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中国古代农业智慧之“农时谚语”

时间:2013-09-17

中国谚语资料编辑的四万多条谚语,其中农谚占了五分之一的分量

提示:本文共有 480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农业谚语也异常丰富,就涉及的范围来看,有农作物、节气、水利、耕作、肥料种植等方面的谚语。《中国谚语资料》编辑的四万多条谚语,其中农谚占了五分之一的分量。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稻花要雨.麦花要风”;“浅水插秧,寸水返青”;“高粱开花连天早,坐在家里吃好饭”,等等农业生产斗争的领域,是产生谚语的肥沃的土壤,农业生产的重要经验,就是掌握“天时”“地利”“人事”这三个方面的有效联系和配合。

(一)天时谚语

天时,是节气农时的条件,即温度、水分和光照等自然条件。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为保证农事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准确把握农时。我国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天时”的影响,因此,掌握节气变化,不违农时地安排农事活动,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条重要的原则。“节气”是固定不变的,而自然条件,却往往发生变化。农业生产必须根据节气的变化,因地制宜,不违农时的安排生产,使庄稼的生长发育过程,充分适应自然气候条件。大批的农谚都有这种“因地制宜”的思想,如“种田无命,节气抓定”,节气反映的是自然条件的变化规律。“节气抓定”即抓住了生产安排的关键,如“节气抓不定”则会出现“人忙天不忙,早迟一路黄”的现象。

在面积广阔的中国领土上,同一节气在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有些谚语就明确体现了这种精神,我们以冬小麦的播种季节为例:

华北地区中部的农谚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华北地区南部的农谚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华北北部的农谚是“白露节,快种麦。”

又如芝麻的播种季节:

北方是:小满芝麻芒种谷,过了冬至种大黍;

中部地区是:芒种种芝麻,头顶一棚花;

南部地区是:头伏芝麻二伏瓜,三伏栗子老庄稼(江西);

即使是在同一地区,由于地形地势的不同,彼此的气候条件、温度、湿度也不一样。还是以小麦的播种为例,华北的农谚就是“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湖北的农谚则是“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高山和平川,即使它们是属于同一地区,播种同种农作物,农时上也要有所差异。由此可见,气候、时令节气、温度等变化直接影响着农民们的春种秋收、衣食饱暖,影响着农业的生产。地域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农时,古代农业主要是靠天收获,因此农民对天时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十分注意。为此,农民们根据多年来对天时节令的关注,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概括出了无数经典的农业谚语,成为了农民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天气预报”,给农民的生产带来了便利。

(二)地利谚语

地利,是指农业生产中的土、肥、水各个环节的重要经验。土地、肥料和水都是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1、关于“土”的谚语很多

(1)有讲土壤改良的:

黄土变黑土,多打两石五;冷土换热土,一亩顶两亩;铺沙又换土,一亩顶两亩;白土地里看苗,黑土地里吃饭;(2)有讲水土保持的:

水土不出田,粮食吃不完;水土不下山,庄稼定增产;水土不下坡,谷子打得多;(3)有讲深耕的:

秋后不深耕,来年虫子生;耕地深又早,庄稼百样好; 深耕一寸,多收一成;春耕深一寸,顶上一遍粪;春耕多一遍,秋收多一石;(4)有讲整地的:

地整平,出苗齐;地整方,装满仓;种庄稼,不用巧,沟边地边打整好;犁地要深,耙地要平;光犁不耙,枉把力下;

2、关于“肥”

肥料是庄稼的粮食。只有通过施肥来保持土壤肥力,人们才可以真正地放弃刀耕火种加撂荒土地的原始耕作方式.推动农业向高级阶段方向发展。

(1)有讲施肥重要性的,

庄稼百样巧,肥是无价宝;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种地不下粪,等于瞎胡混; 要得庄稼好,须在粪上找; 肥料足,多收谷,一熟变两熟; 这都说明了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没有肥料想要把田地种结实了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2)有讲积肥门路的,正所谓多积肥,多增产,如:

积肥没巧,腿勤就好;村前村后走一围,随手拈来都是肥; 羊圈摇钱树,猪圈聚宝盆;(3)有讲巧施肥的,合理恰当的施肥,庄稼自然会长得壮壮实实,

庄稼施肥没别巧,看天看地又看苗;春天上粪不懂性,赶到秋后就光腚;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条线;底肥为主,追肥为辅;这里讲的肥都是农家肥,粪肥。

3、关于“水”

(1)有讲水利建设的重要性的,如:

水是庄稼血,肥是庄稼粮;水是庄稼宝,四季不能少;种田种地,头一水利;多收少收在肥,有收无收在水;一滴水,一滴油,一库水,一仓粮;(2)有讲适时灌溉的,

放水要看天、看地、看庄稼,不可随心所欲,还要根据地势、水情、节令等重要因素来适时地进行灌溉,这方面的谚语很多,如:

秋水老子冬水娘,浇好春水好打粮;轻浇勤浇,籽粒结饱;水是庄稼油,按时灌溉保丰收;灌水要适宜,田间全大米;3)有讲积水防旱的,

久雨积水早排出,旱天之时早开源;蓄水如固粮,水足粮仓满;冬季修水利,正是好时事;地利是农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农业的发展有着极为巨大的影响作用。关于地利的谚语在整个谚语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内容也极为丰富,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谚语具有广泛性的特征。

三)人事谚语

人事,是指农业生产中人和地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关“植”“保”“收”等环节的经验。人和地的关系甚为密切,两者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成正比的,我们不可以忽视人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观能动性,如“人勤地也勤,粮食堆满囤”、“人勤地情深,黄土变成金”、“地里埋着宝,只要勤快就捡到”、“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

1、关于“植”

(1)有讲播种的,如:

舍不得种子,打不着粮食;庄稼长得好,全靠播种早;天旱播种宜深,逢春播种宜浅;宁在时前,不在时后;

(2)有讲合理种植的,如:

稀三箩,密三箩,不稀不密收九箩;地尽其力田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粮;肥田土好栽稀些,瘦田土丑栽密些;麦子稠了一扇墙,谷子稠了一把糠;(3)有讲锄草松土的,如:

种在犁上,收在锄上;锄地胜抵三分雨,松土好比下次肥;一遍锄头,顶遍粪,三遍锄头,土变金;(4)有讲间苗、补苗的,如:

多补一棵苗,多收一把粮间作产量高,多种收获大;间小留大,间密留稀,间弱留强,间多补空;禾苗小,要趁早,除去小,留选好;2、关于“收”

(1)有讲适时收获的重要性的,如:

麦黄了,就要割,又怕起风又怕落;九成黄,十成收;十成黄,九成收;麦子一熟不等人,耽误收割减收成;就早不就晚,抢收如抢宝;(2)有讲各种作物具体收获季节的,如:

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的枣儿甜如蜜;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甘薯收;处暑收黍,白露出谷;(3)有讲收割经验的谚语,如:

细打细收,颗粒还家;秋收打谷又犁田,来年又是丰收年;小麦不怕神共鬼,只怕四月八日雨;这些谚语都是说农业收获的,我们说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农业的丰收,因此在收这个方面我们一定要做到及时,一定要认识到农业收获对农民的重要性,并且在收获过程中要注意收割的技巧,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质量,以此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保证生活的质量。

3、关于“保”

(1)有讲植物保护重要性的谚语,如:

光栽不护,白搭工夫;天干三年吃饱饭,虫害一时饿死人;有虫治,无虫防,庄稼一定长得好;一亩不治,百亩遭殃;(2)有讲如何预防病虫害的,如:

除虫没有巧,第一动手早,春天杀一个,强过秋天杀万条;冬天把地翻,害虫命归天;要想害虫少,除尽地边草;种前防虫,种后治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其聪明的智慧,根据生产劳动中的亲身经验,总结了一套人事方面的口诀、谚语,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行动的指南。谚语是人民大众自己的语言,农业生产是民众的活动,用谚语来反映民众的生产劳动,就显得特别的亲切随意、生动贴切。

“天时”“地利”“人事”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的配合和有效的联系,正体现了农业操作的程序:节令农时、改土深耕、施肥积肥、农田水利、预测旱涝、合理播种、防虫除害、收获贮藏等方面的知识经验,每个环节都有各自的谚语与之相对应。谚语以其通俗简短、生动活泼的语言渗入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农业谚语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窗口,它以其简洁的语言,表达着农民的心声和爱憎。农业谚语在汉谚中数量大,是汉谚中具有民族特色的一部分。高尔基曾说:“谚语和歌曲经常是简短的,其中包含的思想和感情,可以写出整部整部的书来”。农业谚语的历史之久远,流传之广泛,数量之繁多,以及知识概括,经验总结等方面都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历史特点,农业谚语在今天仍然不失为传播农业生产经验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中国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反映农耕文化的谚语浩如烟海,这些农业谚语在当今社会,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安排农业生产,“天时”“地利”“人事”这三个方面的配合和联系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由于我国的古代农业主要是靠天收获,因此,农民对自然气象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十分的注意,因此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天气谚语。

农谚谚语大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在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一月小寒接大寒,薯窖保温防腐烂。

立春雨水二月间,顶凌压麦种大蒜。

三月惊蛰又春分,整地保墒抓关键。

四月清明和谷雨,种瓜点豆又种棉。

五月立夏到小满,查苗补苗浇麦田。

芒种夏至六月天,除草防雹麦开镰。

小暑大暑七月间,追肥授粉种菜园。

立秋处暑八月天,防治病虫管好棉。

九月白露又秋分,秋收种麦夺高产。

十月寒露和霜降,秋耕进行打场连。

立冬小雪十一月,备草砍菜冻水灌。

大雪冬至十二月,总结全年好经验。

燕子来在谷雨前,放下生意去种田。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云雾山中出名茶,姜韭应栽瓜棚下。

豌豆大蒜不出九,种蒜出九长独头。

杨柳梢青杏花开,白菜萝卜一齐栽。

清明玉米谷雨花,谷子抢种至立夏。

清明高粱立夏后,小满芝麻芒种黍。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可种荞麦。

白露早来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地尽其用田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粮。

地是铁来粪是钢,把粪施在刀刃上。

牛粪凉来马粪热,羊粪啥地都不错。

底肥不足苗不长,追肥不足苗不旺。

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秋耕田地地发塇,冬雪渗下不易干。

人治水来水利人,人不治水水害人。

人不勤俭不能富,马无夜草不能肥。

七月十五红枣圈,八月十五打枣杆。

白天热来夜间冷,一棵豆儿打一捧。

一粒粮食一滴汗,粒粒都是金不换。

冬雪是麦被,春雪是麦鬼。

麦盖三场被,枕着馒头睡。

春打六九头,备耕早动手。

雨水修渠道,抽水把地浇。

惊蛰地气通,搂麦要进行。

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

清明雨纷纷,植树又造林。

谷雨前和后,种瓜又点豆。

立夏种油料,同时插水稻。

小满防虫患,农药备齐全。

芒种麦登场,龙口夺粮忙。

夏至伏天到,中耕极重要。

小暑管玉茭,人工授粉好。

大暑种蔬菜,生活巧安排。

立秋棉管好,力争伏天桃。

处暑送肥忙,复种多推广。

白露收大秋,早熟又早收。

秋分已来临,种麦要抓紧。

寒露收谷忙,细打又细扬。

霜降快打场,抓紧入库房。

立冬不砍菜,受害莫要怪。

小雪不畏寒,建设丰产田。

大雪冰封山,积肥管麦田。

冬至副业忙,有钱又有粮。

小寒三九天,把好防冻关。

大寒不停闲,总结再向前。

砂地搓淤泥,好的真出奇。

碱地施层砂,强似把肥加。

谷雨麦怀胎,麦喜胎里富。

麦怕胎里旱,麦怕三月寒。

麦收四月风,立夏见麦芒。

西南火旱风,收麦要减成。

小满粒不满,麦有一场险。

大麦上了场,小麦发了黄。

蚊子见了血,麦子见了铁。

秋风镰刀响,寒露割高粱。

寒露下葡萄,白露打核桃。

麦出七天宜,麦出十天迟。

谷六麦十三,必定见绿尖。

九月菊花开,小麦苗出来。

庄稼是支花,全靠肥当家。

种地不施粪,等于瞎胡混。

地靠人来养,苗靠肥来长。

好树开好花,好种结好瓜。

早种三分收,晚种三分丢。

苞米种的浅,丢了主人脸。

除虫如除草,一定要趁早。

间苗要间早,定苗要定小。

棉花锄七遍,桃子赛蒜瓣。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中国古代农业智慧之“农时谚语””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九九消寒图”:古代的民俗文化中 包含了多少中国智慧

“九九消寒图”:古代的民俗文化中 包含了多少中国智慧

九九消寒图,气候,九九消寒,文天祥,九天,天气,梅花,民间,经验,葫芦,农业生产,农民,古人,我国,红梅,图中,诗图,都会,明清时期,冬至日,习俗,代表,作用,北半球,寒冬,情况,推知,游戏,说法,谚语

2007-01-29 #故事会在线阅读

有关中国古代的农业故事有关中国古代的农业故事 – 手机爱问

有关中国古代的农业故事有关中国古代的农业故事 – 手机爱问

炎帝,农业,神农,人们,发明人,教人,中国人,因为他,姜水,神农氏,蚩尤,时中,部落联盟,三皇,五弦琴,传说,人身,帝王,农具,和黄,家族,小孩,性质,弹唱,母亲,斧头,时候,桑麻,民俗,鼻祖

2020-06-01 #长篇故事

有关中国古代的农业故事有关中国古代的农业故事 – 手机爱问

有关中国古代的农业故事有关中国古代的农业故事 – 手机爱问

炎帝,农业,神农,人们,发明人,教人,中国人,因为他,姜水,神农氏,蚩尤,时中,部落联盟,三皇,五弦琴,传说,人身,帝王,农具,和黄,家族,小孩,性质,弹唱,母亲,斧头,时候,桑麻,民俗,鼻祖

2020-08-30 #故事会

有关中国古代的农业故事有关中国古代的农业故事 – 手机爱问

有关中国古代的农业故事有关中国古代的农业故事 – 手机爱问

炎帝,农业,神农,人们,发明人,教人,中国人,因为他,姜水,神农氏,蚩尤,时中,部落联盟,三皇,五弦琴,传说,人身,帝王,农具,和黄,家族,小孩,性质,弹唱,母亲,斧头,时候,桑麻,民俗,鼻祖

2020-09-11 #经典故事

有关中国古代的农业故事有关中国古代的农业故事 – 手机爱问

有关中国古代的农业故事有关中国古代的农业故事 – 手机爱问

炎帝,农业,神农,人们,发明人,教人,中国人,因为他,姜水,神农氏,蚩尤,时中,部落联盟,三皇,五弦琴,传说,人身,帝王,农具,和黄,家族,小孩,性质,弹唱,母亲,斧头,时候,桑麻,民俗,鼻祖

2020-09-12 #故事阅读

有关中国古代的农业故事有关中国古代的农业故事 – 手机爱问

有关中国古代的农业故事有关中国古代的农业故事 – 手机爱问

炎帝,农业,神农,人们,发明人,教人,中国人,因为他,姜水,神农氏,蚩尤,时中,部落联盟,三皇,五弦琴,传说,人身,帝王,农具,和黄,家族,小孩,性质,弹唱,母亲,斧头,时候,桑麻,民俗,鼻祖

2020-09-12 #故事阅读

“立冬刮北风 皮袄贵如金” 立冬谚语 蕴含中国古人哪些智慧?

“立冬刮北风 皮袄贵如金” 立冬谚语 蕴含中国古人哪些智慧?

民谚,民众,地方,谚语,依据,土地,文史,气象,气候,降水,皮袄,区的,生产,古代中国,很多地方,二十四节气,人们,古人,农事,农谚,广西,无雨,柴火,江西,温度,经验,米糕,茅草,节气,阴晴

2013-07-29 #故事大全

考古专家:中国古代文明特色在农业起源过程中逐步形成

考古专家:中国古代文明特色在农业起源过程中逐步形成

稻作农业,狩猎,时期,距今,赵志军,中国,农耕,古代文明,起源,阶段,食物,孙自法,良渚文化,和家,农业,主体,先民,成都,特色,植物,稻作,稻谷,资源,遗迹,生产,中国古代文明,中国农业,大会上,并逐步,文明起源

2017-04-21 #故事会