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转杜再江:苗族古诗《亚鲁王》的前世今生

时间:2013-01-06

苗族亚鲁王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250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古诗《》的前世今生

手持古剑唱诵《亚鲁门》的歌师。 杨正江摄

在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发现的苗族古诗《亚鲁王》,已被部列为2009年文化的重大发现之一。专家刘锡诚认为,《亚鲁王》如果最终确认是苗族的话,那将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发现,英雄史诗不仅在北方中流行,而且在南方的中也有,我们的文学史和文化史也许将因此而进行改写。

发现神秘的《亚鲁王》

“山到山是亚鲁王的山/河到河是亚鲁王的河/亚鲁王的儿女遍布了亚鲁王的山/亚鲁王的儿女遍布了亚鲁王的河/亚鲁王说我儿我女/亚鲁王说我人我群/你们就此离去/保护好你的稻谷穗/收藏好你们的白银/好好保护着先祖的小米种/好好保护着先祖的红种/养儿养女要靠它/养人养群要得它……你们会像带去的麻一样繁殖茂盛……”

93岁的苗族老歌师黄老金头戴顶蓬,身穿苗族黑色长袍,右肩扛着长刀,面前摆放着祭奠祖先的酒、肉等祭品,口中念念有词,《亚鲁王》的过往烟云,在老人的唱词中一遍遍浮现。

黄老金是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水塘镇格凸村的一个普通农民,是当地能比较完整唱诵《亚鲁王》的歌师之一,也是至今发现的年纪最大的歌师。

和黄老金一样,数以千计的苗族歌师,从远古唱到今,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那浑厚而苍凉的嗓音,长久回荡在麻山的峰峦叠嶂间,世世代代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麻山地区唱诵了20个世纪,把一部厚重的苗族古诗传承。

“我们在紫云发现的苗族古诗《亚鲁王》,已被文化部列为2009年的中国文化重大发现之一。现在的任务太重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负责《亚鲁王》翻译的组长杨正江告诉笔者,自专家组认可《亚鲁王》的价值后,紫云县文广局根据专家意见,紧锣密鼓地展开了翻译工作。麻山地区地处边远、交通闭塞,苗族在丧葬活动中唱诵的苗族古诗《亚鲁王》,从来没有唱出过贫瘠的麻山,更没有进入文化人的视野,它的被发现,是一件极为令人振奋的事情。

苗族古诗《亚鲁王》流传并运用于麻山苗族地区,这是一部麻山苗族人在丧葬中对亡灵返回亚鲁王国时代唱诵的神圣诗篇,是一部活形态的大型史诗,是麻山苗族人的一部精神圣典。

民俗专家刘锡诚认为,苗族三大方言区,过去发现的苗族作品,大都属于东部,是古歌,而今在西部苗族方言区发现和正在采录的《亚鲁王》,如果最终确认是苗族英雄史诗的话,那将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发现,英雄史诗不仅在北方民族中流行,而且在南方的少数民族中也有,我们的文学史和文化史也许将因此而进行改写。

苗族古诗的发掘与保护

麻山位于贵州省紫云、望谟、长顺、罗甸、惠水、平塘六县交界处,总面积2730平方公里,共20个乡镇,苗族人口29万余人。据专家介绍,苗族有5000多年的历史,上古时期在中原的蚩尤九黎部落是苗族的先民,蚩尤是苗族的人文始祖。亚鲁王是蚩尤之后两千多年苗族部落的一位王族后裔,秦汉时期,亚鲁王带领苗族部落迁徙到贵州,进入了麻山,从此定居了下来,繁衍至今。

麻山苗族古诗《亚鲁王》主要流传于紫云县,分散流传于邻近的罗甸县、望谟县、平塘县,另外贵阳花溪、清镇、镇宁、关岭等西部苗族地区也有少量流传。早在夏王朝时期的古三苗国,麻山苗族史诗就有了雏形,秦汉时期,苗族定居麻山后,史诗充实、丰富了亚鲁王的,并以亚鲁王的故事为主要传唱内容,亚鲁王的若干王族后代故事完善定型于清朝末年。

麻山苗族古诗《亚鲁王》有2.6万余行,涉及古代人物上万人,几百个古苗语地名,十几个古战场,其细腻描述传承于麻山苗族地区3000多名歌师的里。“开始翻译的时候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可是越深入到史诗里,越觉得它的内容太丰富了。”杨正江介绍,古诗对亚鲁王祖辈父王谱系的记忆是从哈珈王第一代开始的,到了亚鲁王已经是第十八代王了。

在《亚鲁王》的记载中,每代王的故事有300余行,详细描述了每一代王的创世故事,有开天辟地、万物起源、等历史与相隔的,描述了麻山苗族对故国故事的记忆,是研究苗族古代的“百科全书”。具有文学、历史学、、宗教学、神话学、学、美学、语言学等价值。“苗族通史、迁徙史中关于苗族是如何从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迁徙到贵州,又如何征战、定居、开发的,描述极为简略。” 贵州省文联副主席余未人认为,《亚鲁王》填补了两千多年前这段苗族口述历史的空白。

在贵阳、安顺等说西部方言的苗族支系中,都有关于蚩尤的后代“杨鲁”“牙鲁”的传说。“亚鲁王”与“杨鲁”、“牙鲁”是同一个人,“亚”、“杨”、“牙”都不是姓氏,而是祖先的意思。《亚鲁王》的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有的用叙事的形式朗诵、吟唱,有的用道白的形式问答,采用了形容、比喻、拟人、描述的表现手法,词以散文诗的叙述为主,歌唱的曲调变化丰富,不讲究押韵,只讲押调。

“要找苗族古歌师,在麻山地区随便能找到几千人。”杨正江说。可是,对苗族古歌司空见惯了的麻山人,并不觉得那是“宝贝”。相反,一些有点文化的干部,倒认为那是“迷信”,在老人去世后,不请歌师,而请外面的道士。杨正江认为,那是麻山苗族人对本文化的“不自信”。为此,杨正江先后拜了紫云县宗地乡戈岜村的杨再红、山脚村的杨再江等巫师为师,农闲时节还以每天25元的代价请师傅到家里来教他学艺,用苗文记录唱词。杨正江发现,散布在麻山紫云、望谟、罗甸等地的苗族歌师,唱诵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关于亚鲁王一生征战的故事。其中,描绘了两次大战争的场景,有1万余行。创世、立国、创业及其发展,“亚鲁王”这一生动的形象,在不断的翻译和积累中逐渐丰满起来。

“《亚鲁王》是一部活形态的史诗。”杨正江这样概括他对《亚鲁王》的理解,因为《亚鲁王》是麻山苗族人民生命结束时,活人对亡灵的吟唱。麻山苗族人认为,亡灵必须牢记先祖的历史故事,方能追赶迁徙之路,回归东方故国与先祖团聚。余未人认为,《亚鲁王》是最珍贵的、活在苗族人心中的历史。

对于未来,杨正江坦言,老歌师们正在不断离世,再不抓紧将会晚矣,然而又不能急于求成。他表示,不管前面的道路如何崎岖,他都会坚持下去。对于《亚鲁王》,这部传唱了二十几个世纪的史诗,究竟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共同关注。

原载《中国民族报 文化周刊》2010 02 12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转杜再江:苗族古诗《亚鲁王》的前世今生”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转载转杜再江:苗族古诗《亚鲁王》的前世今生》

转载转杜再江:苗族古诗《亚鲁王》的前世今生》

亚鲁王,苗族,麻山,亚鲁,杨正,古诗,故事,地区,蚩尤,史诗,苗族人,贵州省,先祖,历史,迁徙,英雄史诗,亡灵,代王,内容,文化,紫云,部落,刘锡诚,杨鲁,黄老,是一件,是一部,文化部,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中流

2009-06-13 #经典故事

杜再江苗族古诗《亚鲁王》的前世今生 · 中国民俗学网

杜再江苗族古诗《亚鲁王》的前世今生 · 中国民俗学网

亚鲁王,麻山,苗族,杨正,故事,蚩尤,古诗,史诗,迁徙,亚鲁,苗族人,历史,代王,内容,地区,部落,杨鲁,亡灵,传说,先祖,创世,紫云,望谟,后代,形式,故国,王族,罗甸,贵州省,贵州

2015-01-16 #故事阅读

苗族史诗《亚鲁王》的前世今生

苗族史诗《亚鲁王》的前世今生

亚鲁王,史诗,苗族,仪式,苗人,麻山,葬礼,地区,研究,历史,故事,东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苗族史诗,墓葬,祖先,迁徙,亚鲁,中国,习俗,代王,传说,信仰,少数民族,学者,外界,文化,数学,时间,棺木

2009-04-02 #短篇故事

苗族史诗《亚鲁王》的前世今生

苗族史诗《亚鲁王》的前世今生

亚鲁王,史诗,苗族,仪式,苗人,麻山,葬礼,地区,研究,东郎,历史,故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苗族史诗,墓葬,祖先,迁徙,亚鲁,中国,习俗,代王,传说,信仰,外界,少数民族,学者,文化,数学,时间,棺木

2011-05-29 #短篇故事

苗族史诗《亚鲁王》的前世今生

苗族史诗《亚鲁王》的前世今生

亚鲁王,史诗,苗族,仪式,苗人,麻山,葬礼,地区,研究,东郎,历史,故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苗族史诗,墓葬,祖先,迁徙,亚鲁,中国,习俗,代王,传说,信仰,外界,少数民族,学者,文化,数学,时间,棺木

2008-01-10 #长篇故事

苗族史诗《亚鲁王》的前世今生

苗族史诗《亚鲁王》的前世今生

亚鲁王,史诗,苗族,仪式,苗人,麻山,葬礼,地区,研究,历史,故事,东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苗族史诗,墓葬,祖先,迁徙,亚鲁,中国,习俗,代王,传说,信仰,少数民族,学者,外界,文化,数学,时间,棺木

2009-01-21 #小故事

苗族史诗《亚鲁王》的前世今生

苗族史诗《亚鲁王》的前世今生

史诗,历史,苗族,亚鲁王,江格尔,上第,新发现,摘要,口头文学,柯尔克孜族,玛纳斯,部长,藏族,蒙古族,遗产,重大成果,当代文学史,当代中国,文化价值,格萨尔王传,英雄史诗,长篇史诗

2009-11-06 #故事会

苗族史诗《亚鲁王》的前世今生江格尔口传

苗族史诗《亚鲁王》的前世今生江格尔口传

亚鲁王,史诗,苗族,仪式,苗人,麻山,葬礼,地区,研究,苗族史诗,历史,故事,东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墓葬,祖先,迁徙,亚鲁,中国,习俗,代王,传说,信仰,外界,少数民族,学者,文化,数学,时间,棺木

2017-09-25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