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逝世

时间:2012-12-25

科学家朱光亚感人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207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是对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也时常被用来泛指中国近代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创业发展的成果。两弹一星年代中国在导弹、人造卫星、遥感与制控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以后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孙家栋1929 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中,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完成卫星总体和各分系统技术方案的修改工作。为我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朱光亚1924 2011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负责并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试验,为“两弹”技术突破及其武器化工作作出重大贡献。 邓稼先1924—19861986年,国内公开报道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名字,当年大漠上腾起蘑菇云的谜底终于揭开。当人们以感激的心情来颂扬这位功臣时,他却平静地辞世而去。 钱三强1913 1992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不仅为原子弹的研制作出了贡献,也为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为培养我国原子能科技队伍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王希季1921 主持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方案阶段和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作为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出立足国内技术和工业基础而又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制方案。 任新民1915 1964年作为型号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保证了东风2号导弹飞行实验取得圆满成功。 杨嘉墀1919 2006领导和参加包括第一颗卫星在内的多种卫星的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屠守锷1917—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洲际导弹总设计师。 赵九章1907 1968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定,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 姚桐斌1922 1968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对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流动性的研究卓有成绩。他治学严谨,以身作则,为科研人员培养和作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钱骥1917 1983组织并提出预研课题,为人造卫星研制打下了初步的技术基础。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机构,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 黄纬禄1916 “东风一号”副总设计师兼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我国著名的导弹与控制技术专家,我国固体战略导弹奠基人。 于敏1926 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10多年前,连于敏这个名字都是绝密,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才得以解禁。钱三强在谈到于敏时也说:“于敏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吴自良1917 2008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60年代,领导并完成了铀同位素分离用“甲种分离膜”的研制任务,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做出贡献。 陈能宽1923 长期从事金属物理和材料科学方面的研究,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进行爆轰物理、炸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的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 周光召1929 是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参加领导了爆炸物理、幅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研究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贡献。 程开甲1918 在国内,他第一个计算出原子弹爆炸的弹心温度和压力,其内爆机理研究解决了原子弹的关键问题,为原子弹爆炸威力、弹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王淦昌1907 1998他隐姓埋名17年,参与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作出了巨大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王大珩1915 我国现代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彭桓武1915 2007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彭桓武参与和领导了中国原子能物理和原子弹、氢弹以及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 陈芳允1916—20001965年,他担任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准确测量、预报作出了重要贡献。 郭永怀1909 1968从受命研制“两弹一星”之日起,他便作为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之一,呕心沥血,发足抢时,立誓拼命也要尽快拿出“争气弹”。 钱学森1911 2009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曾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更多没有获奖的科学工作者 同样值得铭记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著名科学家、中青年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保障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共同努力,密切配合,协同攻关,保证了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取得历史性的突破。虽然他们没有获得勋章,甚至没有留下名字,但同样值得铭记。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逝世”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两弹元勋朱光亚

两弹元勋朱光亚

朱光,中国,中国科技馆,教育中心,原子弹,低调,元勋,技术,总负责人,故事,核武器,展览,两弹一星,一起走,就让我们,研究领域

2007-05-23 #长篇故事

“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生平事迹展在渝开展

“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生平事迹展在渝开展

...光,朱明远,作业,外套,市民,物品,精神,重庆市,办公,生活,两弹一星,多图,和公,张朴,王合清,申晓,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中央军委,中国科技馆,市科协,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庆南开中学

2014-09-15 #经典故事

“一生只做一件事”——写在“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逝世一周年之际 人物故事 南方网

“一生只做一件事”——写在“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逝世一周年之际 人物故事 南方网

我国,朱光亚,原子弹,核武器,中国,朱光,核试验,工作,事业,技术,装置,美国,默默地,设计,试验,地下核试验,人才,建议,中国科协,发展,青年科技,国防科技,方面,组织,科学家,组织领导,关键时刻,关键技术,战略,武器装备

2013-01-14 #故事大全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朱光亚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朱光亚

...,工作,研究,设计,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两弹一星,中共

2017-11-08 #故事阅读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朱光亚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朱光亚

院士,科技委,梁思礼,彭士禄,吴明瑜,夏国洪,明廷华,甘子玉,王玉民,谢光选,龚育之,副校长,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国家科委,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国家专利局,国家计委,航天科技,编辑,中央党校,主任,火箭,科技日报,集团,长征三号,...

2009-01-24 #故事会

朱光亚:杰出的战略科学家

朱光亚:杰出的战略科学家

光亚,精神,事业,祖国,两弹一星,是一位,回去吧,在向,中国,院长,品德,全体,光辉,同学,核心,民族,爱国主义,热爱祖国,集体,对祖国,科技工作者,永远是,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朱光亚,听吧,和意,我的名字,振兴中,人民

2012-03-21 #经典故事

央视拍摄纪录片战略科学家朱光亚 还原两弹元勋

央视拍摄纪录片战略科学家朱光亚 还原两弹元勋

朱光亚,朱光,央视,工作,南新城,张明,谢永红,俊晖,东西湖区,事迹,场景,家乡,形象,摄制组,拟于,我国,故居,故乡,诞辰,纪录片,科学家,武汉,编导,行程,胞妹,记者,重头戏,通讯员,两弹元勋,以纪念

2007-04-09 #长篇故事

「强国课堂」张飙:“两弹一星”元勋们背后的故事

「强国课堂」张飙:“两弹一星”元勋们背后的故事

强国,课堂,同学们,故事,青少年,两弹一星,元勋们,张飙,钱学森,郭永怀,中国书法家协会,和发,两弹,一生,中国,中华,中国青年报,内容,原因,科技日报,总编辑,思维,科学家,看吧,时长,科技,美国,素质,讲师,群体

2019-02-23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