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做活“红色旅游”产业 坝上村开出“致富花”

时间:2013-06-27

这里每天都有很多游客过来体验红军生活,聆听红军故事、做红军饭、走红军路,因此坝上村又叫红军村

提示:本文共有 226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来源:未来网

经过颠簸的盘山水泥公路,走进群山环绕的茅坪乡坝上村,小桥流水、田野房屋相间,红瓦白墙上的8幅手绘图生动展现着红军故事,道路两边插满了红旗,成片的荷花在荷塘绽放,溪水之上,小桥与石墙之间,农户用铁丝拉网,种起了野生猕猴桃和丝瓜。这里每天都有很多游客过来体验红军生活,聆听红军故事、做红军饭、走红军路,因此坝上村又叫红军村。

从群山里流出的山泉水奔流在田间小道,家家户户门口都堆放着从山上砍来的木柴,用竹篱围着菜地,用皮管从山底引来山泉水用来做饭。宽阔整洁的街道、干净平整的河滩、户户门前的簇簇花香,无不给人清新舒爽之感。

7月17日,记者跟随“脱贫攻坚在行动”网络主题活动走进革命老区江西省井冈山的坝上村,一批批身穿红军服、头戴红军帽、肩挎红军枪的青少年穿梭其中,一幕90多年前红军驻村练兵的场景似乎重现。

红色故事讲出大山

井冈山市茅坪乡坝上村村民李祖芳今年61岁,红褐色的皮肤与田野非常搭配,他是红军烈士李筱甫之孙,21岁当生产队长,87年入党后任村党支书记,现任江西省党校老师。此前靠外出打工、种地等维持一月1000多块钱的收入,2016年参与全村脱贫攻坚项目,开始的9个月拿了不到3000元的收入,如今,靠着给参与红军体验的学员讲红军故事,成了井冈山红色培训最受欢迎的老师。

李祖芳讲的红色故事声情并茂,不时唱起红军歌,被游客点赞“原生态”。他告诉记者,为了讲课,经常顾不上吃午饭,曾经有一天光跟人拍照合影180多次。

“为了传递红军故事,让下一代人不要忘记今天的生活是怎么来的。”李祖芳的故事不仅在村里讲,还传递到全国各地。去年11月到华南师大传播红色基因。今年李祖芳被聘为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部社会实践老师。

“听过我讲课的人又邀请我出去讲课,算下来,今年收入大概能达到5万元,去年就赚了3万元。”李祖芳将井冈山精神传递到大江南北,近年来,听过他讲红军故事的约有30万人次。他说,会一直讲下去,直到自己走不动了,要让这种精神传递下去。

走到村里的一处命名为“红井”的井旁,李祖芳又兴高采烈的讲起毛主席挑水的故事,活脱脱一个“行走的活地图。”

“一堂课带富一个村”

茅坪乡坝上村门口“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牌子特别醒目,村里投入500多万元建立了“红军的一天”特色体验项目,2017年接待了4万多人,户均增收2万余元。

讲红军故事、做红军餐……“一堂课带富了一个村”,红色教育体验为全村村民探出了一条致富路。

井冈山市茅坪乡坝上村村民吴云月今年61岁,早年丈夫因病去世,独自抚养一双儿女,生活一直过得很艰辛。为了贴补家用,女儿不得不辍学,选择外出打工帮补家用。吴云月每天起早贪黑,靠着种田养猪艰难度日,有时在附近村镇打点零工,一天的工资不过17元。

2013年,吴云月参加了村里的“红军餐”接待,当年就有了3000多元的收入,钱虽然不多,但对她家而言算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了。为了准备“红军餐”,她每天早上五点半就得起床准备食材,“七菜一汤”的饭菜虽然不算多,但她却要花上一上午去准备。看着游客对她做的饭菜赞不绝口,她的心如同饭桌上必不可少的那盘清炒南瓜一样,甜开了花。

2016年,吴云月家共接待游客1000多人次,纯收入达1.5万元,加上自己偶尔也在村里工地上干点小工,每年也能赚个2000多块,加上儿子外出务工的2万元,一年的收入将近4万元。

产业脱贫:增收稳定信心足

记者了解到,在这里,从老人到小孩,人人都会背24个字的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如今,这种精神正转化成当地人谋事创业的动力。

茅坪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挂点坝上村,带领4名年轻干部帮扶坝上村脱贫,回想起脱贫最困难的时候,还深有感触,他说当时很多老百姓不理解,不愿意拆掉土坯房,要挨家挨户深入租户,促膝谈心,晚上要开会到凌晨2点,连续一个月都回不了家,曾被老婆这样说道,“你是不是卖给坝上村了?” ,后来带领全村人脱贫,成了村里自己的人。

除了红色旅游,坝上村大力推进产业扶贫,从事黄桃种植、娃娃鱼养殖等的村民也很多。

井冈山市茅坪乡坝上村村民李代文,今年53岁,早年因家里子女多,还有年迈的父亲要赡养,只能在本地打零工,他曾翻山越岭去卖肉,为了赚钱什么苦都吃过。2013年,48岁的李代文家决定在家门口创业,在政府提供5000元的产业扶持基金支持下,在山上拉起羊圈,开始养起了黑山羊,从18只羊到现在养了100多只。

“其中有50头母羊,一头羊养的好的话一年长成40斤,每斤按20多块钱算,就算50%的存活率,一年收入再差也不会有多差。”对于年年获得稳定的收入,李代文信心满满,他告诉记者,2018年差不多能赚近3万元。

如今李代文的儿女都已大学毕业开始工作,家里负担也减轻了不少,不但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拿上了稳定收入,日子也越过越好。

在井冈山精神的指引下,坝上村全村原先有贫困户36户92人,2017年基本实现全部脱贫。(记者 杨佩颖 何欣)

井冈山市茅坪乡坝上村村民李祖芳讲解红军故事。未来网记者 杨佩颖 摄

前来井冈山茅坪乡坝上村体验“红军的一天”教育的小学生。未来网记者 杨佩颖 摄

一批批身穿红军服、头戴红军帽、肩挎红军枪的青少年来到井冈山茅坪乡坝上村体验红军生活。未来网记者 杨佩颖 摄

井冈山茅坪乡坝上村白墙上的8幅手绘图生动展现着红军故事。未来网记者 杨佩颖 摄

前来井冈山茅坪乡坝上村体验“红军的一天”教育的小学生自己动手做饭。未来网记者 杨佩颖 摄

井冈山茅坪乡坝上村又名“红军村”。未来网记者 杨佩颖 摄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做活“红色旅游”产业 坝上村开出“致富花””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脱贫攻坚在行动】做活“红色旅游”产业 坝上村开出“致富花”

【脱贫攻坚在行动】做活“红色旅游”产业 坝上村开出“致富花”

红军,坝上村,故事,茅坪乡,李祖,收入,村民,井冈山,村里,红色,记者,吴云,李代,杨佩,全村,井冈山市,游客,红军餐,产业,老师,教育,生活,井冈山精神,头戴,山泉水,田野,江西省,精神,致富路,贫困户

2017-04-26 #故事会

红色旅游 培训助力井冈山脱贫 坝上村一堂课带活一村人

红色旅游 培训助力井冈山脱贫 坝上村一堂课带活一村人

红军,坝上村,红色,李祖,游客,吴云,井冈山,故事,村民,基地,基因,收入,村里,老师,培训,茅坪乡,好的,主题,夏令营,担架,楹联,教育,活动,生活,井冈山精神,拓展训练,改造成,红军餐,刘卫东,大基

2007-02-09 #故事阅读

开发遂川红色文化资源 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产业

开发遂川红色文化资源 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产业

红色旅游,遂川,资源,井冈山,发展,景区,全国,江西,红色文化,旅游,遂川县,规划,整体,游客,红色,活动,红色景区,中国,旅游资源,景点,景观,宣传,建设,国家旅游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色景点,优势,产品,人民,内容

2014-12-03 #故事大全

遵义逐步实现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遵义逐步实现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遵义,红色,赣州,红色旅游,延安,景区,长征,文化旅游,红色文化,发展,旅游,全国,基因,娄山关,资源,合作,转折,培训机构,全市,剧目,区域,品牌,城市,政府,政策,旅行社,游客,线路,讲解员,美术作品

2007-05-26 #长篇故事

讲好红色故事 发展旅游产业

讲好红色故事 发展旅游产业

红色,梅县,讲解员,区委,培训班,基因,精神,苏区,助推,培训,红色文化,红色资源,习近平,戈峰,李慧,李诗颖,苑妮,专家学者,使者,政策研究室,主题,中央苏区,业务水平,党史,光辉,传统,内涵,市委,室主任,导游

2020-03-19 #经典故事

沂南:做活“红色”打造红色产业集群片区升级版

沂南:做活“红色”打造红色产业集群片区升级版

红色,红嫂,沂蒙精神,沂蒙,家乡,旅游区,基地,教育,沂南县,故事,沂南,游客,生态,红色旅游,群众,风情,建设,蒙红,红色影视,红色文化,群众演员,价值,场景,小学生,影视剧,教学,核心,每斤,沂蒙山,片区

2019-11-21 #故事会

投资1.5亿!“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在蓬溪签约

投资1.5亿!“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在蓬溪签约

全省,蓬溪,红色文化,牛角沟村,中国,四川,红军,来源,项目,建设,旅游项目,新活力,教育基地,产业,乡村,体育产业,党性,作者,农户,农业,合作社,合法权益,座谈会,大石镇,大力发展,声明,工业,文化产业,新型农村,新的一页

2009-08-16 #故事会在线阅读

用红色故事彰显河北红色旅游魅力

用红色故事彰显河北红色旅游魅力

红色旅游,我省,红色,河北省,省委,旅游,全省,故事,影响力,旅游业,省政府,发展,河北,中央,业态,教育部,党委,产业,事迹,会上,传统,故事会,回味,吸引力,基因,旅游资源,民族,气概,网讯,爱国主义

2020-06-19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