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沉默的抵抗:一段被偷藏入《列女传》的抗清故事

时间:2012-12-31

所幸,台湾已完成民主化的过程,许多政治迫害事件也因为政府档案解密以及当事人现身说法,真相逐渐被还原

提示:本文共有 327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现代台湾曾经历一段威权统治的时期,那段期间许多时事都是言论的禁忌,目睹时局的人们不是粉饰太平、就是噤若寒蝉。所幸,台湾已完成民主化的过程,许多政治迫害事件也因为政府档案解密以及当事人现身说法,真相逐渐被还原。

身处今日的我们,也许未曾经历过那段痛苦的岁月,但仍可透过文字、声音、影像、甚至是网路游戏来理解与记忆台湾所经历的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以及各种政治迫害。

只是在没有民主化的时代里,许多事涉政治敏感的议题并不容许随意谈论,甚至书写的纪录也会被有意抹除,特别是政权转换的时期,此时的记录涉及忠逆价值的绝对选择,新朝无法容许前朝的忠臣,如果有人大胆谈论或写作相关事迹,那么可能很快就会被当成逆党而遭临大难。这些前朝「忠臣」往往归隐山林,绝口不提往事,让人不觉得他们存在。

明初靖难之后,传说建文朝的大臣有部分逃出南京,隐姓埋名躲藏于各处。其中有人远走四川,以补锅为业。

某日,这位补锅匠在市场上遇到一人,两人皆露出吃惊的表情,仿佛在说「真的是你吗」,接着双双落泪。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再普通不过的补锅匠,很可能就是建文旧臣。

「补锅匠」真人不露相,他要把建文永乐叔姪相残的事情埋葬在心里,不要让人再忆起此事,更不要再牵连任何人。只是没想到,以为自己的心已经死透的时候,竟然遇见过去同朝的故人。瞬间,忘记的事情又想起,才会悲从中来。

补锅匠与他的朋友,是用自己的生命与灵魂来记住这段政治禁忌的史事。但随着年岁增长,形体消灭,这些眼见为凭的历史终将消失于人世间,再无人能忆起当日往事。

《明史》的编纂者深知类似的情况一定不少,所以特别写下这个故事,告诉读者这段时间并非没有记载,也不是史家不努力还原当时的状况,而是这些记载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是被禁止的,最终消失在历史当中。

靖难发生数百年后,有一群人不愿意像「补锅匠」一样,任由自己的历史消失无踪,所以他们利用编写地方志的机会,使出浑身解数,把当时不能写的禁忌隐藏到史册中。

这段故事是发生在明清易代之际的偏关。

偏关位在今天的山西省北部,原是明代防御蒙古的九边之一。偏关在明初设立千户所,调遣一批军户进驻此地,他们在偏关落地生根,寒来暑往地为大明王朝戍守边疆,防备蒙古骑兵南下。

然而,地方上多数是武人,彼此是生死与共的同袍,舞刀弄枪有马革裹尸的豪情,但要他们提笔写文章恐怕难之又难。因此,到明末才有地方文人开始编纂地方史草稿,但紧接着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使得编纂方志的进度延宕。

顺治五年底,偏关卫所的将士与大同镇总兵姜瓖联合,共同反清,史书上称此为「姜瓖之变」。

只是为时不到一年,原本高昂的反清声势出现逆转,姜瓖与偏关将士随即败北。战乱之后,地方深陷杀戮的恐怖气氛以及调查逆党的戒严统治,人人都有可能因此遭受到牵连。

顺治九年官府会集偏关儒生,商议编纂方志之事,这可以视为是地方文治的开始,同时也可以看作官府对偏关释出善意的一年,对「叛乱者」的仇恨可能至此暂告一段落。

偏关文人虽然感觉到政治的春意,但实际编纂后却开始遇到困难。地方志纂修都必须将地方表现杰出的人物纳入列传,当时的社会价值最推崇的就是符合忠义、节烈与孝友的人物,但涉及「叛清」的偏关,到底要怎么选择这些人物,着实伤透脑筋。

于是他们开始回想偏关的过去与顺治五年底那场反清的战争。

姜瓖之变中,偏关万家实际扮演领袖的角色。万家从明初移居偏关,至隆庆四年家族成员万世德中举,官拜兵部尚书,万家就成为偏关文韬武略的代表。但是相当讽刺是,明末李自成攻打山西以及随后满清入关,万家与偏关都选择投降,没有为明朝尽忠而反抗。

入清以后,万世德的孙子万链与他的大嫂孙氏都为投降而后悔,因此联络过去的人际网络,准备高举反清大旗,拨乱反正。万氏在偏关的势力不消多说,而孙氏的父兄都曾任过边镇总兵,部属都还戍守在晋北等地,若能策动将成为一股强大的反抗力量。万链还找了自己的好朋友王维垣,希望他能够策动他的兄长王维城。王维城也曾任边镇总兵致仕,若能得维城之助,定能增加胜算。

顺治五年底,姜瓖在大同举事,偏关万链、保德州王维垣一举响应,一时之间山西多数重要城池都重新立起了明朝的旗帜反清。只是万链与孙氏可能误判形势,轻忽了满清的实力,待清军云集晋省,情势随即转变,不到一年的时间收复的城池再次陷落。

顺治六年底,从大同传来的消息让偏关人惊慌不已。原来,满州铁骑重重围住大同,姜瓖已经被部下刺杀,开城投降。清廷为了惩创这些「逆贼」,大肆屠城与破坏,全城几无生还。这似乎预告偏关就是下一个大同。

万链与孙氏不但绝望,且无限的愧疚。他们后悔自己的轻率,让这么多父兄与友朋死在战场,更多的偏关人可能因此受到牵连。

是夜,万家之宅冒出熊熊火光,这是万家的荣光最后一次照耀偏关。能逃跑的偏关人都往蒙古方向去,万家人多数逃往内蒙古的大青山,他们说到了大青山看见天上现出万世德的玉带,他们相信这是祖先的指示,于是在大青山一带定居下来。

过没几天,清兵围住偏关城,为了活命,从前与万家友好的人不敢作声,与万家有嫌隙的人暗中叫好,众人或多或少把反清的罪过归咎于万链身上。王维城为了保住家业和仅存的偏关人,宣誓支持清廷;并让自己的儿子王彝鼎随军出征平叛。

正当大家庆幸局势稍稳,不至于像大同一样被屠城报复时,却又传来凶耗。

原来清军围攻保德州时,王维城之子王彝鼎阵亡了。据守城内的叔叔王维垣,承受不了伤心,更无法出城到兄长面前请罪。他只好走到黄河边,投水自尽,随姪儿同去,求兄长原谅。王维垣的儿子王翊鼎,来不及阻止父亲投水,一想到自己要面对父兄的死与伯父的悲痛,也跟着跳下黄河。

王翊鼎的妻子宋氏,眼看大伯因与公公对垒而死,而后公公与丈夫都在一瞬间没了,她实在不知道还有什么比现在更残忍的事情。他们究竟是在追求什么信念,才得遭遇这种磨难?

宋氏这时只有十九岁,在她的人生阅历中还没有足够的经验让她想这种事情。她感觉这世界已经抛弃了她,她不想要有感觉,也没有了感觉。

几天后,人们发现宋氏已经上吊自杀。

回想至此,偏关文人实在不忍心把万链与王维垣当成「叛清」的罪人。一来他们反清实际上是表达对前朝的忠义,指责已死的将士于心不忍。再者,尚存人间的自己对于清廷毕恭毕敬,节操已是有负前朝,怎么有立场去指责那些壮烈牺牲的人。况且,在边镇的卫所里,这些人彼此间的关系不是长官、同袍与部属,就是异姓兄弟、儿女亲家,人情关系相当密切。因此他们对将要书写的对象都有浓厚的情感,政治的压力让人不能祭悼已死的亲朋,但至少可以不去指责他们吧。

在诸多考量下,偏关文人决定把他们藏起来,藏在官府较不注意,却又是教化重点的「列女传」里。万链实际上是反清的偏关领袖,所以避写其名,但是从万家媳妇孙氏的列传中,就可以知道万链是带领偏关反清的事实。「著书唯剩颂红妆」,偏关文人知道,只有女性的坚贞,可以守护抗清死难者的尊严。

编者也不写王维垣父子的政治立场,而把他们的行迹藏在宋氏自杀的列传里,期待后人在读偏关方志时,能够从孙氏与宋氏的故事还原姜瓖之变时的偏关,以及他们面临的人伦惨剧,同时也期待这样的写作方式可以避开官府的检查。

偏关文人假想,不知情的人看到的只是孤立的烈女故事,但是知情的人就会回想起姜瓖之变当时的惨烈与辛酸。

偏关文人的写作策略有部分是成功的,宋氏与王维垣的故事被原封不动搬移到往后的方志中,显然「叛逆」王维垣已经成功借着烈女宋氏而突破官府的检查。然而,如果仔细阅读偏关的方志还是可以感受到偏关文人刻意保存「叛清」罪人的痕迹,因此偏关的方志并没有像单则的故事一样突破文网,它被收入府库秘藏禁止刊刻。

历史就这样被隐藏着,一直到了民国成立,新县长到任发现了库藏的秘本,决定刊刻出版。当时偏关人刘澍因为走西口经商的关系,常与四散于蒙古的万家人有接触。一知道新县长正在征集地方文献增补方志,他迫不及待把他知道的万链与王维垣传说撰写成文字,并从各种史书证明偏关曾在清初时遭受到政治压迫,积极恢复当时受害的历史。

清初偏关文人成功了,他们没有让政治力量扭曲偏关将士的忠义,也突破了严密的文字检查,最终让世人重见偏关人不敢直言的过去,只是这段路走了好长好久。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沉默的抵抗:一段被偷藏入《列女传》的抗清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鹏为文化独家线装古籍」——列女传

「鹏为文化独家线装古籍」——列女传

孟子,刘向,顾恺之,妇女,故事,外戚,妈妈,孟母三迁,居子,列女传,绘画,好的,古籍,中国,习惯,地方,官员,小孩,市集,文庙,时期,母仪,目录学,谏大夫,我的孩子,是一部,这个地方,了学,于学宫,元帝

2007-07-20 #长篇故事

关于唐宋两朝列女传的几点认识

关于唐宋两朝列女传的几点认识

列女传,妇女,旧唐书,列女,孝女,新唐书,社会,女性,国家,宋史,时代,民族大义,节妇,行为,孝行,唐宋,儒家,命运,标准,政权,文化,民族,烈女,王权,夏侯氏,范晔,裴氏,主题,六朝,大义

2020-09-06 #短篇故事

历史人物传说之故事化:《列女传》首篇——《有虞二妃》

历史人物传说之故事化:《列女传》首篇——《有虞二妃》

列女传,父母,故事,药浴,瞽叟,唯其,巫术,潜出,父亲,娥皇,治康,虞二妃,尧舜禅让,天子,酒不醉,变异,口头,女弟,天问,姑嫂,差异,情节,民间故事,楚辞,淘井,粮仓,穿井,结果,伊藤清司,于田

2009-12-28 #小故事

文言文鉴赏阅读《列女传四则之齐管妾婧》

文言文鉴赏阅读《列女传四则之齐管妾婧》

管仲,宁戚,桓公,白水,国家,浩浩,齐国,小孩,道理,伊尹,齐桓公,三公,由是观之,地位,国君,太公望,牛角,封于齐,水之滨,管仲曰,有莘氏,天子,浩浩荡荡,侍妾,人家,古书,妇女,大治,大悦,大事

2015-03-14 #故事会

古代女子的教科书《列女传》 都记载了哪些骇人听闻的故事

古代女子的教科书《列女传》 都记载了哪些骇人听闻的故事

妇人,伯姬,儿子,丈夫,仇人,妻子,不义,哥哥,母亲,秋胡,傅母,大火,父亲,宋恭公,梁节,亲人,京师,女儿,保母,厅堂,夫人,梁国,规矩,行为,金钱,门户,不会有,离开家,鲁宣公,景公

2020-08-30 #故事会

典故大全·人物·妇女

典故大全·人物·妇女

人事部,唐李,情感,器用,织女,阿娇,文明,解语花,妇人,卓文君,人体,女子,弄玉,列女传,徐娘,无盐,史记,歌舞,神仙,素女,司马相如,唐刘,唐杜,钟离春,邢尹,齐眉,千金,头面,妇女,秋胡

2020-05-11 #经典故事

历史典故母爱子故事

历史典故母爱子故事

孟子,处子,孟母三迁,刘向,于学宫,贾人炫,三迁之教,丧葬,初一,夏历,孟母,母仪,慈母,少时,官员,文庙,百科,屠杀,列女传,拱手礼

2020-06-26 #短篇故事

历史典故母爱子故事

历史典故母爱子故事

孟子,处子,孟母三迁,刘向,于学宫,贾人炫,三迁之教,丧葬,初一,夏历,孟母,母仪,慈母,少时,官员,文庙,百科,屠杀,列女传,拱手礼

2020-06-27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