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老北京文化:剃头匠的出现 剪纸的历史 “绒鸟”的故事

时间:2012-08-09

在旧时的北京,走街过巷的剃头匠都挑一副沉重的担子,有火炉、铁锅、竹椅、理发刀具、镜子等工具

提示:本文共有 216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剃头匠,俗称“待招”。在旧时的北京,走街过巷的剃头匠都挑一副沉重的担子,有火炉、铁锅、竹椅、理发刀具、镜子等工具。现在在北京的一些巷子偶尔能看到剃头匠,工具和以前的差不多,就是没有了火炉和铁锅。老北京最早的剃头匠应该是军人,出现在清代初期。中国古代没有剃头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伤,只可拢发束冠。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便下令剃发梳辫,并于顺治二年(1645年)发布“剃发令”,限十日内一律剃发,违令者,杀无赦。一时间,大江南北民怨沸腾。

在北京,这些军人剃头匠,奉摄政王多尔衮之令,在前门、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和地安门等路口,拉过行人就剃,反抗者一律砍头示众。后来因为人手不够,又从京东宝坻等县强征民夫,充当剃头匠。由于最早的剃头匠是当兵的,所以早期的剃头工具都是军队里的物件,比如洗头用的瓢,是士兵的行军水葫芦;烧水的是军用火药罐。当时的剃头匠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把桥头的剃头挑子,也就是蹲点剃头。另一种是走街串巷的剃头挑子,肩负的长扁担上挂着绑人的“法绳”,挑子上绑着旗杆,上面高悬圣旨。百姓听到他们的吆喝声就必须出来剃头,如果有违反者,剃头匠便拿“法绳”捆人杀死,还要挑了人头回到营里去领赏。

等到全国的人都留起了辫子,社会上也就多了一种剃头的行业。军队的剃头匠不再剃头了,那些强征来做剃头匠的民夫便成了北京城里剃头行业里的第一拨人。有句话说得好,术业有专攻。剃头匠们不仅精通剃头刮脸、梳理发辫,还为顾客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睛,有的还会按摩、接骨。光绪末年,社会风气渐开,北京的行业公会多起来。1909年,“内廷剃头首领王殿臣等”筹划成立“京师整容行公益会”。规定“京师各剃头棚及担挑之人,每人每月铜圆六枚,名为整容行公益会,所为祭神并同”行有病老之人,埋葬置义地…到了民国,北京城里兴起了“剪辫风”。

剪掉垂在脑后的封建的大辫子,一些守旧的人不愿意把辫子剪掉。为此,一些有志之士成立“剪发同志会”,在街头宣传剪发。现在好了,根据个人的爱好,你可以任意地处理自己的头发,可以是光头,可以留长发,男人也可以。如果不喜欢黑色的,你也可以染成各种颜色,黄的、红的,或者是几种颜色混合的彩色,过去的剃头匠现在也成为了美发师。到了民国,北京城里兴起了“剪辫风”。剪掉垂在脑后的封建的大辫子,一些守旧的人不愿意把辫子剪掉。为此,一些有志之士成立“剪发同志会”,在街头宣传剪发。现在好了,根据个人的爱好,你可以任意地处理自己的头发,可以是光头,可以留长发,男人也可以。如果不喜欢黑色的,你也可以染成各种颜色,黄的、红的,或者是几种颜色混合的彩色。过去的剃头匠现在也成为了美发师。

您了解剪纸的历史吗?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空间观念的二维性,刀味纸感,线条与装饰,写意与寓意等许多方面。剪纸的历史悠久,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杜甫的诗句“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说明剪纸在唐代已处于大发展时期。到了宋代,造纸业逐渐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南宋著作《志雅堂诗杂钞》曾记载:“旧都天衔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又中原有余承志者,每剪诸家书字,毕专门。

其后有少年能于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极精工”其中的“剪花样”就是剪纸到了明、清两代,剪纸手工艺术逐渐成熟,并达到了鼎盛时期。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都有剪纸在里面。故宫坤宁宫中皇帝结婚时贴着的那几张大喜花就是剪纸。剪纸的内容很多,而且还有一定的寓意,比如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多福。作为民间艺术的剪纸遍布于大江南北,除了北京的剪纸之外,还有河北剪纸、陕西剪纸等。而且各有特点。北京民间剪纸简约、朴素,有狮子和凤鸟等造型。河北剪纸秀美艳丽,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

您知道老北京流行的工艺品绒鸟吗?北京绒鸟是以蚕丝绒为原料,以紫铜丝做骨架,经过十几道甚至几十道工序制作成花、鸟、虫、草、走兽、风景等工艺品,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外表毛绒绒的。北京绒鸟制作始于清初,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现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项目。北京绒鸟实际上是一个概念,它主要是以绒花为主。绒花最早主要是在宫廷中使用,现在北京故宫仍藏有皇帝大婚时皇后嫔妃所佩戴的各式绒花,这些绒花多取材于“吉庆有余”、“龙凤呈祥”等吉祥语案。到了民国时期,没有了宫廷,绒花传入民间,因为绒花和荣华谐音,有荣华富贵的意思,所以佩戴绒花的人特别多。

绒花工艺历史悠久,诞生于隋唐时期,当时工艺简单粗糙。而到了唐代,绒花制作日渐达到较高的技艺。到了清朝,北京绒花最为盛行,当时,在北京有很多做花的,有绒花、绢花、纸花,都集中在北京花市一代所以这个时候,形成了北京花市一条街。绒花有各种寓意、各种用途,不同的用途,不同的戴法。比如“聚宝盆”、“福寿延年”的绒花,多为老年人佩戴。“五毒葫芦”的绒花,是在五月端午的时候给小男孩佩戴的饰物,有驱邪避邪的意思,在端午节,妇女也要戴一种绒花,而且到中午的时候就扔在马路边,称为“扔斋”,也是驱邪的意思。过去戴绒花只是在节日,后来,只要是沾喜气的事情,都可以戴绒花。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老北京文化:剃头匠的出现 剪纸的历史 “绒鸟”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一部没有故事的故事片——《剃头匠》

一部没有故事的故事片——《剃头匠》

大爷,胡同里,时代,匠人,历史,故事,文化,纪录片,胡同,金钱,剃头,发展,是一部,什么时候,公敬,傅作义,得多,梅艳芳,我喜欢,三轮车,一代人,主人,人情冷暖,亲人,主流,事实,人生,代人,价值观,儿子

2012-10-15 #短篇故事

剃头匠给宰相爷剃头 不小心刮掉了他的眉毛 看剃头匠如何收场

剃头匠给宰相爷剃头 不小心刮掉了他的眉毛 看剃头匠如何收场

宰相,眉毛,肚子,剃头,京城,修面,刮掉,宰相府,故事,人们,奴才,毛笔,气量,蔡兆,年代,书法家,个头,主意,剃头匠,再加,剃刀,剃头刀,将军,外号,句号,哑巴亏,大人,女子,工具,将相

2015-01-19 #短篇故事

剃头匠的故事

剃头匠的故事

剃头匠,剃头,小木匠,理发匠,财主,舅舅,师傅,罗祖,刀子,头发,杀猪匠,脑壳,发匠,县令,手艺,皇帝,苍蝇,大臣,银子,吕洞宾,柳仙,另一个,元宝,剃刀,剃头刀,祖师爷,版本,石板,锛子,一家

2007-05-03 #故事会

河北故事|割茅草 伐危树 铁路上别样剃头匠

河北故事|割茅草 伐危树 铁路上别样剃头匠

砌体,李海,作业,工务段,金辉,承德,杂草,小榆树,京承线,安全绳,绳子,钢钎,座山,人员,时间,石头,线路,荆条,镰刀,施工,黄茅,力量,任务,作业点,勾缝,地点,安全帽,局部,工具,山顶

2011-01-02 #小故事

那些年我们身边的匠人——剃头匠

那些年我们身边的匠人——剃头匠

剃头匠,头发,发型师,客人,年代,理发店,职业,造型,好的,老邻居,都会,价格,事到如今,凳子,住所,匠人,剪出,剪刀,剪子,功夫,知名度,时代,名称,居民,围兜,后心,总能,年纪,广告,扫帚

2020-05-24 #短篇故事

他是老北京胡同里国宝级剃头匠泰斗 101岁的老手艺人虽然走了 却成了现代人的魂

他是老北京胡同里国宝级剃头匠泰斗 101岁的老手艺人虽然走了 却成了现代人的魂

老爷子,老北京,剃头匠,罗祖,老人,胡同里,京腔,传统,手艺,时候,技艺,沧桑,老爷,剃头,五花,代表,青丝,宝刀,手艺人,汉光武,洛阳桥,石头,老主顾,胡同,傅作义,吕洞,吉米,尚小云,明又亮,段儿

2015-08-01 #故事会

三晋历史名人剪纸:鲍姑 卫夫人 温峤 王昶 孙盛 法显 慧远

三晋历史名人剪纸:鲍姑 卫夫人 温峤 王昶 孙盛 法显 慧远

鲍姑,孙盛,温峤,一生,卫夫人,慧远,法显,王昶,太子,人民,书法,佛教,协会会员,功绩,山西省,历史,太原,方面,王朝,著作,颇丰,东晋时期,大书法家,民间文艺家,从卫夫人,余少学,佛理,杨宗,修研,原郡

2014-11-20 #故事阅读

中国民间民俗剪纸剖析

中国民间民俗剪纸剖析

剪纸,剪纸艺术,中国民间,劳动人民,民俗,人民,工具,情感,材料,绘画,中国劳动,艺术形式,是农村,法都,中原,中国,制品,内涵,中流,作品,内容,内心,农民,制作方,刺绣,剪刀,剪出,历史,剪纸作品,印象

2020-05-20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