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叶嘉良:我们不可以把这里的故事笼统地告诉下一代|导赏员故事

时间:2013-05-02

导赏员虽然获颁最超前职业,但仍然面临很多挑战:未形成体系、国内认知度低、导赏团专业化不足因此,我们想邀请更多不同城市的导赏员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

提示:本文共有 957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0 分钟。

导 赏 员 和 他 的 城 市

在“城市导赏员是怎么炼成的”文章中,导赏员電車分享了他9年来的导赏心路历程。“导赏员”虽然获颁最超前职业,但仍然面临很多挑战:未形成体系、国内认知度低、导赏团专业化不足……因此,我们想邀请更多不同城市的导赏员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历,记录他对导赏的观点,一起探讨和传播,为未来留下当今的记录。

导赏、导览、城市行走、citywalk、城市考古、深度旅游……虽然各地有不同的叫法,但是相同的是,当中国的每座城市由于相似的城市化进程而越来越同质化的时候,我们想用行走讲解的形式,把每座城市的特色保留、传播,讲述它背后的建筑、人文、社区、习俗等构成这座城市气质的一切,而讲述者就是在城市中最重要的存在——人。

导赏员可能是最了解一座城市的人之一。本期我们将先从广州出发,为大家带来民间文保组织省城风物负责人,同时也是广州城市导赏员——叶嘉良的故事。在成为导赏员之前,叶嘉良曾经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成为导赏员之后,大家纷纷叫他做叶sir,“也算是有点做老师的感觉”。隐藏的身份还包括民间文史研究学者、文保志愿者、网站主编,但更重要的,在这一切身份标签之前,他是一个热爱和关心本土文化,并希望将广州文化推广普及给其他人的广州人。在下文中,他将会谈到他对导赏的看法,他的导赏和文化保育经历,以及他所关心和期盼的一

导赏员:叶嘉良(叶sir)

文史独立学者、广府文化推广人;广州市少年宫「穿街过巷睇广州」活动顾问;广府文化社团“省城风物”负责人;越秀区旅游局《游走西门口》、《东山印象》手册总主编;资深导赏员。地道广州人,十多年来致力于近代广州城市研究与本土历史文化保育,与广州市规划部门合作保育70余座历史建筑。长期主持举办“穿粤时光”导赏活动,以户外行走的方式带领不同团队深入城市的大街小巷,从多角度感受岭南的历史文化。

01

我是如何进入导赏这个领域的?

- 从龙导尾开始 -

大家好,我叫叶嘉良,我们团队省城风物是从2013年建立的,实际上我们从12年就开始专注做河南龙导尾一带的导赏。

我自己是在龙导尾长大的,我们团队是最早发掘它的原因是当时在龙导尾有一条规划路准备开通。如果这条路开通的话,就会令整个龙导尾街区被破坏,整个社区肌理就会被破坏和消失。

我在龙导尾生活了十几年,从小就在那里生活,对龙导尾的感情很深。很多人会觉得西关是广州特色,但对于我来说不止西关是广州特色,龙导尾也是。

海珠区龙导尾(西风,Canton西风摄影)

其实西关和龙导尾他们的街区格局、建筑、社区风味都是相似的。因为在清末,他们都已经慢慢产生“街坊”的住宅模式,这种住宅模式对于我们来说,无非就是一些街坊邻里的关系。我有些亲戚住在西关,过年走亲戚的时候都会去,会发现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和我们的街坊模式并没有太大区别,包括住宅、建筑也是。

最大的不同是住的人。在当时,西关住的都是有钱人,大户人家。而在我的认知里,龙导尾是属于平民居住的地方,平民居住的地方会有更多我们所说的“市井气”出现。“市井气”我相信西关也有,但是相比起来龙导尾会比较多。

荔湾区恩宁路(拍摄:tina)

还有一个区别更多地会出现在广州人的认知里。广州人的认知里面,有钱的人住在西关,有权的人住在东山,那什么人会住在河南呢?没钱也没权的人。其实这个说法已经是比较客气的,更直接的会称其为“河南乞丐”。以前广州有一句话叫“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当时的人对“河南”(编者注:海珠区)嫌弃的程度。但河南地究竟是不是真的如俗话所说,我们需要一些历史证据来说明。

龙导尾这里还有很多的传说。我们本地龙导尾的居民,会称它作“龙肚尾”,龙导尾以外的人称其为“龙导尾”,那么“龙肚尾”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本地龙导尾的居民称街市为“下水道”,这又是怎么来的?

新年时期的龙导尾街市 Canton西风摄影

有很多的东西我们不知道它们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只能从上一代从老一辈那里去了解,但是为什么它们要叫这个名字,老实说连老一辈的人也解答不了,因为他们也是从他们的上一辈那里知道是这么叫而已。我觉得我们不可以再这样笼统地告诉下一代,这个地方叫“龙肚尾”,这个名字总有一个来源,这个来源是什么,所以也是我们目前面对的局面和想解决的问题。

- 从向上申报到向公众传播 -

在研究历史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我也认识了一些专业人士,例如陈晓平老师,他的一些方法,可以找到很多我以前不知道的资料。比如利用学术搜索引擎搜寻资料文献,利用图书馆和档案馆翻查馆藏的档案资料和报纸等等。在掌握这些方法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慢慢大规模地找到资料,越找就会越发现原来对于这个地区,你知道的其实只是很少很少一部分,慢慢地就会想要全面了解自己住的地方,从一个地块发展到一个片区,再到全市,河南地文化学社和省城风物就是这样一步步成型了。

河南地文化学社成员合影(南都网)

省城风物和广州街坊情成员对地上的石碑进行观察记录

进入导赏的范畴是当时在做的历史建筑资料搜集。在收集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历史和故事,而我只需要把这些资料整理上交申报就可以结束了。与此同时我在思考,我们在做的这些研究,为什么只能把信息往上传而不往下传呢?我们其实应该把这些搜集回来的资料往下传,让更多人知道。

我们找到的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比较集中的资料,所以我们考虑用什么方式,例如行走,将这些资料、研究成果,做一个近距离的推广,于是就有了后来我们称为“导赏”的行动。起初我们用过其他不同的名字,总之我称它为一种行走活动。

我原来是读师范专业的,因为一些原因没有继续做老师。但是我把在师范专业里学到的东西运用在行走活动中,将整个过程变成一个课堂。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家叫我叶sir,也算是有点做老师的感觉。但是和以前相比,涉猎的范围会更广。学校老师只会讲一门科目,例如语数英,但是在行走活动过程中,就不止一科了,因此导赏员对各种事物的涉猎面会更广一些。

叶sir在引导参加者观看桨栏路建筑

我现在的正职是在一个网站做主编,主要是推广广州文化。希望将来可以将一些自己的研究成果集结成书或者出一个合集,也算是对广州文化有点贡献。

02

如何理解导赏

- 导赏=深度游?-

有些人不赞同导赏=旅游,我觉得首先要看导赏和旅游区别是什么。

大家不反对旅游,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听到旅游会很反感?其实他们反感的是旅游里面的购物行程/去一些很“大路”(编者注:指大众、普通)的地方。当然这些“大路”的地方不是所有人都反感,但是当他已经有了一次普通旅游经历的时候,他再来这个地方,就会想要去看一些和第一次不一样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说,导赏和深度游类似,有一些深度式的讲解。

人们最反感的是旅游里面夹杂了太多的购物点,而导赏可以把他们不喜欢的这些内容剥离,喜欢的内容可以保留。这也是导赏和深度游相似的地方。

但深度游毕竟也是旅游的一种,它需要专业的人员去讲解,需要持证上岗或者是专业的导游。而在导赏里,讲解的人不一定是导游,他可以是这里的街坊邻里、一些学有所长或是专注于这个地方研究的人。只要他擅长某个方面的知识,又可以在这方面和参加者有一个深入的探讨甚至是引导,我觉得这就是导赏。

叶sir在城市规划展览馆中导赏广州城市发展史

从字面意思上解释,导赏就是“引导欣赏”。“欣赏”和“看”是两种不同的范畴,所以旅游我们可能只是去看,但是欣赏不一样。比如当我们去到一个地方一个建筑,“哦这个建筑很漂亮修复的挺好”,那我们就只是“看”这个建筑,而“欣赏”更注重这个建筑的细节;“带你去看”和“引导欣赏”也不一样,前者是我只负责把你送到这个地方,指给你看就结束了,引导欣赏是我带你去了,还要指出来哪些地方是值得留意的。随着我的讲解,你也是需要用一种欣赏甚至是鉴赏的眼光去看这个建筑,了解这个地方的确是与众不同,这和普通的“看”又不一样。

我觉得“导赏”这个词,是着重将这些与众不同的、更深层次的地方展现给参加者;“导”指讲解的人,所以对讲解人有很高的要求,而“赏”则是对受众有很高的要求,是“带你去看”的一种升华。就比如说我们刚刚做过的越秀山线路,很多人觉得这里是广州很“大路”的地方,但其实还是主要看导赏员怎么说,比如我们也做长堤路线,这也是个很热门的旅游景点,但只要你切入点不一样,讲出来的东西就会不一样。所以最重要的还是不要拘泥于地点,而要侧重于它的切入点。

叶sir在运用旧地图向参加者展示相关知识点

除了要考虑切入点外,我会把导赏当作户外课堂来做,因此一些昔日学到的授课技巧,我也会应用在导赏中。比如课堂教学中,“教具”是必不可少的,我也会尝试制作并在导赏中使用,因为导赏中有些原理或示意如果用实物的话会让参加者能更好地理解。像这次越秀山导赏我就依照以前制作投影片的方法利用文件夹的封面进行演示,效果很不错。所以我认为导赏员应不断尝试新方法,探索如何让参加者更好地理解导赏内容。

- 推广导赏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最大的困难是导赏并不是刚需,导致它的市场很小。如果是刚需那市场可以很大,但同时也跟城市有关。最重要是这座城市能不能抓住它的特点,不过这已经不是我们导赏可以去把控的范畴。

因为我们做导赏的时候其实很依赖每一个导赏点,在引导别人来欣赏时,导赏点的建筑物还在不在,还能不能被看见就显得很重要。像我们亲身去徒步也是希望能够亲临现场看到甚至触摸到。

听、看、摸都是一种体验,这三者之间是有升华的关系。首先是听,第二层次是看,第三层次是摸。三者具备那就是比较完美的状态,比如像东山线路,那边有一个西班牙式别墅,光听它就已经有故事了,去到现场看它的西班牙式风格都体现在哪,第三层次就是可以去触摸它的外墙,这样感受是可以得到不断升华,体验感也是向上的。

东山西班牙式风格别墅

但如今社会或者政府的做法是,有些地方涉及红色革命就会被修缮得很漂亮,一些名人故居却照样很残旧,或者某些地方现在已经被某些机构占用,我们无法进去。希望政府能够更加重视,重要的场所地点应该得到修复,至少要将外观修复一下,让我们可以看到。

我们导赏是可以去设计路线,但路线首先还是由各个导赏点组成的,导赏点不够就不足以支撑整个路线。比如我们要设计一个华侨的导赏路线,首先也要政府将有关的华侨场所修复完善我们才能把它做好。如果那栋楼还是很破旧,那别人很难去欣赏它,我们也很难指导他们去欣赏这样的建筑。

未挂牌的历史建筑昌华新街16号

所以有些困难其实是需要政府的层面去解决的,有些困难是需要我们这些导赏的从业人员去解决的,还有些困难就像“导赏并不是刚需”这样的问题,在他们眼中导赏属于附属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这些我们也没办法去解决。

- 导赏可以带来什么?-

从公众角度来说,假设来参加导赏的人都是想了解这些东西的,他对导赏内容本身是感兴趣的,那我觉得这些对他来说就是刚需的。他不参加有可能是他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当他知道有这样的导赏并且有了解的冲动时,那我觉得他会来参加。

至于参加后有什么收获,我觉得至少他会了解到一些之前不了解的东西,多多少少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参加者在导赏活动感想(图片来朋友圈)

导赏也会为一座城市的文化保育带来好处。因为导赏是将以前的东西挖掘出来然后向公众讲述。在这个过程中,民众可以了解到这些东西的来历或者历史,也会激发他们对于文化保育的一种关注。文化保育前人也有在做,那么导赏也算是对后面的文化保育者的一种启蒙。

也有人不明白为什么要去关注文化保育的话题,甚至觉得老建筑没有价值,早日拆除建新房更好。那么导赏的职责就在于将这些建筑的价值告诉他们,从这个角度来看,导赏是有它存在的价值的,因为可以将这些建筑、街区的价值告诉其他人。

03

关于文化保育的故事

- 十三行改造民间文保小组-

我曾经参与过桨栏路十三行微改造。为何我会特别看重这个微改造?因为这是我们省城风物过去下了很大功夫,才将商铺上面的牌匾还原。

新快报关于省城风物的药行街提名报道

十三行现存的楼只是残旧,但不破烂。虽然看起来很残旧,但是每一栋房子里面还住着人,所以没有那种凋零的感觉。但是因为它外部环境太差了,现在外面都是经营服装批发的生意,我觉得整治是有必要的。我们每次去做调研实勘的时候,就算站在那里不动,也成为了妨碍交通的一份子。可想而知,这个环境长期下去,周围的居民就会不堪其扰然后搬走,这个街区的居民也就越来越少。

广州十三行的现状(吃喝玩乐in广州)

我们曾经向荔湾区政府提过建议,但最后他们对这个事情没有回应。后来荔湾区政府说要对桨栏路和十三行进行整修的时候,我们就很担心一些老房子、人文肌理的东西会被破坏:虽然桨栏路房子上面的招牌字迹已经被人破坏,但它原来的整体结构还是保留得很不错,所以我们想去做保护这些老招牌相关的事情。

我们就用一个60页的文件夹,将拍下来的每一栋楼的照片,用彩印将它们打印出来,然后在上面注明这是哪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最好保留,这个地方又是什么。然后将这些东西打包发给施工队的经理,让他们注意保护这些东西。施工队经理收了这份文件,但其实结果大家都知道,最后还是修成了统一的样式。

十三行微改造说明文件

后来我们为了桨栏路、十三行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保护小组,去做拍照统计、资料搜集。我们发现虽然有很多房子被重新粉刷了,但也发现凡是被列为历史建筑、文物的房子,他们都没有粉刷,这是不幸中的大幸。不过比较可惜的是,像李众胜堂、回春堂这些没有被列入历史建筑或者文物的,它们商铺原有的招牌就被涂掉了,还有李众胜堂有一个窗花以及窗外的装饰被人凿掉了。李众胜堂是民国时期广州经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药业商号,我们现在看到的保济丸最开始就是产自李众胜堂。

李众胜堂旧址(今桨栏路17号)

不过这次整修有没有好的地方呢?当然有。

长乐路44号这个地方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房屋,但是它上面有一个字迹印痕写着“梁培基发冷丸”,原来的色彩已经掉了,然后我们就很担心施工队会将它用一层油漆掩盖过去。后来我就将梁培基发冷丸的广告照片提供给他们,施工队的师傅将上面的招牌名字提取出来,再放回这栋楼的墙面上。虽然跟原来的字迹不是完全一样,但总算把梁培基药房旧址的痕迹保留了下来。如果有人走过就会知道,曾经这个地方就是梁培基的药房旧址。

十三行和桨栏路代表了广州曾经辉煌的贸易和药业历史文化。我觉得文化这种东西是应该去保留的,不应该是施工队或者政府的一种恩赐,这才应该是正确的修复方式。对于他们政府、施工队在文化保育上做得不好的地方要批评,但做得好的地方也一定要表扬。

就像刚才我所说的梁培基修缮过程,我也会将它作为导赏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我可以将我刚刚说的沟通过程以及最终结果告诉来参加导赏的人们。从民间角度去讲,我去表扬他们的这一做法,是希望要通过赞扬,让越来越多这种上“正轨”的修补出现。

梁培基药房旧址(今长乐路44号)

- 普通公众和文化保育的距离有多远?-

普通公众如何去参与文化保育?很简单,每个人都可以去做的是——我们的历史建筑、文物建筑都有公布具体名单,如果大家有心去参与的话,大家就可以拿着这个名单,在你身边居住的附近一带,看看名单上有哪几座,平时走过路过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它有没有被围蔽和施工。因为我们现在遇到的情况是非常多的,如果万一发现它有围蔽,像准备开工/装修/建设等等,你可以先去看看它有没有施工牌挂出来,如果它没有任何标识挂出来的话,那我们可以马上打电话,12345,要求他们停工。

也可以多参与一些导赏活动,甚至可以是推荐身边有兴趣的人参加。无论导赏活动是收费还是免费也好,如果你想在这一方面去出一分力,你可以在我们的导赏活动中,去尝试发现一些你平时不知道的线索,你外出经过的时候就会知道原来这栋楼它有故事,下一次再走过的时候,如果这里出现什么风吹草动,你就能马上警觉。

省城风物的微博记录了文保志愿者的“扫街”日常

还有就是我觉得要有心,所谓有心,对于文保界来说就是扫街。我觉得扫街对于文化保育是很重要的事情,因为每拍下一张照片,就有可能成为这栋楼将来修复和以后历史研究的依据。

我有几张在北京路马路上拍的老照片,当时拍的人很随意,他只是站在十字路口,对这个方向拍一张,再向那个地方拍一张,但是我现在做的研究,可能就是要根据他那时候拍的这张照片来分析,比如这张照片当时拍了哪些街景、店铺挂了什么招牌。我可以通过这些招牌判断这里到底是哪里。

上世纪40年代末汉民北路的彩照(图片来

上世纪40年代末汉民北路的彩照(图片来源:ebay)

这张照片是1949年的时候,关于北京路的彩色照片,很罕见。它拍出来我就知道这里是中华书局,那个是中央大酒家,然后有了这张照片我就可以对应的去查这栋楼是现在的哪一栋,很多时候做研究就是要找一个点。所以这些照片,它会成为我们研究北京路历史发展很重要的资源。很多时候你可能只是随手拍一张照片,过了几年这里拆掉没了,但我们可以通过这张照片寻找它曾经的痕迹。

所以我们去做文化保育,我们是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有人是专门做研究,有人是写书的,有人做分析的,但是最起码是有人做拍照的,最重要是留下资料。你可以做那个帮忙留下资料的人。

04

关于导赏和广州这座城的未来

- 导赏会有它的生存空间吗?-

我认为导赏一定要走商业,一定要有市场,一定要有产出。如果我们一个项目,一个行业只有投入而没有产出,这个行业是不能发达而且没有前景。

因为我们相信未来越来越多的人会采取自由行、背包客的方式,既然他选择了这种方式,那么他就希望能去一些看一些不是那么“大路”的东西。只要他的这种想法存在,导赏就会有它的生存空间。至于这个空间如何扩大,我觉得需要各种导赏的从业者、政府可以一起去探讨这件事情。

叶sir在讲解越秀山线路

而从从业者的角度,我觉得首先要对现有的线路进行分类和整理,同时要根据客户特别是外地客户的特点考虑线路,尽量不与他熟悉的环境产生雷同。比如上海来的客人你没必要带他去看沙面;北京来的客人可以考虑珠江游之类的;另外我觉得我们可以考虑从本地的导赏出发,再和其他地方的路线进行对比,或者和其他地方组成一个主题,变成系列性的导赏。

比如我想去做租界导赏,汉口、上海、天津、厦门、青岛的,再和广州的联系起来。我们广州是全中国最小的租界,上海是全中国最大的租界,天津是全中国国家最多的租界。而这些地方有他们各自的特色,而且租界里面我们会发现很多事情,比如上海有很多建筑物我们发现它的转角位都是截了一个角,汉口、天津也是。为什么?因为他们这里很多时候是租界的地方,外国人设计的房子到了转角位的时候,为了吸引左右两边的人流,所以把转角位截了,而中国人自己建的楼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这些楼在广州租界以外的地方是基本上见不到的,唯一见得到的就只有沙面租界。还有为什么广州这个城市开放的最早,唐朝的时候广州就有蕃坊,也是全中国和外国人接触的最早的城市,但为什么它的租界却是最小的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些需要你把所有城市的问题串起来一起看,你才会有感觉。

广州沙面(拍摄:tina)

还可以去看不同建筑师设计的建筑差异。天津可以看基泰工程司设计的,或者是沈理源设计的建筑物;去到汉口可以看景明洋行设计的;去到上海可以看公和洋行设计的;去到广州可以看始平洋行设计的建筑物……究竟这几个洋行的建筑物有没有因应不同地方的特色而进行一部分的改进呢?我觉得下一步可以考虑这些城市系列导赏,外面的人可以进来,我们也可以走出去。

- 广州拥有独特的气质吗?-

广州这个城市还没找准它自己的定位。为什么?因为广州一直在和别人比较。

我们宣扬广州有2000年的历史,但是我们的2000年比不过西安和北京,留下的东西也不算多;广州的辉煌在近代,十三行最早开埠,但是近代的精华是在上海和天津。如果说我们是一个革命的城市,武汉是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是民国时期的首都,这两个城市留下来民国的东西比广州要多。其实广州还没找得准一个定位。广州最多是什么?广州最多的是华侨相关的东西。

广州东山在上个世纪20年代开发的时候,它的主力军就是华侨。一直到50年代的华侨新村,它的主力还是华侨,前后延续了40多年。而且广州有很多和华侨相关的建筑,这是和其他城市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华侨大厦、爱群大厦是华侨回来最喜欢住的地方;我们现在海珠广场的西面,星寰那个地块原来计划兴建一个歌剧院,也是为华侨服务;广州还有很多工厂、实业是华侨投资,包括最早的有轨电车、广州的四大百货公司都是华侨投资……华侨对广州贡献很大,但是政府没有把华侨作为这座城市的特质。如果这个特质不定下来,其实我们城市宣传是很失败的,武汉叫做东方芝加哥,上海叫做远东巴黎,而广州好像没有这种称呼。

华侨新村俯瞰图《广州华侨新村》画册

这种情况其实应该在政府层面进行改变。一部电视剧《安家》,掀起了上海老洋房的热潮,借用这个思维,我们的宣传部为何不能在广州实景拍摄一部讲述华侨的历史大剧呢?从晚清华侨如何出洋谋生讲起,到怎样支持孙中山革命(孙中山说华侨是革命之母),再到辛亥革命后华侨回广州投资在东山建洋楼,兴办实业,支援抗战,直到解放后第二代部分华侨回国定居,筹办广交会,在华侨新村安居,经历十年浩劫的风风雨雨,再到改革开放后第三代华侨率先回国投资参与建设……用华侨这个主线把近现代广州的历程全部串起来,不也是一部巨作吗?邀请名导演和实力派演员来出演,花精力写一个好剧本,广州的东山洋房、华侨新村就是最好的拍摄地,闲置不用,白白浪费,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大家也会说广州是一个包容的城市,我觉得广州的城市精神不是包容,如果我们自己都说广州这个城市是包容的,广州最终会被包容这个词害死。包容就意味着对外所有东西都要忍,只要你不忍我,无论是坏习惯还是其他,我就会说你不包容我。现代城市大部分是移民城市,广州包容,深圳、上海、北京包不包容呢?这么多打工仔去深圳,如果不包容能站得住脚吗?所有的移民城市都是包容的。既然它是一个普遍性,它就不可能成为广州的城市特性,所以包容绝对不是广州特色,广州的特色是尊重。

尊重的意思是你月入六百元和你月入六万元,你都可以在这种城市生活,我不会赶你走;广州的尊重是你讲普通话我尊重你,你讲白话我尊重你;广州人是你喜欢做什么你不损害我的利益我尊重你。广州真正的特质是尊重不是包容,只有尊重你才可以理直气壮的和别人说,你不尊重我,就不要想着我尊重你。

所以你要在这座城市立足,你就要尊重这座城市,因为它的特质是尊重。

广州街头(拍摄:tina)

- 导赏+广州=?-

我觉得导赏对广州来说有一个好的作用,是令更多的人认识这座城市,认识它的过去,认识它的特质。这个不是认识这座城市的唯一方式,但是这个是最快捷的。

我其实很希望有一句话是,我们导赏现在是需要广州,因为我们的导赏全部都是做广州的东西,我们只能依靠广州这个城市,我们的导赏才能做下去;但是我要强调的是,我希望调转这句话,广州需要导赏。怎么样算是广州需要?那就是政府认同、来旅游的背包客认同,他会主动去找导赏。所以我觉得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大家想从书里了解广州,凡是带有“广州”二字的,大家慢慢去找,总会找到合适的。而如果想从导赏了解,我觉得比如沙面、长堤、龙导尾这些老城区的导赏,寻古的、商贸的、革命的都可以尝试去参加,因为不同的维度你会看到不一样的,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如果大家觉得广州是一个怎么样都讲不清的城市,当你参加多一些导赏,看多一些事物,你还是不知道怎么去形容广州,那这个城市就是讲不清的。

你还想听到哪个城市哪个导赏员的故事?

你所生活的地方有什么有趣的人和事?

欢迎评论告诉我们

采访:tina

文字整理:Emily、星晨、脸叔、tina

图:除标注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tina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叶嘉良:我们不可以把这里的故事笼统地告诉下一代|导赏员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国人的故事|叶嘉莹:回国教书是我一生唯一的选择

中国人的故事|叶嘉莹:回国教书是我一生唯一的选择

叶嘉莹,南开大学,诗词,中国,学生,中华,诗歌,中国古典,古典文化,一生,加拿大,古诗,小我,英文,生活,嘉莹,不是我,给学生,哈佛大学,丈夫,下一代,亲人,台湾,国家,地方,学养,教学,文学理论,时间,滋养

2015-08-24 #经典故事

我是从鲁成文的贝多芬交响曲导赏中初步听懂贝多芬的

我是从鲁成文的贝多芬交响曲导赏中初步听懂贝多芬的

贝多芬,交响曲,鲁成文,音乐,瓦格纳,马勒,作品,听众,情绪,讲座,革命,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交响,德意志,命运,思想,田园,英雄,美国,合唱,最伟大,第9交响曲,第7交响曲,丰子恺,圣桑,安东妮,尔青,布伦塔诺,弗莱明

2012-07-31 #长篇故事

孩子不上幼儿园可以吗?10年工龄幼师给出答案 和想象中不同

孩子不上幼儿园可以吗?10年工龄幼师给出答案 和想象中不同

幼儿园,孩子,东西,问题,幼师,家长,个人,能学,上不上,让孩子,习惯,国家,工龄,小班,工资,年龄,知识,网友,规定,不支持,教孩子,没时间,给孩子,郑渊洁,好的,家有,点东西,贝贝,上中,下一代

2011-02-07 #故事会

《朗读者》叶嘉莹先生的故事

《朗读者》叶嘉莹先生的故事

诗词,叶嘉莹,先生,一生,丈夫,女儿,诗歌,不幸,母亲,美人,生离死别,中国,丧母,境况,岁月,经历,诗书,董卿,舞台上,一家人,余生,力量,少年,文人,教师,日子,苦痛,讲台,遭遇,中国最美

2009-07-04 #长篇故事

科学家震惊 居然有生物可以操控果蝇!

科学家震惊 居然有生物可以操控果蝇!

果蝇,真菌,孢子,粘液,科学家,翅膀,大脑,子会,神经,过程,传播,东西可,傀儡师,力来,不一样,生物所,下场,下一代,会分,思想,办法,农场,口器,发射器,化学物质,厨房,天后,姿势,夺命,微风

2010-01-21 #经典故事

叶嘉莹:一生最爱辛稼轩

叶嘉莹:一生最爱辛稼轩

邓广铭,傅斯年,叶嘉莹,夏承焘,研究,胡适,诗词,教授,稼轩词,傅先生,北大,先生,台大,台湾,稼轩,这个人,女作家,笺注,林海音,辛弃疾,一生,国民党,学生,年谱,文章,经费,词人,资料,阿姨,刘枋

2011-02-02 #小故事

人物故事 叶嘉莹:诗意的活着 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人物故事 叶嘉莹:诗意的活着 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叶嘉莹,诗词,一生,世界,女儿,叶老,丈夫,先生,内心,时候,辛弃疾,叶先生,中国,个人,人生,力量,加拿大,台湾,诗意,层次,母亲,祖国,苦难,讲台,诗歌,工作,生活,李白,杜甫,董卿

2020-05-14 #经典故事

方所阅读诗歌力量 叶嘉莹诗教故事拍成电影

方所阅读诗歌力量 叶嘉莹诗教故事拍成电影

诗词,叶先生,先生,电影,诗歌,叶嘉莹,陈传,创始人,小朋友,导演,文学,时间,读诗,周年庆,杨智明,嘉莹,廖美立,张静,毛继鸿,面长,南方网讯,主题,传统,事情,云锦,使命,力量,记者,叔叔,句词

2007-02-03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