,阳西县,能力,阳西,大爱,农场医院,医者,家人,患者,战场,精神,记者,防控,计生,病毒,事迹,中华儿女,中华,临床经验,人人有责,名义,共产党员,儿科,党员,初心

2017-08-04 #短篇故事

战“疫”小故事退休医生:“抗疫防控不能没有我”

战“疫”小故事退休医生:“抗疫防控不能没有我”

疫情,医护人员,医生,普济医院,和政,防控,临夏市,裕祥,记者,工作,王汉文,齐安,人员,专家,一线,个体,余热,全州,医务人员,医院,医者,医疗机构,坚守岗位,小区,肺炎,在和,兰大二院,更应该,内分泌科,中来

2020-08-30 #经典故事

韶华少年·抗击疫情护苗行动|湘潭退休教师爱心送餐

韶华少年·抗击疫情护苗行动|湘潭退休教师爱心送餐

送餐,爱心,餐馆,周小平,周老,湖南,客户端,值守,午餐,岳塘区,志愿者,疫情,社区,盒饭,胡霞,工作人员,责编,周小,小餐馆,建设路,人员,买菜,一线,一家人,不计报酬,保驾护航,午饭,医生,厨师,学校

2015-01-21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