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做一个有故事的数学教师

时间:2013-08-13

如何当有故事的教师

提示:本文共有 619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3 分钟。

5554数我想到了故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精彩的经典故事,妙学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而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学起数学来普遍感到枯燥乏味和难以理解。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呢?于是趣横生,耐人寻味。其中,有些故事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内涵。如果教师能把这些故事巧妙地运用在数学课堂上,不仅可以改善课堂气氛,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将知识融入故事之中,通过故事展现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反映出知识点的本质,借用故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岂不更好。讲故事,让数学生动起来故事里,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更易理解。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增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而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无法靠老师去讲解的,只能让学生去体会和感悟。故事就能很好地充当这个角色。在上完新课 《长方体的容积》 后, 我想给学生一道思维拓展题:怎样求一块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如何巧妙地启示学生呢?我想起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它肯定对学生开拓思维有帮助。于是,我讲起了故事:曹操想知道大象的体重,但无法直接去称它,怎么办呢?聪明的曹冲想出一个办法,用石头的重量代替大象的体重。 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启发 : 某些数学问题若直接考虑下有困难,可以把原有的条件或问题用等价的量去代换,从而找到解题的线索。讲完故事之后我拿起一块不规则的石头, 说: “曹冲太聪明了,小小年纪就能想出这么好的称象方法,实在令人佩服。如果换作是你们,会怎么样呢?现在就考考你们:这块石头想知道它的体积有多大, 你们能帮助它吗?” 学生们纷纷动脑筋思考起来。 这时,一个学生发言 :“把这块石头当作大象来称, 在一个容器里装一些水,把石头放进去,在水面上升的地方做个记号,捞石头出来,放入大大小小的有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一直让水面升到做记号的地方。 这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加起来就是这块石头的体积。 ”做一个有故事的数学教师文/刘辉进 绘图/王静刘辉进,数学高级教师,湖北黄冈市骨干教师,黄冈市教科研先进个人,黄冈市课题研究先进个人。擅长初中数学竞赛辅导工作, 辅导多名学生获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一等奖 ; 擅长教科研工作,从事多项教学课题研究工作并顺利结题。 CLAS S课堂密码课堂密码5756课堂密码 Class们:有些数学问题,如果从正面入手按习惯思维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时,不妨变换思考的角度,从反面入手进行思考,往往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时, 一个学生反应过来了: “哦,我想到了,要决出冠军也就是 16 人参赛, 最后只剩下1人。 ” 听了他的提示,好多学生纷纷列出算式 : 16 1=15 (场) 。不用说, 第二种方法太好了, 不仅简单,而且构思巧妙, 思维独特。 这样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发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奖故事,激励学生奖励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很期望的。 但在物质较为丰富的今天,物质上的奖励对于学生来说已难起到好的效果,我们如果能投其所好地对他们进行精神奖励,将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奖励他们最爱听的故事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积极的意义。我曾经奖励给学生一个侯宝林与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很多年后,在一次师生聚会上,一个学生竟分毫不差地给我复述了这个故事:一天两位大师饮酒聊天,你言我语甚是开心之时,侯宝林问华罗庚: “2+3 在什么情况下等于 4 ?”华罗庚一时竟无法理解,正当他陷入思考时,侯宝林说:“只要数学家喝醉了,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华罗庚禁不住哈哈大笑道 : “好一个幽默大师,竟拿我取乐……”他又对侯宝林说: “我麻烦您到街上买一斤桔子汁,外带一包炒米花。一斤桔汁四角四分钱,我这里只给您四角四分,贵了我不买,少了我不依!”侯宝林接受任务后,很快就回来了,他把一斤桔汁和一包炒米花交给了华罗庚。侯宝林是怎样完成任务的呢?原来侯宝林用四舍五入法走了十家食品店, 每家只买一两, 打了一斤桔子汁,余下四分钱买了一包炒米花。时间虽然过去这么久, 当时这些学生也还小,可如今他们还能记忆犹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故事奖励对于学生的影响和激励。写“故事” , 将数学延伸写数学故事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是现实的、是有用的,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育由研究教师的“教” 转向研究学生的 “学” 的今天, 它还是学生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写数学故事不是让学生记流水账,也不需要很高的文学水平,关键是要学生学会体现一种数学发现、数学思考、数学方法。下面是我班一位叫郭强的学生写的数学故事, 题目叫 《一字之差》 ,文字虽然稚嫩,但体现了他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感悟。今天,老师上课的时候出了道数学题。题目是:一堆煤 120 吨,用了2/5,还剩多少吨?这个题目一出,同学们就都举起了小手,希望老师们点中他,可老师点的是我。我回答说:“120×1 - 2/5。” 第二次就没那么简单了。老师把“2/5”改成“2/5吨”。这样意思就全变了。但是,有的同学没看见,上当了,说 : “120×1-2/5。 ” 他刚说完, 许多同学都笑了,那个同学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不知道大家为什么笑,后来老师让他自己念了一遍题目,他才明白,原来是没看清那个“吨”字!所以我们以后做题要看清题目,不要拿起来就做,要多读题。刚才那两道题真是一字之差,差之千里。总之,学生有不爱学习的,但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让学生因为喜欢故事,而喜欢我的课堂,喜欢数学。我给予肯定,说: “看来,听故事能有所启发, 模仿称象的方法来做, 不错,还有同学有更好的方法吗?”另一个学生发言: “在一个长方体容器中装一些水,把这块石头放进去,水面上升的那部分体积其实就是这块石头的体积。只要找出容器的长和宽,以及水面上升的高度,就能算出它的体积来。 ” 我表扬他: “与称象的方法相似,但却能巧妙地灵活运用,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太棒了!” 我想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们就感悟到了一种叫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故事里,蕴含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乐于探究。生动有趣的故事,除了吸引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对指导学生解题也是大有作用的。有时学生只要想着故事,就能自觉地找到解题的方法,因为故事就是知识的原型。 “曹冲称象” “国王搬砖”等故事,学生只要做相应的题目时,都会想到它。这应该是我们常说的“数学建模”。例如我在上《正比例的应用》这一课时,就适时引进于振善教授的故事, 让学生感受模型功能的现实意义。于振善,他原本是一个乡村小木匠,后来因为善于研究数学,成为了南开大学的教授。他用比例的方法比较精确地算出了地图的面积。把中国地图贴在一块密度均匀的木板上,锯下其他部分,然后称出地图的重量。但称出地图的重量如何求出地图的面积呢?当我的问题一出,马上有位学生脱口而出:称出一平方分米地图木板的重量。与于振善称出一平方厘米模板的重量方法几乎一致。在这个故事中学生实实在在地建立了模型,发展了自己的模型思想。所以,学生能够主动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抓住数学的实质。故事里,体现了数学的价值,使学生爱上数学。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知识 , 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象。”这才是“人的内心里最根深蒂固的需要。”在数学课堂上,植入一些运用数学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一次课堂中,我出这样一道题:有 16 人参加象棋冠军争夺赛,采用负一场就退出比赛的单淘汰制,为了决出冠军 1 人,共要比赛多少场?多数学生都按一般的思路解答:因为两人比赛一场,每场淘汰 1 人,所以第一轮应比 16÷2=8(场),第二轮应比 8÷2=4(场)……最后冠军决赛 2÷2=1(场),所以共应比赛8+4+2+1=15(场)。我充分肯定这种做法,但是有没有更好的解题方法呢?于是我给学生们讲解了一下“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 按照常规的救人方法是让 ‘人离开水’ , 但是由于缸高、人矮、力气小,在场的小朋友没有人能做得到,司马光急中生智,反常规而行,砸破水缸,让‘水离开人’,落水的小伙伴得救了。这个故事启发我生动有趣的故事,除了吸引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对指导学生解题也是大有作用的。有时学生只要想着故事,就能自觉地找到解题的方法, 因为故事就是知识的原型。 “曹冲称象” “国王搬砖”等故事,学生只要做相应的题目时,都会想到它。这应该是我们常说的“数学建模” 。5756课堂密码 Class们:有些数学问题,如果从正面入手按习惯思维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时,不妨变换思考的角度,从反面入手进行思考,往往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时, 一个学生反应过来了: “哦,我想到了,要决出冠军也就是 16 人参赛, 最后只剩下1人。 ” 听了他的提示,好多学生纷纷列出算式 : 16 1=15 (场) 。不用说, 第二种方法太好了, 不仅简单,而且构思巧妙, 思维独特。 这样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发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奖故事,激励学生奖励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很期望的。 但在物质较为丰富的今天,物质上的奖励对于学生来说已难起到好的效果,我们如果能投其所好地对他们进行精神奖励,将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奖励他们最爱听的故事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积极的意义。我曾经奖励给学生一个侯宝林与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很多年后,在一次师生聚会上,一个学生竟分毫不差地给我复述了这个故事:一天两位大师饮酒聊天,你言我语甚是开心之时,侯宝林问华罗庚: “2+3 在什么情况下等于 4 ?”华罗庚一时竟无法理解,正当他陷入思考时,侯宝林说:“只要数学家喝醉了,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华罗庚禁不住哈哈大笑道 : “好一个幽默大师,竟拿我取乐……”他又对侯宝林说: “我麻烦您到街上买一斤桔子汁,外带一包炒米花。一斤桔汁四角四分钱,我这里只给您四角四分,贵了我不买,少了我不依!”侯宝林接受任务后,很快就回来了,他把一斤桔汁和一包炒米花交给了华罗庚。侯宝林是怎样完成任务的呢?原来侯宝林用四舍五入法走了十家食品店, 每家只买一两, 打了一斤桔子汁,余下四分钱买了一包炒米花。时间虽然过去这么久, 当时这些学生也还小,可如今他们还能记忆犹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故事奖励对于学生的影响和激励。写“故事” , 将数学延伸写数学故事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是现实的、是有用的,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育由研究教师的“教” 转向研究学生的 “学” 的今天, 它还是学生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写数学故事不是让学生记流水账,也不需要很高的文学水平,关键是要学生学会体现一种数学发现、数学思考、数学方法。下面是我班一位叫郭强的学生写的数学故事, 题目叫 《一字之差》 ,文字虽然稚嫩,但体现了他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感悟。今天,老师上课的时候出了道数学题。题目是:一堆煤 120 吨,用了2/5,还剩多少吨?这个题目一出,同学们就都举起了小手,希望老师们点中他,可老师点的是我。我回答说:“120×1 - 2/5。” 第二次就没那么简单了。老师把“2/5”改成“2/5吨”。这样意思就全变了。但是,有的同学没看见,上当了,说 : “120×1-2/5。 ” 他刚说完, 许多同学都笑了,那个同学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不知道大家为什么笑,后来老师让他自己念了一遍题目,他才明白,原来是没看清那个“吨”字!所以我们以后做题要看清题目,不要拿起来就做,要多读题。刚才那两道题真是一字之差,差之千里。总之,学生有不爱学习的,但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让学生因为喜欢故事,而喜欢我的课堂,喜欢数学。我给予肯定,说: “看来,听故事能有所启发, 模仿称象的方法来做, 不错,还有同学有更好的方法吗?”另一个学生发言: “在一个长方体容器中装一些水,把这块石头放进去,水面上升的那部分体积其实就是这块石头的体积。只要找出容器的长和宽,以及水面上升的高度,就能算出它的体积来。 ” 我表扬他: “与称象的方法相似,但却能巧妙地灵活运用,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太棒了!” 我想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们就感悟到了一种叫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故事里,蕴含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乐于探究。生动有趣的故事,除了吸引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对指导学生解题也是大有作用的。有时学生只要想着故事,就能自觉地找到解题的方法,因为故事就是知识的原型。 “曹冲称象” “国王搬砖”等故事,学生只要做相应的题目时,都会想到它。这应该是我们常说的“数学建模”。例如我在上《正比例的应用》这一课时,就适时引进于振善教授的故事, 让学生感受模型功能的现实意义。于振善,他原本是一个乡村小木匠,后来因为善于研究数学,成为了南开大学的教授。他用比例的方法比较精确地算出了地图的面积。把中国地图贴在一块密度均匀的木板上,锯下其他部分,然后称出地图的重量。但称出地图的重量如何求出地图的面积呢?当我的问题一出,马上有位学生脱口而出:称出一平方分米地图木板的重量。与于振善称出一平方厘米模板的重量方法几乎一致。在这个故事中学生实实在在地建立了模型,发展了自己的模型思想。所以,学生能够主动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抓住数学的实质。故事里,体现了数学的价值,使学生爱上数学。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知识 , 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象。”这才是“人的内心里最根深蒂固的需要。”在数学课堂上,植入一些运用数学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一次课堂中,我出这样一道题:有 16 人参加象棋冠军争夺赛,采用负一场就退出比赛的单淘汰制,为了决出冠军 1 人,共要比赛多少场?多数学生都按一般的思路解答:因为两人比赛一场,每场淘汰 1 人,所以第一轮应比 16÷2=8(场),第二轮应比 8÷2=4(场)……最后冠军决赛 2÷2=1(场),所以共应比赛8+4+2+1=15(场)。我充分肯定这种做法,但是有没有更好的解题方法呢?于是我给学生们讲解了一下“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 按照常规的救人方法是让 ‘人离开水’ , 但是由于缸高、人矮、力气小,在场的小朋友没有人能做得到,司马光急中生智,反常规而行,砸破水缸,让‘水离开人’,落水的小伙伴得救了。这个故事启发我生动有趣的故事,除了吸引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对指导学生解题也是大有作用的。有时学生只要想着故事,就能自觉地找到解题的方法, 因为故事就是知识的原型。 “曹冲称象” “国王搬砖”等故事,学生只要做相应的题目时,都会想到它。这应该是我们常说的“数学建模” 。做一个有故事的数学教师做一个有故事的数学教师作者:刘辉进作者单位:刊名:中国西部英文刊名:West China年,卷期: 引用本文格式:刘辉进 做一个有故事的数学教师[期刊论文] 中国西部 201437201437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做一个有故事的数学教师”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做一个有故事的数学教师 做一个有故事的数学教师

做一个有故事的数学教师 做一个有故事的数学教师

学生,故事,数学,方法,侯宝林,体积,思维,石头,让学生,地图,重量,问题,题目,于振,华罗庚,奖励,比赛,这个故事,兴趣,同学,大象,模型,知识,老师,课堂,发展,研究,罗庚,给学生,大有

2017-04-25 #经典故事

“走向卓越共同成长”做一个幸福的优秀教师——回民区巴彦淖尔路小学优秀教师培训数学

“走向卓越共同成长”做一个幸福的优秀教师——回民区巴彦淖尔路小学优秀教师培训数学

优秀教师,会场,回民区,副本,巴彦淖尔,小学,数学,培训,共同成长,做一个,初心

2014-04-23 #故事阅读

小学数学教师成长故事

小学数学教师成长故事

学生,教师,老师,特级教师,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态度,时候,教育,对学生,做一个,教学方式,校长,教研员,专业,孩子,问题,对自己,原因,数学,讲台,孩子们,那么多,小学,理论,课堂,爱的,一线教师,学生们,成长故事

2020-05-24 #长篇故事

小学数学教师成长故事

小学数学教师成长故事

学生,教师,老师,特级教师,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态度,时候,教育,对学生,做一个,教学方式,校长,教研员,专业,孩子,问题,对自己,原因,数学,讲台,孩子们,那么多,小学,理论,课堂,爱的,一线教师,学生们,成长故事

2020-06-27 #故事会

小学数学教师成长故事

小学数学教师成长故事

学生,教师,老师,特级教师,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态度,时候,教育,对学生,做一个,教学方式,校长,教研员,专业,孩子,问题,对自己,那么多,原因,数学,讲台,孩子们,小学,理论,课堂,爱的,一线教师,学生们,成长故事

2020-08-30 #故事阅读

小学数学教师成长故事

小学数学教师成长故事

学生,教师,老师,特级教师,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态度,时候,教育,对学生,做一个,教学方式,校长,教研员,专业,孩子,问题,对自己,那么多,原因,数学,讲台,孩子们,小学,理论,课堂,爱的,一线教师,学生们,成长故事

2020-08-29 #经典故事

小学数学教师成长故事

小学数学教师成长故事

学生,教师,老师,特级教师,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态度,时候,教育,对学生,做一个,教学方式,校长,教研员,专业,孩子,问题,对自己,那么多,原因,数学,讲台,孩子们,小学,理论,课堂,爱的,一线教师,学生们,成长故事

2008-03-16 #故事阅读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大题专讲28(估算与精算教学设计)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大题专讲28(估算与精算教学设计)

同学,板书,精算,时间,情境,同学们,学生,交流,小组,方法,超市,多少钱,大约是,更合适,精确计算,设计意图,假设,个例,买票,优点,全乡,操场,结果,误差,问题,过程,错误,设计,教学设计,做一个

2009-09-11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