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关于24个节气中立春时节的由来

时间:2013-05-04

24节气对应的小故事立春

提示:本文共有 248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二十四个节气,每一个的由来都是有依据的,下面是爱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立春时节的由来及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用。

关于立春的由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立春之日,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 立 表示开始, 春 表示季节,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农谚有 春打六九头 、 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 之语,从冬至开始入九 五九 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 六九 的开始。在这一天起,一直到立夏的这段时间,一直都被我们称为 春天 。

关于立春的习俗 一、打春牛

据清嘉庆本《澄海县志》载:每年的立春日,官府必须率人马到郊外举行迎春大典,然后举行 鞭春牛 活动。

早在周朝时,就有春日鞭春牛的活动。每年立春节前,各州府事先制好泥塑芒神和土牛。到了立春这一天,官府带着迎春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东郊八里处事先准备好的芒神亭和土牛台。迎春队伍中的人一律穿青色衣服,用青色车子、擎青色旗帜,人们吹着牛角号、唱着 青阳曲 ,舞动羽毛仪仗,跳着云翘舞,隆重举行迎春仪式。这仪式发展到了明清,更是隆重,据清人的《燕京岁时记》载: 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打春牛意在策励农耕。潮汕地处韩江三角洲土壤肥沃。农业甚发达,因而与劝农有关的这一习俗得以在潮汕地区保留下来。但具体事像已有所改变,不一定要打牛了。

二、抬春色

据《粤游小志》载,清朝时,潮汕地区还有一种称为 抬春色 的活动。在立春日的游行队伍中,必有装饰过的台阁,上坐歌妓,由两个人抬着走。嘉应梅州地区还有高春、矮春的分别:矮春为一人坐台上;高春则用两人:一人立在台上,然后扎着一根直木,隐藏在那个人的长衣中,与这人的肩平齐。然后再横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这横木隐藏在宽袖中,横木上再站一个人。为保险起见,将两脚牢牢扎在横木上,两个人装扮成某个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个人持缠着布条的长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个人腋下,随着迎春队伍游行。如路上遇到障碍,则由持长棍子的人用混子拨开障碍物。

三、吃春饼、春卷

立春这一天,潮汕民间还有吃春饼、春卷一俗。据《四时宝鉴》说: 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 春饼是以麦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饼,以豆芽、韭黄、粉丝等炒成的合菜作馅儿包着食用。春饼的特点是薄而软,形状根据各人的喜好可大可小元朝时契丹人耶律楚材曾就此俗作诗一首曰: 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木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和碗豆搡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梁。 现在潮汕人立春日吃春饼,配料已是十分讲究了除了传统的豆芽炒韭菜之外,还有肉丝、蛋丝,香菇等等高级佐料,春卷盛行于宋元,宋朝时称为 春 或 探春 ,元时称为 卷煎饼 。元 韩弈《易牙遗意》栽: 饼与薄饼同,用羊肉二斤,羊脂一斤,或猪肉亦可。大概如馒头馅,须多以葱白或笋干之类,装在饼内,卷作一条,两头以面糊粘住浮油煎,令红焦色。 潮汕地区少羊 ,故现在人们所吃到的多用猪肉作料,也有一种是甜的,用干果、芝麻、花生等佐料碾碎作馅,香甜可口。

立春的相关知识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俗称 打春 。

立春,有时在农历十二月,有时在农历正月。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

我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 一年之计在于春 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原》记载: 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 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 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 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

旧俗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沿街高喊: 春来了 ,俗称 报春 。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笑脸相迎。这一天,州、县要举行隆重的 迎春 活动。前面是鼓乐仪仗队担任导引;中间是州、官率领的所有僚属,皆穿官衣;后面是农民队伍,都执农具。来到城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与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礼。执事者举壶爵,斟酒授长官,长官接酒酹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礼。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礼毕,与来时一样热闹,将芒神、春牛迎回城内。

第二天立春时分,地方长官仍率僚属、农民鞭春。阴阳官先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地方官主持迎春仪程,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众农民将春牛打烂。

现在,城里已不再举行鞭春活动,一些农村却仍有打春牛的风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症病,今已成为娱乐。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吕梁地区盛行用春牛土在门上写 宜春 二字。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涂耕牛角,传说可以避免牛瘟。晋南地区讲究用春牛土涂灶,据说可以祛蚍蜉。

立春节,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 春牛 。送往各家,谓之 送春 。主人要给 送春 者以报酬。更实质上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 春牛图 。

立春节,女孩子剪彩为燕,称为 春鸡 贴羽为蝶,称为 春蛾 缠绒为杖,称为 春杆 。戴在头上,争奇斗艳。晋东南地区的女孩子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传说主蚕兴旺。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 春娃 ,佩戴在孩童身上。晋北地区讲究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立春节,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 咬春 。运城地区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称为 迎春 。临汾地区则习惯请女婿吃春饼。

猜你喜欢:

1.

2.

3.

4.

5.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关于24个节气中立春时节的由来”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立春节气的由来 关于立春的传说和民间故事

立春节气的由来 关于立春的传说和民间故事

道人,知府,萝卜,村庄,百姓,人们,乡人,习俗,传说,打春,瘟疫,地气,大伙,衙门,观音菩萨,吴二人,节气,由来,中国,传统节日,中年人,时节,鸡毛,迎春,飞快地,一年之计在于春,侯大夫,孟春,杨木,连呼

2020-09-15 #长篇故事

立春节气的由来 关于立春的传说和民间故事

立春节气的由来 关于立春的传说和民间故事

道人,知府,萝卜,村庄,百姓,人们,乡人,习俗,传说,打春,瘟疫,地气,大伙,衙门,观音菩萨,吴二人,节气,由来,中国,传统节日,中年人,时节,鸡毛,迎春,飞快地,一年之计在于春,侯大夫,孟春,杨木,连呼

2009-08-25 #故事大全

立春节气的由来 关于立春的传说和民间故事

立春节气的由来 关于立春的传说和民间故事

道人,知府,萝卜,村庄,百姓,人们,乡人,习俗,传说,打春,瘟疫,地气,大伙,衙门,观音菩萨,吴二人,节气,由来,中国,传统节日,中年人,时节,鸡毛,迎春,飞快地,一年之计在于春,侯大夫,孟春,杨木,连呼

2015-09-13 #长篇故事

立春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立春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道人,知府,萝卜,人们,村庄,百姓,迎春,传说,打春,瘟疫,斗柄,指向,乡人,地气,大伙,小锣,节气,观音菩萨,活动,吴二人,黄经,立春节,二十四节气,中年人,农耕,我国,时间,时节,旧俗,民间

2020-07-08 #故事大全

立春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立春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道人,知府,萝卜,人们,村庄,百姓,迎春,传说,打春,瘟疫,斗柄,指向,乡人,地气,大伙,小锣,节气,观音菩萨,活动,吴二人,黄经,立春节,二十四节气,中年人,农耕,我国,时间,时节,旧俗,民间

2020-07-08 #故事会

立春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立春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道人,知府,萝卜,人们,村庄,百姓,迎春,传说,打春,瘟疫,斗柄,指向,乡人,地气,大伙,小锣,节气,观音菩萨,活动,吴二人,黄经,立春节,二十四节气,中年人,农耕,我国,时间,时节,旧俗,民间

2012-02-13 #故事会

立春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立春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道人,知府,萝卜,人们,村庄,百姓,迎春,传说,打春,瘟疫,文章,乡人,指向,地气,大伙,小锣,斗柄,节气,观音菩萨,活动,吴二人,黄经,立春节,二十四节气,中年人,农耕,我国,时间,时节,旧俗

2012-10-07 #长篇故事

立春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立春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道人,知府,萝卜,人们,村庄,百姓,迎春,传说,打春,瘟疫,斗柄,指向,乡人,地气,大伙,小锣,节气,观音菩萨,活动,吴二人,黄经,立春节,二十四节气,中年人,农耕,我国,时间,时节,旧俗,民间

2017-07-25 #短篇故事

立春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立春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道人,知府,萝卜,人们,村庄,百姓,迎春,传说,打春,瘟疫,斗柄,指向,乡人,地气,大伙,小锣,节气,观音菩萨,活动,吴二人,黄经,立春节,二十四节气,中年人,农耕,我国,时间,时节,旧俗,民间

2007-08-11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