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赵薇《中餐厅》给客人倒红酒讲究多 一杯葡萄酒里到底有多少故事

时间:2012-12-10 11:34:29

相关推荐

一、葡萄酒里讲究多

第二季《中餐厅》 赵薇当店长时,节目组在法国开店,科尔马市的市长光临中餐厅,对于这次重要人物的突然来访,赵薇在镜头前表现得落落大方,赢得了网友点赞。

招呼客人落座后,赵薇马上进入后厨,稳定大家的慌乱,迅速安排好每个人的任务,井井有条:比如客人没点餐就提前备菜;备菜间隙不忘提前打开红酒留出醒酒时间。

醒完酒后,赵薇让苏有朋纯靠手工上红酒,一瓶红酒需要平均倒给八位客人。

苏有朋担心自己倒不好,于是赵薇亲自出马,给客人服务倒酒。

除了对供应葡萄酒信手拈来,在遇到对红酒温度有专业要求的客人时,赵薇也能及时处理,帮大家化压力为动力:“(有专业的要求)因为他知道我们能达到。”

众所周知,法国是最具影响力的葡萄酒产酒国之一。这里坐拥波尔多、勃艮第和香槟等蜚声国际的葡萄酒产区,始终引领着酒界的潮流。

能为懂酒爱酒的法国客人提供一顿满意的葡萄酒餐宴,赵薇作为店长的领导和统筹能力不言而喻。

为什么法国人对于葡萄酒视之甚高,葡萄酒在法国甚至整个欧洲发展史上又占据着怎样的重要地位呢?英国记者尼娜 卡普兰(Nina Caplan)的这本《流浪的葡萄树:葡萄酒里的欧洲史》或许能为我们窥探一二。

尼娜 卡普兰(Nina Caplan),记者,热爱旅行、葡萄酒与艺术,曾供职于《时代周刊》《卫报》,为《新政治家》《泰晤士报》《星期日电讯报》《品醇客》《国家地理旅行者》等多家媒体写过许多关于葡萄酒的专栏文章,也在餐厅等场合做过葡萄酒讲座。

写了这么多葡萄酒稿件,尼娜 卡普兰的第一本新书主角当然也是众望所归的葡萄酒,尼娜 卡普兰为它起名为《流浪的葡萄树:葡萄酒里的欧洲史》。

这本《流浪的葡萄树:葡萄酒里的欧洲史》是一部关于欧洲葡萄酒文化的游记作品,它记录了尼娜 卡普兰从英国出发,前往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在当代葡萄园、酒庄以及古代遗迹之中畅游,探寻葡萄酒历史与文化脉络的故事,自出版之后,《流浪的葡萄树:葡萄酒里的欧洲史》广受市场好评,于2018年获得路易·侯德国际葡萄酒图书奖,2019年获得福南&梅森年度酒类图书奖,被称为一部“欧洲葡萄酒文化宝典”。

法国著名化学家马丁·夏特兰·古多华曾评价:“葡萄酒反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许多东西。它向我们展示了生命、宗教、肉体、哲学等等等等。它是涉及生与死、性、美学、社会和政治的百科全书。”今年《流浪的葡萄树:葡萄酒里的欧洲史》被正式引入中国,相信尼娜 卡普兰这本关于欧洲风土与葡萄酒文化的创意作品,也能为中国读者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欧洲历史流浪旅程。

二、葡萄树的流浪之旅

相传,古罗马的酒神“巴克斯”发明了葡萄酒。这项成就使得成千上万的女性崇拜他到了疯狂的地步,每当酒神出游,身边总是伴着一群仙女。

法国有一句谚语:“上帝赐予葡萄,我们用心智把它变成人间佳酿。”这样一种能够让人的全身感官都被调动和沉醉的饮品,到底是怎么发源的呢?

1.葡萄酒的发展历史

据说最早的葡萄酒,是因为野生葡萄熟透了渗出汁液,时间久了自然发酵,被人们不经意尝到,从而开始了它的人工种植历史。

根据考古学家论证,目前发现的最早人工栽种的葡萄籽出现于现在的亚美尼亚共和国(苏联的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共和国),时间大约在公元前7000-公元前5000年。

世界第一粒人工培育的葡萄种子化石

从野外自然发酵的偶得饮品,到如今种类繁多世界知名的红酒饮料,葡萄酒从偶然走向必然的发展史,可谓一场世界级的接力赛。

公元前6000年

在黑海与里海间的外高加索地区,人类开始种植葡萄,酿制葡萄酒,当时采用的葡萄属于欧洲葡萄品种,据推断是所有酿酒葡萄的祖先。

随后,欧洲葡萄由外高加索地区传入了土耳其,接着又传到了两河流域和埃及。

公元前4000年

通过克里特岛上的迈诺安人,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技术自埃及传入希腊。葡萄酒逐渐成为希腊文化中相当重要的元素,也加入了当时的贸易商品清单,人们通常用双耳尖底陶瓶运销到地中海沿岸各地。

考古学家在以色列、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伊朗的地下遗址中发现了大型的陶器。

公元前900年

葡萄酒成为了古希腊文化中贸易、宗教以及健康的象征。希腊人专门为葡萄酒命名了一位神明---狄俄尼索斯Dionysus。

随着在地中海地区的领域不断扩张,希腊军队在日常征战途中,把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葡萄酒原料葡萄藤,不断栽种到了新的殖民地。

于是葡萄树被迅速传到黑海沿岸,以及地中海的西部,北非、西西里、意大利南部、法国南部等地都开始种植葡萄酿酒。

Dionysos在船上与海豚一同航行

公元前六世纪,希腊人把葡萄通过马赛港引入高卢(现在的法国),并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给了高卢人。但是在当时,葡萄酒相关的产业并没有受到高卢人的重视。

公元前300年,葡萄酒和葡萄树的种植、文化随着希腊早期殖民地的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慢慢北上,传入了罗马。罗马人初见葡萄酒就极为热爱,他们甚至在“十二木表法”中规定:若人们行窃于葡萄园中,将被施以最严厉的惩罚。

葡萄酒之于当时的罗马人,就像饮用水之于现代人。当时没有理想的饮用水质,于是古罗马人直接用葡萄酒作为日常饮品,解渴又安全。

当时正值亚历山大大帝率军四处扩张时期,为了鼓舞士气,军队鼓励士兵们每天喝2-3升葡萄酒增强体质;为了表示对灵魂的敬畏,战死沙场的古罗马士兵遗体也会用葡萄酒来清洗。

随着罗马帝国疆域的不断延伸,葡萄酒的消耗日益增大,葡萄树的种植领域也越来越广,遍布法国、西班牙、北非、德国及莱茵河流域地区,并形成了较大的规模。

公元一世纪,葡萄树遍布整个罗纳河谷;二世纪,葡萄树遍布整个勃艮第和波尔多;三世纪时出现在卢瓦尔河谷。

在四世纪,葡萄树出现在香槟区和摩泽尔河谷,原本就接触过葡萄但更偏爱大麦啤酒和蜂蜜酒的高卢人,这一次纷纷倒戈成为了杰出的葡萄果农。

几乎同时期,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正式公开承认了基督教。由于在弥撒典礼中规定要用葡萄酒,《圣经》中更是521次提及葡萄酒,基督教因而把葡萄酒宣扬为“圣血”,且只有和尚才能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于是葡萄酒随着欧洲传教士的足迹传遍了整个欧洲大陆。

15世纪到16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的海上无敌军队将葡萄树带到了南美洲;英国人法国人则将葡萄树带去了北美。

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与工业革命的推动,欧洲殖民者与探险家把和尚与传教士掳掠到了美洲、澳洲、南非等地。传教士本就擅长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工艺,也开始蔓延到这些国家与地区。

今时今日,葡萄酒开拓出的新领域,逐渐跟上了葡萄酒爱好者的脚步,制酒团队不断推陈出新,与葡萄酒老产区一起,开创了现在多姿多彩的葡萄酒世界潮流。

2.葡萄酒的新旧世界

19世纪末,发生了一件葡萄种植史上重要的转折事件。

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托马斯杰斐逊,曾给朋友写信,希望他们能将欧洲的葡萄品种引进美国。然而经过多次尝试,最初在美国进行的葡萄栽种全都失败了。

没想到的是,在美国本土树种和欧洲树种的交流中,人们无心将一种危害葡萄树的根瘤蚜虫带去了欧洲,引发了19世纪末的葡萄根瘤芽病。欧洲绝大部分的葡萄园被毁于一旦,光是在法国就有250万公顷的葡萄园被殃及。

直到19世纪80年代,人们才找到使用不受根瘤蚜虫侵扰的美洲种葡萄当砧木,嫁接欧洲种的葡萄避免这类伤害。

这一次的葡萄受损,直接促成了新农业技术的发展,绝大部分的葡萄产地被损毁,也让欧洲地区的酿葡萄酒产业版图得以重新划分,各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了新的葡萄酒法律,来保护法定产区和原产地的权威。

1971年,国际知名的葡萄酒作者休-强生在他的著作《World Atlas Of Wine》首次提出新世界与旧世界之分。

有着几千年葡萄酒酿造历史的国家叫做旧世界国家(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葡萄牙),它们大多集中在地中海周围,有着丰厚的葡萄种植经验和历史。

与之相对应的叫做新世界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新西兰、南非、中国等),这些国家的葡萄酒历史比较短,都是在大航海时代,通过传教士引进葡萄种子之后开始的,最长的南非也只有300多年的葡萄酒酿造历史。

旧世界和新世界的葡萄酒有什么区别呢?

他们具体的区别,大致为:1)历史跨度不同;2)种植方式不同;3)酿造工艺不同;4)法规不同;5)包装不同;6)酒标差别;7)规模不同。

旧世界葡萄酒讲究“血统”,提倡使用传统工艺酿造和保留葡萄酒的原味,因而这类葡萄酒通常更有酸涩的口感;

而新世界葡萄酒以高性价比著称,善于运用现代化工艺生产葡萄酒,所以葡萄酒产量更大,果香味也更浓郁。

有人说,如果把葡萄酒比作美女,那么旧世界的酒就是庄重典雅、有知识有内涵的类型;新世界的酒就是热情奔放、活泼开朗类型的美女。它们各有千秋,根据场合、个人喜好不同,人们对葡萄酒的选择都会有所不同。

3.葡萄酒的衍生知识

葡萄酒与酒神

希腊的葡萄酒神是狄俄尼索斯,他是希腊最重要、最复杂的神之一。狄俄尼索斯神在希腊意味着快乐的生活、游戏与盛大的节日,因为他喜欢端着酒置身于女祭司们的喧闹之中。希腊人认为他是出自于某种盛典节日之时的保护神。

罗马的葡萄酒神则是巴克斯,他象征葡萄与葡萄酒、荒淫与放荡之神。他与狄俄尼索斯类似,但在罗马的教义中作用不大。

有关巴克斯神的出生,在梵蒂冈博物馆的一块古代浅浮雕上记录了这一场景:从西姆莱女神腹中取出巴克斯后,朱庇特主神将小巴克斯置于大腿中3个月。小巴克斯足月后从父神的腿中降临出来,站在一旁的畜牧神海尔梅斯手捧衣衫,准备为幼神接生,掌握生、死、命运的三位帕尔卡女神为这位新生神婴祷告。

葡萄酒与可口可乐

有一种马里亚尼葡萄酒,是葡萄酒和古柯叶的混合物。古柯叶中的可卡因能让人感受到活力,所以当时很多名人如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大仲马、托马斯·爱迪生,甚至教皇都喜欢喝。

1885年,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的约翰·S·彭伯顿发明了自己的可乐版本,他称之为彭伯顿的法国葡萄酒可乐。可惜这时发布了禁酒令,他只得把酒替换为苏打水和可乐果,也就是后来的可口可乐。

换句话说,可口可乐其实是基于波尔多葡萄酒发明的。

葡萄酒的分类

根据颜色,葡萄酒分为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以及现在比较流行的桃红葡萄酒。

红葡萄酒是用红色或紫色葡萄为原料,采用皮/汁混合发酵而成,颜色成红色或暗红色。

白葡萄酒是用白色葡萄汁,皮/汁分离的状态下酿造成的,颜色浅。

而桃红葡萄酒就是用葡萄皮给稍微上了点色。

根据含糖量,葡萄酒分为全干型(含糖量小于4g/L);半干型(含糖量在4-12g/L);半甜型(含糖量在12-50g/L);甜型,含糖量大于50g/L。

根据起不起泡,葡萄酒分为气泡葡萄酒和平静葡萄酒。

气泡葡萄酒的典型代表就是法国香槟。

香槟其实不是牌子,而是法国的一个村子,由于生产气泡酒时间长,当地申请了物质文化保护,只有这里生产的起泡酒才能叫香槟,其他地区都不行。

所以香槟是起泡酒,但起泡酒不一定是香槟,其他地区的起泡酒会换个名字,比如西班牙叫卡瓦,意大利叫拉斯提。

喝葡萄酒的正确姿势

在外交场合,拿葡萄酒杯的普遍姿势是:手捏住杯柱,而不能碰杯身,因为人的体温是37度左右,但是品酒的适宜温度一般在20度左右,温度过高会导致葡萄酒的香气散失。

周星驰在电影《国产凌凌漆》中的品酒场景,是用手直接端着杯底,据称,这是专业的品酒师手势,可见周星驰在品酒方面也是做足了功课。

三、葡萄酒打动人们的不只是甜蜜

1972年2月21日晚上,中方在人民大会堂以国宴接待美国访华团。

由于文化隔阂与差异,访华团代表们在餐桌上处处显露着不自在:基辛格笨拙地操作两根白色象牙筷,奋力把食物送到嘴里;一位随行记者夹菜时手忙脚乱,向空中“发射”了一颗豆子,引起一片宽容的笑;尼克松总统倒是表现得体,据说之前他已经用筷子练习好几个月了。

不光进食方式有挑战,国宴上的白酒也让美国人喝不惯,名嘴丹·拉瑟甚至形容其为“液体剃刀”。

在返程前,尼克松放弃了外交辞令,跟周总理开玩笑:“中国很好,但缺乏时髦的女性和葡萄美酒。”

对白酒敬而远之的尼克松,坦言还是喜欢喝从美国带来的世酿伯格起泡酒。而当时国际流行的干型葡萄酒,在中国的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尼克松的一句玩笑,却激发了国人对葡萄酒行业的热情。后来外交部、轻工部、农业部、外贸部四部委极其罕见地同时发文,要求研制中国的干型葡萄酒。

可能很多人都不会想到,中美破冰的开始,实际上也促进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兴起。

对于外国人来说,推崇葡萄酒不单因为它“好喝”,背后更是有着千载之下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意义。

早在欧洲文明源头的希腊文化里,就已经将葡萄酒视为象征于文明的东西。

公元前460年,古希腊“医药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葡萄酒有助于病后康复,因而他的每一份医药记录都可以看到葡萄酒的身影,不仅退烧剂、利尿剂和消毒剂中有葡萄酒,针对不同的病例,希波克拉底还会推荐不同种类的葡萄酒。

当时的文人学者也觉得饮用葡萄酒可以帮助人们说实话,靠近真理,所以在讨论政事、文学、哲学时,人们都会享用葡萄酒。

因而深受希腊文化熏陶的罗马帝国,也继承了对葡萄酒的痴迷。

罗马时期的作家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写道“In Vino Veritas(酒后吐真言)”。罗马的史学家也评价:“有宪法的政府、有制度的城市以及葡萄酒是古希腊留给世人最有用的文明。”

饮用葡萄酒能够获得日常热量来源,加上古罗马信仰宗教中对于葡萄酒的重视,让葡萄酒的受众随着军事动荡和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广。

日常生活的随处可见,也让葡萄酒越来越多出现在了在众多文字记录里。

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一书中,曾描写过主角在收到了一笔巨额财富,化身基督山伯爵进行复仇时,享受了一段非常奢华的上流生活。书里介绍了土耳其的水袋烟、中国和日本的白瓷、送出的祖母绿、墙上的油画,以及葡萄酒,甚至将开的每瓶葡萄酒的酒庄名字都写了出来。

“外加各种美酒,有爱琴海出产的,小亚细亚出产的,好望角出产的,都装在奇形怪状的闪闪发光的瓶子里,似乎更增加了酒的香甜纯美。”“现在,”伯爵说,“您想吃点儿什么东西吗?来一杯红葡萄酒,白葡萄酒,还是阿利坎特葡萄酒?”

欧内斯特·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也夸赞过葡萄酒:“葡萄酒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同时也是最自然的产物之一,所有带来感官享受的事物中,葡萄酒堪称完美。”

有人说,葡萄酒从出现的那一天开始,就和人类的历史紧密联系着。世界上古老民族的神话传说中都流传着关于葡萄酒的故事,葡萄酒的演变历史因而也就是全人类的文化发展史。

正如尼娜 卡普兰自己说的那样,“正是葡萄酒流过了古代社会和国家的一次次分崩离析,把它们凝聚成了一段牢固的历史。”尼娜 卡普兰的这本《流浪的葡萄树》,为我们真实再现了葡萄树在欧洲土地的发展历程,也从侧面为我们展示了欧洲文明的进程史。

葡萄酒的发源地格鲁吉亚有一句谚语:“wherever is my home, there I will plant a vine(只要有家,就种葡萄)”,说出了爱酒人士对于葡萄酒真切向往的写照。

“霞染清樽倒映红,香流浅淡渐朦胧,酒醉葡萄得真味,使人从此入诗中。”于微醺之中,品尝一份来自千百年前传递的时空馈赠,这种悠长的幸福,或许才是人们说那句经典开场白的缘由。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我有好酒,静候故事。

流浪的葡萄树: 葡萄酒里的欧洲史¥68京东月销1292购买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赵薇《中餐厅》给客人倒红酒讲究多 一杯葡萄酒里到底有多少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餐厅2:赵薇炒鸡肉太老王俊凯炒饭多盐 终于知道张亮的重要性

中餐厅2:赵薇炒鸡肉太老王俊凯炒饭多盐 终于知道张亮的重要性

主厨,张亮,舒淇,苏有朋,中餐厅,赵薇,盐酥鸡,店长,全局,大厨,虾仁,蒸蛋,接着是,季里,王俊凯,白举纲,白切肉,黄磊,严格要求,下期,中华美食,遭遇,收视率,厨师,动作,厨房,味道,图片,大受欢迎,小生

2010-09-16

王俊凯骑自行车载赵薇 谁注意赵薇手的位置?很有礼貌啊!

王俊凯骑自行车载赵薇 谁注意赵薇手的位置?很有礼貌啊!

王俊凯,赵薇,小白,白举纲,油条,时候,闪电,餐厅,有礼貌,大呼,舒淇,店长,好一,位置,中餐厅,丝都,东西,任务,主厨,动物,关系,厨房,卖完,同学,大厨,基准,外国,姐弟,女生,太长

2019-08-03

赵薇 这个神奇的女子 她的故事堪称一本书!

赵薇 这个神奇的女子 她的故事堪称一本书!

赵薇,女星,小燕子,依萍,何炅,苏有朋,女子,娱乐圈,导演,经典,老板,角色,观众,获奖,自己做,林心如,林志颖,范冰冰,谢娜,大眼睛,好朋友,好的,我喜欢,都会,跳桥,越来越好,还记得,乐趣,中餐厅,云淡风轻

2014-06-21

赵薇暴瘦 性感又迷人 曾经的小燕子回来了!

赵薇暴瘦 性感又迷人 曾经的小燕子回来了!

赵薇,黄晓明,小燕子,女星,明星,节目,身轻如燕,易胖体质,中多,肉肉,赵薇首次,黄晓,阔太,厄运,中餐厅,回复,双腿,味道,太后,回话,宝宝,妈妈,性感,真人秀,照片,豪门,胖瘦,观众,还珠格格,难逃

2009-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