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豆瓣9.0 张艺谋陈凯歌的老师曾看过35遍

时间:2013-06-21

尽管这样,还是有人表示,和吴京的战狼2比,前者沉闷的叙事策略和呈现手法,都让原本的期待落了个空

提示:本文共有 329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这个周末,诺兰的新片《敦刻尔克》票房破三亿。尽管这样,还是有人表示,和吴京的《战狼2》比,前者沉闷的叙事策略和呈现手法,都让原本的期待落了个空。

还有一些战狼系的精神股东,俨然一副“老虎屁股摸不得”的架势,但凡稍微对二部电影比较,就成了慕洋犬。

就事论事,任何电影都可以被公平且公开地被观众评价,用国家的观念,甚至用喜欢战狼与否和爱国挂钩,说不好听点儿,是在道德绑架。

道理很简单,除开国别,它们就只是电影。

毒药君的态度向来明确,中国电影有好东西,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不同意见可以讨论,也未必要彼此说服,但至少,得允许有不同立场的表达。

三刷完《敦刻尔克》之后呢,我想起一部老片,决定在这个时候推送给你们。真心希望大家能够爱好和平,别动不动就“虽远必诛”。

要知道,你的一句话,可能是一条鲜活生命的消逝。没有人,有义务为你的热血付出生命的代价。

不到万不得已,能避免打仗,还是避免为好。今天要跟你们说的这部电影,上午重新看了次,又被感动得死去活来。

看之前备好纸巾,没开玩笑。因为这部电影的后劲特别足,故事尾声分分钟是核能,我怕你们的泪腺绷不住。

白桦林朴树 - 我去2000年

士兵之歌

Ballad of a Soldier

虽然豆瓣上标注过它的人不过三千来号人,但评分一点儿不低。

别看是上世纪50年代的苏联电影,烂番茄上,它的新鲜度高达100%。12个参与投票的职业影评人,全数给出满分。

值得一提的是,张艺谋和陈凯歌的老师,已经故去的国内著名电影理论大师周传基老爷子,曾先后把这部影片看了35遍。

有人说,这是一部令人回味无穷的电影。

还有人调侃影片说的是苏联雷锋的故事。

作为影片的导演,《士兵之歌》的导演格利高利·丘赫莱依,一反斯大林时期苏联电影类似题材中虚假的乐观主义,转而用写实的手法,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兼具时代纵深和人物群像的战时苏联。

有人称影片“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称得上是创新的佳作”,并表示它对之后的苏联电影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士兵之歌》的故事并不复杂,说的是一个叫阿廖沙的信号兵,因为在战场上立下战功,被上级准许回家探母。

按照原定计划,他有两天时间和母亲团聚。

但在归家途中,由于结识了不同的人,秉着帮人帮到底的雷锋精神,他在耗费自己宝贵假期的同时,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无奈自己被批准的假期只有短短2日。历经路上的一番折腾,留给他和母亲团聚的时间,最终从两天,锐减为短短的一面。

和母亲见过面不久,阿廖沙就得重返战场。

这次别离,成为他和母亲的永别。

为什么说看完《敦刻尔克》让我马上想要把这部电影推荐给你们呢?

下面,就来聊聊这两部电影中让人觉得似曾相识的共同点吧。毒药君认为,类似这样风格的战争片,给习惯了看爆炸场面的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审视战争的思路。

首先来说说视点和演员的选取。

两部电影,都将故事的叙述重心,放在了鲜活的个体人物上。导演充分利用了每个个体,去表达自己对一段特定历史的反思。

《敦刻尔克》中,无论是让人印象深刻的空军,还是在海上进行救援的普通百姓,又或者陆地上艰难求生的年轻士兵,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具象化而可被感知的。

同样的,这在《士兵之歌》中也有体现。

没有当代电影流行的多线叙事结构,影片主要将焦点对准了年仅19岁的阿廖沙。通过他在返家途中和不同阶层的人打交道,让观众既看到个体命运的同时,也大致了解了当时整个苏联大后方的生活面貌。

出于同一种目的考虑,《士兵之歌》与《敦刻尔克》,在角色的选取上,都采取了符合史实的选角策略进行演员筛选。

今年的《敦刻尔克》,在每个角色的选取上,都可谓恰得其所,每个人物的年龄都展现出一种无可辩驳的真实感。而在《士兵之歌》中,饰演年轻人的两位主演,也能让人第一时间捕捉到人物和角色的匹配度。

回顾部分电影,你会发现老腊肉假扮小鲜肉的案例并不罕见。

大卫·芬奇著名的《本杰明·巴顿奇事》相信各位毒粉都看过,要知道,当年皮特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已经45岁了!

▲在化妆和电脑特技的帮助下,皮特生动诠释了青年时的本杰明

虽然皮特精湛的演技与好莱坞出色的CG技术,以及讨巧的故事设定,让他的这次高龄扮嫩显得合情合理。

但试想,如果交由不同年龄段的演员,去扮演不同时期的本杰明,会不会更有看点呢?

▲《灿烂人生》中的主演也反串过青年角色

出于对真实的追求,让诺兰和丘赫莱依放弃了用非青年演员去表现年轻人。

因为很显然,年轻人的稚嫩和激情,再精湛的演技,也难以复制。

演员年龄和角色的高度吻合,让观众在观看这两部电影时,都可以快速代入到故事中。通过其视角展现的故事,也顿时富有感染力。

聊完视点和选角,再来说说《士兵之歌》的呈现手法与其想要表达的主题。

因为涉及到二战,在对战争的刻画上,《士兵之歌》聪明地选择了减法——最大程度削弱对战争场面的展现。这一点也和《敦刻尔克》不谋而合。

相信很多人,对类似《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般血肉横飞而触目惊心的战争场面印象颇深。

但在今年的《敦刻尔克》和早期的《士兵之歌》中,对战争的刻画被最大程度上被进行了削弱。

即便有对战场的表现,也只是蜻蜓点水般快速带过。

对于很多喜欢看大场面的战争迷而言,这样的做法多少有些不讨喜。

不过,《士兵之歌》想要表达的核心,并不在于对战争不可抗的恐怖和残忍的描绘上,而在于探讨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力感。

影片中,阿廖沙好不容易向上级申请了6天假期(光折返就得花4天),被问及为何如此迫不及待回家,阿廖沙给出的回答令人难以置信。

一位在一线参加战斗的年轻士兵,在立下军功即将被嘉奖之际,放弃了自己的荣誉,而是想用荣誉换取假期以帮助母亲修好屋顶。

这个理由质朴,却又相当接地气。如果没有战争,这位年轻的小伙子,将毫无疑问成为母亲的好帮手。

但外敌入侵和战争,剥夺了他选择的自由。

阿廖沙简单的愿望,和《敦刻尔克》中年轻士兵的求生欲望本质上讲的是一回事。它们都反映了人除杀戮外的其他属性——战争之外,每个角色都是拥有情感的普通人。

两部电影最终指向的主题清晰而明确:战场之上无英雄。

瞬息万变的战场,生死只是一线之间。如果能够多一年存活时间,没有人愿意去当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英雄。毕竟,幸存下来,才有继续生活的资格。

从这个意义上讲,《敦刻尔克》与《士兵之歌》的反英雄主义设定,也充分表达了导演的反战思维。

正如《降临》中,尚将军的妻子生前曾对丈夫嘱咐的那般:“战争并不铸造英雄,只会留下孤儿寡母”。

《士兵之歌》结尾阿廖沙母亲见到儿子后的一番话,是导演对战争的一次控诉。

▲“没有男人,只有女人……”

无论是侵略的一方还是保卫的一方,战争让每个阵营的人民都在遭受家庭破碎的悲剧之余,也面临着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的境地。

今天的东欧,就是战争后遗症的生动例子。

多少个寡妇村,要知道,这些妇女,也曾经有过自己的孩子。

▲《无声婚礼》中,寡妇村的由来让人不禁落泪

除了减少对战争的正面展示,以及抗议战争带来的不公,《士兵之歌》最难得的一点,是它照顾到了战场之外的多维主题。

所以最后,就让我们来聊聊《士兵之歌》对人性的表现。

前面说过,《士兵之歌》是一部利用阿廖沙来串联战争和苏联社会的,具有高度纵深的电影。影片通过安排阿廖沙在返程途中与各色人等的接触,来反映当时苏联社会的方方面面。

与阿廖沙有过交集的人中,既有如女主一样纯良可爱的少女,也有趁丈夫参军随即背叛的妻子。鲜明的正反两派中,也不乏善恶并存的“中间角色”。

比如阿廖沙用罐头贿赂的那位守卫(后者同意以此让其坐上返家的货运列车),在他看来,自己的上司是个魔鬼。然而当阿廖沙的情况被这位中尉获悉后,对方大方允许其继续搭乘列车,并对守卫的受贿行为予以处罚。

中尉这一前后不一的人物形象,其实也反映出人的矛盾性——在一些人眼中代表着恶的人,也许在另一些人眼中,他们就好比天使。

人的善恶往往只存在于一念之间,就如同那位守卫,他虽然允许阿廖沙乘车,但相应的,他也因此获得了好处。

如此种种,可以说《士兵之歌》为观众呈现了相当立体的世间百态。

今天将对我而言如此重要的电影推荐给大家,除了受《敦刻尔克》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让你们重拾对老片的热爱。

毕竟,现在整天这个侠,那个侠,

我的眼睛,就快要被特效闪瞎。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豆瓣9.0 张艺谋陈凯歌的老师曾看过35遍”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张艺谋和他的《影》 在“颜色革命”中为《英雄》纠偏

张艺谋和他的《影》 在“颜色革命”中为《英雄》纠偏

张艺谋,替身,故事,水墨,英雄,电影,长城,张艺,形式,导演,舆论,纪录片,遭遇,风格,陈凯歌,创作,主题,平民,情结,权谋,美学,结局,荆州,黑白,李连杰,黑泽明,对自己,是一部,豆瓣,古装片

2012-08-26 #故事大全

2020华语电影 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联手撕“封神榜”

2020华语电影 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联手撕“封神榜”

导演,影片,李娜,故事,陈凯歌,电影,三部曲,剧组,美人鱼,作品,田晓,深海,陆川,乌尔善,张艺谋,张译,路阳,陈可辛,陈飞宇,演员,男主角,一秒钟,小说家,小说,少年,观众,刘昊然,周星驰,林允,管虎

2016-12-12 #故事会在线阅读

我和我的祖国大火 最神秘的取景地揭晓 张艺谋陈凯歌为何都垂青

我和我的祖国大火 最神秘的取景地揭晓 张艺谋陈凯歌为何都垂青

敦煌,雅丹,陈凯歌,兄弟,罗布泊,刘昊然,张艺谋,影片中,雅丹地质公园,雅丹地貌,公路,外星人,大风,导演,小丘,影片,白昼,石堆,石壁,舰队,距离,返回舱,风沙,魔鬼,我和我的祖国,一飞,古郎,向西行,梁朝伟,李连杰

2015-06-10 #短篇故事

李杨冯小刚张艺谋这些五零后 为何突然不会讲电影故事了

李杨冯小刚张艺谋这些五零后 为何突然不会讲电影故事了

导演,李杨,故事,模板,张艺谋,陈凯歌,小刚,技巧,冯小刚,影迷,电影,编剧,讲故事,创意写作,凯歌,能力,芳华,中国,喷薄,套路,好莱坞,盲道,现实,老谋子,长城,集体,郝杰,原创故事,人物,剧本

2013-09-23 #短篇故事

30年前 张艺谋 巩俐和姜文的故事你还记得吗?

30年前 张艺谋 巩俐和姜文的故事你还记得吗?

张艺谋,莫言,红高粱,高粱,姜文,巩俐,老井,电影,黄土地,吴天明,孙旺泉,顾长卫,北影,导演,中国,农民,小说,膀子,吴天,陈凯歌,柏林电影节,小队长,男主角,代表,年代,年轻人,影坛,影片,拍电影,故事

2019-01-13 #小故事

他们能让张艺谋甘愿端尿盆 道具灯光师的光影故事

他们能让张艺谋甘愿端尿盆 道具灯光师的光影故事

陈亚光,张艺谋,老井,茂林,道具,吴天明,电影,导演,灯光,体验生活,尿盆,灯光师,现实,工作,片场,师石,陈凯歌,黄建新,东周列国,拍摄时,西影厂,反光板,场景,成就,影片,手法,点点,煤油灯,现实主义,红高粱

2013-05-31 #故事会在线阅读

《只有芸知道》开始点映 冯小刚电影之路和张艺谋是反方向

《只有芸知道》开始点映 冯小刚电影之路和张艺谋是反方向

冯小刚,电影,这部电影,张艺谋,陈凯歌,影迷,中国电影,是一部,商业,大片,导演,文化,芳华,创作,冯导,嬉皮笑脸,娱乐圈,开篇,时代,票房,经历,缘分,贺岁片,跟头,路线,风波,很有意思,新电影,爱情电影,这些年

2014-04-21 #经典故事

最强“谋女郎”巩俐比章子怡强在那里 张艺谋只说八个字

最强“谋女郎”巩俐比章子怡强在那里 张艺谋只说八个字

巩俐,张艺谋,章子怡,影片,张艺,合作,谋女郎,电影,红高粱,银幕,陈凯歌,导演,时候,华语,商业,影片中,传奇,巨制,影坛,摄影师,演员,两个人,第五代导演,大电影,首屈一指,作品,卧虎藏龙,地位,奖项,感情

2020-08-22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