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央视战地记者拍美食纪录片 才是真硬核!|百家故事

时间:2013-03-01

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1月31号,有一个话题在微博爆了: 武汉小姐姐每天给医院做饭800份 讲的是疫情期间,武汉盘龙城一家餐厅,店主小姐姐叫上自己的父

提示:本文共有 300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1月31号,有一个话题在微博爆了:

#武汉小姐姐每天给医院做饭800份#

讲的是疫情期间,武汉盘龙城一家餐厅,店主小姐姐叫上自己的父母兄妹,每天为附近医院提供800份盒饭。

该报道视频长度3分57秒,拍摄方为“央视新闻”。

但,这则视频却呈现出了与以往官媒报道的不同气质。

没煽情,不催泪,克制又轻快。

看完让人觉得心里一暖。

采访记者也很皮,开头跟镜头互动,用“Hello 小伙伴”;

“小姐姐”这个称呼也是他带起来的。

这名记者叫张竣。

是央视前驻俄罗斯首席记者。

曾探访过切尔诺贝利的普里皮亚季城,还曾以驻乌克兰战地记者的身份报道过乌军和亲俄武装激战。

曾在切尔诺贝利采访的张竣

图源:澎湃新闻

疫情期间,又随着摄制组一起去了武汉。

探访过社区街道办,也去过重症医院和方舱医院。

他的采访报道全以vlog的形式呈现。

不仅亲切,而且互动感极强。

央视记者之外,他还有另一重身份——

美食博主。

2018年的时候,他在业余时间撺了个局,自己做主持,朋友当制片人,朋友的朋友当摄像师。

在B站注册了名为“食贫道”的账号,专做美食纪录片。

走走吃吃,寻巷探店。

刚开始就拍全国各地名吃,从奶茶到小龙虾,从火锅到牛排,从九转大肠到爆炒腰花,逮啥吃啥,没忌口,不挑嘴。

吃的越香表情越“丑”。

专属表情包

渐渐地,张竣在B站美食区有了名气。

人送外号“饼叔”。

有了粉丝基础,按饼叔自己的话说“或许可以承载更多的东西”。

一行人便试着成系列做作品,比如“俄罗斯世界杯系列”,比如“古巴系列——《古巴大宝荐》”,比如“中东系列——《中东大宝荐》”。

再比如今天要聊的俄罗斯系列——

《北极大宝荐》

2020.01.14

前面说过,饼叔之前是驻俄罗斯首席记者。

在俄罗斯,语言无障碍,有熟人,有经验。

跟着他逛,保准地道不迷路。

《北极大宝荐》总共八集,一集时长15分钟到35分钟不等。

但在这里面,你将看到B站最有逼格的片头,最具质感的摄影剪辑,最有灵魂的配乐。

以及,最有趣的策划。

提起俄罗斯,我们常说是“战斗民族”。

伏特加是“吨吨吨”地喝,街上随处会碰到醉鬼与流浪汉。

和萌宠相处的日常如此......亲密有爱。

冬天玩雪又是这样......清新脱俗。

但,当跟随着饼叔走进俄罗斯会发现,一切好像都变得有些不一样。

>>>俄罗斯人真的养熊吗?

圣彼得堡有户人家,还真就养了一头熊。

体长两米有余,年龄已经27岁,相当于人类80岁。

在这个家里,熊被当作家人,与人同吃同住。

每天早上醒来,男女主人会先给熊擦脸顺毛。

然后一起上桌吃早饭。

满满一餐桌,全是给熊准备的食物。

3-4斤三文鱼,草莓,芒果,蓝莓,酸奶,冰激凌,面包。

人吃啥,熊吃啥,最后还要喝红茶。

熊一顿饭,可以吃50-60斤的食物。

真·人不如熊。

不如熊吃的好,也不如熊会挣钱。

这头熊的真实身份是演员,出演过许多俄罗斯电影。

如今年纪大了,已正式退休,安度晚年。

>>>拿鱼子酱当饭吃?

熊的伙食好到令人诧异,人的伙食也不差。

俄罗斯人爱吃鱼子酱。

在圣彼得堡最普通的市场,就可以买到不同种类的鱼子酱。

红鱼子酱最为常见。

吃法也很简单,小麦做的白面包,抹上一层薄薄的黄油,再涂抹上红鱼子酱。

吃的时候,嘴里会有爆浆的感觉。

挑选鱼子酱时要注意,如果每粒都饱满大颗,很有可能是人工养殖产出的。

不新鲜的鱼子酱口感会发苦。

饼叔曾问一位俄罗斯好友:

“对俄罗斯人来说,伏特加重要?还是鱼子酱重要?”

好友回答:“缺一不可,两者绝配。”

俄罗斯也正积极围绕鱼子酱打造消费文化。

在圣彼得堡,既有专门的鱼子酱酒吧,也有专门食用鱼子酱的高级餐厅。

在高级餐厅,吃鱼子酱是非常讲究的一件事。

玲珑容器,一小盏。

用特制的珍珠贝勺子,小口品尝。

这样能最大程度感受鱼子酱本身的鲜嫩口感。

近十年间,红鱼子酱的价格几乎没有变动;

黑鱼子酱的价格却是一路暴涨。

片中俄罗斯好友回忆:

80年代,买一小塑料杯的黑鱼子酱需要1卢布。

如今,买一小塑料杯的黑鱼子酱需要12000卢布(约合人民币1100元)。

>>>饿死了么?

之前,国内网友调侃俄罗斯的外卖配送,不是“饿了么”,而是“饿死了么”。

他们这样送外卖

散步、雪橇、平衡车.....什么时候送达全靠缘分。

图源:网络

真是这样吗?

节目里,饼叔在离住处1.2公里的麦当劳点了份外卖。

软件给出的派送时间为1小时。

10点04分下单,10点49分显示商家还在准备。

11点,外卖送到。

汉堡薯条已基本凉透。

为了真实体验一把,饼叔决定出门送趟外卖试试。

麦当劳门口,已经取货的外卖小哥正在闲聊。

问了才得知,留给小哥的配送时间已经不多了。

但,就是沉得住气啊。

这一单,距离为3公里,系统给出的配送时间还是一小时。

迟到一分钟,罚40卢布(约合人民币3.6元)。

走过去也够难的,一是天气极冷,二是路上打滑。

饼叔代替小哥送外卖,先是走了段路,受不了冷只能等公交,公交不能直达目的地,最后又搭了计程车。

一顿折腾下来,没赚反赔。

俄罗斯地广人稀,公共交通搭建并不紧密,大部分外卖员只能靠走。

目前的外卖APP有两个,一个是绿色的Delivery Club ,一个是黄色的Yandex.Eda。

但由于青年劳动人口少,外卖行业招工难。

即使有竞争,配送效率不高也成为必然。

片中的外卖小哥月收入为1000美元(约合7000元人民币)。

月花销为500美元,剩下的钱他会寄给妈妈,或存下来攒着买车。

他的梦想是以后能开车送外卖。

虽不伟大,但贵在真实踏实。

这集片尾,饼叔说:

“梦想的可笑程度,永远与传播的距离成正比。”

“他(外卖员)一定不知道,在万里之外他的梦想被当作笑谈。但每一个奋斗的人都值得被尊重。”

>>>流浪汉真的多吗?

在圣彼得堡一家名为“流浪屋”的收容所,收留着上百位流浪汉。

这里不仅提供床位,还提供寻人服务以及法律咨询。

但想要居住在收容所,就必须满足一个条件——

找工作。

当可以独立生活的时候,就要从收容所搬出去。

什么人会成为流浪汉?

答案是“普通人”。

在俄罗斯,从普通人到流浪汉仅一步之遥。

收留所的大部分人,以前都是中产人群。

但在经历工资拖欠、住宅变卖、证件丢失之后,加之没有存款习惯,生活寸步难行,最后只能流落街头。

收容所的居住空间虽然狭小,好在每个人都有独属自己的私密房间。

还有网络可用,有电视可看。

但在瓦西里岛岛郊的流浪汉聚居地,情况却截然不同。

空地上支起的帐篷,单薄一层。

昏暗的灯光下,铺盖一个紧挨一个。

流浪汉们或坐或躺,闲聊看报,他们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

这些是真正无收入来源,走到绝境,无法拥抱新生活的人。

当你跟其中任意一人聊天,他们背后都有自己的心酸和坎坷,懊悔和犯错。

但同时也有自己被时代推动下的无可奈何。

就像饼叔说的:

“如果要把这一切进行归因,那么苏联解体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一个大国在一瞬间瓦解消散,普通人家的存款变的一文不值,这件事引发的连锁反应,仍影响着18年后的俄罗斯。”

看饼叔的视频是一种“打破”。

打破互联网速食信息的灌输,跟随他的目光去远处亲自看看。

现今的网络环境,做出判断很简单,独立思考却很难。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并非没有道理。

我想起许倬云在《十三邀》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要人心之自由,胸襟开放,拿全世界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

“要有一个远见,能超越你未见。”

“我们要想办法,设想我没见过的地方,那个世界还有可能什么样。”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央视战地记者拍美食纪录片 才是真硬核!|百家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从新华社战地女记者到豆瓣9分纪录片导演 周轶君谈“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从新华社战地女记者到豆瓣9分纪录片导演 周轶君谈“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教育,家长,芬兰,纪录片,草地,学校,英国,孩子们,周刊,观众,问题,东西,中国,团队,成年人,日本,校长,理念,疫情,社会,私立学校,神州,网友,风物,马林,最适合,给孩子,他她,好的

2011-09-11 #小故事

中国战地记者方大曾的故事走向国际

中国战地记者方大曾的故事走向国际

方大曾,战地记者,中国,保定,中文版,出版社,成果,版权,英文版,贡献,冯雪松,陆彩荣,系列图书,副局长,中国外文局,新世界出版社,多语种,图书,历史,国际,土耳其,战地,文版,故事,纪录片,韩国,研究和,韩国人,冯雪,卡努

2012-08-18 #故事会

《中东爱情故事》讲述战地记者故事

《中东爱情故事》讲述战地记者故事

端木,中东,经历,作者,战地,故事,报社,驻外,特殊环境,嘉佳,张天,女主角,战地记者,科学技术出版社,记者站,文化,广西,作品,中成,人性,伤痕,埃及,地方,意义,故事情节,新闻,新人,爱情故事,流血冲突,时期

2011-08-30 #长篇故事

消防“战地记者”的凤凰涅槃

消防“战地记者”的凤凰涅槃

消防员,全国,甘肃,一线,火凤凰,总队,中国消防,改革,陈小红,消防部队,卫士,媒体,支队,队伍,部队,救援,十大杰出,雪域高原,先进典型,班玛,组织,宣传,宣传工作者,全国优秀,二等功,事迹,公安,南加,大队,官兵

2007-01-08 #经典故事

军报记者战地手记:说者平淡听者揪心

军报记者战地手记:说者平淡听者揪心

达尔富尔,中国,苏丹,维和,尼亚拉,王星,官兵,工兵分队,孩子们,刘成华,友谊小学,中苏,和平,工兵,机场,孙兆秋,格瑞达,伤痛,修理工,大桥,护卫,施工现场,解放军报,舷窗,解放军,营区,装备,车辆,不停地,中国维和

2011-08-13 #故事阅读

战地记者洪炉去世 《英雄儿女》王成原型出自其笔下

战地记者洪炉去世 《英雄儿女》王成原型出自其笔下

洪炉,蒋庆泉,王成,原型,志愿军,老人,蒋庆,英雄儿女,战地记者,新闻,文章,杂志,笔下,向我开炮,抗美援朝,中王,卢弘,文介,本多,石枧,苏泰,中共党员,理事,炎黄春秋,面的故事,亲友,享年,万岁,主持人,医院

2014-10-02 #小故事

听70后“战地记者”刘春分享“抗疫”一线故事(下)

听70后“战地记者”刘春分享“抗疫”一线故事(下)

刘春,马骏,一线,自治区,凡真,哈丽,梅刚,王智华,苗旭,马铃,医护人员,民族研究所,翔记,记者,专家,事迹,作品,内蒙古,经历,所长,感言,天时,官方,微信,掇刀区,摄像,智库,新闻记者,日报社,校对

2007-10-21 #故事阅读

听70后“战地记者”刘春分享“抗疫”一线故事(下)

听70后“战地记者”刘春分享“抗疫”一线故事(下)

刘春,一线,自治区,凡真,哈丽,梅刚,王智华,马铃,医护人员,民族研究所,翔记,记者,专家,事迹,作品,内蒙古,经历,所长,感言,天时,掇刀区,摄像,智库,新闻记者,日报社,研究员,白兰,湖北省,沙洋县,职责

2012-12-11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