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写作中不能忽略的细微之处

时间:2013-01-10

董学仁 摄玛丽·凯·桑利是一位作家兼创意写作教师,她设计了一个名为为什么要使用小图景的练习。这个图景,指的是画面上的景物。比如我们看一幅清明上河

提示:本文共有 245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董学仁/摄

玛丽·凯·桑利是一位作家兼创意写作教师,她设计了一个名为“为什么要使用小图景”的练习。这个图景,指的是画面上的景物。比如我们看一幅《清明上河图》,整幅画面是一个大图景,它太大了,需要分成一个个小图景。

小图景便是细微之处,写作不能忽略的地方。那些细微之处,将作者读者的感觉感情联系在一起,还会使读者记住你的故事。

写作小图景的练习,分为六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想出一个你想分享的经历或故事。

第二个步骤,用一段话描述这个故事。写好之后问问自己,这个故事能不能分成几个小的故事?如果这个故事里面含有(或者可以加入)丰富的细节,就可以得出结论,它确实有很多小的故事。让我们换个可视的角度,把这个故事看成一个大图景,那么,大图景里就有很多小图景。

第三个步骤,从这些小故事中选出一个,再次重复上面列出的步骤,把它分为几个更小的故事。也就是说,上一个步骤得到的小图景,我们还可以细分,这就像我们在物质中看见分子,然后在分子中看见原子一样。

第四个步骤,把其中一个小图景展开,写出二三百字,分享那些丰富的细节。

第五个步骤,再写其他的小图景,方法相同。

第六个步骤,把它们连起来,形成一个浑然天成的故事。

玛丽在她的教学中发现,那些刚入门的作家,他们有很多故事要写,这是他们的优势,然而,他们想要的仅仅是写作本身——把故事的框架写出来就算完成了,那些细节被遗落在路边某个地方。于是他们的写作有个明显的缺陷,即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

为什么呢?因为你把整个故事一股脑儿都讲了出来,而这样仅仅是停留在表面。读者能得到总体的概况,但丰富的细节却没有机会浮现出来,不能绽放光彩。其实一个故事令人难忘的,不是它的总体概况,而是隐藏在下面的宝藏,即那些细微之处。

玛丽说,只有把大图景打碎成小图景,它们才能浮现出来,而这需要时间和耐心。一旦那些小图景完整了,而且能串联起来,那么在你这位作家的大脑里,故事也就发展充分了。

写作要慢下来,并不是说你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得太快,而是你太急于分享你的故事,太急于把你的想法诉诸纸上(或者诉诸显示器),从而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快写出故事的开头、中间、结尾,只有大图景,没有小图景。

现在我们来看示例。这是两个小女孩的故事,都与捡鸡蛋有关,总体上相似,但细微之处不同。

一个是珍妮,小时候就开始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动物。她喜欢在外婆家伯恩茅斯的乡间游荡,观察筑巢的小鸟、把卵囊背着走的蜘蛛、在树木间追逐嬉戏的松鼠。

珍妮回忆四五岁的时候:

那年我父母带我到乡下度假,他们给了我一个工作,捡鸡蛋。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遍布于院子里的鸡舍中游荡,把鸡蛋放到小篮子里面。我在捡鸡蛋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鸡蛋这么大,究竟是怎么从鸡的身体里面出来的呢?我就看啊、看啊,但始终也没有找到鸡蛋出来的地方,我问了很多人,没有一个人能告诉我答案,所以我决定还是自己找出答案。

在一个下午,我看到一只母鸡摇摇摆摆爬进了鸡舍,我想它要下蛋了,就悄悄跟着母鸡爬进了鸡舍,但是随后的事情证明我的想法是错误的,母鸡明显被吓到了。通过这次失败的行动,我明白了我应该在母鸡进鸡舍之前就藏在鸡舍中,等待母鸡过来下蛋。我爬进了一个空的鸡窝,静静等待,大约过了4个小时,我终于弄明白了母鸡下蛋的过程。

这个珍妮,就是后来成了著名野生动物学家的珍妮·古道尔。她去非洲观察猩猩几十年,也曾有过古生物化石探险之旅。她不是作家,但描述小图景的能力很强:“我永远记得第一次将一种古生物的骨头握在手中的感觉,数百万年前,它们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我想它们曾经站在这里,拥有生命、血肉和毛发,它们有自己独特的嗅觉,能够感觉到饥饿、口渴和疼痛,也会享受黎明的阳光。”

另一个小女孩叫玛丽,也到鸡舍里捡鸡蛋。在同一件事里,她的性格不同,感受也不同。

小时候的玛丽常去弗朗西斯姑妈在乡间的家:

弗朗西斯姑妈系着围裙。是那种把胳膊伸出去在后面系上扣,再从腰间系带的围裙。她拿着一把木勺子,在那儿搅拌着,那勺子用了几十年,一边已经磨斜了。一个小女孩挨着她,站在椅子上,等着该她做的事儿,那肯定是尝味道了。我就是那个小女孩,我很擅长尝味道。

每年,我在农场上的责任都在增大。到了我10岁的那年夏天,弗朗西斯姑妈宣布我可以去鸡窝拾鸡蛋了。没有比这个消息更令人震惊的了。鸡笼又阴冷又黑暗,还很吵(因为母鸡总是咯咯地乱叫),空气特别沉闷,几乎让人感觉不到血液循环,更不用说满地都是鸡屎了。

我拿起银色的提桶,怎么看都觉得它像个鸡窝。我伸直胳脾拎着它,与它保持距离,艰难地走过农场,在打开鸡笼门之前,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首先,我捡了空鸡窝里的鸡蛋。然后,我回到第一个鸡窝,一只母鸡正趴在里面孵小鸡。我直直地盯着它的眼睛,它也回瞪我。我向前倾,用力地吼了一句。很神奇地,它的脖子也伸得特别长,圆溜溜的眼珠子离我的脸特别近,让我很不舒服。

我对着它打了个响指,它就用嘴啄我。我们这样重复了三次,直到我宣布:“好,你赢了。孵你的蛋吧,养你的小鸡吧,我不在乎。”说完,我赶紧逃出了鸡窝,大口喘气,却不敢深呼吸,提着半桶鸡蛋回到厨房里。

那天晚上,寂静的农场被外面猪圈里金属的食槽盖子发出的嗡嗡声所打破。我开始思念父母,于是沿着电话线向东穿过卢文,向南穿过伦威克、金田和伊格尔格罗夫,然后再往东,经过“欢迎来到韦伯斯特城”的标志,沿着曲折的保龄球场路,走上了主大街。在梅因和威尔森的拐角处向南拐弯,然后又过了五条街,我就到家了。

这个玛丽后来成了作家,她就是前面写作练习题的设计者玛丽老师。她把这段文字在创意写作课上读出来,让学员讨论。学员们认为她分享了几个故事,发生在厨房里、鸡舍里和夜晚归家的路上。

他们还记住了玛丽的建议:不要告诉我桌子上有一盘水果,告诉我那是一盘石榴、苹果还是香蕉;不要告诉我厨房外面有一棵树,告诉我那是一棵枫树还是一棵洋槐。要知道,这是有区别的。

正如在某个纪念馆内,排列着每一个当事人的姓名,如果你认识其中一个,又读到了那个名字,那么,你这一生将永远记得这个细微之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写作中不能忽略的细微之处”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名人故事:关心在细微之处

名人故事:关心在细微之处

吉拉德,白色,推销员,夫人,妇女,福特,对面,福特车,表姐,雪佛莱,您喜欢,福特汽车,随便看看,中年妇女,中都,产品,刚要,大全,女秘书,成绩,收入,支票,旧车,新车,汽车,纪录,生日礼物,生日,玫瑰花,生日快乐

2020-05-25 #小故事

细微之处见真心 医院服务暖人心

细微之处见真心 医院服务暖人心

患者,导医,护士,门诊,我院,产妇,专业,团队,人心,力量,服务,医院,手术室,轮椅,微笑,检查,于心,寒风,医生,平车,情况,生命,爱心,羊水,胎儿,践行,被子,需求,培训,急救知识

2017-02-21 #故事阅读

红旗漫卷西风 细微之处见长征精神

红旗漫卷西风 细微之处见长征精神

纪录片,四川,草鞋,长征,红军长征,故事,红军,秦忠,红旗漫卷西风,史诗,孤儿,征程,隐秘,交通队,关键,历史,场景,当红,普通人,细节,雪山,飞夺泸定桥,孩子,标语,老百姓,舟船,长征路,革命,战士们,最能够

2014-10-10 #故事阅读

于细微之处见教育精神  ——读《有效教育的案例与故事》有感   彭 龙

于细微之处见教育精神  ——读《有效教育的案例与故事》有感   彭 龙

教育,学生,细节,孩子,妈妈,同学,掌声,爱的,小蝌蚪,教师,良好品质,老师,阿姨,施爱,统一,孩子们,让学生,卡片,敏锐地,教室,智慧,有情,课堂,陶行知,教育手段,细微之处,乌龟,情意,声音,小手

2020-05-26 #故事会

细微之处见用心:进博会上一杯有故事的咖啡

细微之处见用心:进博会上一杯有故事的咖啡

咖啡,星巴克,中国,博会,云南,嘉宾,论坛,世界各地,农场,垃圾,风味,基文,曲奇,国际,全球,上海,伙伴,吸管,咖啡豆,圆形,定制,巧克力,点心,绿色,高品质,合作,服务,设计,采购,伙伴们

2008-01-21 #故事会

建行员工故事:细微之处尽显真诚 优质服务感动客户

建行员工故事:细微之处尽显真诚 优质服务感动客户

老人,分理处,黄海路,服务,业务,老人家,大堂经理,都会,人员,员工,客户,网点,领导,指导,于洪,建设银行,那一天,一线,下台阶,亲人,单位,坐位,大堂,存取款,年龄,支行,心存,所想,朝气,故事

2020-09-11 #故事大全

建行员工故事:细微之处尽显真诚 优质服务感动客户

建行员工故事:细微之处尽显真诚 优质服务感动客户

老人,分理处,黄海路,服务,业务,老人家,大堂经理,都会,人员,员工,客户,网点,领导,指导,于洪,建设银行,那一天,一线,下台阶,亲人,单位,坐位,大堂,存取款,年龄,支行,心存,所想,朝气,故事

2011-12-20 #长篇故事

高考疫情作文的另一种考查角度——细微之处见真情

高考疫情作文的另一种考查角度——细微之处见真情

疫情,作文,材料,角度,军军,医生,微观,本题,背景,主题,立意,考生,杨慧,定位,鞠躬致谢,备考,审题,核心,用心,高考作文,向杨,关键词,切入点,宏观,灾区,真情,肺炎,议论文,语文,新型冠状病毒

2011-03-27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