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陈景润:一个故事引发的数学家

时间:2013-09-06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想到了什么

提示:本文共有 248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提要: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这样意味深长地告诉人们:“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20多年前,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一位数学奇才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在一定程度上,这个人的事迹甚至还推动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伟大时代早日到来。 他的名字叫做陈景润。 不善言谈,他曾是一个“丑小鸭” 通常,一个先天的聋子目光会特别犀利,一个先天的盲人听觉会十分敏锐,而一个从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欢迎的“丑小鸭”式的人物,常常也会身不由己或者说百般无奈之下穷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万物间重新去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发展自己的潜能潜质。 你可以说这是被逼的,但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来不少伟人。比如童年时代的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其父母先后育有12个子女,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老话,“中间小囡轧扁头”,加上他长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欢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 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 人总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孩子。禀赋一般的孩子面对这种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陈景润没有。对数字、符号那种天生的热情,使得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求突破,要到那里面去觅取人生的快乐。 一生大幸,小学生邂逅大教授 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除了埋头书卷,他还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引导。毕竟,能给孩子带来最大、最直接和最鲜活的灵感和欢乐的,还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灵上迸射出辉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触。 所幸,后来随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遇到了他自谓是终身获益匪浅的名师沈元。 沈元是中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航空工程教育家,中国航空界的泰斗。他本是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1948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战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华中学暂时任教,而陈景润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个班上的学生。 大学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与众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沈元上课,常常结合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名题名解,轻而易举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学童循循诱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学世界,激起他们向往科学、学习科学的巨大热情。 比如这一天,沈元教授就兴致勃勃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一则故事,引发少年奋斗的前程 “我们都知道,在正整数中,2、4、6、8、10......,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1、3、5、7、9,等等,则被叫做奇数。还有一种数,它们只能被1和它们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数整除,这种数叫素数。” 像往常一样,整个教室里,寂静地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只有沈教授沉稳浑厚的嗓音在回响。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中学教师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复复的,哥德巴赫对许许多多的偶数做了成功的测试,由此猜想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 沈教授说到这里,教室里一阵骚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已经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 “但是,猜想毕竟是猜想,不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就永远只能是猜想。” 这下子轮到小陈景润一阵骚动了。不过是在心里。 该怎样科学论证呢?我长大了行不行呢?他想。 “从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二百多年来,曾令许许多多的学界才俊、数坛英杰为之前赴后继,竞相折腰。” 教室里已是一片沸腾,孩子们的好奇心、想象力一下全给调动起来。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而这位皇后头上的皇冠,则是数论,我刚才讲到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气呵成地讲完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同学们议论纷纷,很是热闹,内向的陈景润却一声不出,整个人都“痴”了。这个沉静、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讲述带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神奇世界。在别的同学啧啧赞叹、但赞叹完了也就完了的时候,他却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讲: “你行吗?你能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 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黄口小儿。虽然这堂课他们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流、甚至连交谈都没有,但又的确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为它奠就了小陈景润一个美丽的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 多年以后,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几年后,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慧眼识中,伯乐相马,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此,在华罗庚的带领下,陈景润日以继夜地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漫长而卓绝的论证过程之中。 1966年,中国数学界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通报》上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 1973年2月,从“文革”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不知道后来沈元教授还能否记得自己当年对这帮孩子们说过的故事,但陈景润却一直记得,一辈子都那样清晰。 档案 陈景润,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研究中,陈景润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 5802260.htm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陈景润:一个故事引发的数学家”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一个故事引发的数学家——陈景润

一个故事引发的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兴趣,沈元,数学家,教授,老师,欧拉,发现了,清华大学,英华书院,中学,之和,书呆子,偶数,光环,定理,博士,前方,同学们,奇数,大数,图书馆,大学,家乡,成就,战事,数学,歌德巴赫猜想,方面,数学课

2009-10-18 #故事会

陈景润:一个故事引发的数学家

陈景润:一个故事引发的数学家

陈景润,沈元,哥德巴赫猜想,中国,偶数,教授,故事,素数,孩子,之和,数学,福州,交流,华罗庚,哥德巴赫,小陈,景润,孩子们,丑小鸭,人生,先天,定理,科学,数学界,数论,皇后,皇冠,科学论证,陈氏,研究

2013-05-30 #小故事

陈景润:一个故事引发的数学家

陈景润:一个故事引发的数学家

陈景润,沈元,哥德巴赫猜想,中国,偶数,教授,故事,素数,孩子,之和,数学,福州,交流,华罗庚,哥德巴赫,小陈,景润,孩子们,丑小鸭,人生,先天,定理,科学,数学界,数论,皇后,皇冠,科学论证,陈氏,研究

2010-12-05 #长篇故事

陈景润:一个故事引发的数学家

陈景润:一个故事引发的数学家

陈景润,沈元,哥德巴赫猜想,中国,偶数,教授,故事,素数,孩子,之和,数学,福州,交流,华罗庚,哥德巴赫,小陈,景润,孩子们,丑小鸭,人生,先天,定理,科学,数学界,数论,皇后,皇冠,科学论证,陈氏,研究

2019-05-11 #长篇故事

陈景润:一个故事引发的数学家

陈景润:一个故事引发的数学家

陈景润,沈元,哥德巴赫猜想,中国,偶数,教授,故事,素数,孩子,之和,数学,福州,交流,华罗庚,哥德巴赫,小陈,景润,孩子们,丑小鸭,人生,先天,定理,科学,数学界,数论,皇后,皇冠,科学论证,陈氏,研究

2009-05-14 #短篇故事

今日缅怀“数学巨人”陈景润:他的成就仅仅源于一个故事!

今日缅怀“数学巨人”陈景润:他的成就仅仅源于一个故事!

陈景润,厦门大学,研究,兴趣,教授,数学家,重大贡献,沈元,之和,偶数,哥德巴赫猜想,定理,成就,数学界,数论,数学课,母校,素数,老师,问题,陈氏,工作,著名数学家,一个故事,数学系,出生于,华罗庚,王亚南,欧拉,助教

2017-12-13 #经典故事

评论: 陈景润:“数学王子”的成就只源于一个故事?

评论: 陈景润:“数学王子”的成就只源于一个故事?

陈景润,清华大学,英华书院,定理,数学家,成就,微博,歌德巴赫猜想,方面,重大贡献,福州,系主任,航空工程,谁会想到,陈氏,亲切地,一个故事,所以有,抗日战争时期,招生办,数学王子,许多人,家喻户晓,作出了,创立了,考上了

2007-08-10 #长篇故事

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

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

陈景润,数学家,研究所,联合会,中国,国际,个人,主席,利益,台湾,祖国,美国,位数,原作者,大会,学家,席位,条件,科学院,组织,素数,工作,研究,为了维护,五个月,只有一个,我不能,这笔钱,骄傲自满,林斯顿

2020-05-10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