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雅尔塔会议苏联的底气从哪来?斯大林掌握罗斯福和丘吉尔的秘密

时间:2012-10-21

比如19世纪拿破仑战争之后的维也纳会议,从1814年9月一直开到1815年6月,前后将近一年时间

提示:本文共有 199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LD讲故事

回顾人类历史,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重要会议,时间是越来越短。

比如19世纪拿破仑战争之后的维也纳会议,从1814年9月一直开到1815年6月,前后将近一年时间。一百年后一战之后后的巴黎和会,时间稍微缩短,也要6个月。皇帝、首相、总统、总理还有各种随从,一大批人员聚集到一起,合纵连横,讨价还价。

到了现在,最重要的会议,只要一天两天,除去吃饭睡觉,真正合谈也就几个小时而已。但是国家之间的关系那么复杂,几个小时哪里说得清?

雅尔塔会议

雅尔塔会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有一个雅尔塔会议,当时二战协约国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开了八天的会议,这次会议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不仅是通讯技术的升级,更是外交方式的升级。

在雅尔塔会议的前一年,1944年9月,罗斯福向斯大林提议,能不能在苏格兰北部某个城市开个会议。斯大林拒绝了,说苏联红军正在进行重大军事行动,自己必须留在莫斯科坐镇。

罗斯福在接下来几个月又接连向斯大林提出了十几个开会的地点选择,反正会议必须开,地点一起来商量。其中包括雅典、伊斯坦布尔等地,斯大林则是各种理由拒绝,说自己身体不太好,要开会也不能去太远,最好在苏联本土开。

这个理由很过分,斯大林身体不行不能出远门,罗斯福还是残疾人,出门坐轮椅,更加不方便。

到了12月份,双方终于商议定会议地点,在苏联黑海沿岸的雅尔塔。

斯大林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为了拖时间,因为时间拖得越久,苏联越有底气。当时苏军在德国势如破竹,能够占领更多土地,跟英美讲价。

在会议地点的选择,苏联做足了准备,会议本身的工作,苏联也是有备而来。

本来雅尔塔这个地方是沙皇疗养的地方,但是二战的时候被德国占领,1944年才被苏联收回。德国人撤走时把值钱的东西全部带走,带不走的就烧掉,变成一片废墟。

但苏联用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还在打仗的情况下,把雅尔塔重新修整一新,重新变成一个巨大的会议场。苏联用1500节车厢运送建材、设备、食物等前往雅尔塔,还安排了12000名战俘分为两班,12小时一班赶工。其中一个建筑小组专门负责自制大理石建材,因为罗斯福是坐轮椅的,为了方便他,地面必须坚硬。

当然,斯大林为会议准备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情报。早在会议开始前两个月,苏联的情报部门就给了斯大林一份文件。文件内容是英国代表团文件内容的俄文译本,非常详细地说明了英国将在会议上对所有重要议题上的立场,包括如何瓜分德国,制定波兰边界,联合国安理会应该如何表决,苏联成员国该如何加入联合国等等,英国的底牌已经全部摊在斯大林面前。

美国这边的情况斯大林也掌握得差不多,不管罗斯福和丘吉尔带着什么意图,斯大林都已经掌握他们的底牌。

反过来看罗斯福和丘吉尔,不仅对雅尔塔会议没有任何准备,甚至对这场会议充满厌恶,尤其是罗斯福。

丘吉尔和罗斯福

罗斯福从美国去英国的路上,会经过岛国马耳他,丘吉尔准备在那里先跟罗斯福会谈,统一立场之后再跟斯大林谈。丘吉尔那个时候让二战折腾得焦头烂额,又发了场高烧。

但是罗斯福到来之后,兴致勃勃地到处游玩,为的就是不要和丘吉尔深聊。一方面是避免让斯大林觉得他和丘吉尔串通一起,另一方面也避免和英国形成某些一致的立场,在会议上缩手缩脚。

准备的重要性

在马耳他,罗斯福和丘吉尔一起吃午饭和晚饭,气氛非常欢快,反而不能谈严肃的问题,这让丘吉尔很郁闷。

罗斯福是一个老派外交家的风范,注重的是临场发挥和人际互动,不做事先安排。结果虽然不能说苏联赢了多少,但起码一直把持着主动权。

所以为什么准备工作那么重要?就是这个点,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这个时代的人,生活在一个时间碎片化的时代,人和人打交道的时间越来越像短兵相接。开会、聊天、交流,一切人和人打交道的场景都在缩短和变快。变化还不止于此,伴随着另外一个维度的是准备工作的重要性被大大强化了。

你看现在的首脑会议,比当年的雅尔塔会议更短,但是准备工作的强度,专业化分工的深度,在当年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斯大林的苏联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表现,其实是开了大国外交工作风格的一个先河。

引申到现在社会的竞争,其实很多时候已经不单单是实力之间的比拼了,而是表现为准备工作的比拼了。准备工作就是把实力聚起来,然后放在一个点上。

比如你要做一场活动,你得先有方案,制订活动目标,成本投入核算,再把效果预估做个量化。从场地、物料、人员、宣传等各个方面考虑,尽量把效率最大化,有了这些准备,你才能打造一场有效果的活动,领导才会同意你的方案。

再比如去应聘工作,如果对应聘的职位有自己的理解和工作方法,对行业的趋势有自己的判断,看待事物的角度越丰富,越能证明这个人未来的工作潜力。

一个人做事有目标和计划,一定是行动能力强和学习能力强的,这样的人不会混得太差。在越来越快速的时代,人生就像舞台,做好彩排的人,才能展示最好的自己。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雅尔塔会议苏联的底气从哪来?斯大林掌握罗斯福和丘吉尔的秘密”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雅尔塔会议 丘吉尔 罗斯福 斯大林都有哪些底牌 为何牺牲中国

雅尔塔会议 丘吉尔 罗斯福 斯大林都有哪些底牌 为何牺牲中国

苏联,斯大林,波兰,丘吉尔,罗斯福,英国,希腊,问题,联合国,利益,美国,席位,战争,德国,雅尔塔会议,底牌,同盟,流亡政府,乌克兰,冷战,巴尔干半岛,政府,白俄罗斯,丘吉,二战,而此时,世界,中国,会议,位置

2016-07-18 #故事会

一幅波兰宣传画 斯大林拿出来 为什么丘吉尔皱眉 罗斯福耸肩?

一幅波兰宣传画 斯大林拿出来 为什么丘吉尔皱眉 罗斯福耸肩?

波兰,斯大林,苏联,丘吉尔,罗斯福,波兰流亡政府,苏军,希特勒,关系,俄国,流亡政府,问题,三巨头,二战,传单,家乡,时候,抵抗,德军,亚努斯,列日,瓦连金,苏政,科夫,名的,安全部,波兰政府,英美两国,世仇,主张

2016-05-27 #短篇故事

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是否就成了与罗斯福丘吉尔平起平坐的国际巨头

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是否就成了与罗斯福丘吉尔平起平坐的国际巨头

斯大林,蒋介石,罗斯福,开罗会议,中国,苏联,丘吉尔,战略,会议,国际,大连,日本,这次会议,利益,巨头,开罗宣言,法西斯,问题,合作,研究,中国代表,苏军,宋美龄,得连,毛泽东,石才,蒋介,鲁晓夫,德意,苏联政府

2016-07-18 #经典故事

英国首相丘吉尔拍照也爱剪刀手 与斯大林 罗斯福并称三巨头 最后一张你们最意外

英国首相丘吉尔拍照也爱剪刀手 与斯大林 罗斯福并称三巨头 最后一张你们最意外

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爱剪,剪刀手,英国首相,刀手,总理,三巨头,周总理

2009-05-16 #故事大全

英国首相丘吉尔身为二战的战争英雄为何英国人民对他又爱又恨?

英国首相丘吉尔身为二战的战争英雄为何英国人民对他又爱又恨?

丘吉尔,胜利,首相,英国,人民,战争,美国,大选,战斗,罗斯福,争取胜利,信心,保守党,力量,讲话,岛屿,德国,苏联,计划,不惜一切代价,德军,表现在,丘吉,向英,希特勒,并多次,斯大林,普鲁塔,越强,爱的

2009-04-10 #故事会

丘吉尔故事

丘吉尔故事

丘吉尔,英国首相,英国,丘吉,弗莱明,最伟大,温斯顿·丘吉尔,英国人,故事,农夫,泥沼,自行车,罗斯福,三巨头,小孩,苏格兰,记者,首相,斯大林,牛顿,莎士比亚,小故事,有一位,没见过,在路上,世界秩序,人民,伟人,伟大胜利,司机

2020-07-13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丘吉尔故事

丘吉尔故事

丘吉尔,英国首相,英国,丘吉,弗莱明,最伟大,温斯顿·丘吉尔,英国人,故事,农夫,泥沼,自行车,罗斯福,三巨头,小孩,苏格兰,记者,首相,斯大林,牛顿,莎士比亚,小故事,有一位,没见过,在路上,世界秩序,人民,伟人,伟大胜利,司机

2007-04-10 #经典故事

二战初期 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何要访问苏联?

二战初期 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何要访问苏联?

苏联,丘吉尔,英国,斯大林,德军,英国首相,美国,问题,乘坐飞机,第二战场,吕海峰,丘吉,克里姆林,吕海,哈里曼,墨索里尼,苏方,苏三国,隆美尔,三军仪仗队,制度,关系,先向,元帅,亚历山大港,代表,会议室,会上,全世界,克里姆林宫

2011-08-14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