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盛唐诗人: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时间:2013-06-21

后因楼上常常栖居一种叫鹳雀的水鸟,才被称为鹳雀楼

提示:本文共有 199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盛唐诗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建于北周年间,当时因其气势宏伟,登楼有腾空欲飞之感,故名“云栖楼”。后因楼上常常栖居一种叫鹳雀的水鸟,才被称为鹳雀楼。此楼本是军事建筑,却因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而成为文人墨客登临放歌、驰目骋怀的首选,与武昌的黄鹤楼、巴陵的岳阳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唐代某个春日,王之涣登上鹳雀楼遥望远山,广袤天宇下,一轮白日徐徐下落;脚下,黄河波涛滚滚远去,雄浑壮阔的景象,让少年诗人,心潮澎湃,顿悟宇宙壮丽伟大,个人眼界狭小,要想追寻更阔远更壮观的境界,还需要继续登高。他慨然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一经传唱,便脍炙人口,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千古绝句。不过,《登鹳雀楼》如此有名,但新、旧《唐书》却均无王之涣传记,元代辛文房编撰的《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幸好,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提供了比较可信的第一手资料,才让后人知道了王之涣比较完整的一些情况。

据靳能记载,王之涣是初唐蓟门人,生于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卒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二月,享年五十五岁,原籍今太原,家居今山西新绛县,与岑参,高适,王昌龄一同被世人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

王之涣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家族太原王家,是当时有名的望族。王之涣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不到二十岁便能熟读经典,精研文章。少年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到了中年,一改前习,虚心求教,专心写诗,短时间里,已经诗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经常唱和。

在当时的诗人,如李白之流一齐涌入长安,寻求终南捷径,在朝为官的时候,他却十分低调,作了冀州衡水县主簿。

不久,被人诬陷,遂拂衣去官,在家赋闲十五年,晚年在朋友帮助下,才又出任文安县尉,死在任上,葬于洛阳。王之涣在职之时,官风清白,理民公平,颇受当地百姓称道。文安县尉任上,他曾经动员县城财主,集资办学,兴教育人,兴建了一个四梁八柱,十间大瓦房的“义学堂”,至今传为佳话。

时光如水,经过隋、唐、五代、宋七百余年,几经风雨洗礼的鹳雀楼,毁于战争,仅存故址。

由于黄河不断泛滥,河道摆动频繁,随之,故址也难以寻觅,空留《登鹳雀楼》在人们吟咏叹惋之中。

元代王恽的《登鹳雀楼记》云:“由御史里行来官晋府,十月戌寅,按事此州,获登故基,徙倚盘桓,逸情云上,虽杰观委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伟,云烟之胜,不殊于往古矣。”比较起来,至元壬申(公元1272年)三月,到永济做官的王恽是幸运的,尽管他见不到鹳雀楼本来的面目,但他依然可以登临古基,慨叹沧海桑田的变迁。

到了清初,诗人尚登岸就只能在永济府西城楼,无限怅惘地写下这首怀古之作了:“河山偏只爱人游,长挽羲轮泛夕流。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

永济府志记载,在明初时,鹳雀楼故址尚可寻,只是很快就泯灭了。鹳雀楼复建工程于近年提上日程,1997年底正式开始,2002年9月落成。新楼外观四檐三层,总高73.9米,内分六个主题,合成一副繁荣的大唐蒲州盛景。在顶楼,“极目千里”的雕塑,还原了王之涣当年作诗的情景。

薛用弱《集异记》曾经记载:高适、王昌龄、王之涣在旗亭(酒店)饮酒,适逢旁边座中有十几个歌女宴会。三人订约:“我辈各擅诗名,今且观这些歌女唱歌,谁的诗入歌词最多,谁为优胜!”当时一位歌女唱“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举手画壁:“我一首!”另一歌女唱“开筴泪粘臆”,高适举手画壁:“我一首!”又一歌女唱“奉帚平明金殿开”,王昌龄又画壁说“我的两首了”。

王之涣指着其中最漂亮的歌女说:“这位姑娘所唱如非我诗,我终身不敢与各位争衡矣!”俄而,那歌女唱的果然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三人大笑,移座和众歌女欢饮一日方休。

可见,王之涣的《凉州词》在当时早已传遍四方。古今论者皆以为这首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却写得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传达出战士们卫国戍边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表现出盛唐诗人放达争衡、知己相契的精神风貌。正是“旗亭画壁”的故事,给瘦弱的王之涣增添了一种别样的风采,让有心之人在仰慕李白、王维这对诗坛仙佛的同时,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他。

王之涣才华绝世,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实在叫人叹惋。但是,一首《登鹳雀楼》,令一座本来可能微不足道的鹳雀楼,万世流芳,这足以让他名传千古了!

有人说:“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尽管王之涣只有六首诗流传下来,其《凉州词》却被章太炎盛赞为“绝句之最”,千百年里,和《登鹳雀楼》一样“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本篇完)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盛唐诗人: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王之涣是盛唐著名诗人 全唐诗只录六首 《登鹳雀楼》是其中一首

王之涣是盛唐著名诗人 全唐诗只录六首 《登鹳雀楼》是其中一首

更上一层楼,黄河,人们,欲穷千里目,王之涣,高远,哲理,境界,文安县,扣住,思想,本质,登楼,眼界,诗人,生活,对生活,成一种,登鹳雀楼,季陵,任文,依山,全诗四句,易水寒,萧兮,南北和,丽的,乐章,乐工,东观西望

2010-05-10 #故事会在线阅读

原来在盛唐时期 诗人们的浪漫是这样子的

原来在盛唐时期 诗人们的浪漫是这样子的

境界,岑参,杜甫,这首诗,感觉,这三个,王之涣,束玫瑰,李白,葛洪,顾尚飘,采仙,高适,不一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小伙伴,一段时间,一顿饭,丹砂,仙人,宇宙,意思,山东,态度,时节,成仙,特征,深情,气氛

2020-08-20 #故事会在线阅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耳熟能详的登鹳雀楼 背后故事知多少?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耳熟能详的登鹳雀楼 背后故事知多少?

诗人,景象,波澜壮阔,这首诗,对仗,黄河,黄鹤楼,山水,人们,白日,诗篇,运动,黄河水,我们从,给我们,气势磅礴,王之涣,沈德,边观景,山和,西边张,都会,著名诗人,两岸,攀登上,所作,心态,城楼,动态,动词

2017-03-26 #故事会

诗词 | 登鹳雀楼 王之涣(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诗词 | 登鹳雀楼 王之涣(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诗人,王之涣,这首诗,黄河,对仗,景物,诗歌,白日,胸襟,绝句,欲穷千里目,写法,哲理,意中,景色,景象,特点,读者,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更上一层楼,咫尺,太阳,气势,登楼,落日,视野,过程,文镜

2014-08-11 #长篇故事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翻译赏析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翻译赏析

诗人,黄河,白日,鹳雀楼,王之涣,这首诗,依山,景物,登楼,作者,景色,激情,绝句,胸襟,落日,读者,过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条山,图画,哲理,对仗,山河,情怀,景象,更上一层楼,欲穷千里目,诗句,诗歌

2020-09-07 #经典故事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唐诗五言压卷之作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唐诗五言压卷之作

王之涣,鹳雀楼,诗人,黄河,更上一层楼,白日,这首诗,地方,大海,景物,登楼,华仔,沈括,欲穷千里目,中条山,人生态度,唐诗,境界,妙处,宇宙,方式,淘宝,盛唐,诗经,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往无前,任冀,任文安

2011-06-01 #故事大全

唐代诗人王之涣妇孺皆知的一首诗……

唐代诗人王之涣妇孺皆知的一首诗……

诗人,境界,黄河,鹳雀楼,哲理,更上一层楼,景象,欲穷千里目,登楼,胸襟,视野,语言,风景,读者,大意是,对仗工整,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向东直,来加,王之涣,诗中,高远,城上,蒲州,山西,唐人,一层楼,五言绝句

2013-02-05 #故事阅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同题《登鹳雀楼》 只有王之涣火了千年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同题《登鹳雀楼》 只有王之涣火了千年

王之涣,歌女,王昌龄,高适,登鹳雀楼,才子,诗人,诗词,朱佐,诗才,这首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世尘,女皇,封赏,飞鸟,得多,昌龄,李峤,武则天,连当,连王,山峦,大海,东流,下风,口口,亲信,为题

2009-07-20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