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朱元璋登基后 为何要杀救命之恩的发小 却加官进爵另一位发小

时间:2013-07-07

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还影响到清朝

提示:本文共有 385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朱元璋登基后,为何要杀救命之恩的发小,却加官进爵另一位发小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汉民族,平定天下,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恢复了中华,带领华夏复兴。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元天历元年(1328),朱元璋出生在安徽濠(háo)州太平乡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他的祖籍是江苏沛县,祖上数代都是农民,由于忍受不了地主的剥削,几经迁徙,直到他父亲这辈才落户到濠州。但是在濠州朱元璋一家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难过,债务、饥荒一直缠绕着他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朱元璋一天天长大了,到了他17岁这年,家乡发生旱灾,蝗虫横飞,瘟疫横行,每天都有入死去。

灾难在不知不觉中也降临了朱家,首先是父亲去世了,接着大哥也去世了,刚刚料理完父兄的丧事,母亲和另两位哥哥也相继去世,就这样,朱元璋在半年之内,失去了五位亲人。这对他的打击很大,因为穷,连料理父母哥哥后事的钱都没有,只能草草埋葬。

由于正处于元末时期,每个朝代的末期情况基本都相似,民间时常出现各种反武装,且元朝的各个皇帝根本不把汉人当做人看待,随意压榨,蒙汉间的矛盾非常的大;而离家逃命的朱元璋也见了世面,深知目前的情况。

23岁时,在颍州(今属安徽阜阳),出现了一支反武装“红巾军”,他们志在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国家;恰好朱元璋的发小汤和也响应号召参加了红巾军,汤和想到朱元璋至今仍在到处流浪,便把他拉来参加了这支农民武装。

说道这里顺便讲一下朱元璋为什么不杀汤和?

能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寻个善终,是真正的奇迹。朱元璋屠戮功臣的史实已是耳熟能详,可汤和偏偏能在浩劫中安活下来。老汤与朱元璋的关系不一般,是老朱的“发小”。童年时和朱元璋一起放牛,青年时正是他的一封信把窝在破庙里讨生活的朱元璋拉上了造反之路,朱元璋濠州投军时,汤和还是朱元璋的上司,可从那时候开始,老汤就对朱元璋必恭必敬,成为朱皇帝最早的铁杆亲信。以汤和的履历和地位,在建国后他不可能不招致朱元璋的猜忌,但汤和的优点正是他这种“识时务”的判断力与处事方法。汤和基本做到了与世无争,实为老资格元勋的他极少炫耀自己的功劳,元朝灭亡后,汤和是第一个主动交出兵权的将领,后来倭寇扰边,又是汤和受命戍守山东沿海,确保了明朝海疆的安全,功成后毫不争功,把朱元璋的赏赐分给故交后归养故里,这种与世无争的态度也使老朱终于对他放下了戒心。老资格的汤和在明朝建国后的官位远不如许多功臣那样显赫,而他的结局无疑却是最好的,说起这位老好人的一生,真让人感叹吃亏就是福啊。 回家后他又低调做人,从不以功臣自居,并且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不授人以柄。他知道,朱元璋的耳目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报到朱元璋那里,因而他就整天吃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从不结交地方官和乡绅,给人一副只贪图享受,别的事一概不管不问的印象。让朱元璋非常放心。

入伙之后,因朱元璋作战勇猛、屡立奇功,打了很多硬仗,红巾军的领导人郭子兴对他是赞赏有加;值得一提的是,每次凯旋回来,他都将上面给的奖赏分给部下,朱元璋待人处事的方法迅速赢得了人心,长官爱兵如此,下面的将士自然会效忠,所以朱元璋是越战越勇。

朱元璋入伍后,打仗非常勇敢,无论遇到何等强敌,他总是奋不顾身,冲锋陷阵。加之他又识得一些 文字,就格外受郭子兴青睐。家乡人听说朱元璋在外当兵做了官,要来家乡招兵,都来投靠。十几天的功夫就拉起了700多人的队伍。这些人,后来一直跟随朱元 璋出生人死,冲锋陷阵,成了起义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在北伐战争中,朱元璋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对深受民族压迫的北方广大民众产生了很大号召力,广大民众纷纷响应,许多城池不战而降。

很快北伐军横扫中原,直逼大都,元军却在因皇位的争夺而忙于内战。待潼关失守,元顺帝才慌忙调集正内战不休的扩廓帖木儿(王保保)、李思齐的队伍,南下 迎战。但腐败的元军哪里还有战斗力,逢战必溃。元顺帝眼见大势已去,深夜带着后妃太子狼狈逃往上都(今内蒙多伦)。第二年八月徐达统领大军攻进大都,正式 宣告统治中国达99年的元朝政权的灭亡。

随着十几年的血雨纷争,身边倒下了无数的战友,朱元璋终于实现了梦想,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由于朱元璋是农民出身,打下江山后,不免有家乡的父老乡亲前来求见他,希望可以给安排一个铁饭碗,这也算是人之常情,朱元璋也并非一个冷血之人,虽然不能每个人都给官,但都会赏赐一些金银珠宝。

在某一天,又有一个儿时的伙伴从老家跋山涉水来找他,此时的朱元璋正在批阅奏折,经过下人禀报后,朱元璋十分高兴,放下手中的奏折,迅速到会客室召见了他。

在吃饭时,小伙伴向朱元璋介绍了家乡的近况,感叹世间的变化;说着说着,又谈到了小时候的一件小事。

当时朱元璋在给地主放牛,由于正值发育阶段,本来就饿得快,加上平时吃不饱,这时又没到饭点,他看到地主家种的土豆熟了,便趁着放牛的间隙,跑去地里挖了几个土豆偷偷烤着吃,因为怕地主会发现,所以还没熟的时候就狼吞虎咽的吃,结果噎到了,最后还是这位小伙伴拿来水,才让在喉咙里的土豆吞了下去。

小伙伴还在不停的说,但朱元璋却面无表情,一脸愤怒,突然就下令把他这个小伙伴拉出去斩首了。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一个同村小伙伴来找他,朱元璋同样是好吃好喝的款待;这个发小也许是总结了前面一个的失败经验,见到朱元璋时,极力的称赞朱元璋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说朱元璋的功绩比肩尧舜禹等一些场面话,说得朱元璋是笑呵呵的,博得帝王的欢心,好处自然少不了,这个发小不仅没有被杀头,反而是加官进爵,被朱元璋调入御林军,从此辉煌腾达。

通过这两个例子说明“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第一个说朱元璋小时候偷挖土豆,如果朱元璋不是皇帝,那说这话也不会有什么事,但如今的朱元璋是天子,这等于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负面新闻”;而第二个伙伴,则是极力夸赞朱元璋的功绩,因此两人的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在中国的历史中,刘邦和朱元璋是两个出身最低微的皇帝。两个人还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大杀功臣。在这一点上,刘邦和朱元璋无出其右。虽然两个人在大杀功臣的原因上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在稳固自己统治基础这一点上又是一致的。朱元璋作为明帝国的缔造者,在位长达31年时间。在此期间,他处理过很多功臣。但是他处理功臣的顺序又非常奇怪,几乎让人摸着找头脑。那么朱元璋清洗功臣的背后,看似杂乱的顺序又有什么特殊的呢?

朱元璋在掀起大清洗的过程中,处理功臣的顺序上,究竟有什么含义

一、投靠时间短由战功卓著的人,成为了第一批被清洗的对象

1368年,还不到40岁的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明朝建立的初期,朱元璋的首要任务是保证自己政权的稳固,因为他的控制区仅仅是半壁河山。经过了两年多的努力,明朝终于站稳了脚跟。元朝皇帝已经被赶回草原,朱元璋成为了中原大地的拥有者。是到了论功行赏的地步了,公元1370年,也就是朱元璋登基的第三年,他共封了6位公爵、28位侯爵和2位伯爵。其中的一个伯爵就是为朱元璋出谋划策的刘伯温,而李善长却贵为公爵。不要以为这样不公平,朱元璋这样的册封顺序充分证明了革命早晚的问题。李善长和刘伯温是朱元璋集团中为数不多的文人,两个人都有很大的功劳。但李善长从朱元璋刚起家时就跟着他,这样的资历是刘伯温怎么着也比不了的。

二、形成了势力集团者,基本上等于找死

清洗掉那一批小集团之后,朱元璋认为终于天下太平了。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亲信们也形成了集团。在这帮人中,几乎全部都是淮西人,其中一部分还是濠州人。胡惟庸集团形成之后,对朱元璋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以至于最后朱元璋上演了大清洗,其实朱元璋还是讲最基本的仁义。胡惟庸集团大部分成员均被处死,但那些濠州人能从轻就从轻,毕竟是自己的老家人。有两个是定远县人,这是朱元璋的铁杆老乡。最后朱元璋格外开恩免除了他们的死罪,他们最终被流放辽东。在这些被杀的人中,朱元璋在处理上也是有顺序的。那种跟随革命比较晚的人首先被杀,那种跟着自己有一定年头的人,朱元璋也会纠结一番之后再命令处死

三、朱元璋后期的清洗是在为朱允炆铺路

朱元璋在确立朱允炆为继承人之后,他不得不为自己的乖孙子考虑。现在朝中还有一大批骄兵悍将,儿子朱标还基本可以震住他们,但朱允炆就差得远了。为了保住朱允炆的地位,朱元璋再次上演了大清洗。首先倒霉的就是狂妄的蓝玉,客观的说,蓝玉不可能造反。但是他威胁到了年幼的朱允炆,那他就必须死。虽然蓝玉和朱元璋的关系也很亲近,但是再近也近不过朱允炆。最终蓝玉等一大批将领被杀,这些人都是能打仗的名将。杀掉了蓝玉,朱元璋对老资格的傅友德和冯胜也不放心。虽然朱元璋明知道他们没有问题,但为了防患于未然,朱元璋还是杀了他们。在这次大清洗中,唯一的幸存者就是汤和。他和朱元璋光屁股长大,朱元璋实在不好意思下手。最重要的是他已经垂垂老矣,没有一丁点的危险。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朱元璋登基后 为何要杀救命之恩的发小 却加官进爵另一位发小”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朱元璋见到儿时发小后 却下令将他处死 只因发小讲了一个故事

朱元璋见到儿时发小后 却下令将他处死 只因发小讲了一个故事

朱元璋,皇帝,事情,大臣,时候,玩伴,结果,常遇春,张士诚,徐达,陈友谅,还记得,创始人,乡里,军队,伙伴,侍卫,关系,凤阳,和尚,南京,功勋,同乡,大将,大变,平民,封赏,小名,放牛娃,幼时

2013-03-19 #故事阅读

浅谈朱元璋与刘伯温的故事

浅谈朱元璋与刘伯温的故事

朱元璋,刘伯温,刘伯,历史,机会,诸葛亮,位置,传言,故事,开国元勋,才华,政府,智计,朝代,皇帝,统治者,谋臣,某一天,这两个人,加官进爵,运筹帷幄,于元朝,管仲,正八品,县丞,天子,都会,一面,丞相,个体

2012-06-11 #故事阅读

朱元璋把叫他外号发小给杀了 哪个发小叫什么名字 因为什么事把他杀了

朱元璋把叫他外号发小给杀了 哪个发小叫什么名字 因为什么事把他杀了

朱元璋,老乡,皇帝,侍卫,面子,上司,大臣,皇上,袖子,万岁,关系,差事,心情,豆子,可以吃,大大增加,干别,朱重八,许再提,武林高手,不一般,上早,衙门口,威信,传旨,下子,不争气,人物,个人,为尊者讳

2020-08-12 #故事大全

常遇春是朱元璋发小吗?相关文章

常遇春是朱元璋发小吗?相关文章

朱元璋,常遇春,冯胜,王保保,张无忌,常茂,徐达,皇帝,纳哈出,马皇后,历史,后宫,将领,宫女,明教,傅友德,五散人,元军,杨逍,范遥,胡惟庸,钟离,韦一笑,冯国用,关系,副将,功劳,原名,女人,大明

2020-08-11 #长篇故事

揭秘朱元璋的三个发小的下场如何

揭秘朱元璋的三个发小的下场如何

周德兴,朱元璋,周骥,汤和,江夏侯,军队,皇帝,徐达,虽然是,个人,关键作用,儿子,帷薄不修,德兴,福建,训练,免死铁券,犯罪主体,区的,周德,唐胜宗,子骥,常遇春,钟离,才让,明夏,李善长,洪武,禄一千五百石,费聚

2020-08-11 #长篇故事

朱元璋的发小 因为儿子调戏宫女被朱元璋满门抄斩

朱元璋的发小 因为儿子调戏宫女被朱元璋满门抄斩

朱元璋,周德兴,周骥,郭子兴,关系,寺庙,战争,党争,不争气,儿子,宫女,时候,父亲,开国皇帝,周德,小妾,常遇春,徐达,朱重八,朱标,汤和,荣华富,地主,太子,义发,兴家,所望,主人家,东西,事情

2020-08-12 #故事阅读

朱元璋两个发小前来要官 一个被杀 一个升官

朱元璋两个发小前来要官 一个被杀 一个升官

朱元璋,老乡,地位,对方,弟子规,平台,时候,皇帝,界限,领导,把这个,拉成,在领导面前,网易,伙伴,和尚,内容,小名,土豆,图片,实话,好感,尊者,尊长,小时候,故事,用户,觐见,真话,直线

2020-08-12 #故事大全

朱元璋与发小的这个故事 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朱元璋与发小的这个故事 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朱元璋,情商,小时,学会,皇帝,交往,工作,要注意,代明,史为镜,尧舜禹,了头,升官发财,下人,一个劲儿,人命,事儿,中正,亲疏,他用,佳肴,内心,关系,功勋,周折,名字,外号,和心,声威,城府

2019-05-08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