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抗疫英雄谱」院士医生李兰娟:始终把治病救人当生作一生的使命

时间:2012-11-30

2月2日凌晨再次抵达武汉在抗疫最关键时刻,2月1日晚,她和10名医疗团队搭乘上海开往重庆的Z256次列车再次赶赴武汉,2月2日凌晨凌晨4时35分到达,随即到有

提示:本文共有 377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她是一位中科院院士,用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她是一位医生,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赤脚医生”的使命;

她是儿子眼中的好妈妈,更是很多孩子眼中的“好奶奶”;

从武汉疫情爆发以来,1月17日,73岁的李兰娟院士和84岁钟南山院士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赶赴武汉,提出了“封城”的建议,拉开了全国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序幕。

2月2日凌晨再次抵达武汉

在抗疫最关键时刻,2月1日晚,她和10名医疗团队搭乘上海开往重庆的Z256次列车再次赶赴武汉,2月2日凌晨凌晨4时35分到达,随即到有关医院展开患者救治工作。

(在这次武汉和全国抗疫战斗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大树成长营特推出“抗疫人物谱”专栏,本期介绍李兰娟院士。)

【人物传】 李兰娟,女,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绍兴,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李兰娟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尤其是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病微生态研究 。

家境太穷差一点中学辍学

1948年9月13日,李兰娟出生在浙江绍兴夏履镇夏履桥村,家境贫寒,父亲因患眼疾无法劳作,全家生活靠母亲卖山货维持。她自幼喜欢读书,但她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

12岁时,1960年,成绩优异的小兰娟从夏履小学被保送到绍兴第一初级中学(现在的绍兴第三中学)。1962年,母亲突然把小兰娟叫到跟前,告诉她家里已经没钱供她读书了,让她收拾行囊回家。面对母亲的哀求,懂事的兰娟泪如雨下,尽管她读书的愿望那么强烈,但想到母亲为全家人背负的巨大生存压力,想到母亲每天挑着山货步行30多公里做买卖的辛苦,兰娟选择了放弃。、

“后来,很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我准备离开学校那天,向班主任告别时流下了眼泪。班主任问我:‘你自己是不是很想读书?’我说:‘是的。’于是班主任让我不要退学,而是让我请假一个月,把行李铺盖等放在学校。听了班主任的建议,我回家后一边在家自学一边劳动,一个月后重返学校已近期末考试。这一年,我的考试成绩非但没有落后反而考得很好,说明自学很有成效。之后,我靠着助学金读完了初中。”

能继续读书让李兰娟对学习倍加珍惜和努力,中考时,她以全市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了省重点高中——杭州第一中学(现在的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50年前的一幕让她至今难以忘怀:“开学前,妈妈拿出了家里仅有的5元钱让我带到省城去读书。我先到绍兴第一初级中学拿了行李,再到杭州,5元钱已剩下不多了。当同学们都为去新学校高兴得不得了时,我却为学费发愁——剩下的钱根本不够付学费,报到、注册都成了问题。老师知道我的困难后立即给予解决,让我先领课本,后来不仅减免了学费,还发助学金让我维持日常生活,我就这样坚持读完了高中。”

“赤脚医生”救了很多老百姓的命

顺利高中毕业的李兰娟,还没来得及参加高考,一场运动开始了。

响应号召的李兰娟积极报名去黑龙江,没被批准,便回到了老家夏履桥,乡里安排她到夏履中学做代课老师。业余时间,她用针灸为乡亲治疗腰背疼痛。她说,山区乡亲们因常年劳累,多数人患有腰背疼痛毛病,听说针灸能治疗疼痛,为了能为乡亲们做点好事,在回乡前她便联系浙江省中医院学起了针灸。短短几个月时间,她将整本经络书背得滚瓜烂熟。“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医学,在这之前,我对医疗知识完全是个门外汉。”李兰娟说。

教了三个月书后,村里组建农村合作医疗,因为李兰娟会针灸疗法,大家都希望她来做合作医疗的“赤脚医生”。“当时真的很矛盾。代课老师每个月的工资是24元,相当于每天能有8毛钱,而‘赤脚医生’每天只有5个工分,相当于1毛钱。收入相差甚远,家里日子又捉襟见肘。但对医学的挚爱,让我无怨无悔地选择当‘赤脚医生’。”

山村的“赤脚医生”并不好当,资金有限,设备简陋。为了节省开支,李兰娟与几位懂草药的乡亲一起跑到山上采草药。半年多时间里,她认识了几十种药材,哪些能治疗伤寒,哪些能用来消肿,哪些能用来敷跌伤,她都记得清清楚楚。零成本的草药不仅节省了合作医疗的开支,而且效果不错,很多村民在喝了李兰娟煎服的草药后康复了。全村400多户人家,只要哪家有人生病,不管刮风下雨,不管深更半夜,李兰娟都会上门诊治。有一次,村里年轻媳妇分娩,李兰娟还当起了临时“产科医生”。

当一名真正的医生后名震全国

“与同龄人比,我是幸运的。1970年,我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读书。”能获得第二次读书的机会,是因为李兰娟付出了比同龄人多得多的努力。因为成绩优异,李兰娟大学毕业后留校,被分配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

上世纪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达80%。李兰娟一心想要救人,苦于治疗方法有限,只能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有个20多岁的年轻人进院不到10天,黄胆迅速上升,消化道出血,昏迷,没小便,人很快没了。”李兰娟说,“当初,我们工作的314重病室似乎是被施了魔咒一样,进去的人很少能活着出来。”

不甘心的李兰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肝炎治疗这一难题中。经过10余年的反复探索、实验,1996年,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ALS)”,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上升到78.9%,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

从此,李兰娟声震全国,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从2001年起,李兰娟每年举办一次人工肝的推广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疗方法无偿教授给更多医生。“全国有那么多病患,不可能都跑到浙江来就医,在当地得到及时的治疗,才是最好的结果。”如今,人工肝技术已推广至全国31个省市,她还多次举办全国暨国际人工肝会议,被誉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

“今日事今日毕”是她的行为准则

2月2日,新民晚报记者张泽茜采写了一篇《儿子眼里的李兰娟院士:她一直都没有抛弃自己医生的身份》的独家新闻,引起媒体纷纷转载。

母子合影

李兰娟院士的儿子郑杰早年在互联网行业创业,后来他和母亲共事创立医院,去帮助更多的病人。郑杰的父亲郑树森是肝胆外科、肝移植专家,同时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李兰娟与郑树森这对院士伉俪,也被人传为佳话。

出生于双院士家庭,郑杰没有得到父母太多的陪伴。

郑杰从小觉得母亲做每件事都非常认真,“今日事今日毕”也是她一直恪守的行为准则。“她一直觉得小孩不仅要学习成绩好,人品也要好。”郑杰说。尽管他从小成绩优异,李兰娟对郑杰要求依旧严格。“我小时候最怕的是如果成绩不好了,学期末的时候要怎么办?” 郑杰说,“平常从身心角度,她对我们是很关爱的。”

李兰娟求学时期,大家主要学习俄语。所以直到工作多年后,才开始学习英语。“我印象中母亲和父亲,听着磁带重新从一个个单词开始学起的。”郑杰说。此时李兰娟的医务工作已经相当繁忙,除了临床工作还有大量的研究。“我小时候的印象,经常深夜的台灯下,看到他们一边补学英语,一边看国外论文。”郑杰说。

李兰娟的丈夫郑树森40岁左右那年去华西医科大学读博,毕业后李兰娟又支持他前往香港攻读博士后。“那段时间,母亲一个人的工资要养活我们一家四口。这应该是我还在念中学的阶段。”郑杰回忆,“当时我爷爷在老家生病了,我母亲也没有和我父亲说,就自己带着我,抱着弟弟去老家给爷爷挂吊针。一直到治好,这件事她也没和父亲提。小时候我们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一般,一直到我父亲那个时候从香港回来,我们家才有了彩色电视机。”

七旬院士抗疫在武汉第一线

率先提出武汉“封城”,郑杰认为李兰娟在重大的事件面前,一直果敢冷静。

“作为传染病学专家,这其实是一个基本的自我要求。因为专家学者不做表态,更加没有人说了,是吧?所以她和钟南山院士,作为国家卫健委特别专家组的这次武汉之行是非常关键的,他们去看了现场,然后连夜回到北京汇报。”郑杰说。

在抗击SARS时期,浙江省2003年4月出现第一例SARS患者,除了快速对患者所在的小区进行隔离处理外,李兰娟同时进行了病毒的分离和研究。“两者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这使得浙江省中除了3-4个患者,没有其他民众以及医务人员被感染。”

因为对职业的坚持,即使在担任政府领导岗位期间,李兰娟依旧没有间断过临床门诊和医学科研。“她一直都没有抛弃自己医生的身份。”郑杰说。

作为治病救人的医生,她有一颗仁者之心。“能走到今天,我要感谢很多人。”说起自己的成长历程,李兰娟有太多的感慨,她说如果没有那么多热心人帮助,或许如今的她还是一名山村“赤脚医生”,而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一路走来,李兰娟深知,一个想要拥有健康的民族,一个想要跻身世界医学之林的国家,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才优势,必须拥有一大批医学名家大师。因此,她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在临床、科学、教育、管理等各方面尽心竭力,对年轻人才予以提携和帮助。

为了推动中国医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育,2012年5月25日,李兰娟与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丈夫郑树森一起捐资,联袂社会各界力量成立了“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以奖励和提携在医学科研和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杰出科技人才。

来源:文汇报、新民晚报、百度百科、钱江晚报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抗疫英雄谱」院士医生李兰娟:始终把治病救人当生作一生的使命”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抗疫“硬核”女院士李兰娟 从赤脚医生到国之重器!

抗疫“硬核”女院士李兰娟 从赤脚医生到国之重器!

...家组,丈夫,主任,乡亲们,医疗,成员,夫妻,成绩,高级别,赤脚医生,工作,救治,毕业后,出生于,卫健,路漫漫其修远兮,郑树森,郑杰,代课老师,医学科学院,卫生部,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大学

2008-03-01 #故事阅读

致敬钟南山李兰娟等感动人物 国人永远铭记你们!

致敬钟南山李兰娟等感动人物 国人永远铭记你们!

疫情,武汉,韩红,国家,陈德春,国人,战友,肺炎,李文亮,素英,钟南山,一句话,中国,使命,信心,全国,初心,第一线,所有人,旁观者,时刻,时候,湖北省,灾难,物资,老人,警报,医护,坚守在,工作中

2017-10-29 #故事大全

英雄再现 李兰娟

英雄再现 李兰娟

李兰娟,疫情,武汉,老师,院士,乡亲们,村里,母亲,肺炎,李兰,乡亲,中考,人民,初中,学费,患者,杭州,绍兴,病痛,病人,赤脚医生,防护服,高中,工作,了学,师成,李老,钟南山,高深,医护人员

2007-01-10 #故事会

从李兰娟 韩红到火神山女工人:抗疫大战中的女性力量

从李兰娟 韩红到火神山女工人:抗疫大战中的女性力量

李兰娟,陈薇,疫情,张继先,武汉,丈夫,一线,团队,儿子,病毒,院士,妈妈,时代,病人,研究,埃博拉病毒,女性,口罩,少将,护士,科研,南希,埃博拉,郑树森,韩红,医护人员,工作,力量,医生,女医生

2015-09-24 #小故事

专访李兰娟院士:惊心动魄60天 中国抗疫已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专访李兰娟院士:惊心动魄60天 中国抗疫已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病人,李兰娟,疫情,重症,时候,传染病,武汉,医生,患者,防控,救治,国家,病死率,工作,危重症,挺住,方面,经验,肺炎,赤脚医生,风暴,建设,检测,信心,技术,院士,问题,斗争,人工肝,人工肝技术

2020-02-02 #故事会在线阅读

73岁高龄奋战在抗疫一线 李兰娟院士这样的人才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73岁高龄奋战在抗疫一线 李兰娟院士这样的人才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李兰娟,疫情,武汉,高龄,钟南山,成绩,时候,赤脚医生,高中,工作,研究,人工肝,代课老师,家境贫寒,毅然决然,努力学习,医生,杭州,村民,样子,母亲,父亲,科学家,知识,第一线,院士,亲切地,重型肝炎,年有,来武

2013-05-06 #经典故事

李兰娟院士的传奇故事

李兰娟院士的传奇故事

李兰娟,院士,病毒,疫情,病人,赤脚医生,全国,家庭,浙江,工作,传染病,国家,团队,武汉,杭州,母亲,肺炎,病例,禽流感,禽市,研究,人工肝,新型冠状病毒,中国,人工,人们,医学,合作医疗,村里,浙江省

2010-08-13 #长篇故事

李兰娟:受此表彰 我将更加努力地工作

李兰娟:受此表彰 我将更加努力地工作

疫情,李兰娟,共产党员,传染病,所在,肺炎,中国共产党,斗争,总书记,精神,习近平,一线,全国,钱江晚报,人民,医生,国家,时刻,武汉,生命,科学,表彰大会,讲话,院士,风险,工作,救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控制

2012-01-03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