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老村民分享往事 拼凑昔日马来西亚双溪威华人新村

时间:2013-08-03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黄安健、谭湘璇 摄中国侨网12月24日电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日前刊载文章,介绍了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双溪威华人新村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81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林木生至今与家人心系双溪威。(马来西亚《星洲日报》/黄安健、谭湘璇 摄)

中国侨网12月24日电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日前刊载文章,介绍了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双溪威华人新村的故事。老居民是一个生长地方的流动回忆库,无论去到哪里,那段岁月记忆依然无法磨灭。在双溪威村,许多人即使活到两鬓斑白,无论依然坚守,还是人身在外地,都一直心系孕育他们的双溪威新村。

文章摘编如下:

村民自盖木屋

林福山在双溪威新村土生土长。昔日的双溪威新村里,因家境贫困,很多人都是和亲戚住在一起,而他们林家大家庭,同一屋檐下的家庭成员就有多达四五十人。

林福山回忆,小时候除了与父亲林木生、母亲廖淑文与兄弟姐妹一家十多人,还有与祖父、叔伯的家人同住于双层木屋,旧址为第13路门牌601号。双层祖屋较后于七十年代,重建为5层楼的店屋,而旧住址如今已变成一家连锁杂货店。

如今,随着经济改善,有些居民的后代逐渐搬迁外流,有些则继续留守双溪威,见证当地的蜕变。

集团大厦建在双溪威

林福山对双溪威一直存有浓厚感情。他坚持把集团大厦建造于双溪威,回来办公时,也可感受当地的人情味、尝尝美食。

尽管双溪威新村道路已无法再加宽扩建,不过,他认为道路设施依然可以再提升与修补,让当地居民受惠。他也希望双溪威新村未来发展越来越好、双溪威华小继续造福无数莘莘学子、治安良好,大家都安居乐业。

昔日生活安宁和平

村民林木生指出,昔日村民的生活安宁和平,大部分村民都从事树胶工人、采矿及农民等行业。在新村初期发展时,轿车非常少见,很多人都是步行或以脚车代步;随着时代变迁,人口激增,如今双溪威的交通亦更为繁忙。

林木生乐善好施,热心华教,曾担任双溪威华小董事长,并发起建校发展筹款运动,当时总共筹获630万林吉特。如今,双溪威华小的软硬体设施都非常齐全。虽然如今他已迁离双溪威,但依旧受到当地人的尊敬。

见证双溪威的发展

外迁村民林秉锹表示,自己和家人从前搬迁至双溪威新村,当时住在大街门牌631号的住家,在这里居住了65年之久。随着孩子长大,他数年前搬离双溪威村,至沙亚南和子孙生活,旧屋也卖掉。

虽然离开这个土生土长的地方,但他还是几乎每日风雨不改,从沙亚南搭大约45分钟的巴士回来双溪威村“报到”,和老友叙旧,聊聊天过日子。

在70年代,林秉锹曾担任通讯员,主要采访双溪威的地方新闻,如社团、学校、俱乐部、神庙及政党等组织的动态。

大概是60年代时,时任地方政府部长兼白沙罗国会议员曾到访双溪威村,当地设立牌楼欢迎他。林秉锹也见证双溪威的发展,拍下许多照片,可惜的是没有存档,如今无迹可寻。

昔日房子地面是泥土

罗玉祥大约15岁就和祖父祖母、父母兄弟从安邦搬迁至双溪威村,搭建了拥有3间卧室的锌板小屋。她小时候和祖父祖母同房睡,昔日的房子地面不是洋灰,而是泥土,大家都是睡在硬的木板上。

那时候什么电器都没有,睡觉都是放蚊帐,但不会闷热,因为附近都是树林,入夜后很冷。之后房屋拆除,于1982年重建为砖瓦的双层房屋,她一住就住到现在,如今同住的家庭成员已传至第五代。

罗玉祥还记得,第6路、第7路、第8路的大部分居民以前都和她一样,是从安邦过来的。南洋商报报馆旁边以前有学校,上学只有一本中文书、算术而已,学生的学费只需2林吉特。

罗玉祥一直都很喜欢双溪威,一来习惯这个地方,二来出入方便,每日都会骑摩哆到巴刹美食中心找老友相聚。

双溪威老人院已成立53年

位于SS9A/20路(巴刹后方)的双溪威老人院,于1966年由一群热心人士创立,以照顾无依无靠的年长者。双溪威老人院理事会主席指出,该院从一开始的微型亚答屋,逐步翻新与提升,并于1997年重建为5层楼 。

入住老人院的条件包括60岁以上的单身者、拥有自理能力。该院目前收容34个年龄介于60至92岁的长者,包括25名男性及9名女性。

由于设施年久失修而破损与残旧,许多长者面临困扰。为了改善长者的生活环境,因此该院希望进行大装修,费用约200万林吉特。装修工程预计2020年1月竣工,预计可容纳60名长者,而设施则包括男女卧室、活动中心、小礼堂、视听室、餐厅及办公室等。

老人院主任表示,由于老人院是免费收容老人,每月开销达逾2万林吉特,扣除政府提供的津贴,仍需依靠热心人士的慷慨捐助来营运老人院。

“我们还有一辆可载送10人的客货车,平常可载老人出外看医生或出席慈善活动。”她说,若有热心人士前来担任义工、义务剪发、和老人互动、捐款或捐日常用品,该院非常欢迎。(苏俐婵)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老村民分享往事 拼凑昔日马来西亚双溪威华人新村”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马官员:发展人文色彩 华人新村应保留故事

马官员:发展人文色彩 华人新村应保留故事

新村,活动,村民,发展,马来西亚,城镇,旅游业,甘光,马坡,华人,包装,代表,创意,力量,历史,单位,县市,同属,周边,国会议员,居民,故事,本土,游客,美食,节目,到来,宣传,旅游,星洲日报

2019-01-25 #长篇故事

马来西亚官员:发展人文色彩 华人新村应保留故事

马来西亚官员:发展人文色彩 华人新村应保留故事

新村,活动,村民,发展,城镇,旅游业,马来西亚,甘光,马坡,华人,包装,代表,创意,力量,历史,单位,县市,同属,周边,国会议员,居民,故事,本土,游客,美食,节目,到来,宣传,旅游,中国侨网

2010-06-03 #长篇故事

田野调查手记|一个马来西亚华人新村的乡野日常

田野调查手记|一个马来西亚华人新村的乡野日常

新村,村民,早餐店,石山,华人,谭先生,鱼塘,当我们,历史,柚子,锡矿,马来西亚,时候,阿姨,小儿子,宝树,工人,房屋,田野,经历,英国人,马来人,金宝,人和,日本人,台湾,妻子,广东,早餐,男主人

2015-10-13 #经典故事

影像垣曲故事:这些农耕文化遗存还能回放几代垣曲人的老村记忆?

影像垣曲故事:这些农耕文化遗存还能回放几代垣曲人的老村记忆?

老村,故园,故乡,古槐,小院,磨盘,农家,土窑,石磙,记忆,黄土,黄土高坡,乡情,乡愁,后人,坡顶,垣曲,影像,故事,新村,瓦砾,田间,车轮,酸枣,一木,允河,安新,申家庄,朽木,红又甜

2019-08-01 #故事会

叶落芳径:杭大新村的隐秘往事(上篇)

叶落芳径:杭大新村的隐秘往事(上篇)

蒋遂,先生,杭大新村,宿舍,陈敏,城市,教授,蒋礼鸿,秘密,道古桥,沿山,父亲,中文系,松木场,小楼,夏承焘,盛静霞,图片,胡大,子女,门牌,孩子们,杭州大学,年代,姜亮夫,德先生,孩子,摄影师,西溪路,胡玉堂

2016-07-19 #故事大全

澎湃政务

澎湃政务

董存瑞,展厅,烈士,怀来,精神,董存瑞纪念馆,怀来县,南山,英雄,存瑞,廉政教育,来源,政务,全县,占地面积,小巷,广场,故乡,新村,碉堡,纪念馆,老村,英雄广场,院落,红色文化,以弘,北向阳,出生于,洪武,毛主席

2020-06-15 #故事大全

这位水东“活字典”的征迁故事 你不想听听吗?

这位水东“活字典”的征迁故事 你不想听听吗?

水东,城中村,改造,工作组,村民,材料,水东村,丽水,新闻,新房,新村,时候,村里,老村,活字典,电费,工作,建设,档案管理员,也是村,建设新村,我的生活,要拆,都会,东村,东西,会计,人口普查,会计工作,农户

2014-05-23 #短篇故事

缅怀英雄 他的故事从怀来开始

缅怀英雄 他的故事从怀来开始

董存瑞,展厅,烈士,精神,怀来,董存瑞纪念馆,英雄,怀来县,南山,存瑞,廉政教育,全县,占地面积,小巷,广场,故乡,新村,碉堡,纪念馆,老村,英雄广场,院落,红色文化,以弘,北向阳,出生于,洪武,毛主席,杨延,牛晓

2017-09-16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