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课文背后的故事:朱自清——《荷塘月色》何以成为现象级?

时间:2012-11-01

上过学的中国人都能猜到,那座雕像是朱自清先生

提示:本文共有 261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来自网络

清华园里有一口荷塘,塘边有座雕像。上过学的中国人都能猜到,那座雕像是朱自清先生。1927年夏天,朱先生在这里创作了他的散文代表作《荷塘月色》。

快100年了,《荷塘月色》一直呆在各个年代各个版本的中学教材里,从未缺席过。只要是中国人,但凡上过中学,都读过这篇文章。斗大的字识不得三五个的大爷大妈听到“荷塘月色”四个字,也油然而生亲切感,因为他们跳广场舞时放的那首歌的歌名就是这四个字。当年那首歌是多么火爆呀,火遍了整个中国!

来自网络

不得不说,《荷塘月色》已经不只是一篇文章,而是成为了一个现象。《荷塘月色》何以成为现象级呢?

来自网络

余光中先生,诗人、散文家、文艺评论家,比朱自清先生小30岁,比《荷塘月色》小一岁。他和朱先生是江苏老乡,都在大学教书,创作经历也类似,都是从诗歌创作入手,然后转型至散文。就是这位余先生,在其他作家和评论家对朱先生的作品赞不绝口时,将《荷塘月色》批到体无完肤:文中“譬喻大半浮泛,轻易,阴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好用明喻而趋于浅显”;“ 好用女性意象。……实在不高明,往往还有反作用,会引起庸俗的联想”;个别段落“无论在文字上或思想上,都平庸无趣。……一无可取,删去这一段,于《荷塘月色》并无损失”;有着明显的“田园”“农业社会”的印记。

余光中先生的意见对不对?应该说还是有其道理在的,《荷塘月色》在技法上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美中不足。可是,偏就是这不完美的《荷塘月色》,比起其他一些被认为艺术水准更高的文章来,更称得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是什么原因让这篇技法上未必特别高明的文章产生了如此之大的社会效应?

还是从余先生感觉“一无可取”的第三段说起吧。

来自网络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这段话中有两个词——“独处”“热闹”——可以说是解读全文的关键。

从内容层面来看,文章主体内容主要分为两块,一是4-6段对“荷塘月色”世界的描写,这是“独处”;一是对江南采莲旧俗的回忆与想像,这是“热闹”。

从结构层面来看,文章以第六、七段的两句话作为过渡,“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从现实的孤独写到回忆中的热闹,再由想像中的热闹回归到现实的孤独,画了一个圆。

从情感的层面来看,写孤独时是“自由”的、喜悦的,可又不尽然,这种连与“妻”都难以言说的孤独似乎有几分失落的忧愁;写热闹时是怅惘忧愁的,可这“有趣的”“嬉游”又有几分回忆的甜蜜。可以说是“享受着孤独,向往着热闹”呀。

于是,问题来了,在作者的“独处”与“热闹”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况味?

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夏天,文中的“妻”是朱先生的原配武仲谦女士,“闰儿”是朱先生的次子朱闰生。当时的朱自清到清华任教的时间还不长,离开了相对稳定安逸的江南小家,又想着出国深造的事情,学问、事业似陷困顿;儿女五个,嗷嗷待哺,家庭生活也难免困窘;而江南家乡的政治局势风云变幻,大革命失败,国家将向何处去,内心迷惘。几多因素,交织纠缠,难免引发这个单纯的书生“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人生困惑。

他开始编织一个唯美的“荷塘月色”梦幻世界,让自己“独处”其中,摆脱“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享受孤独。可是这种孤独终究是暂时的,他还是不可避免地“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对热闹的向往让他“到底惦着江南了”。然而无论是《采莲赋》中的“热闹”“风流”,还是《西洲曲》里求而不得的“采莲人”,都只能令他长叹“无福消受”。于是,“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亲密爱人“妻已睡熟好久了”。热闹到底不见影子,孤独倒是如影随形。

这是大家熟悉的传统的惯性解读,是基于“知人论世”原则,从分析作者个人经历与创作时代得来。只是这种个体化解读似无法解释为什么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能不断引起人们尤其是读书人的共鸣。于是我们把它放置到一个更广阔更宏大的视野中。

来自网络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传统士子(知识分子)根深蒂固的文化情怀。照应本文,“独善其身”不妨看成精神层面的“独处”,而“兼济天下”则是“热闹”了。如果将意识形态从儒向道释延伸,是不是可以将“独处”看成“出世”,将“热闹”看成“入世”?

当传统的士子们享受着“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情调和“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孤高时,他们怀着出世心态享受着孤独。当他们追求着“太上以立德,其次以立功”的功业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时,他们带着入世的积极心态向往热闹。失意时,他们制造一个梦幻唯美的孤独世界,如同文中的“荷塘世界”;得意时,他们乘风破浪,热闹风流,。于是,无形之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成了烙印着传统印记的知识分子们的精神伊甸园,唤起了从民国至二十一世纪许许多多或失意或得意的读书人的共鸣,这种共鸣也许还将持续很长时间。

不单如此,“独处”和“热闹”似还有更深层的意味。

出世的孤独中未必没有畅快的热闹。渊明先生采菊东篱时,看烦烟袅袅,听鸡鸣狗吠,心中自有红尘的热闹;在泛舟赤壁的东坡先生看来,“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未尝不是另一种热闹。入世的热闹中也可能有“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曹操高歌《短歌行》时,心中是热闹的,但未必没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孤独;“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唤起的未必不是热闹丛中的孤独。这种种的“孤独”和“热闹”在士子们“心里颇不宁静”时总是会“剪不断,理还乱”地涌上心头,于是当他们阅读《荷塘月色》时,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自然涌上心头。

来自网络

最近网络上有个热搜问题——“如果将孤独分为十个等级,你是第几等级?”其中最高的第十级的答案是“自己给自己做手术”。也许朱自清先生正是通过《荷塘月色》给自己做了个手术,而且是第十一级的手术——解剖自己的心灵与情绪。手术成功与否不敢说,但其笔底世界正好折射出了传统士子的文化情怀——享受孤独,向往热闹!我想这或许正是这篇技法上并不完美的文章却能产生巨大社会效应成为“现象级”的根由吧。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课文背后的故事:朱自清——《荷塘月色》何以成为现象级?”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他的工笔空灵飘逸 如同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

他的工笔空灵飘逸 如同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

创作,伊朗,山水,先生,山水画,工笔画,画家,笔墨,哈塔米,朱自清,工笔花鸟画,使者,工笔,个人,中国,作品,心境,总统,文化,笔下,河南,水墨,清逸,画作,荷塘月色,绘画,笔画,艺术,花鸟,题材

2007-02-15 #故事会

朱自清写作的艺术特色

朱自清写作的艺术特色

父亲,作者,背影,朱自清,荷塘,散文,月色,感情,作品,荷塘月色,语言,桔子,艺术,色彩,荷花,情态,比喻,理趣,绘画,才会有,人物,修辞,儿子,印象,听觉,对子,微风,文章,景象,月光

2020-06-10 #故事阅读

朱自清写作的艺术特色

朱自清写作的艺术特色

父亲,作者,背影,朱自清,荷塘,散文,月色,感情,作品,荷塘月色,语言,桔子,艺术,色彩,荷花,情态,比喻,理趣,绘画,才会有,人物,修辞,儿子,印象,听觉,对子,微风,文章,景象,月光

2020-07-10 #故事会

「佳品欣赏」蛙声喧夏夜 鱼影动荷塘——荷塘月色

「佳品欣赏」蛙声喧夏夜 鱼影动荷塘——荷塘月色

古道,荷塘月色,根雕,百家号,鱼影,五律,名称,价值,信仰,作品,信息,品质,品位,幽情,崖柏,定义,材料,文化,荷塘,漫漶,根艺,精品,蛙声,规格,页面,来这里,孤独者,你就是,你自己

2012-09-11 #长篇故事

《背影》背后的故事?朱自清有过这番经历?!感动!

《背影》背后的故事?朱自清有过这番经历?!感动!

朱自清,朱鸿钧,父亲,背影,扬州,妻子,差事,日子,父爱,父子俩,父母,祖母,何曾,曾为文,中交,章里,母爱,个旧,人非圣贤,亲人,儿女,基础,妻儿,小时候,家庭,工资,层次,岁月,差使,朋友

2013-05-10 #长篇故事

朱自清《背影》骗我们多年?真实父子不合多年!背后故事令人心酸

朱自清《背影》骗我们多年?真实父子不合多年!背后故事令人心酸

朱自清,父亲,背影,父子,扬州,背后的故事,多少年,紫色,朱鸿钧,北京大学,在一起了,儿子,吴忠,外套,文章,朱家,烟草,苏东坡,新学校,一家,专卖局,南京,地方,徐州,散文集,时候,浦口火车站,黑色,老房子,身体

2007-06-24 #故事大全

被“专家”质疑?只因《背影》中父亲这一举动!朱自清课文惹争议

被“专家”质疑?只因《背影》中父亲这一举动!朱自清课文惹争议

背影,父亲,朱自清,交通规则,文章,建议,言论,专家,网友,买橘子,教育专家,月台,观点,课文,问题,单身,中国,老师,原因,情景,橘子,特点,眼光,身体,错误,逻辑,部分,影响,专家们,简直是

2008-08-12 #经典故事

朱自清背后的故事:现实中 父子多年不和 家庭和睦成了奢望

朱自清背后的故事:现实中 父子多年不和 家庭和睦成了奢望

朱自清,父亲,儿子,家庭,父子,统一,地位,背影,行为,行动,偏差,孩子,扬州,吴仲,历史,关系,妻子,父爱,身体,工作,家庭和睦,一个家庭,买橘子,冷战,包办婚姻,感情,才能,栏杆,父子俩,精神

2017-03-29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