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儒家鹬蚌相争 法家渔翁得利 势如水火的儒法两家由相杀走向相爱

时间:2013-03-02

儒家主张用道德来教化人民,而法家主张用法律和刑罚来约束人民

提示:本文共有 380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导语:提起古代中国,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外儒内法”,就是明面上用儒家,暗地里用法家。儒家主张用道德来教化人民,而法家主张用法律和刑罚来约束人民。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儒家和法家打得可谓你死我话,都以发扬自己的学说奔走在各诸侯国;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继续用法家思想治国,并焚书坑儒以巩固思想;到了汉朝,儒家各派开始了争斗导致了法家坐享其成,逐渐的渗透进了儒家,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治国思想——“外儒内法”。之所以会出现儒家的不断内斗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春秋》这本孔子时期的儒学经典。

汉朝时期的儒学主要是以《春秋》作为主要的研究思想。而不同时期对《春秋》的不同理解就造成了汉朝不同时期的政治思想。对《春秋》的注解中主要有《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三本。《公羊传》与《谷梁传》、《左传》之间的不断内斗,导致了法家思想开始逐步地渗透进儒家思想,形成了法律儒家化。

一、儒、法“相杀”本来势如水火,“公羊派”促进了儒、法开始“相爱”

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是“公羊派”儒家指导下的一场法律的改革,按照《公羊传》中“以德化民”的思想,开始了儒家和法家的融合。

(一)、公羊学家思想下的儒学

《公羊传》的作者据说是战国时期的齐国人公元高,他的老师子夏便是孔子的弟子。《公羊传》是一部专门解释《春秋》的经典。

那么,《春秋》为什么需要来解释呢?那是因为孔子在修订《春秋》时,使用了所谓的“春秋笔法”。而春秋笔法的特点就是“一字褒贬,微言大义”,就是把价值判断隐藏在微小的字眼里。后世要想了解孔子的意图,就要对其进行注解,因此出现了不同版本的注解。而《公羊传》就是其中之一。

《公羊传》的主要观点是首先是”大一统“,即追求国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其次,《公羊传》主张用道德去教化人民,统一社会的道德观念—“以德化民“;最后,《公羊传》认为《春秋》是孔子留给汉朝的治国法典。因此,《公羊传》的儒生便认为汉朝应该用儒家的礼法道德来制定法律,再将之推向全国,统一人民的思想,进一步稳定统治。

(二)、汉武帝推崇以《公羊传》为主的儒学

汉高祖刘邦建国后,采用“黄老之术”治理国家,与民休养,使人们逐渐从秦国暴政下恢复过来。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实施,大大地削弱了地方的权利,为了便于全国法律的实行,汉武帝开始以公羊学派的儒生董仲舒为主,实行“独尊儒术”,力图通过儒家思想来管理国家。

那么,以《公羊传》为主的儒家治国思想为什么会被人们接受呢?主要是因为秦朝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实行的是宗法制度,即以血缘关系来统治诸侯,因此,人们比较看重血缘关系。而秦始皇企图以法治国,使人们摆脱亲情因此遭到了反对。正是如此,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将法律儒家化,将亲情和血缘注入到法律当中,这样既有利于法律的实行,又促进了儒家与法家的融合。

(三)、法家和儒家开始“相爱”

元光元年,在汉武帝的支持下,董仲舒开始了“独尊儒术”的制定和实行。董仲舒不仅提出了以儒治国的思想,还参与制定了法律—《春秋决狱》。《春秋决狱》是董仲舒用来审理案件的依据,相比于秦朝的法律,更加注重了对人情的尊重。例如:汉朝法律规定对于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一般不会追究刑事责任,这体现了儒家“尊老爱幼”的道德观念。汉朝法律中的“亲亲相隐”也是来自于孔子提倡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即父子之间应该相互包庇。这也反应了儒家对亲情的尊重。

汉武帝开启了以儒家思想治国的序幕。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又将法家的思想进行儒家化,然后运用在治国思想上,使得全国的法律和文化开始朝着大一统的方向发展。在《公羊传》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法家开始逐渐从秦末的失利中走出来,隐藏在儒家的背后,来通过法律的儒家化来不断的壮大自己。

二、谷梁派学家兴起,儒家内部开始了鹬蚌相争,儒、法“相爱”趋势未变

西汉后期,随着《谷梁传》的逐渐兴起,儒家陷入了内争,恢复周礼的空想成为了时代的主流。而《左传》加强周礼的思想,令儒生之间的争斗达到了高潮,于是在儒生的支持下,王莽发动了“托古改制”运动,企图恢复周礼,最终导致了西汉的灭亡。

(一)、谷梁学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汉武帝虽然为汉朝的法律添加了儒家的成分,但是公羊家的改革者旨在用道德来教化百姓,还是会夹杂着用刑法来管理。可以看到,汉武帝按照董仲舒的提议实行的”独尊儒术“实际上和儒学还是有区别的。汉武帝在位时,儒生凭借着汉武帝的支持,势力越来越大。等到汉武帝去世,儒生便开始攻击汉朝的法律制度,因此就爆发了”盐铁之议“。

盐铁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汉武帝时期,为了防止地方势力的不断壮大,规定盐铁这种影响国计民生的产业一律实行官营。但是儒家认为盐铁官营是国家在追求利益,容易败坏社会风气,让百姓也变得贪婪。因此,在《公羊传》的儒家和《谷梁传》的儒家对于盐铁问题进行了一次会议—”盐铁之议“。

这场会议以公羊学家的胜利告终,盐铁官营被流传下来。对此谷梁派下儒生们非常不满,意欲推翻汉朝。汉昭帝时甚至有儒生上书“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也就是说汉朝应该学习尧舜那样,重新选择一个贤人来治理国家。

(二)、《公羊传》与《谷梁传》开始了鹬蚌相争

汉宣帝时期,公羊家已经成为了政权的隐患,汉宣帝为了稳定皇权的统治,决定扶持《谷梁传》,打压《公羊传》。《谷梁传》和《公羊传》一样,都是对《春秋》的注解。相传是孔子的弟子子夏传给了谷梁赤,谷梁赤将其整理成为《谷梁传》。

《谷梁传》中的核心思想是“王者,民之所归往也。”也就是百姓要无条件的服从君王。汉宣帝期望用《谷梁传》中的这种思想来打压公羊家,于是开始大力的扶持谷梁传的传人。

《谷梁传》讲究“以礼为治“,也就是用周礼来治理国家。不同于《公羊传》中的先教化百姓再恢复周礼的观点,《谷梁传》认为只有恢复了周礼,百姓才能够被道德教化。而这种理论就是“托古改制”即推翻汉朝的制度,恢复周礼。这种思想在当时可以说影响很大,已经影响到太子。

汉元帝即位后,深受“托古改制“影响的汉元帝开始大量任用谷梁派儒生,开启了改制运动,但受制于外戚的势力强大,“托古改制”的效果不明显。直到王莽出现,才开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托古改制”。

(三)、《左传》加入儒家内斗,并崛起成为儒家主导力量

历史的发展往往都会出现意外,王莽就是一个特例。身为外戚的王莽却是个谷梁派儒家的支持者。在儒生的支持下,王莽篡夺了汉朝的权力,在这过程中《左传》崛起,并逐渐成为儒家主导思想,使得王莽的“托古改制”达到了高潮。

《左传》的作者是孔子的好友左丘明,因此,儒生认为《左传》可以为恢复周礼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凭借着《左传》对周礼的注解,王莽开始恢复周朝的井田制,重新分配土地,导致了各地豪强的纷纷造反,王莽的新朝也被推翻了。这次对周礼的恢复证明了“托古改制”不过是儒生的空想罢了。

三、《公羊传》重新被推崇,法家渔翁得利,儒、法”相爱“终成连理

东汉时期,经过了战争洗礼的儒生们开始重新考虑儒家的治国的思想,逐渐意识到儒家化的法律要远比恢复周礼更加的现实。因此,汉光武帝刘秀重新推崇《公羊传》,用谶纬来压制儒生的意见。在儒家几百年的不断争斗中,法家一直在致力于依靠儒家思想来发展自己,最终形成了法律儒家化。

(一)、《公羊传》重新被推崇

东汉建立后,经过了战争动乱的儒生们开始冷静下来,思考儒家这近百年来的过往,发现法律儒家化要远比恢复周礼更容易实现。因此,主张法律儒家化的《公羊传》再次被推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思想。汉光武帝刘秀就曾经向公羊学家钟兴请教《春秋》的大义,可以说此时的《公羊传》已经重新回到了统治阶层。

(二)、刘秀通过谶纬进一步发展了法家思想,巩固皇权

《公羊传》虽然有利于法律儒家化,但是也会经常批评汉朝的制度。因此刘秀开始用谶纬来对儒家的反对意见进行打压。谶纬是谶语和纬书的合称。谶语主要是对未来的预言,而纬书是神话传说。通过谶语和纬书来宣扬帝王是上天的安排。但谶纬本质上是经过统治者改造后的儒学,其目的仍然是为统治者辩护。而且谶纬还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这在今天看来荒诞不经,但当时的人却很相信。

刘秀通过谶纬进一步巩固了皇权统治,但也使得东汉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改变。历史学家吕思勉就曾经指出:中国文化在西汉和东汉之间发生了重大改变。西汉时期还能听到读书人攻击政治的声音,东汉时期这种声音渐渐地就听不到了。这种氛围有利于皇权的统治,东汉朝廷也在这种声音的消失中逐渐的完成了法律的儒家化。

(三)、法家坐收渔翁之利,终成治国之本

东汉时期,儒家化的法律在不断的进行完善,逐渐的开始对亲情实行宽容的政策。比如对那些母子、兄弟之间争着替对方去接受死刑的,可以免掉死罪。这条规定就带有浓厚的儒家色彩。因为在儒家眼中,法律的最终目的是教化人民,而不是处罚。统治者开始逐渐用儒家经典来注释法律—“引经注律”。到了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儒吏论》中就曾写到“吏服训雅,儒通文法”,此时的东汉王朝不管是官吏还是儒生都已经懂得了儒学和法律。此时的法律儒家化已经逐渐完成,儒法两家已经从斗争融合到了一起。

结语

儒家的不断争斗,带来了儒法两家的最终融合。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到汉昭帝时期的盐铁之议,王莽的托古改制,儒家进行了无数次的争斗。在这些争斗之中,法家一直在儒家的依托下不断的壮大,最终渔翁得利,重新回到治国思想中。而到了东汉,曾经水火不容的儒法两家渐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古代中国的治国思想。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儒家鹬蚌相争 法家渔翁得利 势如水火的儒法两家由相杀走向相爱”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儒法谁使先进的封建法治遭受污名?从虚构的包拯看封建法制的先进

儒法谁使先进的封建法治遭受污名?从虚构的包拯看封建法制的先进

包公,法律,法家,体系,儒家,理论,皇帝,人们,法制,法治,公堂,制度,普通民众,司法,国家,官员,工具,文明,技巧,权贵,正义,王朝,铡刀,约束,包拯,宋太宗,很多人,法律体系,大义灭亲,人员

2010-10-06 #故事会在线阅读

礼和法谁重要 儒家的礼与法家的法矛盾吗 荀子属儒家还是法家?

礼和法谁重要 儒家的礼与法家的法矛盾吗 荀子属儒家还是法家?

荀子,儒家,思想,法家,关系,兼爱,欲望,孟子,墨家,观点,圣王,礼义,孔子,尊卑,思想家,墨子,对立面,秩序,韩非,物质资源,人们,作用,地位,社会底层,观念,隆礼,劳动人民,不难看出,儒家思想,基础

2013-03-26 #故事会在线阅读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斗争与融合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斗争与融合

王莽,法家思想,法家,政权,商鞅,国家,主张,儒家,儒家思想,思想,斗争,人皆有之,意思是,学说,人民,人才,作用,奴婢,官吏,法律,流民,发展,刘歆,王田,王莽代,韩非子,厚古薄今,人性,仁政,儒生

2017-10-29 #故事会在线阅读

自古文人相轻?苏东坡与王安石的相爱相杀

自古文人相轻?苏东坡与王安石的相爱相杀

苏东坡,王安石,王安,人物,政敌,新法,张炜,不过是,民众,王氏,皇上,改革,宋神宗,孔子,作者,圣人,宰相,弊端,朝廷,法家,道路,长处,之大幸,有人认为,那么多,这个人,王苏,大才,华采,卓立

2017-04-30 #故事大全

韩非子师从儒家 为何成为了法家代表人?

韩非子师从儒家 为何成为了法家代表人?

韩非子,法家,荀子,儒家,观念,约束,人们,思想,著作,遗留,代表人物,法家大,人性本恶,作用,后天,国家,概念,礼法,观点,道德,重要性,认同,会成为,仁治,儒法,孔子,孟子,李斯,来保,诸子百

2011-05-05 #故事会

为何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弟子成为了法家的代表人物了?

为何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弟子成为了法家的代表人物了?

荀子,韩非子,思想,儒家,秦王,弟子,李斯,帝王之,仁政,后天,法度,法家,秦国,韩国,约束,孔子,孟子,国家,人才,作用,儒家思想,局面,基础,地位,年代,诸侯,流派,法律,理念,道德

2017-11-19 #故事大全

师从“儒家” 为何李斯与韩非走了“法家”路线

师从“儒家” 为何李斯与韩非走了“法家”路线

荀子,李斯,韩非,法家,儒家,韩非子,时候,个人,代价,儒学,品行,思想,民众,规则,规制,人的本质,人的手,付出什么,都应该,内法,师兄弟,孔孟,秦时明月,蓝而胜,青源,一直以来,和仁,爱的,都会,嬴政

2014-07-07 #故事会在线阅读

师承荀子却批判儒家 传承道家却自创法家

师承荀子却批判儒家 传承道家却自创法家

韩非子,韩非,孔子,君主,思想,父亲,老子,仁爱,老师,仲尼,儒家,荀子,道家,学者,主张,全国,史记,四方,孝子,学生,学说,官员,寓言故事,秦王,权利,楚国,私学,辩证法,逃兵,教育

2009-02-04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