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华贵黄釉瓷器的心酸背后:千年未曾登堂入室 转眼又被锁进深宫

时间:2012-08-02

但对宫廷对黄釉瓷器的追求,却一直到明清才真正兴盛起来

提示:本文共有 539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1 分钟。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间里,黄色是最尊贵的帝王之色,庶民不得僭越。但对宫廷对黄釉瓷器的追求,却一直到明清才真正兴盛起来。这其中既有陶瓷技术发展的掣肘,也有帝王审美眼光的偏好,更有皇权禁忌的强力制约。这几方面的影响作用在一起,看似阴差阳错,却有着必然的因果……

一、朴素的黄色崇拜

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和中原地区的汉人,对黄土地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说文》:

黄,土之色也

黄色因土而贵,其美好的象征意义来源于先民对土地的深情,并延伸出“黄土造人”的传说。《太平御览·风俗通》: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

黄土高原

其次,谷物成熟时的金黄,在农耕民族眼中,是最能带来喜悦与希望的颜色。

再次,黄金自古以来就等同于巨额财富,这也促成了黄色高贵、富贵的含义。

最后,华夏民族崇敬黄帝、炎帝,以炎黄子孙自居。而黄帝的形象又与黄色紧紧联系在一起。司马贞索隐《史记》:

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

《韩诗外传》:

黄帝即位,施惠承天…于是黄帝乃服黄衣,戴黄冕,致斋于宫

二、五行、五德之说里的黄色

早在春秋时期,五德轮转之说就已形成。《吕氏春秋》:

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

自此,后世朝代多以此确立“国色”。秦始皇以“水”克“火”,登上皇帝宝座,故秦朝尚黑,取代了周朝的红色。

秦兵黑甲黑旗

汉朝初兴,开始是以火德立国的,还专门为刘邦杜撰了“赤帝斩白蛇”的离奇故事。武帝时,又回到了以“土”克“水”的传统。《汉书》:

秦在水德,故谓汉据土而克之…随顺黄德

值得一提的是,黄色在五行中代表中央。在古人看来,中国乃中央之国,地位高于四方。黄色也就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国家民族的代表色。

一、汉至南北朝

前文提到的“五德”之说,让黄色虽然地位尊崇,却也不可能成为每个朝代的“国色”。如秦朝以水德立国,上至君王、下至臣工,均着皂衣。汉朝在武帝时改为土德,黄釉陶器才姗姗来迟。当时的黄釉与大名鼎鼎的汉绿釉一脉相承,含铅多则绿,含铅少则黄。但早期黄釉发色并不稳定,故在市场竞争中远远落后于绿釉。陶瓷技术的发展在此时拖了黄釉的后腿,使其错过了历史上第一个尚黄的时代。

汉代黄釉羽觞杯

南北朝时期,北齐范粹墓出土的黄釉胡人舞乐扁壶,开始黄的明亮、纯正。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很多考古证据都指向铅釉由西域传来。从世界范围看,最早的铅釉发源地是在埃及。这件黄釉胡人舞乐扁壶,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学说的可能性。

黄釉胡人舞乐扁壶

二、隋唐

自汉武帝始,汉朝君王常服改为黄色。《汉书·律历志》载:

黄者,中之色,君之服也

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混乱,隋朝沿袭汉朝旧制,黄色成为法定的帝王服色,并一直延续到清末。唐代,虽君王服黄,但禁忌却并不严苛。至唐中期,黄衣宦官已是多如牛毛。如白居易《卖炭翁》有: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在这种情况下,唐朝黄釉瓷器虽开始普遍烧造,但在在南越窑和北邢窑两大窑口夹击之下,黄釉并不耀眼,没有赢得地位,进入宫廷。寿州窑、长沙窑、曲阳窑、浑源窑等,都是烧造黄釉的民间窑口。安徽寿州窑为其中的佼佼者。陆羽在《茶经》中评价道:

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寿州瓷黄,茶色紫

寿州窑黄釉执壶

能够在《茶经》榜上有名,说明当时的黄釉瓷器烧造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色泽呈现非常饱满。

此外,唐三彩中有黄马、黄骆驼的形象。唐三彩是陶器,多用做陪葬,故器物风格非常写实,希冀着将地上的繁华带入另一个世界。

唐三彩 黄骆驼

总之,黄釉瓷器于隋唐之际,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此时距离黄釉的盛世,还非常遥远。

三、宋辽元

宋朝,君王服黄更加深入人心,否则也不会有赵匡胤黄袍加身事件。但两宋理学、道家兴盛,一个讲究简素质朴,一个讲究清极遁世。在这种哲学思潮下,冷色调盛行,青瓷系统得到极大发展,温暖明媚的黄釉却无法打动人心。就连宋代黄袍也是淡黄之色,与其他朝代迥异。但零星出土的几件宋代黄釉,证明着它还在民间顽强生存。

宋代黄釉狮子枕

“南方不亮北方亮”,在宋朝不受待见的黄釉,却在北边的辽国大放异彩。其技艺延承唐三彩,以仿金属制品的黄釉最为精彩。

契丹介于游牧民族与民耕民族之间,形成独特的渔猎民族风貌,“随水草,就畋牧,车帐为家”,不怕摔碰颠簸的金属制品自然是生活中的首选。金属以黄金为贵,黄色遂成其精神追求的象征。

辽黄釉中,以鸡冠壶最为典型。下图内蒙古科尔沁旗博物馆藏辽黄釉牡丹纹鸡冠壶,线纹微微凸起,模仿金属锤揲工艺,硬朗明快,另有一番北方大气简洁的美感。

辽黄釉牡丹纹鸡冠壶

时至元朝,统治者酷爱蓝白红三色,元青花名震天下,红釉也发展的红红火火,唯独不待见黄色,黄釉只得退居幕后。但当它再次出现时,却是一番盛世景象。

游牧民族眼中都是长空白云,对土地没有太深的眷恋。所以蒙古铁蹄打下了一个大大的疆土,却最终没有学会守成。成吉思汗自称是蓝天的使者,马可波罗也曾说忽必烈养着5000多名专职的观星者。以上都说明蒙古的根不在土地,更像翱翔在蓝天的雄鹰。

明朝建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摆脱元朝价值观,恢复汉室文化。传统的“五行”、“五德”之说,帝王用起来最为顺手。《大明会典》记载:

洪武九年,定四坛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行江西饶州府,如式烧造解

黄釉就这样再次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我们尚未发现洪武朝的黄釉瓷器,朱元璋打仗是一把好手,搞艺术实在勉为其难,永乐朝于是成为宫廷黄釉的起始。其制式符合官窑标准,色润不油、釉亮不腻,底部白釉明显有甜白釉的特征。黄釉时隔百年的第一次登场,就博了个满堂彩。

永乐黄釉碗

大明帝国中期,封建等级观念愈发森严,禁忌之礼越来越多。《明英宗实录》载:

正统十二年,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都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赀,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

又是凌迟,又是连坐,非常残酷,对景德镇民间瓷业造成极大伤害。另有《明史·舆服志》记载:

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玄黄、柳黄、姜黄、明黄及诸紫色

可见从正统、天顺二朝开始,不管是黄服还是黄瓷,都已成为皇家专用。这样分明的等级观念,也从另一个侧面代表着农耕文明的回归。

官家黄釉自永乐起,明代各朝均有烧造,但真正让黄釉走向巅峰的,还是“弘治娇黄”。

弘治是位好皇帝,当时大明刚刚从“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中缓过神儿来,父亲成化又天性懦弱,重用外戚。弘治帝上位后,励精图治,清佞臣,用贤良,朝野上下为之一振,史称“弘治中兴”。在个人生活上,弘治非常勤俭,多次下令减免景德镇御窑的烧造任务。但无论如何,宫内日常使用和祭祀用的黄釉是免不了的,官窑匠人们只能将一身本领倾注在黄釉上,这也许是“弘治娇黄”成为黄釉之王的最大原因。

弘治娇黄盘

“娇黄”二字,已经恰如其分的将弘治黄釉的平整、滋润、娇嫩表达出来,后民间讹传为“浇黄”,又被今人穿凿附会成“浇釉”工艺所制,实在有些莫名其妙。其实无论“娇黄”还是“浇黄”,都不如其另一别称“鸡油黄”更有生命力,油润之感呼之欲出,正所谓大俗既大雅,当是如此。

弘治后,黄釉艺术性大幅降低,只是中规中矩的保持着皇家御用的身份。嘉靖万历时,景德镇官窑形同虚设,民窑迅速崛起,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黄釉更加渐行渐远,于深宫内苑等待着再一次的辉煌。

康雍乾三朝,对中国瓷器的贡献是极为卓著的。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力的强盛,另一方面也与三位皇帝卓绝的审美眼光有关。从康熙朝开始,御窑的黄釉生产不再局限于宫廷日用和祭器,而是以艺术审美为第一要素,提梁壶、太白尊、莱菔尊等仿古器型逐渐增多。

康熙黄釉太白尊

雍正朝,黄釉突破了皇家明黄之色的限制,出现蛋黄、蜜蜡黄、柠檬黄等品种,尤以柠檬黄最为突出。它黄的娇嫩、明媚、耀眼,甚至让人有不真实之感,与传统帝王之色迥异,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世人以其为清代黄釉的最高水平。

雍正柠檬黄菊瓣盘

乾隆时曾发生一件趣事,督窑官唐英请示落选官窑如何处理,乾隆爷批示,可于景德镇当地变价销售。唐英不放心黄釉也流入民间,又上一道折子,专问此事。乾隆细想之下,最终碍于旧制,特批落选黄釉就地销毁。可见黄釉在皇家心中的地位。

乾隆后,黄釉质量急剧下降。光绪年间,因慈禧酷爱,“储秀宫制”、“大雅斋”等慈禧专款的黄釉粉彩,质量极高,极尽奢华。因本文仅探讨单色釉,纹饰类暂且不表。

总之,清朝黄釉在皇权森森中带着枷锁前行。一方面,三位盛世皇帝的明君心态和审美眼光,使黄釉相较明朝而言,从发色到器型都更加灵活,摆脱了固有的皇家定式。另一方面,黄色禁忌却在大清愈演愈烈。如《国朝宫史》中详细记载了后宫用瓷的等级:

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黄釉器;皇贵妃用黄釉白里器;贵妃用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底黄龙器。

贵人及以下是没有资格使用带黄色的瓷器的。

即便到了民国初期,黄色禁忌依然根植人心。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到,他与溥杰玩闹时,看到了溥杰衣袖里面的内衣,立刻怒斥道:

“溥杰,这是什么颜色,你也能使?”“这,这是杏黄吧?”“瞎说!这不是明黄吗?不该你使的。”

当时帝制早已取消,但在溥仪心中,明黄色依然是任何人不得僭越的颜色,哪怕是自己的亲兄弟。

所以,黄釉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赶上审美高绝的皇帝、蒸蒸日上的国力,就能一飞冲天。否则只能如明代后期一样,中规中矩的扮演一个等级标志的角色。民间艺术的创新活力,永远与它无关。

隋唐之前,历朝历代多以“五德”定“国色”,赶上汉朝这样的“土德”之国,才会对黄色多有重视。商周、秦朝之时,黄色只是“五正色”之一,享受与红、白、黑、青几乎等同的待遇,甚至还不如当朝国色。但汉时陶瓷技术相对落后,直到东汉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陶器上的黄釉也无法与绿釉比肩。故汉家之黄只得在帝王之服上做做文章。

后五胡乱华,黄色退入幕后,偶尔出土几件黄釉,也是胡风浓郁。至隋朝一统,重拾汉代衣钵,黄色由此正式成为帝王法定服色,不再依“五德”之说。但黄釉依然未能登堂入室,原因前文均已细表,不再赘述。

元朝,虽将人种分为三六九等,但礼制方面却十分宽松。《通制条格》记载:

大德元年三月,中书省奏曰:“街市卖的段子,似上位穿的御用大龙。”

官方的回复则是:“不碍事”。虽其后逐渐严格,但游牧民族的底色,使其终不如汉家王朝那般重视,加之统治者不喜黄色,故黄釉于元代销声匿迹。

易中天教授曾说:

我甚至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既不是法治,也不是德治,是“礼治”,即等级制度。

这一点在明清时期体现的极为明显,黄釉也随之兴盛于宫墙之内。但细数名品,均诞生于“永宣盛世”、“弘治中兴”、“康乾盛世”、“同光中兴”之时。可见,黄釉的兴衰紧紧跟随着王朝兴衰的步伐,赶上盛世则光芒万丈;其余时间,只是呆板无趣的皇家日用器和祭器,色彩的本源美感则丧失殆尽。

定陵万历地宫 黄釉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黄衣与黄釉,作为黄色审美和封建色彩等级礼制的两个主要承载物,其发展脉络既相似,又不同。

明清之前,黄色禁忌并不十分严苛。鲁迅先生曾说过一句非常有趣的话:

只要有人唉声叹气地不满意女人的装束,我们就知道当时统治阶级的情形,大概有些不妙了。

在先生看来,女子的爱美之心,往往能够成为冲破封建枷锁的先锋力量。历史也证明了确实如此。南宋洪皓《松漠纪闻》记载:

则易服事,较早只限于男子,妇女照旧不改

可见当时对女子服装、饰物颜色的要求相对宽松。除了南宋,很多朝代都存在这种现象。如《陌上桑》有: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这里的“缃绮”,指的是黄色的丝绸。还有《木兰诗》: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周邦彦《瑞龙吟》:

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此外,很多唐宋古画,也多有身穿黄衣,面部贴黄的女子。黄色本身的色彩魅力,在女性身上生机勃勃的呈现着美的表达。

魏晋南北朝流行的额黄妆

但对于瓷器来说,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陶瓷业做为古代最重要的手工业之一,所需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十分巨大,因此其发展受帝王喜好影响极大。唐朝作为中国陶瓷的第一个盛世,前有邢窑做“盈”字款进贡大盈库;后有越窑做“秘色瓷”以供皇室,才有了“南青北白”赫赫声名。宋朝也是如此,宋徽宗对青瓷的喜爱,造就了一代瓷王“汝窑”,首创官窑系统,成就了中国陶瓷的巅峰盛世。而元人眼中的蓝天白云,直接导致了青花瓷的诞生,一统800年陶瓷江山。

黄釉在明清之前,没有打动帝王的眼睛,加之“礼治”并不严苛,也没成为皇家必用品种。官家不投入,黄釉技艺得不到发展,民间窑口的黄釉质量普遍不高。明清时期,黄釉一跃成为皇家独有,投入加大了,质量提高了,民间却又因皇权森森只能仰视。失去了艺术根植的泥土,宫廷里的黄釉只能依靠偶尔几个盛世明君,才能一展身姿。如此命运,在其他单色釉品种中绝无仅有。

我经常去景德镇,每次走在街头,都会惊叹千年瓷都琳琅满目的瓷器品种,也曾好奇为何偏偏单色黄釉难觅踪影。细问店主,回答道:“黄釉在古代可是皇家专用,平常人放在家中怕是镇不住啊。”

我想,黄釉应该不想听到这样的评语。它会羡慕青釉骚动了文人墨客的心,它会羡慕红釉代表了中国精神,它会羡慕缃绮能与罗敷亲近,花黄能为木兰装点容妆……无论何种艺术,被束之高阁都是悲惨的;艺术的生机与活力,永远在民众之中。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黄色研究》

《明清黄釉瓷器浅说》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华贵黄釉瓷器的心酸背后:千年未曾登堂入室 转眼又被锁进深宫”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淄博日报

淄博日报

黄釉,黄釉瓷,黄色,低温,制品,釉色,窑变,黄釉瓷器,产物,光绪,宫廷,时期,明黄,艺术,用器,皇帝,色釉,象征意义,青釉,陶瓷,颜色,高温,黄袍,李媛,乾隆,唐高祖李渊,赵匡胤,齐陵镇,村西,临淄区

2020-05-27 #长篇故事

淄博日报

淄博日报

黄釉,黄釉瓷,黄色,低温,制品,釉色,窑变,黄釉瓷器,产物,光绪,宫廷,时期,明黄,艺术,用器,皇帝,色釉,象征意义,青釉,陶瓷,颜色,高温,黄袍,李媛,乾隆,唐高祖李渊,赵匡胤,齐陵镇,村西,临淄区

2020-05-27 #故事大全

淄博日报

淄博日报

黄釉,黄釉瓷,黄色,低温,制品,釉色,窑变,黄釉瓷器,产物,光绪,宫廷,时期,明黄,艺术,用器,皇帝,色釉,象征意义,青釉,陶瓷,颜色,高温,黄袍,李媛,乾隆,唐高祖李渊,赵匡胤,齐陵镇,村西,临淄区

2020-05-29 #长篇故事

淄博日报

淄博日报

黄釉,黄釉瓷,黄色,低温,制品,釉色,窑变,黄釉瓷器,产物,光绪,宫廷,时期,明黄,艺术,用器,皇帝,色釉,象征意义,青釉,陶瓷,颜色,高温,黄袍,李媛,乾隆,唐高祖李渊,赵匡胤,齐陵镇,村西,临淄区

2020-05-29 #小故事

故事:继母生下弟弟后 他被人连夜扔进深林里

故事:继母生下弟弟后 他被人连夜扔进深林里

莺歌,张氏,林老爷,少女,声音,高僧,林府,林家,小鸟,货物,长顺,韶颜,大公子,人类,嗓音,女子,姑娘,身影,萤火虫,花印,邪祟,京城,伙计,光点,全身,后院,孩子,姐姐,模样,父亲

2017-07-25 #故事阅读

民间故事:灵异事件锦集 孩子掉进深河 被救上来时竟然

民间故事:灵异事件锦集 孩子掉进深河 被救上来时竟然

表弟,时候,事情,妈妈,孩子,梦里梦,那个地方,地方,朋友,沙子,我外婆,有一个人,东西,县里,喊救命,学生,小孩子,小孩,小表弟,手机,水鬼,玩水,石头,在我,游泳,这件事情,就好像,大哥哥,很多人,想起来

2017-07-28 #故事阅读

进深10米的二层乡村美墅 8室3厅还带堂屋 搬回家绝对体面

进深10米的二层乡村美墅 8室3厅还带堂屋 搬回家绝对体面

师父,卧室,卫生间,梅子,别墅,阳台,餐厅,具体点,建一,一本好书,山川,大河,人身,业主,后山,厨房,城市,品质,外观,外墙,堂屋,家乡,好山好水,妙哉,客厅,布局,日月星辰,建筑,拾级而上,摇椅

2009-10-22 #小故事

喜见“民间故事”登堂入室

喜见“民间故事”登堂入室

民间故事,中纪委,反腐败,官员,巡视组,贪官,故事,民谣,民间,高层领导,登堂入室,消息,事情,官方,机构,线索,笔者,顺口溜,传播,人民群众,省部级,安然无恙,按图索骥,何神,刘海明,杨国炜,一道桥,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和群

2020-09-07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